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中阅读教学现状探究

2022-03-18边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试新课标阅读教学

◎边艳红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其地位举足轻重,但现状却着实令人堪忧。许多老师没有系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什么样的文体就直接套用“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四段模式,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侧重画面感的儿童化阅读到初中阶段正是要扩展自己阅读视野的时候了,老师应该更多地授之以渔,采用多种阅读教学形式,使阅读教学有法可依。

一、新课标对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在第四学段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有:“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新课标这几条阅读教学目标都是针对于阅读教学中的常识性知识教学来讲的,尤其是注意界定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这些文体的不同恰恰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把握的重点,而这一点在当下大多数语文课堂上往往就被忽略掉了。

另外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新课标中这几点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在“质”与“量”上,而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必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的多种阅读教学形式才能实现的,如果一味按照传统模式化的阅读教学就只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阅读素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二、初中阅读现状概览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以后,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先生也多次就新课标进行解读。在多个教育场合他都着重强调过这么一句话:“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而整个新课标的精髓就在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温儒敏先生这句话传达出来的信号十分强烈,这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会是今后比起作文能力更加注重的了,而培养力度的倾斜必然会在今后的中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笔者在准备该论题的写作时研读过多位一线教师的论文,并且具有三年的语文带教经历,对于教师的阅读教学常规方法以及学生的阅读问题具有切身感受。笔者现将时下的阅读授课模式归为三类:

(一)不分重点,篇篇精讲

这类教师无论上什么文体的阅读课都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阅读细节抠得太紧,课型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也不分“教读”和“自读”课的区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语文阅读课没有自身的节奏可言,千篇一律,也导致学生们机械化地接受了一种固有的阅读方式,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不讲读法,只求应试

这类教师讲课时会把阅读应试技巧直接搬出来,比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找作者中心思想的关键段落,每段开头第一句必须仔细分析等等。其实这类教师在教法中展现出来的应试技巧恰恰与笔者的阅读教育主张有契合之处,但是由于这类教师的阅读方法呈现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了,所以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知道抓中心思想,却忘了欣赏一篇文本的独特之美。

(三)注重涵泳,关注成长

这类教师会在教学设计时就根据篇目情况以及具体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授散文时就会抓住散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感悟文字之美的效果。并且会在日常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就渗透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了新课标倡导的“随文而教,一课一得”。

三、当前学生的阅读问题分析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不单单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要追溯到教师以及整个应试大环境,以下是我对于学生阅读问题的具体分析。

(一)教师启蒙时出现理念偏差

如果一位优秀的老师选用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启蒙学生,那么今天厌恶阅读的学生数量将会大幅度减少。遗憾的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里,会直接把阅读教学与考试挂钩。大量的教师对于研究初高中阅读教学应试宝典乐此不疲,给学生们总结出各种阅读应试得分语句,认为只要考试分数理想了,阅读教学就万事大吉了。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时间很宝贵,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考试分数最大化,而不是追求阅读素养的真正累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阅读教学的生存空间就只剩下了那一本本的阅读应试宝典了。

(二)中高考的应试现状

在中高考的试卷上,阅读题型所占的分值是除了作文以外最大的了,所以在这样严峻的考试形势下,很多语文老师会推荐学生买各种有关阅读训练的练习册。试想,阅读本来是一种欣赏语言之美的活动,但是通过一篇篇的阅读训练,学生只会把阅读当作一种单纯的题型,它就是用来得分的。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一种惯性想法:阅读就是考试的提分利器,久而久之学生就把阅读量化成现实的分数,认为熟记阅读得分技巧就万事大吉了,却忘了阅读最重要的功能除了提分还有开阔眼界,增长新知,温润心灵的作用。

(三)学生自身的心理认知

在上述两个原因的牵引下,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理解往往是为应试做准备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阅读练习册上所设置的阅读题往往是纯技巧性的,且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试问,学生如果一直接受这样畸形的阅读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会怎样看待阅读这件事,恐怕只会觉得阅读很重要,很难,我分析不出标准答案该怎么办,然后开始害怕恐惧,最后甚至提到阅读理解就很发怵,很反感。

四、基于现有阅读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落实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先生曾经说到:“整个语文新课标的精髓就在‘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所以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思维能力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根据文体的不同,学情的不同设计适宜的阅读教学课堂。其实,温儒敏先生这句话传达出来的信号十分强烈,就是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将会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侧重点,而培养力度的倾斜必然会在今后的中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

而且新课标统领下的初中统编版教材也进行了一个关于阅读教学的非常大的变革,就是在单元导语中渗透了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教授,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增加其阅读视野,达到新课标对于第四学段也就是初中段学生的阅读要求的。

(二)开拓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语文教育要靠熏陶,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温儒敏先生在《语文教育内容重构》中就说过:“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靠大量阅读去涵泳,逐步习得……所以教师在教授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可以开展各种不同的阅读教学活动。”温儒敏先生在多个场合也提到了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甚至是“连滚带爬”地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形成学生深厚的阅读积淀;另外还有整本书阅读,这在新课标里也是有明确表述的,并且该理论最早是由语文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下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浮躁感,以及学生不断练习阅读理解的焦虑感。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顺应语文教育“新课改”。

语文的阅读能力无论在考试还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这时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它需要更为系统高效的教学思路,而本文基于当下初中阅读教学现状所提出的两点建议,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的整体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和水平,是极其重要的。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探讨,能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

猜你喜欢

应试新课标阅读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