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内在要求及实施路径

2022-03-18王欣金红梅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职教

王欣 金红梅

当前,全球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重新审视百年前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并汲取其中的精华,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形成了新时代的大职教观。“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以大职教观视野审视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帮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刻及全面地理解“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掌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方法和手段,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在。

一、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

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并非某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集中体现在大职教观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实践之间的内在统一和有机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育人。社会化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是大职教观的核心。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只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充分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能。大职教观下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对职业教育办学提出了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黄炎培先生曾明确指出,“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和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①。不同的时代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相同。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需要时刻与经济、社会、产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要采用社会化育人模式。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遵循“做学合一”的原则。职业学校学生除了在校进行专业学习外,还应当到工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证明能胜任工作后,才有资格获得毕业证书。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思想主张,是黄炎培先生大职教观的当代应用。首先,从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的要素属性看,“岗”与“证”都属于社会元素,而“课”与“赛”则属于教育元素。“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要点在于对标企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相一致,以促进社会元素与教育元素相对接,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匹配,而这正是大职教观的基本主张。其次,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看,“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把入企顶岗实习环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此从教学实施和人才评价两个方面推进“学做合一”。可见,“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与大职教观的主张和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大职教观指导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

2.职业技能人才的全面化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用型教育。职业技能人才的全面化发展是指职业教育对象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过硬的实操技术技能外,还应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等。注重人的全面化发展是大职教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理应遵循的基本理念。黄炎培先生曾在文章、演讲、书信中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化发展。例如,他在中华职业学校开学集会的演讲中要求全校学生要拥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具有高尚纯粹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再如,他曾说,“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②。黄炎培先生在高度重视学生人格和精神教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育。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属于青少年,正处于正确思想观念、健全人格心理、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观念、人格心理、道德品质的培育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完成。不仅如此,一名优秀职业者需要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习惯等综合职业素养,也需要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琢磨锻炼,才能逐渐内化于心,成为个体稳定的精神和行为素养。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就是要把属于实践教育范畴的“岗”“证”“赛”与属于理论教育范畴的“课”充分结合起来,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充分的精神教育和综合职业素养培育,实现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3.职业教育的知能复合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生产和服务实践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实践本身就具有复合性,任何领域的生产实践和服务实践都不可能只涉及单一门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应用。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只有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形成的复合性,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生产和服务实践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黄炎培先生很早就认识到劳动者的知能复合性特征。1913年,《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黄炎培先生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他在文中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教育专重文字、空疏无用、脱离实际的弊病及其恶果,振聋发聩地主张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即培养知能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与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培养知能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能复合就是既要教授学生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精湛实用的实操技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把岗位实际技能需求融入课程内容,把入企顶岗实训嵌入人才培养过程,把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使得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完全充分地融为一体,真正地把知能复合落到实处。从广义的角度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能复合就是一专多能,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突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重在实践育人,而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劳动实践,对标行业领域中的证书进行学习,比之于远离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的课堂教学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多门学科知识、习得多种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内在动力,也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复合知识、复合思维及复合能力。

二、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

大职教观视野是一种宏观视野和全局视野,综合性、复合性、联系性、全面性是大职教观的思想特质。以大职教观指导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需要从综合和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特征,同时提出正确的推进路径和方法。基于大职教观视野,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落脚点。当今时代是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信息的高度综合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两大特征。现代科学技术集成化与行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淡化了专业的概念。现代职业者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某一行业时专业知识储备是必要的,除此以外,对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也已成为赢得大主动权的重要条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也是新时代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落脚点。

首先,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其知识体系应以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中心,拥有与该专业相关联的、能产生协同效应的知识群,形成一个适应性极强、应用范围广泛的知识网络,支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效应对复杂的生产实践场景和突发问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复合,本质上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使得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出复合型状态。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基础目标正是通过理实结合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形成复合知识,为其具备复合思维、复合能力打牢基础。

