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上为例

2022-03-18宋莉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语言

◎宋莉娜

朗读是一种能力,是提升中学语文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开篇提到的重要阅读方法,足见朗读之重要。自然,随之而来的默读和速读,也是七年级学生需掌握的重要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速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统编七年级语文教学,探究七年级阅读方法,认为阅读是有阶层的,七年级上册以朗读、默读、速读为训练阅读的主要方式,七年级下册是以精读、略读、浏览为训练阅读的主要方式。这里,笔者试图以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谈谈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朗读、默读、速读的选择和运用,以期同仁在未来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朗读:掷地有声沛情深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均明确提出“重视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引起他人的共鸣,还可零距离感受文本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有利于展示文本的原汁原味和作品的情感。掷地有声、感情充沛的朗读是学生形象思维建构的源泉。为此,笔者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和学生特点,进行朗读指导,以部分领读和全篇范读为载体,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情和境。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大多描绘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均适合反复朗读。在感受《春》里面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时,笔者注重朗读引领。引领朗读不是简单和机械的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引领朗读时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课文的某个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教师引领“盼春”,读出盼望、欣喜、亲近的味道,节奏应舒缓,由此奠定全文朗读基调。当然也可以在朗读前提出一些朗读的具体要求,如朗读时需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这样可让学生带着目标去朗读,更能随着文字身临其境,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促进学生对文本主要信息的关注和理解。

在进行意境和语言都很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等的教学时,可以采用配乐范读的方式导入新课。如第二单元的四篇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均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适合整体把握,全文朗读,以体会作者情感。在范读之前,可根据文本的长短和阅读的需求来选择阅读的范围和内容。范读可出于教师之口,亦可出自优秀生之口,范读时还可以让全体学生同步参与,一个人或几个人朗读,其他人可以是静静地听,也可以轻声地跟读。如开展散文诗《金色花》教学时,笔者就事先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范读,并要求她“读得清楚,读得有味,读得深刻”,学生在听读或跟读时,同样需要注意字音、停顿、节奏、语速和语气。在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有感情地放声朗读且加以品味,并用句式“我喜欢——,因为——。”来理解孩子对母亲的爱。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由浅入深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并提升一定的阅读素养。

同样,在《散步》教学时,笔者选择《天空之城》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朗读情境,通过孩子们分角色范读来感受这一家四口在春日的田野里散步的浓浓亲情,在缓缓的朗读声中孩子们感受着由朗读创造出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人性美。

文质兼美的散文、睿智深刻的杂文、言简意赅的诗词歌赋等都适合朗读,不出声是感受不出其中的味道来的,如《观沧海》,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曹操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

通过朗读,可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陶冶性情,规范言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作品语言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朗读式教学强调在读中培养文学和阅读素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有很多切合点。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提高,让朗朗读书声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朗读式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默读是和朗读相对的一种阅读行为,它是一种无声而内敛的阅读方式,也是训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默读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没有了声音的干扰,读起来比较轻松自如,思维的空间也比较大。默读有利于读者沉下来咀嚼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和主题,默读最容易读出读者理性的思考和独到的感受。默读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和效率高的特点,默读是抽象思维训练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单元均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要求默读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统编教材为何在一二单元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提出连续三个单元的默读训练,笔者认为和中学生的认知及身心特点等因素有关,从而重点学习默读。

明末清初教育家陆仪曾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成诵,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必不能诵读矣。”因此,五六岁至十四五岁的孩子,情致单纯,心智未开,正是语感训练的关键期,应该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内外经典作品。然而,对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背诵古诗文,大多能滚瓜烂熟、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但如果让他们默写,错别字却非常多,这是因为他们的背诵并不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当然,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育,学生的思维逐步步入抽象化轨道,在阅读方法和阅读心理的需求上更偏好于默读。所以,应对进入初中阶段的十五六岁的学生逐步强化默读训练,使其渐渐适应并掌握默读的方法。

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提出的阅读方法为“学习默读”。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论语十二章》这四篇课文时,笔者有意渗透默读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做到“三不、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和眼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眼睛看到哪儿,脑子就想到哪儿,绝不分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点评注。要圈重点和关键的词语和段落,注意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这就是评价性默读和质疑性默读。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他强调在默读中反复揣摩、咀嚼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默读不仅仅是边读边思考边做评注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内化与重组的过程,以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均是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对学生的修身养德实在是一种心灵洗涤。这样的文本,唯有默读,唯有教室里的一片寂静,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才是再现学生和文本沟通的最美时刻。

