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2-03-19王学功
王学功
医联体建设是我国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整合医联体内的医疗资源,更好的发挥大型医院的专业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医联体背景下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结合我国目前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本文对当前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问题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以及建设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如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成为医疗改革的一大重点。医联体模式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医联体将区域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通过打造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医院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但在部分地区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大问题,不利于医联体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以期为今后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通过发展医联体医疗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基层及偏远地区患者享受优质资源的便利性,目前我国发展的医联体主要包括城市医联体、农村医联体、专科联盟以及远程医疗协作四种模式。以潍坊地区为例,潍坊地区医疗体以市级三甲医院为核心,辐射周边各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同时与国内著名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协助,打造区域内医疗体。但由于各医院所采用的医疗信息系统各不相同,各系统之间的差异造成接口开发困难,医疗数据传输不畅,导致患者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呈现出的“信息孤岛”问题极为明显,医联体内的医疗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依赖于传统的诊疗模式,医联体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
(一)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
在医疗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文件,但由于信息化技术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实现对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完全监管,产生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相关监管制度并不完善,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系统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患者个人信息数据库的搭建不完善,数据库中缺少信息加密技术,增加了患者就诊信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医院虽然建成数据平台,但由于技术手段限制及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这些数据并没有被运用到患者日常就医服务中,也增加平台维护的费用支出,不利于医联体的构建,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医联体覆盖范围不断增加,为满足医联体信息化要求,各地医院都在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但在部分地区的医院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采购硬件及软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信息化建设。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医疗信息化投入规模占卫生机构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足0.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5%,受到认知程度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医院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力度已无法满足当前医疗信息化发展需求。即使是三级医院,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投入力度也远远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发展水平不如三级医院的二级医院或者基层医院等,更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中有着较大的缺口。
其次,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研发力度较低,医联体的推进有利于医院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便于医院和医生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等,有利于促进区域医疗水平提升方便人民群众获取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但由于很多医院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导致研发力度较低,资源的共享力度不足,不利于医联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三,信息共享力度不足。目前,在三级医院中,医联体信息建设较为完善,患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医联体来进行各种就医服务。但在基层医院中,由于其起步较晚,再加上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发展水平较低,尽管已经与三级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但医疗信息共享力度不足,很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由于医院在日常经营中经济效益的提升占据重要地位,使得信息共享力度更低,患者经常出现反复检查现象,不仅给患者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更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完善相关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建设医院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在医联体信息建设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信息的安全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在医联体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升监管力。医院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目标,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院内现有的制度和条例进行修订,并对缺少的制度进行完善,加大对系统平台的监管力度。还应完善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对平台上提供视频问诊和在线医疗服务的医生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认证,确保医生资质,保证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促使医联体信息化建設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完善医联体成员的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管控力度,促使医联体成员自觉遵守医联体相关规定,一旦出现违规行为,需及时进行处理,加强医联体的规范性,促使患者个人信息安全性的不断提升,更提升医疗数据的利用率。
(二)提升信息化程度
1.完善基础平台建设
