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近代旅游业的形成
2022-03-18缪清清
缪清清
(成都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1)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奠基时期。1923 年陈光甫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专门办理代售车船票等旅行业务,标志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开端。僻处内陆的四川,由于军阀混战、观念封闭,直至30 年代才诞生近代旅游业。其中,尤以峨眉山颇具代表性。抗战时期,旅川外省人“早已久仰峨眉山的大名,所以到了四川,差不多都要到峨眉山一游”。[1]随着峨眉山旅游活动的活跃,其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由单一的宗教圣山逐渐转变为集宗教、避暑、观光、科考于一体的名山。目前,学界对近代峨眉山旅游的研究仍处起步阶段,更多地是将峨眉山置于四川或乐山的旅游史脉络中,而不能突出其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尚未阐释峨眉山近代旅游业是如何形成的。基于此,本文将根据相关档案、报刊等资料,系统梳理峨眉山旅游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过程。
一、近代旅游设施的出现
近代旅行社的出现,是峨眉山诞生近代旅游业的基础。民国初年,峨眉山旅游以朝山香客为大宗,间有零散游人前往游赏,未有组织性。及至1933 年,二刘大战结束,经营峨眉山旅游的专门机构才渐次出现。
(一)中国银行峨眉山暑期办事处
1933 年夏,中国银行峨眉暑期办事处成立,设于乐山和峨眉县城,其目的是“鼓励观光,便利游客旅行”,主要业务是为游客“代办夫役及膳食”,并且,夫役的价格“较峨眉公安局所订者,每日可少一角”[2]。除了“代办夫役及膳食”外,还为赴峨旅客提供住宿,不过,必须“携有本行(中国银行)介绍函件者”才可,且为旅客提供有西餐。[3]服务范围虽小,仅限吃住,却已略具近代旅行社之雏形。
不过,此办事处并非常年开设,只是一个短暂性的机构,集中开办于每年六、七、八、九月份,因“天气已入秋凉而中外人士往游峨山者,均已言旋顷[4],常有提早撤销的情况。
(二)峨山旅行社
峨山旅行社,创设于1934 年,由成嘉交通公司和成都青年会组织。其成立缘起,正如其宣传中所言,“峨眉天下秀,为四川名胜之区,每届溽暑烦炎,中西人士,前往避免酷热,浏览风景者,颇不乏人;而朝山香客,亦络绎不绝,惟以交通不便,寺庙烦嚣,游客深感旅行之苦”,鉴于此,“为适应需要,特组织峨山旅行社,拨车数辆,行驶夹峨段,直达山脚,并于伏虎寺佃房数椽,以作旅社接洽及贩卖物品地址;务使游客获山水之饱览,起居之舒适,既免烦嚣,复增雅趣,有意游峨人士,盍兴乎来”[2]。
该社共设有两处办事处,成都办事处设春熙西、北路成嘉交通公司、成都青年会,峨眉办事处设峨山脚下伏虎寺。峨山旅游社经营的业务大致有七项:(1)成都与峨眉间交通服务,提供预定包车;(2)成都与峨眉间行李转运,每客可随带二十斤,如超过重量,每十斤以一元计算收费;(3)出售旅行日常用品,在伏虎寺办事处贩卖罐头食品烟酒及一切日用品,以原价出售;(4)代雇上下峨眉山之力夫;(5)提供住宿,在伏虎寺办事处备有房舍数间;(6)代传信件,代传成夹及成嘉路线间之信件,概不取费;(7)代办经济业务,如汇款、委托收汇、担保借款。[2]可见,峨山旅行社实际是主营成都与峨眉山之交通机构,并兼办旅行相关业务,为了促进其业务推广,还印有“峨山全图及游览指南表”[2]宣传画册。抗战时期,黄大受游峨眉时,就曾旅宿于峨山旅行社。[1]
