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劝学》为例谈教学中的思维启发与开拓
2022-03-18李华丽
◎李华丽
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作者的主观思维活动,其作品就是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语言文字。作者不同,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也会不同,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观感。但无论是什么题材内容的文章,创作者都会在创作时加入自身的审美观点、意识、情感等,并通过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达,当读者如未能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时,那么可能会导致理解文本时出现问题,陷入错读、误读的尴尬境地。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逻辑能力还比较差等因素,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及情感,对文本的核心信息掌握较为片面。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论述类文本中更为关键。对于说理性强、内容较为晦涩复杂的文言论述类文本则更需教师在思维方面下苦功,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理清思路,紧抓文本主题。
一、文本讲解,首先要从作者的思维意识开始
文学创作是需要一定的精神活动并在特定的情境下所形成的。但这种精神活动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自身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感悟后,以符号性的语言文字构成。在这个由实践转为思想再转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思维意识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建立思维意识的对象,对现实中的存在进行采集活动,并构建成一定的思维造物等,也便是创作者所要创作的主观目标,即在确定写作目标后对目标进行主观意识的改造使其能够正确反映创作者的心理意图。最后,便是思维意识的形式化,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思维意识的表达,并在表达中借助思维对文学创作中的形式、内容进行谋篇布局、修改、润色等,使之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而论述类文本创作也是由此得来,因此教师在进行论述文本的阅读讲解时,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同样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进一步解读论述文本内容。
二、寻找论述目标,用审视的思维加强有效信息的筛选
高中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读懂,应要求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够筛选出有效、真实的信息。文本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思维意识对象即文本论述目标,因此学生在论述文本阅读中要提高信息筛选的准确度,必须要学会用审视的思维进行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从而精准定位文本的目标。在学习论述文应主张以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来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即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以创作者的角度作为思维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而在进行筛选时,又是一个对现实世界重新理解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主要关注点是要让学生的经验转移到作者的论述目标中,从中找出创作规律,并找到有效信息。
以高中语文统编版中的《劝学》为例,该文篇幅较短,但是内容却短小精悍,其中有诸多例子用来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的阅读解读教学时要关注文本本身,以文本的论述目标为依据,以此来引导学生文本阅读和考量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如设置一个问题:“荀子前面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而后一段又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不是自相矛盾?”
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思考,而学生在对设问解答时,文本内容就会在学生的意识世界中重现。但这种问题的考察不是为了让学生依据经验对文本内容判断能力的考量,而是对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考察。因为,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觉得“终日而思”便是积累,那么势必会走进问题的逻辑怪圈之中。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设问后,可以提醒学生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每句话对应的要素进行展开,并根据要素作为文本意识的对象从中深入分析,筛选出有效的文段信息进行解答。
三、确定论述的主题,用理性的思维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
论述类文本的核心就是作者要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探寻作者的情感意图与文本的观点要旨,而不是凭借主观臆测来乱下论断。一般而言,论述文本在结构上具有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意识对文本的各个观点进行凝炼总结,从而找出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而文章中的各个分论点又最后服务于中心论点,这个过程也是文章的论证过程。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整体与部分统一的思维意识,避免片面化作出结论。
以这个主题为视点我们来看《劝学》,此文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从第一段可以提炼出的分论点是:通过学习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第二段:应善于使用外界的工具进行学习;第三段:学习应该沉着、执着,重在积累。而将这些分论点进行综合后,最终可得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此外,《劝学》作为文言文,其中的句式与语言,特点是简捷,言简而意赅,不同的句式也就包涵了不同的用意。而在进行文本教学时,教师也应该教导学生学习荀子的创作思维,逐步掌握据理力争的创作手段与方法。
四、加强语言表述的甄别,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文学创作时,创作者的逻辑思维主要是通过语言对客观事物的表述进行具体的呈现。其逻辑规律是创作者凭借旧经验汲取现实世界的材料来构建意识上的主观世界,并通过语言表述重新构建新的经验。
那么在《劝学》的教学中如何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劝学》作为文言文,其语言表述与白话文有着很大不同。因此,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利用文言文翻译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甄别。《劝学》在其语言表述上并没用利用枯燥的语言进行说理,而是利用了大量浅显的比喻进行生动的论述。在文章的第一段便利用了“青”“冰”“木”“金”等例子进行正向比喻,而在后半段则又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反向比喻进行说明,其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短句排比进行陈列排比,使论辩变得更加有理有据,充满力量感。而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便应该以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转述。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在进行直译时,内容便会流于枯燥,也很难让人理解其中的关系,“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而通过逻辑思维的加工,进行意译成: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由于其心思浮躁,不肯劳作,因此只有寄生在蛇和鳝鱼洞之中。这就可以很好补充作者的留白,完善逻辑链中的一环。总之,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是服务于思维意识的形式化,也是从思想到实践中的关键一环,在论述文的解读过程中,才能通过文本把握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维指导,最终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应用到实践之中。
