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斗争思想:态度?原则?策略

2022-03-19张新吾李立娥

邓小平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张新吾 李立娥

〔摘要〕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斗争思想,包括直面风险、正视错误、乐观自信的斗争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性、坚定聚焦中心工作的斗争原则以及斗争要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要辩证、全面地采取措施,要发展自己、积蓄力量等策略。邓小平斗争思想对新时代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斗争思想;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1-0046-11

〔作者〕张新吾,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江西南昌330013

李立娥,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西南昌33001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①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敢于斗争”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十个宝贵经验之一。②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史。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无论面对尖锐的敌我对抗矛盾,还是复杂艰巨、充满风险挑战的改革、发展矛盾,都需要进行伟大斗争。正如习近平所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①因此,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斗争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应对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的丰富斗争思想,当前学界对其斗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腐败斗争②以及改革开放期间发扬斗争精神③等方面,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应对矛盾问题、风险挑战的相关论述的梳理与归纳,从态度、原则、策略三个维度来探究其独特的斗争思想,这对新时代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斗争的态度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多次面临极其凶险、恶劣的斗争形势,这造就了邓小平敢于直面风险、正视错误、乐观自信的斗争态度,体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斗争风骨。

(一)直面风险,敢于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总结五年来抗日斗争经验的报告中指出:“‘敌进我进的斗争,也表现于隐蔽斗争上,敌人伸入根据地的特务活动,和我伸入敌占区、伪军伪组织内隐蔽积蓄力量的斗争,也将是日益发展日益激烈的。”④深入敌占区发展需要胆量和勇气,这体现着邓小平“越是艰险越向前”⑤的斗争态度。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外线作战,“撇开一切困难,坚决地挺进一千里”⑥,是非常冒风险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斗争精神。1989年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那时搞无后方作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啊。……而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体现了他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敢于斗争的勇气。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②改革之路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走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没有现成答案,改革的航船行进在有大风、暗礁、旋涡的茫茫大海上,风险挑战可想而知,没有敢于斗争的勇气是迈不开步子的。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号召人们:“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③伟大事业往往伴随着巨大风险和挑战,没有直面风险挑战的勇气,没有大胆“闯的精神”,就不可能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

(二)正视错误,步骤要稳

邓小平认为,错误不可怕,就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问题、正视错误,进而改正错误。1962年,为鼓舞全党战胜严重的国民经济困难,邓小平在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缺点和错误的中央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严肃认真地正视问题,是不是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④改革开放进程中,他更是多次阐述了这一思想。1978年,为了破除僵化思想、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⑤1986年在答外国记者问时,他谈到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一个试验,是新事物,指出:“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⑥1987年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的谈话中,邓小平在谈到“三步走”战略目标时指出:“我们走的路还会有曲折,错误也是难免的,但我们力求及时总结经验,不要犯大的错误,更不要因为小的曲折而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前进。”⑦同年11月16日,他在总结党的十三大特点时指出,改革开放“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①,“还要看到我们的路是漫长的,还会遇到许多困难,错误也是难免的”②。1988年,针对改革开放吸收国际经验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邓小平指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同时,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③1991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推动浦东开发时强调:“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辟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緊。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④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于前进中犯错误的问题的态度是一贯的,他认为犯错误在所难免,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⑤,不但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该如此。同时,他也强调前进的步子要稳妥,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⑥,对可能出现的较大风险要有应对预案。

(三)乐观自信,逐步巩固

邓小平认为,在强敌和困难面前,除了敢于斗争外,还要树立胜利的信心。1954年,邓小平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全党的所有共产党员和所有干部,以百倍的信心和饱满的士气,奔赴前线。这是取得全国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⑦1984年,他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谈道:“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⑧可以说,正是乐观自信的斗争精神帮助他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1986年他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说道:“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⑨中国革命曾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考验,这两次失败使革命力量濒临覆灭的危险,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就不可能战胜困难开创革命斗争的新局面。1988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有恰当的决策。”⑩他告诉人们,在风险、困难面前没有斗争胜利的信心,就不可能作出正确、果断的决策。20世纪90年代初,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潮,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时,邓小平满怀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攒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伟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的乐观、自信的风范。