如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预习提示中指出“默读全文,参考题注,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根据提示,笔者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归纳出白求恩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要求,使这样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议论文,通过学生的默读体悟,让学生感受到先叙后议的写法及逻辑思维的玄妙。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具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学生通过默读,结合文中批注,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体味作者获得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除较长文本和议论性文本适宜默读外,第五单元的四篇文章《猫》《鸟》《动物笑谈》《狼》均描绘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既有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又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还有对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思考,同样适宜默读,并可让学生在勾画圈点中学做摘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心徜徉在文章的词句情感里,不厌地吮吸、酝酿语言的花蜜,经过这样的默读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效果会更佳,语言的美感、情味和意蕴才能自然地浮出文本,留在心中。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揣摩和咀嚼文字语言,反复、不断地推敲,指导学生在默读中细细体悟、把玩语言材料的内涵及形式的玄妙所在,进而能仿照或化用文本的语言,这便是默读的最佳境界。默读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读到动情处还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学生掌握默读的技能,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才有可能广博涉猎、增强底蕴、张扬个性。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默读,其实造就了有“精神底气”的“读书人群”,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范畴了。

三、速读:一目十行拓延伸

速读是从文字材料中快速汲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在信息密集的社会中,掌握速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已成为时代对人们的一种特殊要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读。”本单元以学生所熟悉的童话、诗歌、神话、寓言等为主,阅读时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阅读兴趣颇高。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读完全文,并能用关键的词语把握童话主要故事情节。有些学生能完成,有些不能完成,笔者又让学生记录读完全文需要的时间,然后想一想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阅读速读,以后应如何改进等,同时让每个学生算一算,每分钟能读多少字。笔者有意把速读这个意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其它文章时,也能时刻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

训练速读初期,阅读内容应浅显、短小,旨在鼓励学生速读成功的信心,应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最终达到单元导读中所规定的“阅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时,应反复提醒学生:①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阅读;②扩大阅读的广度,以词、句、段为单位;③减少重读的次数。

再如教学《女娲造人》时,笔者先投影展示速读口诀“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不出声”,进而以速读比赛为载体,加强学生的速读意识。首先,比阅读速度,读完全文的学生举手示意,并记录自己所用的阅读时间;其次,比阅读效果,速读完成后,学生合上书本,分四大组抢答神话故事中相关问题,如: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造人过程是怎样的?你读到的女娲是个怎样的形象?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检验学生运用速读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把握,同时,再请速读快的学生谈谈自己是用怎样的方式来速读的,以深化其他学生对速读的运用。

通过课堂内有效的速读训练,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已有渐进的提高。70%的学生基本能每分钟速读400字左右。少数学生已能阅读相当可观的信息材料,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学生最大量地选择速读,暂时舍弃某些难懂之处,迅速而概括地了解读物整体内容,进而立足于整体高度,鸟瞰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深对整体的把握。

四、朗读、默读、速读相辅相成

朗读、默读与速读作为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要求的三种阅读方法,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三者均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阅读方式,是学好语文必须掌握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理解内容。速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速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朗读、默读、速读都是为了获取信息,提高阅读能力,但效果不同,朗读能初步认识,默读能加深理解,速读能提高能力,三者获取信息均有层次,均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所有篇目都是专家、编辑选出来的佳作,其阅读性极强,阅读价值也高,只要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六个单元虽单独对阅读方法有所要求,各有训练的侧重点,但并不割裂,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灵活运用,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的阅读地点均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诗歌、散文有着生动活泼的造句,幽长的音韵,错落有致的节奏,都是朗读的最佳材料,教师应留意发现其中的真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议论文、说明文等具有严密性、逻辑性,语言干净利落,用词准确、科学,可通过默读使学生明辨是非、悟出哲理。其次,为满足学生自我需求,也是社会阅读需求,必须掌握速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在同样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

朗读、默读、速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朗读、默读、速读尤如“春风化雨”“甘美之泉”滋润着学生心田,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朗读、默读、速读三者有效结合,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行走在学生的阅读中。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语言
老师,别走……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