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2-03-18陈宝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长春

陈宝江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培育当代青年的重要方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更是对全面实施青马工程作出重要部署和安排,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意义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大学生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补足精神之“钙”,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事关个人人生方向,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一)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后继力量,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其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力量,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需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共产主义定位为自己的纲领。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把广大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因缺少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洗礼,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社会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足,缺乏敏锐的政治辨别能力和洞察力。高校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马克思主义者,使其成为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扎实、政治方向明确的时代新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肩负时代的使命。

二、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

为了解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吉林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笔者针对吉林省10所高校的800名“青马”学员(长春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建筑学院各100人,长春光华学院、长春人文学院、长春动画学院、长春财经学院各50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并针对相关学校的“青马工程”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吉林省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现状

吉林省高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了一批有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了较有成效的经验做法。但由于各个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组织机构不相同、运行机制不统一、培养模式不一致,吉林省各高校“青马工程”的建设成效也不相同。

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培养覆盖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两个群体,在学校、学院、班团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校有“青马工程”,院有“青马”分会,班级有“青马”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学文化建设三条战线深度交融,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每期遴选约100名优秀学员从二年级开始进行为期两年的精英式培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全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结合学校特色,目前已形成“两个使命、两个自信、三高定位、七新协力、四共计划”的“22374”培养模式。

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每年从大一新生中选拔120余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集中培养。把研究生骨干培养与青年教师骨干培养结合起来,一同纳入“青马工程”。青年学生培养工作建立了金字塔型运行模式,学校层面建立党委统筹规划指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员班,学院层面建立由各学院党委主抓的院级“青马”学会,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大力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实现。全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构成了精英培养为主、典型带动全体的培养模式。结合长春中医药大学的院校特色,经过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14235”培养模式。

长春人文学院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政治引领+价值观培育+实践养成”的培养模式,培训内容围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交流研讨、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理论考试等六个方面展开,努力培养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

(二)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发展历程

2007年,共青团中央提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主要以社团活动开展教育。2010年,个别高校(如长春师范大学)党委组织开展“青马工程”,统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团委等相关教育部门开展“青马工程”,实现了“青马工程”由共青团活动到党委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一项工程的跨越。培养工作也由原来主要的社团活动发展到党对青年骨干的集中培训培养。2016年,一些高校(如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总结出适应自己学校专业特色并可以推广和复制的成型模式。长春中医药大学形成了“青马工程‘14235’”模式,长春师范大学形成了“青马工程‘22374’”模式。2018年,个别高校(如长春中医药大学)成立专门负责“青马工程”的处级教学部门(“杏林青马工程”基地),有了自己单独的党政组织,建设了专门的培训基地,使“青马工程”规范化、制度化。2021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作为学校的专项教学培养部门,出台并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标准》,联合十余所中医药大学成立“高校青马工程协作会”,共同开展“青马工程”。

据统计,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入党组织的人数已经超过2/3,获得奖学金和各项荣誉称号的人数超过4/5,形成了“知马懂马、信马言马、传马护马”的良好氛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先后对吉林省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做法进行报道。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已成为各校师生坚定信仰、锤炼品格、提高觉悟的熔炉,成为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培养模式。

(三)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吉林省10所高校的青马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76份,有效率97%。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吉林省个别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需不断完善

吉林省以长春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总结和提升,逐步形成了符合各自学校特色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个别高校对青马工程的培养模式思考不深、谋划不全、落实不到位,并未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2.培养方法需加强创新

良好的培养方法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以讲座、研讨、读书、交流等形式为主,培养方法陈旧,难以调动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效果不理想。

3.培训过程需注重实践

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多集中在理论层面,青年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注重实践的作用,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培养对象需细致划分

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团学骨干,采取集中培训形式进行培养。这种形式没有对培养对象的所在学院、所学专业以及年龄、性别、兴趣等进行细致的划分,导致培养效率低下,培养效果不好。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

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效,但面对新形式、新挑战,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探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径。

(一)完善培养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为载体,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特色,不断地总结提升,完善培养模式。

(二)创新培养方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学以致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吉林省高校要遵循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幸福感、满足感。

(三)注重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吉林省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号召“青马”学员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活动,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首先,高校利用学校现有的研究基地、“青马”活动室、实训室、图书资料室等场所,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依托校外的红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等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青年大学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其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武装头脑、增强本领。

(四)实施分层培养,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针对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革创新思想引领工作面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精神需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工作体系。”[2]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做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具体而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龄、能力进行划分,在学校、学院、班团三个层次对大学生学团骨干、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学生实施培养,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法,注重实践养成,实施分层培养,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广大青年成长之路,为新时代培养出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厚植爱国情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长春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初夏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参考答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印语长春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