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民族地区中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力机制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中学的个案研究

2022-03-18朱为鸿王佛强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盐源县办学中学

朱为鸿,王佛强

(西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地区中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21年我国民族地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民族地区中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开始进入“追求卓越”的发展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家加大了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民族地区中学迎来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民族地区发展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民族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努力且持续更新,走特色发展之路。[1]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禀赋和人口资源,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对高质量教育的诉求更加强烈。民族地区中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中学,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挖掘学校人文底蕴,努力打造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中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内在逻辑

组织发展理论揭示,社会组织发展与生物发展的规律相似,同样存在产生、成长、成熟和转型或衰老等发展历程。同理,中学作为教育公共组织,具有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和一般发展特征,也会呈现出初创期、中兴期、稳定发展期和特色发展期等阶段性发展特征。另外,由于中学独特的组织目标、人员结构和工作任务,呈现出鲜明的文化追求和发展特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一)中学发展的阶段特征

1.初创期。中学的创建对于区域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巨大。当然,一所中学的初创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既有来自外部的要求和评价,也有来自内部管理的压力,还要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新建中学需慎重规划和布局,集思广益做好顶层设计,争取获得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学校进入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办学定位和校长人选最为关键,办学定位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旗手”和办学理念的倡导者。中学校长不仅要具有专业背景和组织领导能力,还要具有个人魅力和工作魄力,能够坚定目标、勇于担当,强力执行建校规划,带领教师渡过创业的“艰难期”,为学校进一步发展“铺路”。

2.中兴期。中兴期是中学迈入正常发展轨道之后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爬坡”阶段,既是学校追求“突破”发展和改革任务最艰巨的时期,也是学校矛盾最集中和问题最突出的时期。处于中兴期的中学往往充满改革热情并寻求学校发展在某一方面的突破,通过大力推进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率,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一般会表现为规模持续扩大、管理效能日益提高、凝聚力显著增强,学校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持续提高,社会声誉和公众评价逐渐提升。可以说,中兴期是中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关键问题,增强学校发展的自信心和办学实力。

3.稳定发展期。稳定发展期是中学组织走向成熟的累进发展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中学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学校建立起完善的办学体制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在区域内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校升学率提高,学生素质好,办学优势开始显现,学校自己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特色已经形成,办学进入良性运行状态,办学成绩得到社会认可,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均产生重要影响。

4.特色发展期。特色发展期是中学发展的高级阶段,学校通过凸显办学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优势,建设属于自身独特发展历程的教育文化。该阶段的中学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内涵建设,特别关注学校文化和价值观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传承学校优秀文化和吸收先进教育文化,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强化学校的文化引领和内生发展动力,努力突破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天花板”,走上高质量特色办学的发展之路。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特色办学应主要围绕学生发展来构建,学校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和创造性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是中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学校文化是中学特色办学的内在逻辑

中学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较高阶段,是国家实现基础教育目标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需求侧来看,基础教育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两个方面;从供给侧来看,“一校一特色”成为推进学校改革的大趋势,特色化办学成为中学发展战略的普遍选择。然而,由于当前的评价导向和教育发展观,导致以考试为导向的学校价值观大行其道,超负荷的升学压力导致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内涵建设,中学发展呈现急功近利和同质化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中学的特色办学,制约着中学教学质量提高和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中学纷纷探索特色办学之路,结合办学历史和地域文化资源培育特色,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育融合”和“全人”教育,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比如,上海市梅园中学提倡“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 的“科技教育”,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氛围;[2]福建格致中学秉承“修身求真”教育理念,凭借文化历史底蕴打造修身求真的人文氛围,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3]

可见,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内在逻辑。“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创新过程,需要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就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突破常规、持续创新的过程,这就彰显了特色发展的能动作用。”[4]中学传承历史和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是学校特色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内在动力。而且,学校文化凝聚着历代师生共同秉持的价值观和“精气神”,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时刻充满着生机与活力。[5]

二、民族地区中学的特色办学实践——以盐源县中学为例

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一个基本事实,且落后的根源通常被归因于经济落后和办学条件“恶劣”。但我们到民族地区考察的结论是,民族地区中学的硬件条件“并不差”,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并不存在相对应的关系。在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有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学,他们的办学实践显示出教育发展的独特规律,改变了经济学视角的教育发展观,让我们看到了中学作为文化组织的发展前景。盐源县中学自1942年创办,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了“内涵式”特色发展。2015年学校开始实施“特色兴校”战略,按照“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通过办学理念凝聚师生共识、“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丰富教育资源,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运动和劳动的兴趣与习惯,打造“以中长跑为引领的体育特色项目”“成效卓越的科技创新特色活动”等,2019年成为“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盐源县中学的特色办学实践具有典型性,不仅为其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展示了经济落后地区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可能性。以下几个举措对民族地区中学特色办学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凝练办学理念,形成学校共识

盐源县中学具有自然主义教育的办学传统,长期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树人、发展人”的办学思想,办学遵从学生的个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秉性和天赋,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地发展。2015年开始,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全校师生回顾办学历程、总结办学经验,经过充分讨论并凝聚共识,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凝练出“问道取法,习勤见雅”的办学理念。即教学有法,顺应学生个性发展。《中庸》记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赋予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天性,遵从人的天性就是顺应“天道”,教育要符合“天道”,也就是自然法则。首先,内心要有正确的思想和信念,一种纯粹的学习心理;其次,要讲方式和方法。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心理,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地进步和愉快地学习,最终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样,学校要遵从教育的“天道”,关注学生的“天性”;否则,再怎么用尽力气、花费时间和金钱,也不可能取得优质的教育成果。可见,学校只有遵从教育规律办学,才可能使教育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培养出典雅、精致和完美的人才。①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质量意识

