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3-18霍广田
霍广田
(安徽新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效应,从而面临有效性和实效性不足的困境。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阐明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基本意蕴
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的实质是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阵地。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呈现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要牢牢把握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效性、科学性,需要坚持一定的培养原则。原则即准则,具有贯彻始终的特点。其一,坚持育人导向。以人为本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核心理念,要把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增强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衡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其二,坚持遵循规律。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水平,要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工作为前提。同时,要关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过程规律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其三,坚持问题导向。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从培养对象的成长需求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不回避矛盾。要在优供给、补短板上下功夫,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生动力。其四,坚持协同联动。要整合校内外各方力量、各项资源,实现多方联动;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过程贯穿机制”“全领域协同机制”“全方位投入机制”,最终形成“一体化育人”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体系。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时代,受复杂、多变环境的影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些问题、掌握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何构建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性、主动性、针对性的前提和关键。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工作队伍能力不足
新时代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培养工作队伍却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学习能力不足。部分培养工作者缺乏学习意识,在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对马列经典著作的理解力不够,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缺乏批判能力。其次,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够。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部分培养工作者却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再次,培养能力不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实现培养水平现代化的目标,首先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培养能力的工作者队伍。当下部分工作者的培养能力有待增强,特别要在“综合培养、系统培养、协同培养、科学培养”上下功夫。
2.培养方式方法传统单一
新时代是网络化时代、智能化时代、数据化时代。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方法应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仍然主要采用传统单一的培养方式方法。这些传统方式方法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一定要和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如网络、大数据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目前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还未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现代化的方式方法,不利于发挥方式方法运用的综合效用。
3.培养工作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
首先,时代性有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应对新挑战、新问题,进行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以最新理论成果指导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其次,针对性尚待加强。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对培养对象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在工作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办法,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宏观方面的原因
新时代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更具复杂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样,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另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西方思潮的渗透导致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受到冲击,加之网络具有公开性、隐匿性、突发性的特点,增加了管控的难度,给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带来了挑战。
2.微观方面的原因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如高校思政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意识形态事件处置的应激性不强,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之间不平衡,培养队伍、内容、方法、对象、评价反馈之间不平衡,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整合力、融合力、凝聚力发展不充分,制度化、机制化发展不充分等。另外,部分高校存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政治意识不强及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重视不够等现象,都是导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对策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日益复杂,呈现出的问题及导致问题的原因更具复杂性。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联动效应,多管齐下,综合发力,构建“工作培养队伍、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对象”四位一体的应对策略体系。这是当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对的核心议题。
(一)增强工作队伍培养能力,提升培养现代化水平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队伍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体,是增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性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精准定位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增强工作队伍培养能力,提升培养的现代化水平。
1.应明确工作队伍的内涵、边界及各支队伍之间的协同关系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队伍是从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与传导者,承担着教化功能。高校应建设以宣传思想工作干部为代表的核心队伍,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为代表的骨干队伍,以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为代表的基础队伍。三支队伍协同发展,方能形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工作队伍的新格局。
2.坚持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领导,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及巡视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带头抓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落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责任制,强化校党政工作班子、基础工作班子、广大师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共同体意识,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巡视督查制度,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责任不明、落实不到位等情况要严肃问责。
3.工作队伍要增强本领,实现工作能力现代化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13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2]要增强工作队伍的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要提升工作队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水平,增强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阐释力、传播力、凝聚共识力。
4.工作队伍要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首先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工作队伍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根本任务。
(二)推进理论创新,夯实培养的理论基础
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育是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内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理论中的指导地位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要任务。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不断发展,这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1.新思想确立新路向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目前及今后较长时期高校面临的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战略任务。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及重大意义,积极推动新思想、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阵地意识,把握正确导向。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创新是行动指南,实践创新是动力源泉。要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关注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增强理论自信,牢牢掌握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权。要力戒形式主义,掌握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规律,提升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强化内涵式建设,以增强实效性为重要目的,真正实现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4.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者要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长远、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青年大学生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三)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培养方式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适应时代形势,积极探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方式方法、新载体,不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和举措,要深刻把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高度重视现代化手段建设和创新,强化新技术新媒体的研发与运用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高校必须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大力发展网络化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大慕课、智慧课堂等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网络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2.用好课堂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渠道,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途径,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讲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扎实的理论学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强化科学性,增加保障性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但不能拘泥于形式,更不能犯形式主义的错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的探索要尊重规律,讲究科学性、互动性、多样性、实效性。同时,要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特别是经费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
4.构建多维立体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方法体系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改变,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更具复杂性,单一、传统的工作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构建多维立体式、现代开放式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方法体系,即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个别方法三位一体的方式方法体系。
(四)了解培养对象,增强培养的针对性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强培养实效性的关键。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
1.明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新时代塑造了大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要用广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语言进行解答,推进马克思主义日常化、大众化。要研究“00”后大学生的特点,明确他们的个性需求,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2.立足培养对象,增强培养的全面性
新时代培养对象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点,面临的环境呈现复杂性特点。新时代大学生个性比较鲜明,适应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都有待增强。因此,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与心理教育、挫折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相结合。
3.抓重点人群、抓关键少数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要重点做好大学生、青年教师、党政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常态化。
4.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要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切身感受,考虑大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心理体验,强化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同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进行结构性改革。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贯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实施好《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坚持遵循规律、协同联动,最终实现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水平、增强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