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大发展理念对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2022-03-18杜学元
黄 悦 杜学元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2.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自从国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融合教育”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教育质量问题却日益凸显,因此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首要解决的问题。2017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总体目标也提到要实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质量的整体提高[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高质量发展所包含的领域非常广阔,因此想要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全面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谓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融合教育改革要更加强调质量提升而非速度增长,更加强调内涵而不是外延,更加强调发展而不是增长,这不仅是融合教育发展理念的变革,而且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如何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如何构建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成为融合教育发展的新问题。理念作为行动的指南,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了更好落实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必须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结合融合教育的发展,探讨五大发展理念与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深化融合教育理论和推行融合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是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3]。“五大发展理念”所体现的整体、协调、包容、可持续的特点契合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既对融合教育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又对融合教育发展外延进行全方位拓展。
1.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力发展融合教育的新形势下,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创新上,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融合教育质量提升,让创新贯穿融合教育一切发展变革中,其中可以包括融合教育发展要素的培育、融合教育相关产业的扶持、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以及融合教育的制度建设与管理的创新等。
2.协调发展的立足点应是对当前融合教育整体状况的调整和融合,弥补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同时要正确处理区域间、城乡间、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关系,要兼顾各方,否则就会出现教育不公等一系列矛盾。
3.绿色发展的立足点在可持续性问题上,融合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构建融合教育教学生态系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推动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保证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
4.开放发展的着力点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因此要处理好融合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关系,利用好融合教育以外的其它一切资源,同时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外融合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为我国融合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拓展新的空间。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但目前融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比较突出,且城乡差距较大,这既需要扩大融合教育受益群体,也需要保证融合教育资源分配的更加均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既是相互独立的部分,同时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缺少哪个都可能会对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产生影响,要辩证地处理好五大发展理念间的关系,始终把创新放在融合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保证协调与共享双向发展,发挥绿色发展的可持续作用,以开放的态度为融合教育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融合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发展处于向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过渡的瓶颈期,“五大发展理念”的出现,对革新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理念、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为融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新时代融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科学理念为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融合教育作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重要结合点,要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融合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2.推动融合教育实现“质”的提升。“五大发展理念”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了新时代中国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思想路线[5]。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目前融合教育发展水平与人们对高质量教育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融合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待解决。只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补足短板,解决薄弱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融合教育“质”的跨越提升。
二、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学生数量总计为43.58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47%[6]。可以看出,融合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我国融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发展现实困境在不同程度地影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教育地区发展失衡和资源配置失衡。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失衡体现在多种方面,既表现在空间地域方面,也表现在实施过程方面,如融合教育地区发展失衡以及融合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衡。
1.融合教育地区发展失衡。因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有紧密关系,融合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例外。优质的融合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融合教育师资、融合教育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学者彭兴蓬提到,全国各省市的随班就读工作推动力度不一,呈现出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极端是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探索随班就读工作机制,从经费投入、入学率提升、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积极推进,已经总结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随班就读经验。另一极端就是在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地区,随班就读发展较为缓慢,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地区还没有随班就读的意识。例如,东部一些地区,明确了建立资源教室和无障碍环境及其具体计划和安排,而中西部一些地区对资源教室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比较模糊,也没有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进行政策性创新[7]。
此外,城乡间融合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也是突出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城乡间的差距就不同程度存在,其中教育差距还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至高等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均方面[8]。当然,这种城乡差距在融合教育中也不例外,有学者从200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开始汇总,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情况年度统计分城镇、乡村进行过统计,比较城乡的教育情况发现,城镇学生是随班就读对象的主体,在随班就读学生占比上,城乡间剪刀差日益扩大[9]。由此可见,乡村是融合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乡村融合教育发展问题。
2.融合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虽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早,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其发展进程缓慢,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资源缺位有很大关系。为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需要,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是必需的,否则不仅影响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难以保证教育公平的最终实现。其中,资源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融合教育教师方面,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质量上。
从数量看,融合教育师资缺口较大,具体表现为能够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中具有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的学科教师很少[10],难以满足规定的融合班级师生配比要求,同时与当前随班就读学生数量占比较大的现实状况很不相称。从质量看,当前开展融合教育的教师大多数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特殊儿童缺乏正确认知[11],难以帮助特殊儿童融入常态化教育环境中,在教育教学中也较难给特殊儿童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支持。
(二)融合教育理念和已有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领导者甚至整个社会对融合教育理念的正确认知,也离不开融合教育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1.融合教育理念难以落实到位。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正式提出“全纳教育”概念,随后融合教育成为国际性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并且对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有深远影响。虽然国际全纳教育思潮对中国的随班就读发展影响很大,但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想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如:在缺乏资源支持的随读班级中,特殊儿童“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融合教育理念的初衷相背离。从教育部门管理者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大多认为应该先满足普通教育的需求后再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从而使随班就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长期处于“现实与理想存在巨大差异”的状态[7]。这些现实矛盾与问题或多或少都对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融合教育理念难以落实到位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部分教育者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不够深刻。“教育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在同处一室听讲,其真正含义是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2]。这种对“教育机会均等”理解发生的差异也会影响融合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
