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
2022-03-18李鼎斌单雨生
郑 辉 李鼎斌 单雨生
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
郑 辉1李鼎斌2单雨生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骨伤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颈椎病颈痛在临床上常以颈肩部的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前屈表现。肌肉能量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降低压痛阈值,放松肌肉,提高肌肉力量,但是需要进一步去研究证明并完善肌肉能量技术的标准、单独应用疗效以及追踪治疗后远期效果,文章对肌肉能量技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及近几年国内外应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今后应用肌肉能量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肌肉能量技术;颈椎病;颈痛;研究进展
引言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多因颈椎退行性改变累及椎动脉、神经根、脊髓和周围组织从而出现颈肩部疼痛等症状。欧美国家将颈肩部疼痛描述为从头部上项线至肩胛骨水平,与实际或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在2016年对我国人民身体疼痛的调查研究中指出颈肩部疼痛位居第二,其中男性占24.5%,女性占32.4%[2]。
目前治疗颈椎病颈痛多首选保守治疗方案,如牵引、推拿、针灸、烫疗、拔罐、中药、运动疗法等[3]。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ique,MET)也逐渐应用于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治疗。MET是一种用利用肌肉自身能量进行干预的手法治疗技术,是一种以无痛为前提,需要患者主动参与的主动治疗技术,治疗师对其病变部位进行精准的控制方向和施加适当的力,患者则对其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或等张收缩以对抗治疗师施加的力,通过自发抑制或交互抑制,放松并拉伸肌肉,达到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文现对MET的基本操作技术及近几年国内外应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报告如下。
1 MET的基本技术操作
1.1 等长收缩后放松(PIR)
进行PIR[4]操作时,需要牵拉含激发点的肌肉、筋膜使患者感受到阻力或者引发疼痛,维持此姿势并指导患者主动对抗5~10秒,随后放松。放松后再次将肌肉、筋膜牵拉至新的能够让患者感受到阻力或者引发疼痛的位置,再次进行牵拉、主动对抗、放松、牵拉,重复该动作数次,目的是用于降低肌肉疼痛激发点,拉伸短缩的肌肉及筋膜。
1.2 收缩-放松(CR)
CR[4]的收缩放松步骤与PIR操作相同,区别在于取消了寻找新的阻力或者引发疼痛的位置,只需在原来的阻力屏障的位置进行重复动作。目的是为了降低肌肉肌张力,增加目标肌肉的感觉,评估肌肉的无力与疼痛。
1.3 交互抑制(RI)
RI[4]是收缩想放松的拮抗肌,间接达到放松收缩肌的目的。进行RI时,牵拉目标肌肉(拮抗肌)直到遇到第一个阻力屏障,后续方法同PIR一样,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对抗,然后放松,再次寻找新的阻力屏障位置进行牵拉、主动对抗、放松……重复数次。目的是为了抑制疼痛和巩固CR的效果。
1.4 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CRAC)
CRAC[4]将PIR及RI技术结合,对两种技术动作进行多次重复。可用来牵拉粘连的结缔组织,拉长肌肉并降低肌肉张力。
1.5 离心性收缩(EC)
EC操作步骤与PIR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患者对抗时需使用50%的力量进行对抗,维持首次阻力屏障5~10秒后,对其抗阻力活动关节进行缓慢带动至过伸位,在此过程中患者始终保持主动对抗,多次重复动作并逐渐增大无痛活动范围。该技术可对粘连的结缔组织进行松解以及延长,但对身体虚弱及接受过关节置换的患者不可使用。
2 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研究
2.1 国外应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相关研究
Jeong等[5]探讨被动拉伸、按摩和肌肉能量技术对年轻人颈痛的运动范围、力量和压力痛阈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后,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其余两组有显著差异,按摩对肌肉力量改善不明显但压力痛阈值较其余两组显著,而被动拉伸对颈椎运动方位的改善更好。同样,Kashyap[6]将手动压力释放技术(MPR)与MET进行对比,对受试者均进行日常生活中姿势矫正和颈部锻炼的干预,分三组依次予MPR、MET及日常干预治疗,在压痛阈值方面,使用MET的效果是显著的,认为增加肌肉的延展性,可以减少肌肉内过高的张力,降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敏感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Sadria[7]比较主动释放技术(ART)和MET对上斜方肌潜在触发点的影响,以患者的VAS、颈椎侧屈活动度、上斜方肌厚度做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技术均能改善上斜方肌潜在触发点引起的临床症状,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优势差异。Phadke[8]比较MET和静态拉伸(SS)在减轻机械性颈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的疗效,对110名参与者进行为期6天的治疗,分两组分别应用MET和SS,结果表明MET与SS均能改善机械性颈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但MET组在VAS及NDI方面比SS组有更好的改善。