其次,培养具有复合思维的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然是具备复合思维的人才,复合知识为复合思维服务,而复合思维则是复合能力的重要支撑。复合思维是人们认知世界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跨领域、跨系统、跨时空的典型特征。复合思维与局部思维、单向思维相对,强调思维过程的整体性、全面性与复合性,注重事务各方面因素的整体性协调和叠加放大效应,致力于为现实问题提供系统性、全局性的解决之道。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关键目标就是通过构建社会化、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复合思维。

最后,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复合能力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特征。复合能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即人才综合应用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关联学科知识来认知和分析事物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具备职业综合能力,即人才职场中所拥有的迁移能力,如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双元”育人,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复合能力,以解决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实践中的复杂问题。

2.以增强融合育人为主攻方向。产与教、工与学、理与实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深化融合是贯穿始终的方向。

首先,要求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普遍开始推行1+X证书制度。“岗课赛证”中的“证”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又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共同构成的职业标准,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的关键。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促进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是基本任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参照职业标准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及时将职业标准引入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学中,全方位促进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

其次,要求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中的“岗”与“课”分别代表企业工作岗位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而“岗课”融合重点在于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的整合性和系统性,还应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选择。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融合应把岗位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工作内容转变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实现学校教学场景与企业工作环境的合二为一。

最后,要求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育人的典型模式,“工”实质上就是职业技能培训,“学”就是专业课程教学。不论是“岗课”融合,还是“课证”融合,落脚点都是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同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要统筹安排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场所、实习实训与师资配置,确保证书培训、岗位实训与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3.以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为核心依托。大职教观下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反映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两个方向上的教育任务。“课”与“赛”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岗”与“证”反映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凸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与定位。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本质上是基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不同的育人功能,整合校企双方主体的教育资源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逻辑必然和重要依托。同时,校企双元育人也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提出了建设方向。

首先,加快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能够打破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之间的壁垒,超越学校与企业之间因主体性质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隔阂,集知识教育、职业素养培育、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达到校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产教一体的理想境界,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所掌握的产业资源充实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方式夯实“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校企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助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实力,将“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推向更高层次。

其次,持续深化校企“双元”育人。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从逻辑上来说,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不仅是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目的,也是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从实践层面看,深化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打造、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实习就业、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岗”“课”“证”深度融合,也有利于整体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此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职业培训基地和实训教学资源还会产生“溢出效应”,即面向企业员工乃至社会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进一步深化“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

三、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关系着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系统性工程。以大职教观为指导推进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重点是实现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的融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基于企业岗位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精准促进“岗课”融合。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必须构建符合大职教观、适应产业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首先,依据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建立专业课程标准。职业院校推进“岗课”融合,前提需要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展调研,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指导和桥梁作用,设立“校—行—企”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在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指导下,职业院校要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发理念,合理规划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围绕企业岗位的胜任能力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依据企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安排和组织教学。同时,职业院校要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明确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据此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课程结构和课时比重,使专业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全面对接。

其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岗位胜任能力这一中心点,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大力推进在岗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原则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确保“岗课”融合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在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上,职业院校应以岗位工作流程与典型工作任务实训为切入点,优化实训教学体系,创新实训教学模式,着力提升生产性实训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基础技能训练→单岗技能训练→全岗综合实训”分层递进式岗位能力仿真实训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在岗实训的有机统一与高度融合,实现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内容实践化、教学模式综合化。

2.举办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是实现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技能水平的比拼场、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阅场,也是企业形象与企业品牌展示的平台。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而言,职业技能大赛既是“风向标”,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又是“撬杆”,撬动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提高重视程度,强化资源倾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首先,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在国家级、地区级和校级等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工作中同步发力,构建全面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多层次、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赛事体系。在国家级赛事层面,我国已有两年一度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地区级和校级赛事体系尚不健全。为此,各省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职能,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的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组委会,统筹协调技能大赛的筹备和运行工作,联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研究制订大赛方案和保障措施,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地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常态化。同时,各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到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和推动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立足学校办学实际,针对在校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征,与合作企业、兄弟院校共同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大赛中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

