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19唐洋周金标胡海波
唐洋 周金标 胡海波
摘 要:新文科旨在突破傳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以培养复合人才的综合能力为关键点,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科建设四大特点,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力求通过对地方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会计人员。
关键词:新文科;地方高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08-03
为加快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速度,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2月,教育部颁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该方案指出,亟须进一步确保“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新文科建设保驾护航,继而给地方高校的传统文科教育输送“新鲜血液”。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由教育部领导的新文科建设工作小组在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该宣言旨在为未来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作出全方位的规划与部署。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看,会计学具有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这与新文科创新融合、协同共享的内在理念不谋而合,将会计学作为当下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中先行先试的学科未尝不是一条有效的探索路径。因此,地方高校应牢牢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对传统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推动会计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填补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空缺[1]。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是在时代发展新思想的呼唤催生下,文科教育自身的积极探索和变革创新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强劲推动下应运而生的。会计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势必要根据国家出台的新政策、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行自我革新。在新文科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地方高校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会计人才培养步入瓶颈期。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坚持以需求为主方向,顺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进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宗旨。关注社会需求、对接经济发展、强化开放与协作,是促进文科专业建设总体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大智移云物等新兴科技蓬勃发展使会计行业日新月异,具体表现为:伴随德勤智能财务机器人的推出、中兴财务共享中心的成立等,各行各业对传统意义上只会核算的会计人员的需求逐步下降,对既有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大数据分析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进而具备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才逐渐跨行至会计行业,取代传统需求所培养的会计人员。然而会计学一直是文科生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且受教育部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2.0政策的影响,各地方高校的财经专业招生扩容屡见不鲜,但从近几年国家统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来看,会计学应届生的就业率并没有显著增加,这与当前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或同质化,导致会计人才培养缺乏亮点,无法满足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信息化时代的技术进步促使会计工作内容的创新,业财融合促使会计业务流程的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特征愈发明显。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重新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道德教育不受重视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高校要深刻理解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养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高尚坚韧、正直坦荡、诚实守信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但现如今,存在会计专业学生意志力薄弱、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国内曾曝出中信国安、康美药业等一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丑闻;上市公司借助财务造假欺骗社会大众的丑闻屡禁不止,加上证监管理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处罚力度不足,使之变本加厉,会计行业陷入严重的诚信危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会计学专业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与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尽管近些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但部分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者并未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价值判断是新文科的重要内涵,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诚信是整个会计行业的灵魂,重视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目前我国会计行业整改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塑造会计专业学生诚信守法的职业道德精神迫在眉睫。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课程体系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优化创新的基础路径,地方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须与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结合起来。前文提到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千篇一律,这也导致了课程体系的设置乏善可陈,基本上是依照传统的通识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几大模块设置,且实践类课程较少,由此表现为继承、借鉴色彩有余而探索、创新力度不足[2]。这便导致地方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具体表现为未能及时了解会计领域新趋势、新变化,未能依据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来更新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原则,更未能与“大智移云物”等科技相互融合完善课程,时代特征不明显。课程之间的界限划分不够明晰,导致专业课程有内容重复、冗长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专业课程体系与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精确匹配程度低,开设的课程与培养方案中所阐述的理念并不契合,对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严重缺失,部分地方高校的人工智能会计、财务共享中心、云会计等与大数据融合的课程还停留在理念建设的雏形阶段。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要将理论建设和知识更新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为此,本文将结合新文科建设的四大特点——融合性、战略性、创新性以及发展性来阐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新思路。
(一)会计学知识结构要体现融合性与战略性
时代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共享化致使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多元化,会计学科的边界愈加广泛。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促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更需达到专业化和综合化的有机融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战略协同。融合性所对应的是新文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融合性是对现代科技领域须具备的文理交融、包容并蓄的发展特点的积极响应。融合性要求会计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应兼具复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以便进一步将会计学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体系交叉互通。战略性体现的是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養要紧跟时代需求。与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比较,传统会计学教材编写与课堂授课基本采用20世纪以来引进欧美国家的学科理论和案例,知识结构西化。而现如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新文科会计学专业教育更加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运用中国理论、中国方法、中国经典案例来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彰显中国特色。
