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和未来展望
2022-03-18辛晓青左晓晨李颖芳
辛晓青 左晓晨 李颖芳,2
(1.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作出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受不同时期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劳动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探索劳动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为劳动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逻辑
研究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可以对政策的演进逻辑和未来走向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从各个历史阶段更直观地发现每个阶段演进逻辑的特征。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和重要性文件,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逻辑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1921—1948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地探索教劳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为今后劳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本着促进工农大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所颁发的政策文件中不断争取工农大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同时也将劳动这一重要因素结合进去,最终确立了教劳结合的教育方针。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以下政策文件,呈现出如下的特征:一是政策目标上体现教劳结合思想和精神,从党颁布的政策文件中表明教劳结合的重要地位。1921年,《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提出要建立产业协会、组织工会,提高工人的觉悟,为实践中践行教劳结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教劳结合的思想纲领,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随着工读运动的不断发展,不同形式的工读结合思想开始出现,读书和运动不断结合,教劳结合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二是政策实践上教劳结合处于不断探索发展中。1922年,《劳动法案大纲》将工作时间确立下来,从法案中保障男女劳工以及童工受教育的权利。1922年10月,发布的《劳动教育建议案》也是在不断争取劳工的受教育权利。1925年、1926年,广东省农代会曾两次通过的《农村教育决议案》,提倡成立成年农民补习学校、通俗讲演所、农村小学等,用于农民教育的实施,决议案成为实施农民教育的指导文件。1933年,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中的苏区的学校建立、生产和文化建设等无不体现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实质。1944年,《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提出,在教育农民时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并且要与劳动生产实际相联系,尽可能地使学校安排适应劳动人民的需要。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应当建设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间接地反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而服务的。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思想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活动中明显地表露出来。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乃至最终确立为教育方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探索和学习。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从而为后来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生产力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1950年,《当代教育建设的方针》(以下简称《方针》)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目标。1954年,《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和《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请示报告》)都提到了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劳动教育主要服务于工农业生产。新中国的教育主要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恢复和发展人民经济而服务。二是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劳动教育。《方针》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尊重劳动,要克服理论与实际分家、学与用脱节的现象。1950年8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组织上的结合,强调由分离到结合,将脑力、体力劳动摆到同样地位。三是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据统计,1954年全国高小毕业生人数约429万人,加上上一年未升学和参加工作的人数在内,估计可达500万人以上,将1955年至1957年的计算在内,以后4年高小毕业生的人数将达1700万余人,初中可招收500万人升学,还剩余1200万人。1954年初中毕业人数为64万余人,将1955年至1957年的计算在内,共375万余人,高级中学可招收150万人升学,还剩余200多万人”[1]90。面对这一形势,《指示》指出,国家办学校教育青年一代,目的是使他们能更好地参加劳动,成为社会主义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请示报告》强调:“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以后,除一小部分优秀毕业生经过考试及格升学深造者外,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劳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中、小学毕业生之所以普遍发生紧张的升学问题,主要由于过去几年中央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有忽视劳动教育的偏向。”[2]313
(三)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1958—1976年)
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带有较浓重的政治色彩,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工作指示》)指出,我国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我国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并指出教育要摆脱之前犯过的脱离生产的问题,强调要“正确领导教育工作,坚持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出一支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2]858。同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使所有知识分子都能参加劳动,改造自己,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同时为各级学校制定了教育与劳动时间的安排。此时的劳动教育已略带政治色彩,但是还不是十分严重,到了1966年,《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城市半工半读教育会议的报告》提出,为解决城市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避免他们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要“组织他们学习和劳动,即有计划地输送他们上山下乡,同时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上山下乡就是干革命”[2]1400。而到了1967年,《中共中央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把教职工中的地、富、反、坏、右分子清除出去,就地劳动改造。1973年《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知识青年只有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此时的劳动教育已经完全转向到上山下乡,以劳动代替知识学习,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此时的劳动教育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重视勤工俭学的劳动教育。1958年1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提出,勤工俭学不仅是教育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还能节约国家财政开支。二是劳动教育成为阶级斗争手段。《工作指示》和《建议》都指出对于思想的重视,要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成为又红又专的人,以“阶级斗争为纲”为口号。三是劳动教育逐渐变为惩罚手段。《报告》强调知识青年要接受劳动,此时的劳动教育重心已经转向体力劳动,以上山下乡代替劳动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通知》已经提出要清除“地、富、反、坏、右”,就地劳动改造,此时的劳动教育已经变成一种惩罚手段。
(四)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1977—1997年)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教育事业又重新焕发生机,邓小平同志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指出,可以从高中毕业生直接招收大学生这一话题,“这种做法并不是不重视劳动,而是要在中小学开始就要将劳动与教育同时进行,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口劳动很重要”[3]。1978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有新发展,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教育司于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提出教学内容应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服务性行业、公益劳动及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原则。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动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建设亟须快速发展,加上刚恢复高考,《工作会议》指出最主要的是劳动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教学大纲》不仅提出服务经济建设这一目标,还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规定。