Buttagat[9]使用泰式按摩和MET分别治疗慢性颈痛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8次治疗,对患者的疼痛强度(PI)、压痛阈值(PPT)、颈部残疾指数(NDI)和颈部屈曲范围(NFROM)进行第一次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及最后一次治疗后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泰式按摩和MET在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各疗效参数上无统计学意义,两者都能作为治疗慢性颈痛的方法。Jalal等[10]观察MET对颈椎活动度和疼痛的有效性,选取20名具有颈部活动受限伴肌肉痉挛的颈痛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肌肉能量训练,通过对颈椎活动度的测量及视觉模拟量表(VAS)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认为MET在改善颈椎活动度受限(颈椎屈曲、伸展、左右旋转、左右侧屈)及颈痛方面是有效的。
Osama等[11]在治疗机械型颈痛的患者中,发现MET结合关节松动术可以有效改善颈椎前凸、疼痛、活动度、肌肉力量等。他认为MET与传统拉伸不同的是,MET更加专注肌肉张力的主动与被动成分,不仅可以抑制肌肉收缩,还可以达到拉伸肌肉的作用,因此MET在解决慢性颈痛与上斜方肌触发点具有独特的优势。之后研究团队[12]为了进一步了解静态拉伸(SS)及肌肉能量技术中自身抑制(AI)和交互抑制(RI)治疗颈痛时对等长肌力的短期影响,将78例患者分为SS组、AI-MET组、RI-MET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经皮肤电刺激、热敷以及相关疼痛关节的摆动;之后对颈部周围肌肉(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纤维)分别进行静态拉伸、AI-MET、RI-MET锻炼,通过对数字评定疼痛量表(NPRS)及改良的血压计测力法(MSD)的结果统计分析发现,AI-MET相比于SS和RI-MET在改善颈痛患者等长肌肉力量方面更具疗效。
2.2 国内应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相关研究
国内很少单独应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多与其他治疗措施联合使用。孟家珩等[13]研究了MET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运动后肌肉损伤的临床研究,选取了62名运动后出现颈部肌肉损伤的患者,将其分为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对患者颈椎周围相关肌肉采用MET进行治疗,对照组对患者颈部疼痛部位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两组治疗后均进行三期辨证牵引,经过两周的治疗,通过对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SC-NPAD)和总体症状改变等级评分(GRCS)进行疗效指标的评定,发现两者均可改善颈椎的功能障碍以及疼痛,但治疗组患者的主观症状感觉要优于对照组。该研究虽然是针对运动后颈部损伤引起疼痛患者,但其结果对应用MET改善颈椎病颈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谭永胜[14]将Mu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MET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与Mu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单独作对比,进行为期5天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颈痛量表(NPQ)及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谭俊杰等[15]探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MET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将9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三组进行为期3周的治疗,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MET治疗,而对照组分别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或MET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疗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活动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曹颖等[16]也做了类似的研究,选取101位上交叉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推拿手法组)和治疗组(推拿手法联合MET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头前伸角度、圆肩角度以及颈部疼痛和残疾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
施加加[17]在治疗肌性颈痛时,分别使用牵张训练和MET训练治疗,治疗3周后,MET组的VAS及NDI评分均显著优于牵张训练组。该研究团队[18-20]在研究MET治疗上交叉综合征患者时发现,MET联合电针或颈部低频脉冲及按摩治疗,治疗疗效均优于单独使用电针或颈部低频脉冲及按摩治疗,且在增强颈部后伸肌力、改善颈部疼痛及功能障碍、提高颈椎关节活动度具有统计学差异。李胜强[21]应用浮针联合MET治疗颈肩筋膜疼痛,治疗组在对照组(浮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菱形肌、颈深屈肌、前锯肌进行MET治疗干预,结果显示治疗组的VAS、颈椎关节活动、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刘昊[22]将磁共振中弥漫张量成像纳入观察指标,发现在使用MET治疗后,肌肉中水分子的弥散能力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汪涓等[23]探索MET对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对受试者进行颈部的左右旋转、左右侧屈、屈曲与伸展等长抗阻力收缩练习,每个方向治疗3次,每次持续10 s,间隔15 s,对受试者的治疗前后的颈椎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发现MET能够改善颈椎关节6个方向的活动度,平均约3°~5°,在改善左右旋转与左右侧屈方向的较为明显。
3 现研究存在的不足
3.1 MET单独应用的疗效不明确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单独使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并不常见,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往往将MET与其他治疗手段相互联合。而单独应用MET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无显著优势。