其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具有检验教学成果的作用,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想要在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因此,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激励在职教师强化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实操技能训练,研究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企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等。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还需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时刻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以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职业院校学生群体通过了解和参与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认知到所学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切身感知到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将平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不仅可以检验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水平,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不足,有利于其在日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3.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个体直接从事某种职业的凭证,是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证明。大职教观视野下,加强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积极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证”融合的教学体系。

首先,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职业院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框架和依据,“课证融合”意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课证”融合的理念和原则,应在教学大纲中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项目。职业院校在规划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按照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考核项目和内容,并使其体现在教学大纲的条目和内容中。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则应将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和试题库,融入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相一致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建立“岗—课—证”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次,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设计模块化的教学流程。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专业理论与专业实务两个方面,具体考核项目和内容则由相关的知识技能点构成。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基本特点,职业院校可以设计以模块化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流程。例如,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结合院校实际教学条件和需要,整合考核知识与技能,编排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多个知识获取任务和实际操作任务,以任务引领教学,串联理论知识与操作实务,以任务模块的分析、研究、设计、操作等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学习开始前公布本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学生所需获得的知识技能点。教师在进行阶段性的讲解和示范后,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并答疑。每项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进行现场检查评分,并纳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考评。通过设计和构建模块化的教学流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探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并深化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相应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即可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4.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岗课赛证”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职业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职业教育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需要建立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搭建“岗课赛证”相结合的四维评价模式。

首先,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本身是一种将产业要素、职业要素、教育要素等整合融汇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多元化,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维度。在评价标准设计上,应以专业为单位,依据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围绕岗位胜任能力,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评价方式上,应根据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大赛、行业认证的具体情况,采用凸显多元化特征的四维评价模式,即与“岗”对应的企业评价、与“课”对应的学校评价、与“赛”对应的社会评价、与“证”对应的行业评价。通过综合企业、学校、社会、行业四个领域的评价结果,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其次,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检验和评价“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最终成效既要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也要重视人才培养最终成果。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发现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不足和缺陷,重视人才培养最终成果是科学评价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质量与成效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建立随堂考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即在模块化任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操表现随堂考评打分,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依据。除此以外,职业院校还应基于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形成的阶段性特征,建立月度考核、学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的周期性评价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的考评,以此作为学习结果考评的依据。在学生考核的内容上可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操作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其中,职业素养宜采用过程性评价,技能水平考核则应融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以确保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的全面化和科学化。

5.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打造融合“岗”“证”的新型专业教材。教材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职业院校专业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优化教材建设机制,打造融合“岗”“证”的新型专业教材。

首先,加强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产学结合,提高教材编写的针对性。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是基本方向。优化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机制,在教材内容上应充分体现“岗课赛证”融合的理念和需求。对此,职业院校要建立由在校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主导教材规划设计,由一线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行业资深人士参与编写的教材编写机制,强化教材与岗位工作、市场需求的密切联系。在教材内容构成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应少而精,专业知识应具备针对性,实践知识应注重实用性,以适应“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教学需要。

其次,加强教材动态管理,提高教材内容更新频率。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以实践育人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相适应的职业院校教材也应面向产业生产实践,加强教材动态管理,使产业生产技术发展动态能够及时体现在教材内容中。一方面,在教材呈现形式上,职业院校应着重开发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将原本系统的专业知识分解为众多相互关联的知识模块,可以良好地适应模块化教学需要。工作手册式教材为学生提供简明易用的实用指导信息,可以满足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职业院校开发这两类教材不仅有利于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教材管理上,职业院校要建立与行业组织、企业紧密对接的动态化教材管理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获知企业技术更新信息、产业发展动态信息以及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等,第一时间将产业生产实践和技术升级的变化反映在教材内容上。

最后,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材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职业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材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和编写数字化、网络化教材,给师生提供诸如网络题库、课件等多元化参考资料。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发适用于沉浸式教学的VR教材、虚拟现实教材,使师生双方能接触到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注释]

①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6(1):1.

②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59.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职教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