二是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教育部在1982年提出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明确了目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难的问题,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在农村教育中开设劳动课、劳技课。三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勤工俭学事业蓬勃发展。开设勤工俭学也是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的活动。1983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七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发展规划要点》解决了之前勤工俭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指导思想和目标,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并提出勤工俭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到1990年底,全国已有72万余所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普及面积达到84.5%”[1]428。这时的劳动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脑力、体力劳动并重。四是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向注重学生发展转换。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既是第一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也标志着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199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对办学方向的规定中,正式提出要全面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同时还提出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也是政策转向的一个表现。
(五)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一直在进步。1998年,《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劳动技术教育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不过此时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教育意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仍然强调加强劳动实践,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每个学段都安排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新时代新形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给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新要求的重大意义。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在这一时期,劳动教育已经不再仅限于服务经济建设,而是逐渐转向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到了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劳动教育意见》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五育并举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改革纲要》中,劳动教育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并没有被很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于是2015年《劳动教育意见》不仅强调要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并且要求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开展劳动教育,同时从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多方面入手,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劳动教育合力。三是劳动教育地位显著提高。《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时间上全学段、空间上校内外结合发展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进入新时代,要严把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从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课程实施、教育内容、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提出全方位的意见。
二、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
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由探索教劳结合、促进工农业发展、偏向政治偏执发展转向促进经济建设、提升个人价值的历史变迁阶段。教育政策的分析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四种,即发生学习取向的分析模式、过程取向的分析模式、目的取向的分析模式和政策话语的分析模式[5]。根据四种分析模式,对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分析如下:
(一)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间里,劳动教育一直受到政治、经济建设等各种社会需求的影响,劳动教育政策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结合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将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探索教劳结合的萌芽起步阶段(1921—1948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了满足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需要,提出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教育和劳动结合,既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又可以提高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思想觉悟,促进了当时社会实际的发展。二是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初期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教育事业也在发展初期,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为工农业服务,为了发展经济而服务,此时的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是政治化发展阶段(1958—1977年)。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政策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作为阶级斗争、劳动改造的一种手段,劳动教育甚至一度被当作惩罚的手段。四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发展转向阶段(1978—1997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为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劳动教育转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偏重于劳动技术层面。五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新世纪来临,此时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劳动教育重心不再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从《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到《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政策逐渐开始转向注重学生个人需要,注重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
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劳动教育功能的选择、肯定、凸显和强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都有其特定的前提或目的,是个人或组织基于各自时代的不同背景、社会发展需要及现实目的而提出的[6]。根据劳动教育政策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注重社会价值”、“注重社会价值”与“注重个人价值”并存、“社会价值”回归以及 “注重个人价值”等四个阶段:一是“注重社会价值”(1921—1957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满足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探索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路径发展党的教育事业,因而重在社会价值的满足。新中国刚成立,国家正处在亟待发展的时期,大量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投入生产,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社会价值,偏向工农业的发展。二是“注重社会价值”与“注重个人价值”并存(1958—1977年)。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1960年《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指出:“青少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而且必须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使他们真正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2]98912月再次发布《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的紧急通知》,1961年9月,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安排新学年工作必须注意劳逸结合的通知》,再三强调一定要正确处理劳逸结合问题。此时的社会环境使劳动教育政策呈现多样性,提倡勤工俭学,使劳动教育成为解决国家教育经费问题的一个手段。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引导下,劳动教育政策还是阶级斗争的手段,同时为了使教育与生产劳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此时的政策也强调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注意劳逸结合,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劳动教育政策既注重社会价值又兼顾个人价值,是二者共存的一个阶段。三是“社会价值”回归(1978—1997年)。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社会亟须快速发展,从提倡直接录取高中毕业生、开设专门劳动技术课等都可以看出,此时的劳动教育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更多地体现出“社会价值”的回归。四是“注重个人价值”(1998年至今)。1997年,《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指出,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这一阶段,劳动教育政策开始转向注重个人的发展,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国民综合素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劳动教育。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注重个人价值不仅体现为重视素质教育,还体现在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上,从2001年《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到2015年《劳动教育意见》强调要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并规定了具体内容,2020年《意见》更是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政策越来越重视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由注重社会价值转向注重个人价值。