3.2 MET治疗缺乏统一标准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应用MET治疗时,对责任肌肉施加阻力的大小、施加阻力的方向、抗阻力持续的时间、单方向锻炼的次数以及治疗疗程的标准尚不统一,并且临床工作者因经验差距,对责任肌肉的诊断不同,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MET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制定相应的应用指南。
3.3 研究设计需要完善
研究者往往将MET治疗局部症状(如压痛、活动受限)进行设计实验,而未能兼顾受试者可能存在的其他部位及功能的障碍、疼痛,同时研究得到的结论未能够将MET在临床的实际疗效进行全面概括。以及国内外应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报道偏少,并且存在研究病例数量普遍偏少,大多数报道缺乏对治疗后远期效果的追踪报道。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上可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更加准确地了解MET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效果。
4 讨论
颈椎病颈痛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颈椎生物力学的改变有关。颈椎椎体、椎间盘、韧带及关节囊构成静立平衡,颈部周围肌肉构成动力平衡。有学者提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观点[24]。随着人们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处于低头伏案,使颈椎长时间处在前屈位置。为维持颈前屈状态提供稳定性和控制性的颈后肌群(如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等)处于离心收缩的拉长状态。长时间的肌肉紧张使得颈后肌群发生劳损,进而影响颈椎动力系统失衡,动力失衡进一步导致静力失衡,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在临床上逐渐出现以颈肩部的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前驱症状[25]。同时颈部活动的减少、颈部肌肉力量的下降导致颈部疼痛逐渐普遍化、年轻化[26],大约80%的成年人一生中都会出现颈部疼痛症状,最年轻的病例报道在14岁以下[27,28]。
有学者[29,30]用兔子模拟人们长期不良姿势的状态,之后造模兔的颈后肌肉硬度增加并可触及条索状结节,摄片发现造模兔的颈椎静立平衡发生改变。马海云等[31]探索颈痛人群与健康人群在肌肉硬度上的差异发现,颈痛患者的颈肩部肌肉(头夹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的肌肉硬度要高于健康人群,而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颈痛患者的颈肩部肌肉硬度与健康人群相比明显增高。
MET适用于肌肉、骨骼及软组织系统紊乱。通过肌肉保持一定等长收缩时激活高尔基器官(GTO),GTO对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放电产生了抑制作用,使梭内肌纤维(调节肌纤维长度和张力)松弛,而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继续发挥作用,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产生肌肉力量;在放松后α运动神经元停止活动,随着肌纤维长度的增加,γ运动神经元参与保持肌肉张力;并且,降低肌张力还可以依靠拮抗肌的抑制作用,收缩肌的收缩同时带来拮抗肌的放松状态,通过收缩拮抗肌进而达到放松目标肌肉。基于上述的原理,MET可以通过提高对拉伸的耐受性来减少对疼痛的感知,拉伸和等长收缩的组合刺激肌肉和关节的机械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会减少疼痛,使拉伸无压力且可以忍受。至此,MET具有拉伸短缩的关节周围组织,降低肌肉激痛点的敏感性;使肌肉的异常高张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增加相对肌肉力量比较弱的肌肉力量,提高肌力;改善受限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周围组织循环,提高肌肉骨骼功能等作用。
5 结束语
通过国内外研究报道对MET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证实,应用MET治疗颈椎病颈痛能够有效降低疼痛阈值,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受限、增加肌肉力量,提高颈椎稳定性。而单独应用MET的临床疗效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无显著优势。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报道,MET多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治疗,将MET与其他治疗结合,能够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放松肌肉,提高肌肉力量,增加颈椎关节活动范围。因此在临床上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时,建议将MET锻炼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联合,对患者颈项部的治疗进行进一步巩固。需要注意的是,应用MET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对责任肌肉施加阻力的大小、施加阻力的方向、抗阻力的持续时间、单方向锻炼的次数、治疗疗程尚缺乏统一标准,以及应用MET治疗后远期的疗效缺乏相关报道,因此需要临床学者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为MET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相应的依据。
[1]Bier J D, Scholten-Peeters W G M, Staal J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physical therap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neck pain[J]. Physical Therapy, 2018, 98(3): 162-171.
