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就是研究,走好专业之路

2022-03-18◎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题素养专业

◎王 志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指导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而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架起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着学科思想方法。以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为例,共性的东西是: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这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必须认真研究国家的教育方向,研究高考,调整教育教学方向,悟透本学科的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提升育人效果。同时更要求我们:必须让教学变成研究活动,踏实走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从学科教学而言,让教学变成研究,踏实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必须为思维而教,厘清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通俗地说语言能力,是说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思维能力指语言条理性和深刻性。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其中作为重中之重的人文修养又包含三个维度:

其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即看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有没有兴趣。

其二为,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的审美情趣,包含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我们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

其三为,文化底蕴。就语文学科来说,指的是阅读的广度、深度及厚度。作为一名语文学习者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简而言之,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需要历史、哲学、传记的底蕴。

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各有不同,但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铺下身子,认真研究;撸起袖子,真抓实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从个人成长而言,让教学变成研究,踏实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必须不断学习,心怀梦想,生活中不仅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诗和远方。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在万千竞争中,学习力已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立身、立世,进而续写未来。在此我想以自己工作以来的语文教学之路谈一下我个人对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梳理二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不外乎以下三条:

一、自我修炼之路

学习,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源动力。我的自我修炼之路,始终贯穿着不断学习、及时充电、超越自我这条主线。

(一)吃透教材,厘清出入

“吃透教材”,是所有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一个长期的领悟过程,研究过程。尽管历程艰辛,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无不昭示着一条共识:必须跨过这道坎。“厘清出入”中的“入”说的是“钻入教材”;“出”说的是“跳出教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语文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是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课堂生成,教学相长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校优秀的生源,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水涨船高”的可能。在高一学期的经典名著《红楼梦》阅读课上,优秀学生吴非让我推荐几本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著作,我被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所感动,更激发了我对学生专业阅读引领的思考,即:如何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进而走进专业阅读之路?我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及时向她推荐了名家图说红楼人物系列丛书(共10本),为了让她进一步深入领悟《红楼梦》的博大精深,我又向她推荐了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中有关《红楼梦》的相关书目,大大开阔了她的视野,她对《红楼梦》欲罢不能,阅读《红楼梦》已成为她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她把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尽可能地推荐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这个案例对我影响很大,它不仅影响了我的阅读教学观,更引导了我的专业发展观。

(三)借鉴吸收,取长补短

每上一堂新课之前,我总要预先尽可能地占有有关这堂课的相关资料,包括身边优秀的教案,网络上能够查到的国家级以及省级优质课堂实录,能形成文字的尽可能保存或打印出来,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做好笔记,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内涵,即使不能顿顿给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大餐,最起码也应该让学生品尝味道不同的特色餐。

(四)阶段整理,提高升华

知识的形成需要积累,体系的构建需要整理。阶段整理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更是教学个性形成、教学理念再成长的过程。2017年先后参与特级教师及正高级教师评审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为准备说课答辩,我将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所有经典的课文认认真真地研究了多遍,包括文本解读、课堂设计;教法研究、学法指导;课型特点、经典教学案例,部分名师课堂实录以及专家评课。为了准备评选正高级教师需要的五年备课本,我又重新提高了备课的标准,在继承曾经的成功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又加入了很多现在的认识,基本做到了:相同的课题在不同的时段,教学内容设计不一样;相同的课题面对不同的学情,思维的方向、评价的角度不一样。我还重新整理了记叙文、议论文教学的可行性强、易操作的系列化训练教案。今年的国庆节期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备课本,完善知识体系,我经常每天工作10 个小时以上。规定五年10 本备课本,我整理了15 本,我把这次活动当成一次难得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过程,每天乐此不疲,收获满满。