(三)四川旅行社峨眉山分社
抗战时期,国府内迁重庆,大批省外人士涌入四川,四川旅行社欲借此时机,扩大其在川各地经营地域。四川旅行社曾派7 人前往峨眉山进行实地考察,欲在报国寺设立“接洽处”。[5]1938 年,四川旅行社在乐山、峨眉设立分社和招待所。其中,乐山招待所,位于乐山陕西街,较为偏僻,共有16 间房间,分四个等级,价格分别为2、3.5、4、5 元,有社员1 人,茶伇4 人,厨伇一人。[6]不过,抗战胜利后,关闭了乐山,峨眉山的分社,仅保留峨眉山招待所。
四川旅行社峨眉山分社的开办,激发了时人游览峨眉山的兴趣。时人周泽民就曾写信问询四川旅行社,“一、由重庆至嘉定船票共需多少?二、由嘉定至峨眉尚有多远车费多少?三、沿途每日需膳宿费多少?四、作半月之游共需旅费多少?五、峨眉是否有贵社之招待所?”等问题,四川旅行社也都一一回应。[7]
(四)峨眉山旅行社
峨眉山旅行社,成立于1938 年,由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万希成创立,万氏为发展当地旅游业,“集资在峨眉城南什方院、川主庙等处兴办‘峨眉山旅行社'。其房舍为10 余幢全日式的木板平房,由万希成亲手设计,惜于1947 年停办”。[8]
以上经营峨眉山旅游业务之机构,虽存在时长不一,业务各有侧重,却都为赴峨眉山游客提供服务,直接推动了峨眉山近代旅游业的兴起。
峨眉山近代旅游业形成的另一表征是食宿行业的商业化。民国时期,旅客由重庆、成都或者乐山搭乘交通至峨眉时,多属下午或者傍晚。因此,往往也宿峨眉县城,次日晨赴峨眉山。据统计,1937年7月,峨眉县城共有6家饭馆和5家旅馆。[9]对于抗战前尚未开发的峨眉山而言,数量尚属可观。不过,随着战时游峨旅客的增加,以及1943年6 月峨眉县城发生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峨眉山住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峨眉山山高路长,游客来回至少需要三日,而“山上是没有旅店的,峨眉旅行社在清音阁庙里有个招待所,其他全是在庙里寄宿”[1]。抗战前,峨眉山各寺皆有寮舍供游客住宿。其中,伏虎寺、洪椿坪的容量最大,可容纳200 人,次为洗象池,再次分别为九老洞120 人和报国寺100 人,其他则是十几人到几人不等。[10]全面抗战时期,因游人骤增,峨眉山寺庙“房间同旅馆一样的编有号数,也分上中下三等,小和尚就等于旅馆里的茶房,买手纸、鸡蛋、泡茶、倒夜壶,一叫就来。”[11]俨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峨眉山各寺庙之食宿亦各有特色。譬如,“以备暑计则宜住九老洞、洗象池、华严顶,因其气候适宜,设备亦佳也;若欲临高瞰远应住金顶,卧云庵、接引殿、洗象池、华严顶;山上素食最佳者推九老洞,面点则以龙门精舍为美。荤食只有清音阁招待所,报国寺外之饭店中等处,其他有面点无菜饭。”[12]
