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2-03-18

关键词:三苏苏文选本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苏东坡居儋州三年,形成近千年的东坡文化,影响广泛而深远。这实在是东坡当年想不到的。东坡离开海南时,回首过往,感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这里获得的人生快意,不曾在其他地方获得过。海南给予他的生活,让原本怀着随缘委命情怀打发岁月的东坡,最后重新定位人生,说出“我本海南民,寄身西蜀州”的话来。这一句话最深刻的含义是他与海南、与海南百姓相融为一,所以海南是他的故乡。从此,东坡与海南不可分离,并以“东坡文化”浸润着海南这块热土,海南也一直以多种形式怀念着东坡。

2022 年四月以来,海南省推动苏东坡文化研究,要把“东坡文化”这张名片擦得更亮。为此海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东坡书院”,把东坡学术研究与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并决定在学报社会科学版专门开设“东坡文化研究”专栏,作为全国学者研究“东坡文化”、传播“东坡文化”的平台,希望这个平台有全国学者加持,共同推进“东坡文化”研究前行。当然“东坡文化”研究是多元的,它并非专指苏东坡研究,还包括苏氏父子、苏学及相关的研究,我们希望东坡文化研究是全方位的,以求在这一研究中能看到立体的苏东坡文化及其在不同领域的深刻影响。因此,本刊这期特别邀请了舒大刚教授等从文献研究三苏,邀请了马茂军教授等从古文选本研究苏东坡,以彰显本刊对“东坡文化研究”所持的多元和开放立场。

具言之,舒大刚和尤潇潇的《两种宋版〈三苏文粹〉比较研究》,选取婺州东阳胡仓王宅桂堂刻本《三苏先生文粹》和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重广分门三苏先生文粹》,对二者作的比勘研究,考察了两种刻本的不同体例、流衍及残缺状况,认为二者虽为家族性总集选本,因编刻较早、保留了三苏文章的早期面貌,其篇章、字句皆可校补其别集,且有多篇不见于三苏“别集”的文章,唯取婺刻本文字之精善,取宫内厅藏本收文之全面和选排方式,方能呈现《三苏先生文粹》更优版本。

马茂军、杨奔奔《明清东坡文选与古文范型演变》,对明代至清中期77 种古文选本进行统计,发现在明代古文选本中,苏文入选量总体上不断上升,自清初至清中期在各古文选本中则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这一苏文在古文选本中的接受现象,促发作者深入探讨其中缘故。最后的结论是:清人从道统观念出发对苏文的批判和对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正统性塑造,导致苏文地位下降。这折射出明清古文范型的深刻演变及当时古文学的生态,开阔读者视野,启发读者深入思索。

而阮忠《苏轼“死不扶柩”与“葬我嵩山”辩说》,探究苏轼为何不“归葬”家乡眉山。苏轼自言“死不扶柩”即就地安葬,有词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然晚年上表请求致仕时,自料必死,没让三子就地葬于常州,而是扶柩葬于河南嵩山。其中原由苏辙说“势不克从”,其实主要是苏轼功名未成、因“乌台诗案”所获原罪未脱,归葬恐污辱先人。他虽文名卓著,但最看重成于海南的经学三书生前没能产生影响。所谓苏轼葬郏是荣耀选择,对他并无可能。

这次刊发的三篇文章,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展开“东坡文化研究”,期待全国学者关注本刊本栏,踊跃投稿,以便把这一平台建设得更好。

猜你喜欢

三苏苏文选本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选本意识
——现代新诗选本研究综述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你温婉如画湖水才绝世无双
同学
清嘉庆眉州本《三苏全集》惊现西安
职场争斗:你得到了江山,我学会了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