“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探索
2022-03-19李建慧
李建慧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循环”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要义,并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双循环”对其形成的机遇和挑战;其次,制造业企业应当从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制定全球化的布局规划、提高原创性的研究投入、实现高品质的转型发展、加大人才的引育并举等几方面下好“双循环”这盘棋;最后,以全球玻纤龙头中国巨石为例,以期为制造业企业“双循环”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循环”;制造业;中国巨石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2-0094-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094
1 “双循环”的背景和要义
1.1 背景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带来巨大冲击。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协作日益明确,一个产品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分工生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产业链面临分崩离析的严峻形势,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下游需求萎靡不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第二,美国等国家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目的昭然若揭。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以美國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产品施加高额关税,利用行政手段切断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供应链。一些跨国企业借口中国劳工成本上升退出中国,把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某些国家甚至还抛出了中国威胁论的观点。
第三,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美国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日本公布《机器人新战略》,法国制定“新工业法国”计划,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利用劳动力等优势,与我国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开展全面竞争。
1.2 要义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洞悉国际国内新形势,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双循环”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1]。
那么,如何理解“双循环”呢?笔者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义即“以我为主、内外兼修、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双循环”就是强调经济运行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来自内循环,要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把发展着力点集中在自身,努力摆脱外部依赖,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当然,突出内循环的地位并不是指要与国际市场脱钩。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因为一些国家的破坏而暂时出现波折,但是由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能因某一个国家或某个人的阻挡而终止[1]。内循环本质上也是开放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要素推进国内产品、服务升级以应对国内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托自身优质产品和服务来不断满足国际需求,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国内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最终形成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局面。
2 “双循环”下制造业企业的契机和堵点
2.1 契机
第一,完备的工业体系。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3]。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各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形成聚合优势,具备强大的供给能力与配套能力。
第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中产阶级4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市场主体超过1亿个。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我国内需市场规模大、潜力足,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所在。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制造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升了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4]。
2.2 堵点
第一,“卡脖子”问题严重。我国在11个先进制造领域中,共有287项核心零部件(元器件)、268项关键基础原材料、81项先进基础工艺、46项行业技术基础亟待突破[5]。我国部分产业对国外依赖程度大,其中30.8%的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光刻机、高端芯片、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燃气轮机热部件等产业短板问题十分突出[6]。
第二,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多以国内廉价资源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以低成本优势换取发展空间,既无研发能力也无核心技术,在国际分工体系下逐渐沦为低端的“加工厂”,最终丧失了危机意识和创新动力。
第三,制造业运营效率低。我国制造业企业不能有效借助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导致运营效率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高端人才青黄不接。中国制造业人才中占比最大的是销售人员,其次是工程和运营类人才。具备十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比例仅为19.3%,美国该比例高达57.3%。更加可悲的是,43.3%的资深人才最终会转行,而当代优秀的年轻人才又不愿去实体经济领域就业。
3 制造业企业如何下活“双循环”这盘棋
第一,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基于我国完备工业体系和超大市场规模的主场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引领全链优化,通过业务整合、投资入股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体系,发展产业链集群,确保特殊情况下能够实现产业自我循环,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第二,制定全球化的布局规划。基于“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价值导向,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走出去,实现国内经济总部与全球产业总部的互联共通,推动海外中资企业加大对国内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实现制造业国内循环向国际循环的转换。
第三,提高原创性的研究投入。在基础理论、技术积累、自主研发上下资本、下工夫,努力从模仿、跟跑转向原创、领跑,实现突破性创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第四,实现高品质的转型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从批量制造、大众化的传统制造商向柔性制造、小众化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以满足当代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第五,加大人才的引育并举。提高制造业员工尤其是科研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收入待遇,例如实施员工持股、首席技师制度等,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并大力留住人才。
4 中国巨石的“双循环”之路
4.1 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巨石是一家以玻璃纤维及制品生产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目前年产能超200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2%,稳坐世界玻纤第一把交椅。中国巨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创业,目前正處于第三次创业和第四次创业的交融期。
第一次创业(1993—2003年):打基础。点燃池窑拉丝第一把火;剥离非核心业务,确定玻纤为绝对主业。
第二次创业(2004—2011年):上规模。本部6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全面建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纤企业之一。
第三次创业(2012—2017年):全球化。首次走出国门在埃及建设2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进军玻纤发源地美国建设9.6万吨玻纤生产基地。
第四次创业(2018年至今):智能化。开启智能制造新征程,实现“再造一个巨石”的远大目标。
4.2 “双循环”的典型做法
第一,居安思危的产业链布局。公司以玻纤为中心,向上发展打造“全面、稳定、强大”的供应链,源头上确保玻纤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向下发展聚焦下游发展前景好、增长潜力大的玻纤复合材料产业,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平台,做深、做长、做实产业链,积极打造围绕玻纤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
第二,高瞻远瞩的全球化布局。基于“三地五洲”的全球化布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公司一方面紧紧依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国内潜力,内销比例从40%提升到70%;另一方面灵活实现国内外生产基地联动,接受总部全球生产基地产能调度,沉稳应对市场变化。
第三,奋发向上的创新活力。公司大力实施“百元成本降低、百项成果创新、百名英才培育、百万大奖激励”的“四百”工程,激发全员创新热情,项目广度和深度日益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公司在实施创新项目合计544个,其中重大技术创新91个;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1337件,有效授权专利705件。
第四,势如破竹的智能化建设。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起步早、立意高、进展快,百亿智能制造基地投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公司将通过应用数字化孪生技术、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构建协同化制造体系等打造“未来工厂”,实现规模效益向技术、管理、质量、品牌效益全面转变。
第五,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公司通过引入卓越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外部管理工具以及运用巨石特色“三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财务)管理模式,实现多领域联动、多维度监测、多体系融合的全球精准化管控,推动效率不断提高、风险更加可控、优势更加突出。
第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公司一直强调企业高质量发展最终一定表现在成果与员工共享上,要让全体员工脸上有笑、手上有劲、脚下有力、心中有爱。公司每年的薪酬调整、多样化的职务晋升通道、正在研讨的股权激励计划等,鼓舞着员工用积极的态度工作、用主动的姿态发挥、用必胜的信念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恩富,张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求索,2021(1):108-1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
[3]周凯歌,庄宁.“双循环”战略下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及促进策略[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11):12-19.
[4]张厚明,关兵.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J].湖湘论坛,2020,33(6):64-69.
[5]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9-16.
[6]蓝庆新,汪春雨,郑学党.双循环格局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现实与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1):132-145.
320250118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