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思考
2022-03-19何雨昕
何雨昕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主动学习的热情,引发自主探究的潜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对幼儿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将课程回归生活,指向教学实践,联系工作实际情况来体现这一理念。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5-0063-03
TAO Xingzhi's Thoughts on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
HE Yuxin (Junheyuan Branch of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in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ao Xingzhi, a famous educator, believes that life education is life-centered education. Education is based on life. Education must be combined with life to play a role. It can stimul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activities, mobilize their enthusiasm for activities, and improve Enthusiasm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self-inquir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should not only sta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but should return the curriculum to life, point to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 this concept in relation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ork.
【Keywords】Life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turning to life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將“生活教育”定义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而要践行“生活教育”的理念,我们便要让课程回归生活,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
1.亲近自然,用生活来教育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地机会,帮助幼儿不断地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幼儿亲近自然不一定是大范围的活动,教师能提供的更多亲近自然地机会是在较小范围内的活动,比如幼儿园的自然角、种植区,小区里的树下,都是幼儿亲近自然,观察植物和小动物的好地方,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或请家长配合,组织幼儿进行这类活动。其次,当前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幼儿的活动范围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人为尝试制造自然情境,如在幼儿园的院子或空余地方为幼儿开辟一小块种植园地,每个班级的幼儿可以轮流进行活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小面积的沙水池,让幼儿让幼儿亲近自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活动。幼儿的喜欢新鲜事物的,喜欢接触大自然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引导幼儿大胆进行探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基本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自发地进行分类、比较、实验等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事物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除了引导幼儿照料植物,发现植物生长的变化,观察、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成长变化,还可以引导幼儿感自然环境的变化,比如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时间的气温也会有所不同,每天的天气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可以请幼儿观察并报告天气情况、气温或是风力大小来感受自然的变化。
2.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1)抓住教育契机
偶发性的科学活动,经常发生在不起眼的时间和地点,作为教师,要做好准备,时刻关注、留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观察、了解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特别是当几个幼儿聚在一起,可能就是偶发性科学活动出现之时,教师就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当教师关注到这一活动时,也不必急于参与其中,可能会惊扰到幼儿,可以先深入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在仔细观察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表现出惊奇,让幼儿知道老师也非常感兴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对于幼儿在探究中提出的问题,也要积极地鼓励他们继续探索,自己寻求答案,如果幼儿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尽量的满足,在幼儿取得小小的成功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请幼儿将这些过程分享给同伴,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以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偶发性科学活动:
两位小朋友得到了相应的物质奖励(彩虹糖果),坐在座位上开心地看着这些获得的奖励,并且让身边的小伙伴看自己获得的奖励,并且和大家分享小奖励,彦彦张大嘴巴让大家帮看看糖果到嘴巴里的颜色,伙伴们看了看告诉他:“嘴巴舌头都变成了绿色的”听到变成绿色后马上到了镜子面前看了看,另一名获得奖励的小朋友也张大了嘴巴看看自己嘴里的变化,发现糖果的黄色的自己的嘴巴里和舌头都变成了淡淡的黄色,但是伙伴们发现嘴里的糖果变成白色了,班级里面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告诉他们,可能是口水把糖弄湿了,然后导致舌头就变色了。
于是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彩虹糖、透明容器、吸管等材料,玩游戏时,有两名小朋友先发现了这些材料,小心翼翼地把材料放到桌上,有一名幼儿先拿起一个橙色的彩虹糖说是她喜欢的颜色。有一名幼儿提问我们能否将彩虹糖果的颜色变成白色吗?很多小朋友都在思考,其中一名小朋友说我们可以在透明容器中装上一些清水,然后用吸管进行搅拌,慢慢的大家发现彩虹糖果变成了白色,几名小朋友将变成白说的糖果展示给老师,这时有名小朋友发现水变成的糖果之前的颜色。
对于以上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做了这样的分析:在小朋友听到吃了糖果后舌头也变了颜色,小朋友知道自己的糖果是黄色的,直接问同伴自己的舌头有没有变成黄色,说明幼儿知道自己的舌头也可能会变成相应的颜色而不是其它颜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另一名幼儿之前一直在倾听其他幼儿的对话,最后她说是因为嘴巴里的口水让彩虹糖变色了,说明幼儿对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得出简单的结论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经过观察,幼儿能提出问题:怎样将彩虹糖变成白色的?