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遇·困境·路径: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维审视

2022-03-18罗贤宇刘新玲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培育精准农民

彭 芳 罗贤宇 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2021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2]。可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的历史机遇背景下,我国乡村发展以及人才培育进入更加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针对现实困境,从多维度来探索科技精准供给的实践路径以增强科技驱动作用,从而为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而引领乡村振兴之路奠定稳固的技术基础,最终实现我国在21世纪中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目标。

一、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历史机遇

(一)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3]。2020年7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4]从“转向”到“进入”,标志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面临更加紧迫性现实的要求。对于农业农村来说,不仅面临着新任务和高要求——农业发展要从增产到提质进行过渡和升级,而且意味着农业农村进入更加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此外,截至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5]。一方面,我国农村农业受科技的影响得到了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村地区科技供给不足、产业链条短、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养不高等现实问题依然突出”。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使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迅猛发展,为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因此,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切实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发展格局。

(二)科技精准供给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之需

科技创新是农村产业兴旺、农产品质量效益提升等方面的强力支撑[6]。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7],充分表明要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科技水平、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水平、培育乡村发展新动力,必须依靠科技精准供给,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对于“高质量发展”问题,习近平强调:“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8]一方面,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应立足新阶段科技创新要求,从全局出发,而不是一时的口号和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过去那种粗放式和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都亟须更新迭代,对于乡村发展来说,必须根据乡村发展实际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引领,通过精准供给科学技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在科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仅是快速拉平乡村与城市之间技术差距的最优选择,还是培育新动能、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之需和必由之路。

(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三农”问题而规划的重大战略蓝图和有效手段,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内在助推器。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面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复杂多变以及国内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的中国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之际,而要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必不可少,这也是我国农业实现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还是新型职业农民关于科技创新发展培育的驱动赋能。迈入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9]12,逐渐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这为不断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想要扎根农村、专注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为乡村振兴供给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资源,逐渐构建农业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9]4这表明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人民的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效率还不够高,还不足以稳固农业基础,就现代化农业新生主力军的新型职业农民来说,其科技素质、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技意识淡薄、农业科技知识缺乏

乡村“人才”既是引领乡村科技农业振兴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属于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体系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具有前沿的认知、敏锐的科技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要具备不断更新的农业产业种植、养殖技术,科学精准地运用科技知识解决疾病防控等方面问题,因地制宜建立与自身农业相符合的科技知识体系,形成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就地培养”更注重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培养符合本土特色的专业型人才,更能促进本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本地农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愿意积极接受培训,并且在培训过程中也更倾向于实地教学式的讲授。对于大部分思想保守、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来说,对学习科技知识或者是学习互联网知识则采取排斥和犹豫态度,导致这类人群在吸收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接纳新兴农业科技方面进步缓慢,从而制约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

2.农业科技获取能力弱、科技技能不足

农业科技获取能力,是指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农民通过多方渠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一种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科技技能,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受教育水平、年龄限制、周围环境等影响,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科技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弱势,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在自主运用科技的能力以及依靠科技来适当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1.乡村科技供给不足与涉农技术创新成果待转化矛盾突出

乡村科技供给不足是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阻碍。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6000—7000项农业科研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10]。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涉农技术创新成果待转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因为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在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贡献。

2.农民科技信息获取渠道不流畅、农业技术信息欠缺指导

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加强技术信息指导是基础性工作,为农作物生产、管理和销售提供坚实保障。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部分农民无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监控、防治和交易。而农民群体的不同,也使得其对科技信息需求偏好的不同,导致了农村科技信息因为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而陷入“两难”困境。

(三)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健全

1.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

所谓专业培训师资,是指培训教师对 “三农”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尤其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实际操作经验。而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师资的专业水平总体来说还需提升,部分培训教师在实践经验与理论专业两个方面尚未达到培训师资的要求,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经验二者兼具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的教师是偏向于理论层面的教学。其中也不乏有些教师知识体系更新较慢,依然停留在不变的知识框架内教学,致使受培训的农民无法接受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由此,无法达到农业发展所需的新技术要求,在农民培训兴趣降低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农民的获得感。

2.培训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所需”与“所学”不配套

培训机构由于缺少实际调研,对农民真正需求的掌握不够,造成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很多地方的培训并没有做到对农民群体进行地区、年龄、文化层次等维度的分类调研与访谈,缺乏对当地独特资源、产业特色和农民真实需求的了解,使用的网络课程也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相结合,甚至有的培训机构虽然在不同地方培训但使用相同培训内容的现象,这种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训使得培训形式僵化、内容脱离实际,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相违背,造成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兴趣降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内生性。