盐源县中学秉承“问道取法,习勤见雅”的办学理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凉山州首批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盐源县中学学习借鉴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等地中学教改经验,全方位推进学校改革。2017年开始,试点“选课走班”制,进行分层走班选课的相关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校本培训、以研代训等方式,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积极建立与佛山的帮扶协作关系,加强学校与三水中学、罗定邦中学、顺德区实验中学、高明一中等名校的教育教学交流,引领高效课堂建设。2018年,在盐源县中学高一年级举办佛山班,学科教师由佛山市教育局选派,“组团包班”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手段;开展“佛山市高中优秀教师团队赴凉山开展支教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教研交流,学校确定了借鉴学习罗定邦中学“1+1主体构建”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目前,高效课堂建设已初步取得实效,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办学资源

盐源县中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熏陶。第一任校长戴良材毕业于北大,擅长书法,他将书法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书法教育既能修身养性,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冷静和文雅的气质,还能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传承戴良材老校长的书法教育传统,将书法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盐源县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苹果生产基地和青花椒生产基地,学校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生产教育,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开设劳动课程树立学生良好的劳动认识培养劳动习惯。学校将音乐、民族文化与“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融为一体,学生在活动中既强健了体魄,又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些校本课程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构成。

(四)推进“五育融合”,培养健康人格

盐源县中学坚持“育人是根本、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管理是保证、安全是前提”的办学指导思想,为了让民族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更新,教学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学校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按《国家学校艺术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根据需要配齐配足艺体卫等教育教学设施,全面实施艺术、体育、卫生与健康课程教学,努力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教育条件。盐源县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比较低,学生肺活量大、肺功能强,学校根据学生攀爬能力强等体质特点,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发展中长跑运动项目,学校在中长跑特色项目的带动下,师生的锻炼意识和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体育教育蓬勃发展。学校持续推进“五育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民族地区中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之道”

根据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办学是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理性选择,也是新时代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学校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独一无二的办学风格和办学品质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其核心是要抓住基础教育的本质,以育人为根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发展机会。”[8]在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新阶段,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民族地区将突破经济落后的面貌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民族地区中学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发挥独特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特色办学强化文化引领和内生发展动力,将办学特色转化为办学优势,通过特色办学成就卓越品质。

(一)强化以办学理念为主导的“文化引领”

中学特色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协同努力。“校长引领特色办学的方向,教师队伍奠定特色办学的基础,学生发展促进特色办学更新,地域、校本是实现特色办学的途径。”[4]其中,校长发挥“主心骨”的关键作用,师生作为参与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盐源中学确立“问道取法,习勤见雅”的办学理念,彰显了学校办学传统和文化追求,独特的精神文化引领着学校发展方向。“问道取法,习勤见雅”办学理念的提炼,是对学校办学历程的反思和办学传统的凝练,校长和师生广泛深入讨论,通过学习共同体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挖掘探寻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构筑学校的文化品格和独特“气质”,最终形成以办学理念为内核的学校文化。盐源中学校长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他精心搜集体现学校核心价值的学校轶事和典型事件,讲述发生在师生员工身上的有温度、有趣味、有教益的故事,让师生和相关人员了解盐源中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传播学校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优化支持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

中学是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各种教育要素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中学特色办学必须要清楚“为什么要特色发展”和“特色发展为了谁”等根本问题。盐源县中学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支持学生发展的理念。通过发挥学生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能力,为学生人生“出彩”增加可能。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师生共同建设的,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和“五育融合”教育发展要求,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克服“那种以校长和教师的爱好和特长打造特色学校的做法,”[9]避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英雄主义”等不良倾向,防止学校成为校长个人教育理想的“试验场”、学生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急功近利和表象化等问题。特色办学是围绕学生发展的集体行为,学校须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听取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政府、社区、家长等各方面的支持,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起和谐有序、相互支持和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为学校特色办学保驾护航。

(三)发挥校本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特色办学是一个持续的教育创新实践过程,是从局部特色逐渐到整体特色、从办学特色最终到特色办学的发展历程。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特色学校都体现了鲜明的课程性特征,即学校特色集中体现为课程特色。我国实施国家为主的课程政策,中学课程主要以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是必要的补充,但校本课程在特色办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类校本课程层出不穷,但是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仍显不足,未能以校本课程开发推动学校整体特色发展。”[10]盐源县中学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强化校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增强了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地区中学可以在课程实施上加以创新,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培养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信念。同时,适应教育发展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构建学校利益相关者高度信任的“教育共同体”

一所高质量发展的中学建立在办学主体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组织管理作为保障,核心是校长、教师、机制。”[11]校长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学校发展规划、引领学校特色文化、领导特色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教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执行者,通过教学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塑造学校校风学风;机制是保证校长和教师活动有效性的组织安排,表现为以制度和工作规范为标志的治理体系建设。然而,民族地区中学的文化建设师生参与度不高,尤其是重要决策过程学生缺位,影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中学生具有心智成熟、思维活跃、面向未来等特点,他们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对学校发展怀有美好期待,是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力量。学校特色办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拓展民主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活力。进而,建立学校“教育共同体”,增强学校领导和师生间的信任感,建立家校合作、校社协同的学校发展网络,调动利益相关者支持学校特色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领导力。

[注 释]

① 该部分内容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和访谈记录整理。2020年11月和2021年7月,我们两次到盐源县中学实地调研和座谈,并就“问道取法,习勤见雅”办学理念访谈了盐源县中学林新民校长。学校提供了学校发展情况和办学特色的相关材料。

猜你喜欢

盐源县办学中学
盐源县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盐源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盐源县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策略探究
在多解中学创新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盐源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