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能联想到将彩虹糖放入水中,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他们遇到问题能够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小朋友想到用吸管进行搅拌加速彩虹糖的溶化,说明幼儿幼儿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操作中也提到将很多彩虹糖放入水中会变成什么颜色,说明幼儿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支持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幼儿所需的要求,在观察幼儿行为的过程中,不需要牵着幼儿走,只要跟着幼儿的脚步,进行适当的引到并提供合理的支持策略,通过幼儿的谈话,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判断,如果这一话题内容比较有价值,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材料请幼儿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可以提供彩虹糖、水、和容器,让幼儿自己试试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糖变成白色,为什么糖果会变成白色,以幼儿的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幼儿对彩虹糖非常感兴趣,作为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对于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大胆进行实验并分享结果,把实验过程与同伴交流,也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对于彩虹糖溶化这一现象,教师一直没有直接地告诉幼儿糖在水中会溶化这一结论,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说说观察到的现象,比如,彩虹糖颜色地变化,大小的变化,直到彩虹糖消失了,再告訴幼儿这一现象叫做溶化,也可以提出问题,是不是什么东西放在水中都会溶化,哪些会,哪些不会,可以引导幼儿提出猜测并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究。
(2)抓住幼儿的兴趣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时,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与幼儿一起 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其观察和思考。例如在《小孩小孩真爱玩》这个主题进行时,一次美术课结束,孩子们到盥洗室去洗手,有个小朋友大喊道:“你们快看呀,手上有好多好多泡泡!”说着,他抬起手吹了一口气,有一些小泡泡飘了出来,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赶忙问:“你是怎么弄出这些泡泡的呀,能不能告诉我,我也想吹出泡泡!”这名幼儿对同伴说挤了好多洗手液,然后搓搓,就变成白白的,很小的泡泡。”于是另一名幼儿听了赶紧试了试,可是他搓了很久也没有出现泡泡,这时从别处走来的小朋友看到了告诉他加点水,慢慢的搓出了一些小泡泡。在洗手过程中,幼儿发现洗手液可以变出很多泡泡,急忙告诉大家,说明幼儿对常见事物的现象和特点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而幼儿能够主动的学习尝试吹出小泡泡,并且询问了变出泡泡的方法,说明幼儿有好奇心并愿意提出问题,另一名幼儿也能大胆告知探究方法并给予帮助。
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将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教育相结合。在看到幼儿玩洗手液吹泡泡时,教师不用急于制止,可以让幼儿先自由探索,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幼儿能大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当看到幼儿发现现象时,教师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比如幼儿发现洗手液能变出好多泡泡时,如果教师也能问:“你是怎么变出泡泡的?”幼儿会感觉老师也很感兴趣,想知道答案,无形中也支持了幼儿的探究活动。
3.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让课程回归生活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教育不能够用灌输式,或是强迫式的,我们需要选择自然的、生活化的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这样既能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身心也能够得到发展。课程遵循的原则必须与幼儿的生长、发展相一致,而幼儿都是通过生活,在生活中生长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幼儿园课程应该生活化。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时以体现孩子学习过程、丰富幼儿经验、记录幼儿生活轨迹、激励幼儿情感表达为主。幼儿每天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比如,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在提倡垃圾分类,从幼儿层面出发,我们除了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让幼儿了解垃圾的种类以及垃圾分类的意义,还可以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入手,比如在主题墙上设置一些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以垃圾分类为例,在生活中幼儿可能不常有分类垃圾、倒垃圾的机会,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垃圾图片请幼儿进行对应的摆放,给幼儿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对于不同种类的垃圾该如何投放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在应用到生活中去,将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发挥更多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教育要立足生活, 向生活回归, 可以充分利用 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为此,开发及利用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及环境, 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也是当前幼儿教育与发展的需要。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启示
(1)幼儿科学教育中“生活即教育”的重要启示
陶行知教育理念中“生活即教育”是伟大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活即教育的理解中会让教师明确如何在科学教育的环境中幼儿园实施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能否符合活动内容,让生活教育科学教育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教师对幼儿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让幼儿乐于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还能帮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还能将幼儿科学教育融入生活。
(2)幼儿科学教育中“社会即学校”的重要启示
陶行知提倡“社会即学校”,将幼儿园所有的教学活动延伸到社会上,真的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社会有效融合,留给幼儿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深灰学习机会,提高幼儿的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运用知识快速的解决问题,使幼儿的知识储备不断扩大。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科学教育避免受到传统教育形式和的影响。教师要开阔教学视野实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衔接教学,尽可能用生活中的现象实施科学教学,这样才能让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价值以及重要性,让幼儿更加主动的学习科学知识。
(3)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重要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幼儿为教学的主体,科学活动需要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幼儿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和动脑来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养成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在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上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美珠,陈献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J]. 语文课内外,2021(05).
344450190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