在医联体背景下,医院推动信息化建设最为关键的在于基础平台的建设,医联体平台涵盖用户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打造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联体平台,整合医联体中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完善数据库,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利用区域HIS系统,电子病历(EMR)系统、实验室(LIS)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統、远程诊疗等区域系统,以“医联体云数据中心”为理念,采用“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统一运行”的方式,以“医疗协同,分级诊疗”为指导,构建医联体云数据平台。来实现区域数据中心、区域电子病历集中管理、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分级诊疗等功能。构建信息共享、上下联动一体化的医联体信息系统。可使用“集成平台+接口”的方式,开发“总线”式的中间集成平台,根据医院数据库个性化地抽取医院数据,同步到医院集成平台,再上传同步到区域集成平台,实现“多级集成”的医联体共享平台。可完善CDSS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了来自全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证据、最佳指南及专家意见,并根据最新证据不断更新。还可引入BMJ learning,来开展医生全科能力建设培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医联体的积极作用,需在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来促使医联体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来实现医院中各个科室之间的信息互通,促使医疗数据信息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2.完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
借助互联网、5G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远程医疗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促进医联体的发展成熟。随着医联体的不断完善,医院的业务需求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对医疗资源共享的要求不断增加,更推动了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在远程医疗平台中,医疗层级如图二所示。在远程医疗平台上,需完善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急救三个中心,部署先进的数字化远程会诊设备和应用系统软件,建立远程医疗专家资源库,搭建互联互通的远程会诊信息系统。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提供高端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服务。还需完善远程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引入卫星定位、地理信息、急救指挥调度、实时视频监控和远程急救会诊等,完善急救网络,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利用终端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来及时定位需要急救的患者。更要引入穿戴式检测设备接收急救患者的血压、心电、血氧数据等信息,随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中网络、硬件设施架设以及基础医疗业务系统等;引入大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为开展双向转诊打下基础;在双向转诊系统中,以B/S架构为主,C/S架构为辅,可根据医疗卫生系统中不同业务来自动应用不同的模式。远程医疗系统有利于医疗资源更广泛的进行配置,打破传统医疗资源配置的局限性,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患者可以更便利的接受视频问诊和在线医疗服务,便利了患者就医。医联体内各医疗单位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可以借助远程医疗实现医疗技术、经验、知识的共享,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有效提升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提高基层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完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1)远程影像中心
在医联体建设中,区域医疗中心占据其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区域医疗中心中,远程影像中心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影像中心中,可利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完善影像中心接口,安装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软件并进行对接,实现每个卫生院、村卫生室都可以在自己的心电终端上给病人做检查,依靠快速的光纤宽带或无线网络技术,把检查数据上传到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心电专家根据检查数据,做出诊断结果并发送到相应的医疗机构,使得医联体中其他医疗机构可以随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记录,并可针对影像制定一系列处理,保证中心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来查看患者影像记录,从而诊断患者病情并书写报告,基层医院可以打印诊断记录。在影像中心中,可提供三种服务模式,如诊断报告的全托管模式、诊断报告审核托管模式以及影像会诊模式三种。并在其中安置影像中心的服务器,如大型医院或者中型医院中,并开放影像中心的端口给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医院。以全托管模式为例,患者的影像片子可在特定医院进行存储,若其他的医院需要调用,可利用网络来进行。
(2)病理诊断中心
在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病理诊断可帮助医生快速诊断患者病情,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而在医联体背景下,病理诊断中心主要有两种服务模式,一种是病理标本由在病理中心医生化验,并出具病理报告,基层医院直接获取病理诊断;另外一种是借助扫描仪,将患者的病理切片转化为数字格式,直接上传到病理中心中,由病理诊断中心医生更好的出具诊断报告。建设病理诊断中心,不仅提高了医联体内医院诊断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病理诊断效率。更要引入数字化切片扫描系统,用电脑显示屏代替传统的玻璃切片和显微镜模式,将病理切片传输到病理专家,多位病理专家可以同步上线,对同一个病例、同一张病理切片进行同步分析与讨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传统医院之间信息共享力度不足,患者检查、化验等医疗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导致患者出现重复检验情况,不仅加剧了患者经济负担,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在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加强医联体中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建设,可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将患者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纳入其中,及时更新各种数据,提升信息的有效性,防止信息出现孤岛情况。医联体中的成员机构更要做好患者医疗数据的对接工作,避免患者重复检查,降低患者的就医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加大信息共享力度的同时,更要防止出现信息泄露事件,可在建立系统平台时完善相关加密设置。首先,在选择网络时,需选择安全连接,引入已经经过加密处理的HTTPs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在系统上,关键数据需进行加密存储;硬件上,各类终端在介入时需进行识别码的认证,未得到授权的设备不得介入系统,提升信息安全。
医联体背景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提高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医疗分级诊疗,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联体内组织成员数据的互联互通,保障患者医疗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发挥医疗体作用,仍然是当前医疗事业改革的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潍坊市中医院
191650170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