3.培育方式较为单一,且重理论而轻实践

农民对培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在实际培训操作中,应基于开展用户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设计培育形式。当前培训虽有室内课堂、移动课堂和网络课堂等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硬件和软件设施落后、信息服务机制滞后等原因,在课程设计方面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大多数培训班安排的课程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而在田间教授、实地参观、农业生产操作等实践层面则涉及较少,缺乏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组合。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变化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没有通过匹配用户适宜接收的培训形式,而是采用“一刀切”“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农民作为主体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打击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影响了培训的预期效果,削弱了培训的覆盖效果。

4.培训时间不合理

农业是个时效性很强的产业,因此,培训效果是否良好和农民是否处于农忙期有关。比如,有一些课程与农忙时节冲突,农民就会不得已去农忙而无法继续按时参加培训,导致在农忙时因出勤率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培训效果。此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大多以短期、集中式培训为主,长期培训的课程较少,故而在短时间内新型职业农民对新技术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真正学会并应用到实践中”是很困难的。

三、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支撑

1.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根本是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自主创新发展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性增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必须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支撑,通过以自主创新与精准供给为引领的协同驱动,使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养得以提高,进入“高技术引领—内生增长—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从而提高“造血能力”。

2.深化网络赋能效应,开放农民思想观念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针对思想观念保守以及对于培训采取反感、排斥态度的农民,特别是那些扎根农村的中青年农民,这部分群体守旧观念根深蒂固但是尚且具备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导他们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科技与新农村智慧农业,例如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和有趣、简单的、易理解的学习视频资源体系,逐渐转变陈旧的农业经营思想,使他们认识到现代化农业和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和个人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对他们实施具有个性化的农业科技知识的专业培养,在积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科技素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的认识具有滞后性但愿意通过互联网积极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农民,可以挖掘这类人群的学习诉求,运用可视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探析学习现状,测评并构建出与之相匹配的终身学习模式,以期为此类群体提供更为精准且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等,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的快速发展。

(二)以农民为主体,健全乡村科技服务体系

1.健全乡村科技研究体系:发展引领型科技高质量供给,驱动涉农技术成果有效转化

发展和强化引领型科技高质量供给,是确保农业由传统产业向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以及产业特色优势成果呈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首先,对于乡村发展实际的技术需求,遴选现有引领型科技,精准供给技术提升型科技,加快补齐技术短板。科技精准供给,要以国家涉农科技供需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探索建立以国家为统领、以地方为主体的布局合理、相互协同的多层级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与组织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获取与转移转化。其次,加快建立涉农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我国至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以新型职业农民的自主创新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供给为引领,切实提升农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强化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成果的研发创新与转化应用,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创新与转化实施,切实解决涉农技术创新成果待转化与农村科技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结构根本性改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层次,进而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融通以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农业强”的发展目标。最后,加快修复乡村生态的步伐,引领乡村农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形成以科技为支撑的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源泉,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既是助力实现“农村美”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

2.健全乡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涉农科技信息供给服务平台,畅通精准供给渠道

以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需求实际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建立科技供需信息数据库,搭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动态汇集、更新与不同主体间的流动互通,广泛覆盖供需主体,构建以实际需求为基准的科技需求信息传导体系,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深度分析、多向流通,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精准高效对接。这是科技精准供给实现的关键一步。因此,建立上下联动的涉农科技信息供给服务平台,要依托现有的政府科技工作体系,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市、区、乡镇和村级组织(人员)共同参与的科技需求信息传导体系。市、区、镇等三级主要依托政府农业科技职能部门,镇村以下则主要依托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以及全科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等,在重点需求生产基地和专业村建立重点联系人,形成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信息传递的组织网络。由此,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有了组织依托,有效防止了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此外,构建涉农科技信息供需服务平台还必须坚持现实问题导向的原则,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要开展科技知识的普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功能。例如,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供给开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科技普及教育,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智力支撑。

(三)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科技培训既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成长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9]22。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的核心是培养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而培育现状明显跟不上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1.精准教育师资:打造专业化科技培训师资队伍