对于如何树立斗争胜利的信心,邓小平也有独特的方法。比如,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野战军进入新区,面对强敌,邓小平认为要慎重初战,即采取“进入初期,特别要掌握住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我军主力不可轻率作战”的斗争策略,提出“采取宽大机动,寻歼弱敌”的办法,从而“因胜利而巩固信心”,待“熟悉地形及其作战条件”,再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歼灭战,比较稳当”。②可以看出,邓小平作战比较重视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树立军队信心的方法。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样采取了渐进式增强改革信心的方法。他指出,“这一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然后“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努力,“百分之九十的农村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原定十年内翻一番的任务”,继而“成功的经验鼓励了我们,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而且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⑧

对于如何实现改革目标,邓小平也采取渐进式的办法。他确定了“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到“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表达实现目标、“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的自信观点。④可以看出,对于比较困难的斗争任务,邓小平总是善于采取比较稳妥的渐进方式,让实现每一阶段目标成为激励实现下一阶段目标胜利的信心。

二、斗争的原则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⑤,邓小平将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与具体工作相结合,成为其重要的斗争原则。另外,邓小平强调要聚焦中心工作开展斗争,特别是要排除一切干扰,有坚持中心工作的定力。

(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一直坚持这条基本原则。1978年,为了解放干部和群众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①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谈不上真正解放思想,也就无法破除思想僵化的牢笼,对此,他振聋发聩地指出:“一切从本本出发”,“就要亡党亡国”。②1986年,他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提问时谈道:“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③他反复强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强调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如何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联系自身经历谈到对坚持实事求是的感受。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義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④

在斗争中如何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认为要依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形采用具体的斗争形式,而不能用机械的方式。例如,1943年,他在总结抗日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经验时说:“一个革命根据地除了必须具备的地理、敌情、时机等条件外,其本身必须具备着革命的武装、政权、群众组织和党等四种力量”⑤,有人问“根据地的创立是先有武装还是先有党和群众运动”,还有人问“四种革命力量哪种更重要”“哪种是中心环节”,邓小平明确指出“这是机械的提法”。⑥他认为不要机械地看待斗争,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斗争的中心,同时斗争也不要拘泥于具体形式。他在谈到解放战争时也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⑦此外,1962年,为了克服国民经济困难,尽快恢复农业生产,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①以上种种,无不反映出邓小平始终处理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主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斗争方式,反对拘泥于刻板的、固定不变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坚持斗争的人民性

邓小平始终坚持斗争的人民性。他认为斗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实现好、保护好群众利益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这是斗争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1943年,邓小平在总结抗战五年来对敌斗争经验时指出:“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②针对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他提出在敌占区的活动要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建立隐蔽游击根据地和发展革命两面派,而且将没有我们立脚的余地”。③因此,他主张“一切为保护人民利益打算,提出恰当的对敌斗争方法,才会得到人民拥护,也才能取得胜利”④。1956年,邓小平在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总结了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我们党的主张是正确的,它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但仅有正确主张还不足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⑤不维护群众利益就不可能得到群众支持,就不可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1978年在推动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再次提出要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认为只有维护好人民的物质利益才能调动人民广泛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⑥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党员在全体人民中只占少数,我们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⑦,脱离了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改革开放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⑧。总之,邓小平始终坚持一定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斗争的人民性原则,因为人民群众才是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斗争胜利的力量源泉。

(三)坚定聚焦中心工作

在革命战争中,邓小平强调一段时期要有斗争的中心工作。他指出:“党的指导要依据于当时当地的情形,提出当时注意的中心。”①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特别强调解决主要矛盾要聚焦中心工作。1979年,他从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②围绕中心工作,他认为要一心一意地干,不受任何干扰。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专心致志地干,强调“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③。对此,他态度非常坚决,认为即使“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号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④同年2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的中心工作,指出“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⑤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⑥。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中心工作要“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⑦只有坚定地坚持中心工作,才会有明确的斗争方向感,才能集中力量取得良好斗争效果。邓小平指出,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如果中心工作受到干扰,“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⑧。

