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教—学—评”一致,实现语文教学高效
2022-03-18盛春玲
◎盛春玲
借助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以准确地定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落实教和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评”的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其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三位一体、协调配合。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可以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最大发展”。本文中,笔者就自己在课堂上围绕“教——学——评”一致上的一点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一、高度统一的目标
课堂上“教——学——评”的联动一致,必须在高度统一的目标统领基础之上。唯有科学合理、遵循学段教学目标的教师“教”的目标、学生“学”的目标,方能让“教——学——评”三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因此,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教师要从课程设计、教材单元要素、学生具体学情出发,从而确保“教——学——评”在具体目标下的一致性。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例:
(一)学段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对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部分,有着“体会和推敲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作品的情境和形象,能够生成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等具体内容。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根据散文体裁类作品“用文字塑造起来的世界”这一特征,我们从该文本的原生价值中,挑选出契合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如:(1)找出课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相关词句,体会个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我却一直都不知道”中的“一直”,“再也没回来”中的“再也”,以及“我没想到……也绝没有想到……”,和文中多次出现的“好好儿活”等;(2)学习史铁生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3)体会刚瘫痪了的史铁生颓丧的心态以及母亲坚强的形象,感受秋天看菊花这一背景情境的含义;(4)从史铁生与母亲的相处,反思自己在家人的呵护下,是否也像史铁生那时一样,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被感动,不懂感恩,不懂回报。
(二)单元要素
“人文”和“语文”两大要素双线并构的单元组合方式,是统编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教材编者在单元导读部分,即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划。我们在展开一个单元的课文阅读教学之前,就要对单元导读内容细加阅读,梳理出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单元内的课文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将单元要素进行细化,从而更精准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思考、探究。《秋天的怀念》所隶属的第二单元,其主题是“体验亲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重视感情朗读的练习,从情感基调、语气节奏变化上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会文章或显或隐的情感,并理解和积累抒情等表达方式;通过对文章中亲情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怀念》一课叙述的是史铁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瘫痪,一度“喜怒无常”,因而忽视了最爱他的母亲对他的包容、隐忍,对自己日益严重的肝病只字不提,流露出的是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自责和自强。这样的独特视角,让读者在强烈的形象感悟中,陷入深深的思考,对“子欲孝而亲不待”产生个性化的理解。课后练习中安排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则是对单元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刻,提示我们重点关注平静叙述后的情感汹涌,从细节的刻画中寻找那份感动,并重点在人物语气的揣摩和文字朗读节奏的划分中,去提高朗读水平,增强阅读体验。
(三)学生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系统地进行语言表达形式的品味,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生成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经验,这样的阅读跨度不可谓不大。当然,通过第一单元写景类文章的阅读,他们已经能够体会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与小学学习之间的不同,并在教师有意识地主题性阅读探究引领下,逐步适应了这样的课堂。而且,亲情类的文章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移情体验、共情经验能够为课堂上的深度阅读提供一定的学习基础。
《秋天的怀念》一课中,作者没有直接去歌颂母亲深沉的爱,而是通过自己沉陷与绝望之时的心境抒写,去引出母亲朴实无华的人生观:“我们一块儿,好好儿活。”这份面对苦难不放弃,活在当下的人生理念,恰恰是当前学生所不曾经历和体验过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将作者的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体验,将这份间接经验充实到学生的人生阅历之中,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自成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文本的散文文体特征出发,结合课程学段目标和教材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具体学情,设计如下“教—学—评”的同一目标:(1)通过阅读、圈画、朗读,品味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感受母爱的宽厚、包容和儿子的忏悔;(2)通过细节的阅读,体会和积累表达情感的方式;(3)树立正确面对磨难的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共生共长的教学
明确的“教——学——评”目标,让我们的课堂阅读、探究活动“要到哪里去”有了方向;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和主体这“双主”一致作用,则让“学生怎样到达那里”“学生实际到了哪里”“学生还需作怎样的努力”,有了更明晰的定位。在学生的阅读、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教”,方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真正实现课堂上的教学共生共长。
仍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实现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圈画、朗读,品味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感受母爱的宽厚、包容和儿子的忏悔),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活动:(1)“秋天”这一季节有着怎样的情感象征?作者在这个季节里,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怀念?(2)课文几次提到“看花”?每次“看花”的背景是什么?(3)通过阅读,你认识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又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你又是从哪些词句读到的?
在教师的导学活动组织下,学生的“学”也得以有序展开。他们在对秋、对菊的意象体会中,生发忧怨的情思,不折的菊之意识;在对课文线索和情节梳理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在品词析句中读懂人物形象,感受表达方法。如此,真正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更好地、更轻松地“学”。
三、如影随形的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的诊断、反馈,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即时评价。“教——学——评”一致理念下的课堂活动组织,可以通过教师的主导和即时的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引导性评价、启发性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更好地接近本课的学习目标。
如《秋天的怀念》一课关于“培养学生面对磨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这一“立德树人”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反思史铁生面对瘫痪所采取的发泄式、破坏式做法的无效性,讨论交流他该做的人生抉择;联系自己在疾病或者挫折面前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思考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教师则通过仔细倾听,组织集体讨论、交流,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相关的评价,并做出适当的引导。如在交流时,一学生对人生不可预见的磨难,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明显带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思想。笔者实时链接史铁生瘫痪后“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调侃,以及他的点点成功,对他进行暗示性的启发评价,让他认识到“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的积极态度。
在学生缘文索意、品味情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及时点拨、引导他们反思归纳,可以让他们涵泳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如“文中的我们好好儿活”,分别出自母亲、妹妹和作者之口,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和精神力量也是有着变化的。我们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激励、引导,让他们捕捉到史铁生不断思考、不断领悟的思想变化历程,从而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建立起情感和表达的认知。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评”协调配合、整体联动,可以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学”得高效。始终围绕既定的精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实现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激励、促进作用,可以让“教什么”“怎么教”“达成程度的评估”和谐统一,指向标的清晰。在教学中,我们追求“教——学——评”的联动一致,对于学习探究过程中的学生,“将要去哪里”“如何抵达”“行进的程度”都有着积极的调控、促进作用,当是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深入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