(三)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
从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坚持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培养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再到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五育并举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展开的,从劳动教育政策的形式上看,多以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为主,劳动教育政策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劳动教育政策的内容上看,包括劳动教育政策的目标、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等,全面指导教育政策的实施,为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保障。从劳动教育政策的执行上看,由政府发布政策后,全国统一贯彻执行,地方政府有时会根据政策出台相关的文件,对政策具体内容进行落实,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以便政策更好地执行。2020年3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解读文件,各地也纷纷响应,根据政策内容并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劳动教育。例如,沈阳市法库县“城区的东湖小学,在教学楼西侧开辟了一块800多平方米的‘红领巾种植园’,20多个班级每班分得一块‘实践园地’,由孩子们自己当‘园长’,种植西红柿、黄瓜、秋葵等多种喜爱的蔬菜,由教师指导,成立劳动小组,播种、栽苗、浇水、锄草、施肥并跟踪观察、研究作物生长过程”[7]。
(四)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
政策话语分析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政策研究方法。它通过聚焦公共政策的概念、 术语、修辞、表达策略、沟通过程、身份形象的形成等一系列问题,丰富了研究视角,帮助人们从意义的维度理解公共政策领域的结构和变迁,揭示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启蒙和解放意义[8]。结合对我国劳动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政策话语主要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并向多样化发展。一是政策话语主要以经济学话语为主。教育经济学话语体系具有丰富的话语分支,包括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教育投资和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和收益、教育制度变革和创新、教育资源利用和效益[9]。在劳动教育政策话语中,既体现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又体现了教育投资和教育财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劳动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一种手段,体现了教育投资和教育财政。二是政策话语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其政策话语不再仅限于经济学话语,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也逐渐进入劳动教育政策话语中,如“劳动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劳动教育服务于社会”“劳动教育强调育人为主”等都体现了劳动教育政策话语的多样化发展。
三、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教育事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劳动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中也存在政策形成机制受社会需求限制、政策价值取向重社会轻个人、政策过程保障资源、师资等方面不足以及政策话语规则缺少民意的表达等问题。这就对劳动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形成机制一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自身发展的方向性不明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是把握育人导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着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正确引导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只有方向正确,接下来走的路才正确。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劳动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把握方向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劳动价值观正确、劳动技术过硬的新时代的接班人,从学生本身出发,提高学生个人能力,以应对时代的发展。
(二)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
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制定劳动教育政策时,要坚持育人为主,注重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在大中小学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是坚持育人为主,注重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近年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与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握育人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劳动教育也应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理念,积极进行政策宣传[10]。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把劳动教育贯穿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五育并举,学校、家庭、社会多元主体联动,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从总体目标、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内容要求等方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三)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障
劳动教育政策在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已经颇具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现在学校已经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而劳动教育应包含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劳动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并不能代替劳动教育,它只包含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要将劳动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并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立劳动周等。二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现有的劳动教育教师多由学科教师兼任,专职的劳动教师较少,并且劳动教师的业务能力还不够强,薪酬待遇也不如学科教师高,应对劳动教师开展专业化培训,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方面,学科教师和劳动教师同等对待,培养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劳动教育。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具有其特定的经济、文化等特色,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如贵州根据自身特色,在社会实践基地设置劳动教育项目,在中小学校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四是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联动。开展劳动教育,既要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应该在其他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如劳动教育历史、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等,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科目都有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中,实现劳动教育全方位发展。
(四)民众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
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由政府负责制定、各级部门负责执行,主要反映了政府意志的方向,但劳动教育政策的利益涉及多元主体,在政策的制定上也要尽量采纳民众的意愿,要提高民众的政策话语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是要提高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要鼓励民众多想多说,要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提高民众的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执行话语权。二是要建立民意反馈等相关制度,包括民意反馈、调查、监督举报等制度,只有在制度上制定关于公民反馈的相关规定,才能确立民众的话语权,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确保民众反馈的有效性。三是要为民众搭建反馈平台,开通一条畅通的渠道。反馈平台针对的主体应为多元主体,包括学校、社会机构、公民个人等。反馈平台的搭建形式应采用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体可采用走访问询与意见反馈信箱等形式,而网络就是利用新媒体设备,如微信公众号、群组、专门的意见反馈收集网站等。与此同时,收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以便形成良性循环,真正让民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