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经济体制变迁的视角分析逆全球化

2022-03-19孙熠韩学琛

中国市场 2022年3期

孙熠 韩学琛

摘 要:文章从国际经济体制变迁的视角对近期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国际经济制度建立的角度对19世纪以英国为核心和“二战”后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及对比,发现后者所建立的是“内嵌自由主义”体制,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兼顾政府干预,避免自由化对国家的过度冲击,这种体制本身就为逆全球化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制度可能。随后从霸权稳定论的角度对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行了分析,美国自身综合国力的下降及中国对美国霸主地位的冲击导致美国领导国际经济体制的领导地位及领导意愿下降,最终导致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逆全球化国际经济体制;内嵌自由主义;霸权稳定论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3-0034-02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3.034

1 引言

虽然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依然盛行,并且愈演愈烈。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深化,英国的成功脱欧,逆全球化俨然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势头。文章逆全球化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绝不仅仅只是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背后更有政治因素、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因此需要把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逆全球化问题才能分析得更加全面、透彻。文章从国际经济体制变迁的视角来研究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首先将会从国际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治理角度对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及逆全球化动向进行分析,其次从霸权稳定论的角度来阐述逆全球化产生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2 逆全球化与国际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服务、资本及要素的跨国界自由流动。虽然全球化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从根本上会促进各国生产效率的提升,但由于没有全球范围内超政府主权的存在,全球化必须要由各国推动,并且一定是要建立在各国利益的基础之上。而决定各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分工并将他们连接起来的纽带就是国际经济体制。那么国际经济体制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

2.1 国际经济体制建立的一般规律

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经济实力结构决定国际权利结构,进而决定国际经济体制的变化。因此归根结底,一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越大。而在世界经济的历史范畴内,一国的经济实力又与其科技发展水平、资本的全球扩张程度密切相关。历史上英国和美国都曾先后当过国际经济体制的主导者和建设者,他们自然会建设符合本国利益的国际经济体制。

对于科技水平遥遥领先,经济实力雄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扩张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讲,其在建立国际经济体制时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要呼吁各个国家全面开放市场,减少贸易保護,这样才能使得其他国家成为其原料来源地和产成品销售地,从而增加该国的资本积累,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全面开放市场其实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让所有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获得大部分利益,其他处在价值链底端的国家只能获得极小部分的收益。

19世纪的英国就是这样做的。当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攫取大量利润成为经济霸主后,其所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目的是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制,为了方便国际结算还在全球推行国际金本位制。这些措施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2.2 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内嵌自由主义”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生产力的迅速提升也为其霸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开始主导国际经济体制的建立。此时的美国面临着和19世纪的英国同样的情况,生产力水平远超过其他国家,资本积累也十分雄厚,但美国并没有像英国一样建立一套“自由放任”的国际经济体制,而是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成分,在国内干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由主义,也称作“内嵌自由主义”。

“内嵌自由主义”一方面继承了自由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则加入了国家干预和经济计划成分。这是与为缓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罗斯福新政”一脉相承的。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必要的时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弥补自由市场的负面作用。例如,该制度一方面通过关贸总协定(GATT)中关于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等规定消除贸易壁垒,并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又在GATT中加入保障和例外条款及贸易救济原则。可以这样说,“内嵌的自由主义之精髓,就在于‘设计出一种多边主义的形式,使之与国内稳定的要求相一致’”。

2.3 “内嵌自由主义”与逆全球化

在该制度下,自由主义一定是建立在本国利益不受到严重损害的基础之上。如果搞自由主义、开放市场使得本国利益受损,例如某一产业的发展遭受了强烈的外部冲击,那么该国一定会优先采取维持市场国内稳定的举措来保护本国利益,最常见的当属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从而提高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更有一些国家滥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及贸易救济措施,从而扰乱国际市场秩序,其目的也是要保护本国市场。