五、强化文本分析,训练思维方法
人类的思维虽然是属于意识范畴的产物,但是其形成需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从逻辑学上而言,思维是将客观存在的事物整合形成新的主观认知,并由于主观对象的影响,在形成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为确保意识转换上的准确性应该加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引领主观思维的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运用多种方法如归纳演绎法、分析法等,对文章进行更多层次的理解,逐渐以全面、科学的目光认识文章,总结文章内蕴藏的发展规律。
(一)学习归纳法与演绎法
首先,归纳法即是在个体事物中掌握事物的特殊性规律,并概括成共性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进行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时,不能仅仅是对学生的判断进行正确与否的评价,还要适时提出学生错误的成因,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以《劝学》为例,如第二自然段中,创作者主要是对“善假物”的观点进行拓展补充论据;第二段主要以论述学习的态度进行展开。但是在实际的解读过程中,部分学生没能把握其中的分论点,便将其臆测成一个论点,导致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出现翻译不准确,理解有误差等问题。因而,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不仅应该将学生的问题与文本内容相结合,还要在结合之后对学生的犯错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其中干扰认知的成分,分析学生存在什么样的错误,属于什么种类的错误,使学生避免被片面化的文本内容、论点等迷惑,造成认知不准确的现象。此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出复杂性的问题如偷换概念、关系错误、曲解文意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归纳出问题中存在的缺陷,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其次,归纳法并不能对客观的事物进行全面的涵盖,因此要探求问题的本质需要回归到“演绎法”中。因而,只是对学生阅读中的错误认知进行归纳是不够,在进行问题的归纳后还要将其回归到文本的解读运用之中。而演绎法注重从共性到特性的一种思维方法。从论述类文本来看,文章中的中心论点是各个分论点进行归纳的集中展现,但是为了满足中心论点的需要,而进行整合筛选大量的所需材料便是文章的演绎。当文章围绕论据进行多方位的补充论述时,此时的论据呈现的语言表述过程便是演绎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先从普遍性规律出发,对论述类文本的演绎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从《劝学》的论述为例,其中所应用的演绎法便有:举例、对比、比喻、类比、因果等多种论证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详细指出,帮学生理清其中的方法特点,并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方式技巧。
同时,从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长期占据语文试题的第一道大题,所考察的内容通常也与文本中内容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相关。因此掌握不同的演绎法技巧,可以让学生用共性的论证方式去推理其中的错误选项,如此才能让学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演绎的思维方法,才能以更全面、客观的视野,去区分其中的因果关系、范畴大小等。
(二)运用分析法与综合法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的方式,能够将过去的经验知识以及阅读时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联结,并形成一种新的再创造过程。而这个过程便是读者对阅读事物的分析思维的展现。分析思维能够将阅读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经验知识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只有通过分析思维的再创造之后,才能以综合思维对文章中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及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分解——整合——提炼的解读链。其中,分析思维是综合思维的决定性条件与环节,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分析不够彻底或者分析错误时往往会导致综合思维出现错误,即部分影响整体。
由这个角度我们来看《劝学》,作为论述文本并采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述方式,其内容给人看起来感觉较为晦涩难懂,但是当读者掌握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时,文本的解读便会变得富有趣味性及哲理性。《劝学》中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涯息息相关,其中所涉及的学习的方式、态度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文章的开头,荀子便提出:“学不可以已。”接着在下列的文段中经过分析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态度上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在对各个文段、句子的逐步分析之后,我们不能就这么简单结束文本解读过程,此时还要对文章中的各个环节、分论点进行整合,并对所有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分析,最终归结到语文核心要素的教育目的之中。一方面,高中学生较为跳脱,用心浮躁,对古文兴趣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脱离现实,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习时“善假于物”,重视方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还要结合德育教学,发挥文言文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中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真正用处。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语言能力的教学,还要重视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认知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教师践行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审美情趣及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引路人,也要重视对经典文本的应用,以加强学习为主线,以思想感悟为主方,让经典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与人生成长的有效助力点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