(二)会计人才培养要注重职业道德与法制精神塑造
会计人员在自身行业中须凭专业能力立身、准则规范立业、职业道德立信。要强化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念,学生在学校就必须接受树立坚定且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地方高校也需要将学生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精神特质的塑造作为培养目标之一,让学生自觉成为真善美的践行者,具备忠诚诚信、守法善制、廉政自律等优良品质。会计人员应该将诚信作为自身立业的根本、职业生涯的生命线,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处理会计工作时要具有忠贞不渝的职业精神,为自身树立道德的“红色高压警戒线”,做到有法必依,有规必守,提升自我,完善规章。真正切实地保障企业所有者和外部投资者的核心利益,履行维护经济运行秩序的职责,廉洁自律,对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常怀敬畏之心,切实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进行经济业务活动,为业务质量提供应有的保障[3]。
(三)会计能力培养要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
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性是新文科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的新内涵。相较于传统会计学专业教育,新文科背景下会计教育之“新”,不仅是新旧的“新”,更是创新的“新”,是指针对传统会计学科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致力于在教育目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寻求全新的突破,从而实现模式的创新。发展性是对新文科战略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特征。会计学乃经世致用之学,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对于不同经济问题,其解决方式也迥异。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完善。这也需要会计学专业学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杜绝墨守成规的学习模式,在长期的学习与工作实践和科研过程中不断培养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培养并增强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以培养未来社会科学家为目的,建设一批文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高地,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4]。因此,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会计学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的现象,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理论功底扎实、实务操作能力过硬以及拥有信息化技能和跨学科融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要把握新时代对新文科的要求,以“大智移云”时代下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基于学校办学特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开展本科教学的“质量革命”,建“金专”“金课”,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在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将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细化,满足人才培养的各类需求。地方高校会计学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主要方向,并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性。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负责人须在整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和既有资源的基础上,多方调查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划分,把握经济发展势头,结合国家政策,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新文科时代特色,推动会计学课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专业领域交融互通,多方位提高会计人才的培育水准,从而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的会计人才[5]。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地方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法治教育三者间的深度融合。专业教师在讲授会计学基础、审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必修专业课程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通、慕课等学习软件将财会领域中典型的与职业道德、准则底线相关的案例作为专题导入课堂,正面案例教育与负面案例教育都应纳入专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养成谨慎、踏实的工作习惯,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信念。此外,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要以会计的行业特性为导向,在会计史、审计史等导论课程中穿插理想信念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守法善制的职业道德精神,让廉洁、正义、守法的品质在学生的心底扎根。在会计培养方案中,重新构思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设置,在扩充相应的课程时,结合目前社会实际和会计领域的时事要闻,有针对性地补充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向学生灌输法律至上、忠贞诚信的理念,从而达到让学生以社会正义为价值准则的教学目标。
(三)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会计学,更应使学生在掌握经济、管理、金融等基本知识的同时,增强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与分析能力。地方高校须基于“大智移云物”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对会计学课程体系进行及时更新。在课程方面,目标定位要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要进一步彰显智能化元素,达到课程設置在智能化和专业化两者间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强的目的。可以按照“财务大数据基础—智能会计—智能财务”一步步递进设置课程,增设“智能会计概论”“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大数据审计”等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先行先试,培养具有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实践课程方面,引入大数据分析财务信息仿真系统,增设智能财务与大数据会计分析案例实践教学课程,建立企业案例数据库,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相应的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和贯通,各地方高校可以自行研发或者采购相应的大数据分析财务信息仿真系统,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拥有接触大数据处理的实践平台,同时将其融入财务分析,开展与之对应的角色扮演,面向不同岗位间的具体工作开展初步实操。将传统的闭卷考试向项目设计、专题调研、案例分析等多种考核方式转变,制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搜集和了解各类智能财务大数据会计分析的真实案例。在高年级阶段,地方高校应该和企业加强协作,与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协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探讨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特色课程,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大数据财务的应对处理能力,全力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在就业时能快速抓住机遇,更加从容地迎接未来的工作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培育,杨虹,李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
[2]刘建胜.注重质量提升 突出特色发展——关于工科院校一流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19).
[3]唐衍军,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1(6).
[4]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
[5]赵春艳,毛腊梅.大数据战略下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金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