总的来讲,内嵌自由主义为逆全球化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一旦有某些国家,特别是较发达的国家,认为对外开放给本国造成了严重损失,就势必会采取一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手段。如果许多国家都采取这样的手段,那么逆全球化加剧的局面就会形成。

3 逆全球化与霸权稳定论

如果说国际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是为逆全球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那么霸权稳定论则阐述了逆全球化潮流出现的必然性。

3.1 霸权稳定论概述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提出,后来由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该理论建立在对19世纪以来英国霸权兴衰的研究之上,并结合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经验加以证明。其主要观点如下三方面。

(1)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世界需要有一个居霸权或主宰地位的强国。

(2)霸权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建立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以确定各国行为规范,分摊成本,抑制经济民族主义,达到限制冲突及维持秩序的目的。而霸权国能够建立和维持这种体制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并得到其他大国的认同与合作。

(3)霸权国的实力衰弱使得霸权国无力或者不愿提供这种“国际公共产品”,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受到削弱,甚至瓦解。国际政治经济關系就是这种霸权稳定与衰落的循环往复。

3.2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经济体制建立的关系

霸权稳定论解释了国际经济体制制定的规范,是国际经济体制建设理论的延伸和扩展。霸权国就是国际经济体制建立的核心国。要想建立国际经济体制,首先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然后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国际经济体制。并且,霸权国会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维护这一体制。“二战”后以美国为核心建立的国际经济体制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美国不仅牢固树立起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并通过GATT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全球的各个地方布局其军事基地,并且充当“太平洋警察”插手各国的国际国内事物,试图主导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也向着对美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看,美国不仅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国际经济体制,更是从其他各个方面保障这套体制的顺利实施,这也为“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相互开放市场,互相进行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提供了保障。

3.3 用霸权稳定论解释当今的逆全球化动向

虽然目前的国际经济体制仍然以美国为中心,但美国早已走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2010年之后,美国的霸权地位更是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对美国的综合国力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虽然美联储多次降息,但是收效一般,并没有起到足够的刺激作用。目前的美国经济虽然较经济危机时情况有所好转,但程度有限。并且美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对其的负面冲击,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加大和“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副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和美国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必然会导致社会不同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二是中国对于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强有力冲击。在美国经济止步不前的同时,中国却牢牢抓住了历史的发展机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中国在开放市场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与各个国家全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国际形象,并且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步上升,在国际结算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与此同时也在努力发展高尖端产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虽然近两年由于国内国外的多重因素,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对于美国的霸主地位仍然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美国来说,实施经济全球化,建立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已经不符合美国的本国利益。换言之,全球化带给美国的好处在减少,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这就导致美国的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开始反对全球化,而美国政府所提出的“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更是增加了美国民众对于全球化的厌恶。而反观中国,正是因为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才有了中国如今的成就,这更是让美国对于以自由开放为核心的全球化好感度下降。于是,美国领导国际经济体制的地位在下降,且领导意愿又在降低,因此在“美国优先”的指导思想下,美国肯定会出现企图退出世界经济体制的各种逆全球化行动。

参考文献:

[1]葛昕.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战与强国竞争[J].国际融资,2019(12):52-55.

[2]约翰·杰拉德·鲁杰,李成学.国际机制、交易与变迁:战后经济秩序中的内嵌自由主义[J].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2015(5):427-471.

[3]李春顶.中美贸易摩擦成因中的心理、制度和政治因素分析[J].财贸研究, 2007(3).

[4]孙伊然.全球经济治理的观念变迁:重建内嵌的自由主义[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3):16-32.

[5]王跃生,林雪芬.中美经贸摩擦的五个层次[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1):42-51.

[6]瑞麒麟.无从把握的美国经济大势[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2-10(008).

[7]Andreeva L.“The Influence of Import Substitution on Regional Positioning in th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J].Economy of Region / EkonomikaRegiona, 2018,14(4):1438–1449.

[作者简介]孙熠,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韩学琛,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3659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