三、斗争的策略

邓小平非常重视斗争策略,他认为斗争不能光靠勇敢,还要有策略才会收到好的效果。1950年,邓小平在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取得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坚定勇敢,更重要的还要有智慧,有策略,有方法。”①1951年,邓小平在指导西南局干部开展土改工作时指出,土改工作是一场系统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要求“在斗争中要有方法有策略”,达到“既能团结自己又能打倒敌人”的目的。②1956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劳农党总书记石野久男时的谈话中专门论述了革命斗争要讲究策略的问题,认为“斗争的胜利不仅依赖于坚决性,而且还应该讲究策略”。③在邓小平看来,斗争光靠勇气而没有策略,是不可能很好地解决复杂问题的。

(一)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

斗争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邓小平在总结五年来对日斗争的经验时指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一切抗日人民对敌斗争。经验证明:在敌占区不应该去扩大中国人自己的阶级矛盾,基本是团结一切中国人对敌。能如此我们便能开展敌占区工作,反之我们便不能在敌占区立足。”④1948年,他在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起草的关于执行中央土改与整党工作指示的指示中指出:“打击面大,树敌多,不是孤立了敌人,而是孤立了自己。”⑤1951年,他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次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只要有敌人,有朋友,就得团结朋友,孤立和打击敌人,就还得有统战工作”⑥,批评“有的部队同志把胜利只看作是枪杆子打出来的,这是不全面的”⑦,认为我们的胜利“一方面是靠枪桿子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和统战工作分不开”⑧。他用两个实例来说明统一战线策略对取得斗争胜利的重要性:一个例子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一万多人被十多万敌人包围,情况非常困难,通过统战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在“双十二”事变后才形成抗日救国的新局面;第二个例子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部队到达华北、华中后,因为有统战工作,有了朋友才站稳了脚跟。⑨

(二)要辩证、全面地采取措施

邓小平认为斗争要辩证、全面地采取措施。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他在总结五年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时指出:“革命两面政策是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合法形式与非法形式、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配合,它主要是发展非法的秘密的一面,但必须有合法公开一面的掩护。”①在解放战争中,1948年,邓小平在河南鲁山召开的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时期第五次反围剿要是“由内线转到外线,将敌人拖出苏区之外去打就好了,那样苏区还是能够保持,红军也不致被迫长征”②,进而指出解放战争前期先打内线是完全必要的,也取得了胜利,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在战略进攻阶段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号召同志们坚定在大别山外线斗争的决心。③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要坚持两手抓,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④总之,他认为斗争要有灵活性,要辩证、全面地采取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斗争效果。

(三)发展自己,积蓄力量

邓小平认为,为了赢得斗争胜利,特别是与强敌斗争,要善于从各方面积蓄力量。1943年,他在总结五年来对日斗争的经验时指出:“在对敌斗争中,要掌握住持久战与敌强我弱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原则应是削弱敌人,保存自己,隐蔽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由于过去对此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常常发生暴露自己的错误”,结果每次暴露“都遭到敌人的报复或破坏,吃亏很大”,因此,以后的对敌斗争要“善于隐蔽地从各方面积蓄力量,要使敌人看不起我们,要善于采取一切方式去麻痹敌人。唯有如此,才能积蓄起力量,也才能打到敌人的痛处”。⑤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认为中国要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并为此提出了很多卓越的见解和主张。比如,1989年,面对当时国际风云突变的危机,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友好往来。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⑥他强调要发展自己,积蓄力量,“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⑦

四、结语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过去发挥“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强调“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并提倡“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①这些论述充分表明,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必须发扬敢于直面斗争风险、排除万难争取斗争胜利的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我们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但是弘扬革命斗争精神的要求不会变。习近平指出:“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②新时代面临很多国内、国外的新矛盾、新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斗争对象和具体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斗争取得胜利所要遵循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邓小平的斗争思想是对毛泽东斗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中包含的关于斗争的态度、原则和策略等内容有其独特之处,时至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和弘扬,是我们新时代提升斗争本领、坚定斗争意志的宝贵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7页。

②《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6页。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25页。

②参见陈颖、申明远:《邓小平反腐败斗争思想论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黄伟:《邓小平反腐败斗争思想的现实意义》,《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黄丽丽:《论邓小平的反腐败斗争思想》,《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③郑吉伟、张晶:《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及现实意义》,《邓小平研究》2021年第2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2页。

⑤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9-34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8-25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⑧《鄧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55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5-12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5-2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5-256页。

⑤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

⑧“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52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⑤《邓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371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②《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79-280页。

③《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57-25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7-9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37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8页。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8页。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