科技培训师资队伍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服务体系持续运行的人力基础和保障。他们既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主体,又是培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教学现场发挥直接影响培训者的感受,因而对培训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从原有的培训师资的组成来看,多数教师由政府部门有关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教师和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等共同组成。而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团队,则需具有典型的结构化特征:一方面可通过融通培训资源,即融合利用农业科技培训资源、机制创新、行业联合等方式,打破管理壁垒,促进不同来源的专家资源为科技培训提供师资支持;另一方面,在培育过程中,要做好对科技培训师资队伍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构建一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培训的高质量推进。

2.精准培育需求:按需出发、分类培训

(1)厘清培训需求,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的前提。为避免培训内容的重复、笼统、低质和样板化,造成培训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的情况,在培训之前,需要进行实践调查。一方面了解农民现实需求和自身状况,根据需求内容和认知水平归纳分类,做好农民科技需求和个人状况的调研报告,形成系统化的科技需求项目类别;另一方面,深入农业产业领域,加强与农民沟通,了解农民对于现实生产过程中所欠缺的实用技术,针对现实问题出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和科技培训导向,制订出科学的培训方案,为培训机构或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2)精准遴选培训对象。只有通过“摸底”审核的务农人员,才能成为培育对象,并针对遴选出来的培训对象,在对其进行分产业、分模块的组合划分后,开展多层次、分类型、系统化的涉农培训。厘清培训对象,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返乡务农的打工人员因材施教,分类别进行教学与管理,在保障农民培训经费的同时,积极调动农机、水利、植保、园艺等方面的能手巧匠,实时动态调整,为新农村发展“量身定制”具有专业性的乡村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注意要适当增加田间操作技能的权重,实行“技术理论+田间操作”的综合标准体系,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水平。

3.精准培训形式:提供多样化、分层次的科学培训形式

(1)开展多样化培训。多样的培训形式是吸引培训对象和推进培训实施的重要手段,除了固定化的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以外,还可以因地制宜选用“科技下乡”“蹲点技术”“科技帮扶”等模式。“科技下乡”是把关于农业的科学政策、科学技术、科技服务等提供给农村,以期达到短期内快速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目的;“蹲点技术”是针对基层在编农技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借鉴以前农技人员驻点实习的做法,针对某专项农业技术或知识,把基层骨干农技人员派送到专业的农业科研院所、实验室和生产一线,进行蹲点学习,近距离与专家接触,学习专业知识,进修专业技术,达到培育提升的目的;“科技帮扶”针对低收入农村的需求,为他们送政策、送技术、送产品,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等形式开展精准信息帮扶,提高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效率,并且针对低收入农村的农产品滞销、没有品牌、产品零散且上市不成熟问题,帮助他们进行品牌打造和包装升级,促进农产品推广与销售。

(2)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个教育媒体的作用,通过云数据对培训者进行精准分析,匹配适合新型职业农民与“互联网+”的教育培育模式,根据科技信息的难易和科技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次培训。例如,探索“互联网+科技培育”模式和“互联网+服务”模式,利用网络登记新型职业农民需求信息,根据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科技教育培育服务。建立“互联网+科技信息交流”模式,实现在线学习、在线技术咨询,可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吸纳往期和预期的培训学员,多渠道、多方面地引导学习交流,促进学员间信息流通与资源共享共用,从而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育和交流新平台。

4.精准培训内容:应时应季、因地制宜开展培训

培训内容是否精准与合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应充分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真实状况,做到应时、应季、应人、应地培育。当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想通过授课的方式获取知识,还希望能够通过实操指导提升动手能力或参加观摩学习开阔眼界,而且来自不同乡镇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有所差异,对接的具体需求又不尽相同,不同农时需要及时解决遇到的生产问题也不同,而开展应时应季培训,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水平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有效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求。因此,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应时、应季、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例如在不同季节的关键农时,为预防农业生产中出现问题,一方面要解决以往一期培训管一年的做法,随时有需求随时开展培训,哪里需要培训就到哪里培训,做到“精准培训”;另一方面,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响应、及时组织培训、及时提供快速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农民科学预防和科学应对的能力。为精准培训内容,在培训开展前应细化各地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开展实地调研,每周根据各乡镇开展的需求摸底,坚持“四根据原则”来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即根据农时需求约定培训时间、根据受训人员住所议定培训地点、根据需求热点和重难点选定培训内容和专家、根据内容需要决定培训形式。

四、结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引擎的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紧抓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从思想观念以及农业生产技能等方面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把科技自立自强和涉农科技创新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与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健全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因人、因时、因地施策,并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为乡村科技人才提供强大的智力基础、动力源泉、组织保障,最终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1]。

猜你喜欢

培育精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