(五)以写促思,以思导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教师而言,最好做到在学思双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文本并及时捕捉课堂灵感,将自己的教学所思所想所悟,沉淀成文字。从2012年开始至今,我已经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基本做到了每学期发表一篇论文,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经常将自己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惊鸿一瞥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并不时地加上只言片语的评论,一段时间后认真思考研究,前引后联,形成文字。我并没有止于此,我认识到,论文的撰写,仅仅侧重知识的“点”上,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在知识的“面”上存在不足。从2012年开始,我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并寻找突破口,恰巧我们的语文课前3 分钟经常让学生演讲,我觉得“口才训练”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及职业规划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于是我开始搜集这方面的知识,并订了《演讲与口才》杂志,经过两年的准备,与同事合编《口才训练与思辨教程》校本教材,我负责“口才训练”部分的组织撰写。编写教材的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专业贵在细心,赢在用心,行动是核心。

(六)关注时尚,同步时代

唯有思想与时代同步,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才会永葆青春,活力四射。为此我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从微信上订阅我认为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传媒:通过订阅《参考消息》及时了解全球动向,拥有国际视野;通过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时代发展;通过订阅《中国教育报》,关注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微言教育”公众号,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教改动向;通过订阅语文报社微信公众号、《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专业发展动态,培养专业素养。我还订阅了著名学者鲍鹏山的微信公众号,因为我认为鲍鹏山教授的见解独到,思维深刻。茶余饭后,随手一翻,既了解了国内外方方面面的信息,又涵养了自己的专业需求,省时省力省钱,迅速便捷高效,何乐而不为!

二、团队协作之路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专业的提升离不开团队的协作。2007年我担任语文研究会的会长,正赶上学校提出“突破语文”的要求,我就思考一个问题:利用何种方式带领语文组老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突破?恰逢省教科所有部分省级课题分给市教育局,我及时联系了学校相关部门,主动请缨做课题研究。我们精心选择课题题目《高中语文“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模式课题实验》,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用学生的“学”关照教师的“教”,而不是用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从2008年6月立项到2012年1月圆满结题,所有实验教师分工合作,带头实验,贡献智慧,分享经验,成果丰厚:课题实验以来,我校语文教师在全市的历次 “优质课”比赛中均取得一等奖,并且名次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经受住了高考的检验,2012年高考全校语文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标志是120 分以上的学生突破百人大关,尖子生的语文成绩大多突破130 分,这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12年6月,我们又承接了省教研室的《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聚焦的是学生的阅读问题,解决的是教师阅读教学的困惑。此课题于2013年9月结题,并获得山东省教研室厉复东教研员的高度肯定。此课题的研究及实施,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两次课题实验给我的最深感受是:课题实验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好手段,是引导教师把教学变成研究的好形式,是引领教师由个体成功向团队辉煌的必由之路。

三、专家引领之路

囿于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个人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常常会有视野狭窄,力不从心之感。在无奈无助之余,我们常常会放纵自己,封闭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实际上就是遭遇了个人专业发展的“瓶颈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是专家引领。2012年10月8日—10月18日,我在安徽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有3 位专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位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导师孙绍振教授。他的报告给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我立刻从网上购买了他的部分著作:《孙绍振如是说》《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我如饥似渴,夜以继日的阅读,真是久旱逢甘霖。

第二位是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胡明道老师。70 多岁的她,仍然那么激情四射,青春永驻。我认真学习了她的独具特色的“学长式教学”法,进而研读了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中胡明道讲语文专著,从她的“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语文语录”叙述中系统地了解了她的专业成长之路。顺带着我又购买了由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中的其他19 语文名师的专著。我认真地研读,详细地做好笔记,我总结了他们成长的规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三位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作为国内第一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他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语文教例与教案研究及语文教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根据个人实际需求我购买了他的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认真研读,在“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课”方面对我影响巨大。

三位名师在不同的维度上,矫正了我的学科专业观,指引了我的专业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与浮躁。我常想,在我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之余,真的应该不时地“仰望星空”。

有句话说的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因为国家这个舞台足够大、足够强,我们的心才敢放飞,才能放飞。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让我们心存感恩,怀揣梦想,携起手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吧!

猜你喜欢

课题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