2.融合教育已有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融合教育政策的落实可以认为是将融合教育的政策目标与内容通过特定的措施转化为实践的过程[13]。但融合教育政策在具体执行阶段,教育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加之一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导致融合教育相关政策难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发展。
在现实中,中央给予地方的某种政策,上级地方给予下级地方的某种政策,往往是支持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原因[14]。因此,融合教育已有政策落实得不到位,将会影响我国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三)融合教育课程内容及评价针对性不足。融合教育能否获得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来表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合教育课程内容及评价是制约融合教育发展好坏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而当前我国融合教育课程内容及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融合教育课程内容针对性不足。我国当前开展融合教育之所以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不足,例如:在很多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中,融合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以及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未能站在特殊儿童角度考虑,规范性及针对性不足,由此导致特殊儿童对课程体系的适应能力较差,很难达到开展融合教育所预期的效果。
2.融合教育评价针对性不足。对开展班级融合教育教学的评价时,课程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也不够理想,仅就其评价的内容看,一方面要对所有学生的普通课程进行统一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对特殊学生提供的个别化教育课程进行单独评价,这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与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不相容。因此,教师大多还是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着重关注特殊学生学期末的成绩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评价标准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的提升与进步,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都难以在这种课程评价标准下获得全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三、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但关键还是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于融合教育发展的实践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探索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融合教育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共享发展,推进融合教育公平。要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切实提升融合教育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实现我国融合教育资源的共享。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融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1.要做好融合教育师资的共享。切实建立一套东西部间及城乡间的优秀融合教师资源的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流动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融合教育师资向薄弱地区有序流动,以实现教师资源的优质与均衡配置。
2.要做好融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不断扩大优质融合教育教学资源向西部及乡村地区的倾斜,尽快制定融合教育资源及资金向西部及乡村地区配置的政策,以加大对西部及乡村地区融合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及资金的支持力度。
3.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在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搞好融合教育,只有在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氛围下扩充融合教育资源,才能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推进融合教育改革。融合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进行一系列革新,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等。其中,对融合教育课程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是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尤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创新。融合教育工作者应从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课程目标和内容做调整,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思考如何在兼顾学科、生活以及实用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的融合教育课程资源来设计出生动活泼课程,最大程度满足融合教育学生的求学所需。
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要体现评价体系与方式的创新性。好的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融合教育高水平发展,而且对形成融合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评价体系的创新对于评价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探索融合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与此同时,还要改变过去融合教育一成不变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融合教育教师的教育机智,调动评价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根据师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其评价能科学、客观和公正,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构建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解决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15]融合教育的绿色发展有两层含义:
1.要站在教育生态学视角发展融合教育。人在教育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受到其所处环境影响,同时又影响着环境,所以,要营造良好的融合教育生态环境,以保证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稳定与协调,从而促进融合教育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融合教育。作为实施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选择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在确定教育方式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拔苗助长,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融合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实现融合教育“质”的飞跃的催化剂,要让“绿色”成为融合教育发展的背景色。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提升融合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协调就是将不同的部分和环节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其重点是处理好融合教育发展中内外部间的各种关系。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应该处理好如下两方面的关系:
1.融合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间的关系。融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单纯是特殊教育的问题,普通教育是融合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力量[16]。所以,融合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融合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融合教育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协调的问题。
2.处理好城乡间、地区间融合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一是融合教育资源的配置应更多地向融合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倾斜。如:可以对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教育资源调整,将闲置的融合教育资源置换利用,为融合教育新的发展进步提供新空间;融合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则可吸收容纳整合出来的新资源,紧跟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步伐,不断增强融合教育发展的整体性。二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处理好同一地区融合教育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处理好城市融合教育与农村融合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三是充分调动从事融合教育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好不同人员的关系,以促进融合教育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五)坚持开放发展,为融合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开放的环境和挑战以及日益凸显的教育问题,阻碍了融合教育新一轮的发展,只有开放发展才能实现问题双方的平衡协调及互利共赢,只有开放发展才可为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注入新动能。
1.要立足全球视野,整合全球资源。当代世界是一个开放性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开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7]。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融合教育已形成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专家学者对于融合教育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和系统。中国在发展融合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难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发展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困惑和难题。同时,国外也有丰富的融合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吸收和利用。要立足全球视野,整合全球资源是发展融合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2.要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科资源。在跨学科视角下发展融合教育更能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融合教育涉及到众多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涉及思维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自然科学、社会学科、思维科学、工程技术甚至人文学科中汲取营养,充分调动多学科的资源,形成融合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创新融合教育的理念,丰富融合教育的内容,完善融合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形成融合教育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作为保障残疾儿童在内的全体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被视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理念和重要趋势,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向,只有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准融合教育发展的支撑点,才能创造性地把握融合教育发展思路,实现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