[2] Chen B, Li L, Donovan C,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body pain in China: a national study[J]. SpringerPlus, 2016, 5(1): 938.
[3] 黄梅忠,王诗忠.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治疗现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9): 1190-1194.
[4] 朱小棠,刘沙鑫,黎德聪,等. 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进展[J]. 新医学,2020,51(5): 335-339.
[5] Jeong H M, Shim J H, Suh H R. The passive stretching, massage, and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effects on range of motion, strength, and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in musculoskeletal neck pain of young adults[J]. Physical Therapy Rehabilitation Science, 2017, 6(4): 196-201.
[6] Kashyap R, Iqbal A, Alghadir A H. Controlled intervention to compare the efficacies of manual pressure release and the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for treating mechanical neck pain due to upper trapezius trigger points[J]. Journal of Pain Research, 2018, 11: 3151-3160.
[7] Sadria G, Hosseini M, Rezasoltani A,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he active release and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on the latent trigger points of the upper trapezius[J].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017, 21(4): 920-925.
[8] Phadke A, Bedekar N, Shyam A, et al. Effect of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and static stretching on pain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Hong Kong Physiotherapy Journal, 2016, 35: 5-11.
[9] Buttagat V, Muenpan K, Wiriyasakunphan W,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ai massage and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for chronic neck pain: A 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021, 27: 647-653.
[10] Jalal Y, Ahmad A, Rahman A U, et al. Effectiveness of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on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and pain[J]. Journal of the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8, 68(5): 811-813.
[11] Osama M, Tassadaq N, Malik R J. Effect of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and facet joint mobilization on spinal curvature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neck pain: 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0, 70(2): 344-347.
[12] Osama M. Effects of autogenic and reciprocal inhibition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on isometric muscle strength in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2021, 34(4): 555-564.
[13] 孟佳珩,姜益常,王震,等. 肌肉能量技术联合三期辨证牵引法治疗运动后颈部肌肉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21,30(8): 1378-1381.
[14] 谭永胜.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0): 177-178.
[15] 谭俊杰,许明,张泓. 龙氏正骨手法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29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20,36(7): 61-64.
[16] 曹颖,杜红根,乔祖康,等. 推拿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 9-12.
[17] 施加加,花佳佳. 肌肉能量技术对肌性颈椎病患者的疗效[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6): 18-19.
[18] 施加加,花佳佳. 肌肉能量训练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颈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0): 773-775.
[19] 花佳佳,施加加,沈爱明. 电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 81-84.
[20] 施加加,花佳佳,孙剑渊,等. 肌肉能量技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7): 533-535.
[21] 李胜强,王素凌. 浮针疗法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0): 71-73.
[22] 刘昊. 肌肉能量技术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D].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
[23] 汪娟,徐一宏,杨景朝,等. 肌肉能量技术对久坐人群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8): 704-706.
[24] 陈博来,宁飞鹏,许少健,等. 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 337-340.
[25] 覃兴乐,苏霞辉,徐森明,等. 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椎病患者颈曲改变的影响及针刀治疗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 2361-2364.
[26] 熊萃. 颈肩操干预大学生颈型颈椎病效果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3): 40-42,46.
[27] 苏树远. 颈椎病与患者职业、年龄关系的调查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9): 113-114.
[28] 柯尊华,王静怡. 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14,35(1): 62-64.
[29] 万成雨,宋子琪,李沅骋,等. 针刀干预对颈型颈椎病模型兔血清中IL-8、TNF-α、PGE_(2)水平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1-10.
[30] 陈进城,何坚,张圆芳,等. 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兔痛阈值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2021,52(7): 23-25.
[31] 马海云,陈玮,王琳,等. 使用智能手机对非特异性颈痛病人与健康人群颈部肌肉硬度影响的量化评估[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6(5): 580-584.
Research Progress of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Pai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ervical pain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pain, stiffness and limited movement of the neck and shoulder. The combination of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other technolo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nge of motion of cervical joints, reduce the tenderness threshold, relax muscles and improve muscle strength.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prove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ingle application and the long-term effect after follow-up treat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operation technology of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pai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muscle energy technology; cervical spondylosis; cervical pain; research progress
R681
A
1008-1151(2022)05-0103-04
2022-03-10
郑辉,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骨伤疾病的治疗临床。
李鼎斌,广西骨伤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伤疾病的治疗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