各寺庙食宿价格,亦因海拔高低而略有差异。具体而言,“第一段,由保宁寺至纯阳殿一餐二角,一餐一宿四角,二餐一宿六角。第二段,由大峨寺至清音阁一餐二角五仙,余照上推算。第三段,由大路白龙寺至莲花寺,由小路牛心寺至遇仙寺,一餐三角,余照推算。第四段,由洗象池至金顶及万佛顶一餐四角,余照推算。”[10]及至抗战时期,食宿费涨价不少,“各寺院一餐一宿价约二十二元,另食一餐约十二元,未悬牌定价者可照此付给。金顶运输不便,应多付一二元。”[10]总体而言,“清音阁以下的价格,要比城里贵三分之一,清音阁到华严顶、洪椿坪这一带,要比城里贵二分之一,九老洞洗象池以上的十里路以内,比城里要贵三分之二,山顶一带,要贵一倍,因为山上的东西,全是由山下运上去的。”[1]
二、近代旅游意识的萌发
民国时期,峨眉山游客已萌发了带有近代色彩的旅游意识,无论是旅行前之物品准备,还是路线规划,甚至时日选择,较之以往,皆有重大改观,呈现出一种计划性、指导性。
(一)行前物品之准备
峨眉山山势陡峭,道途险峻,天气无常,风景互异,游赏时应提前准备各种物品,以备不时之需。1933 年,刘上熹以科学研究之精神,通过实地调查与参照文献,形成十万余言之《峨眉导游详记》。该书是民国时期指导游人游玩峨眉山的最早且最详细的导游性论著。刘上熹书中提醒游客上山前,应携带雨衣、伞、草鞋、油布、温度计、有色眼镜、三棱镜、温水瓶、自来水笔、墨水、日记册、软尺、速写薄、猎枪、测高计、空盒、床、帐、褥、刀、绳、毛巾、电棒、风雨灯、望远镜、金灵丹、薄荷冰、照相机、白酒等物品。[10]足见其游览之目的在于指导后人。
1935 年,重庆中国银行为推广峨眉山旅游,在《峨眉导游详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编成指南性质书册——《峨眉山》。书中提及行前应备齐的用品有衣服、芒鞋、被褥蚊帐、行军床、手杖、雨具、电筒、风雨灯、鱼烛、火柴、热水瓶、盥洗用具、望远镜、摄影机、避风镜、药物、食品等。此外,游客尚须备有山志及关于峨山之游记指南等,以备山中之考证。[2]较之《峨眉导游详记》,《峨眉山》更加全面具体,且站在旅游者的角度去考虑,体现出其推崇峨眉山旅游的休闲娱乐性质。
(二)游览路线之选择
登顶峨眉山,有不同路线,且各线沿途风景独具特色。自九老洞开辟后,登山共有二途,即所谓的大路与小路。大路是:峨眉县南门—圣积寺—萧店子—黄湾—龙门洞—凉风岗—武显岗—白龙洞—金龙寺—万年寺—观心坡—息心所—长老坪—初殿—华严顶—莲花寺—洗象池—大乘寺—白云寺—雷洞坪—接引殿—天门石—金顶—千佛顶—万佛顶;小路则是:峨眉县南门—圣积寺—萧店子—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华严寺—纯阳殿—慧灯寺—大峨寺—中锋寺—龙昇岗—广福寺—清音阁—牛心寺—会佛寺—大坪—三道桥—洪椿坪—九老洞—遇仙寺—莲花寺—洗象池—大乘寺—白云寺—雷洞坪—接引殿—天门石—金顶—千佛顶—万佛顶。[2]此外,在清音阁处又有两道可通洪椿坪:一是经牛心寺、大坪、道义桥,达洪椿坪;二是由黑龙江、道义桥,到洪椿坪。
大小两道的路况与风景各有异趣。其中,“小路景最幽僻,路稍陡险而道里长,寺宇较密,上山宜循此道。大路较少险隘之处,景亦无小路之幽邃,道里亦较短,故下山宜取此道。”[2]不过,这仅仅是游客的多数取向,“礼佛者则相反”[12]。
除了大小路上山外,还有三条人迹罕至的上山路。其中“一条是由县西门经赵河壩、石佛寺、玉屏寺、黑水寺、蔴子壩、蕨坪,上雷洞坪”,“现在还有人走。一条是除南门沿公路廿五里到高桥,经张沟、真南沱、鸡婆荡、四季坪,上卧云菴而到金顶。一条是从灵岩寺的山后小路,可以到九老洞,约长五六十里。”[1]
(三)游历日程之安排
峨眉山巍峨秀丽,绵延曲折,非一日所能赏毕,根据不同的游程日程安排又有不同的游览路线和留宿地点。时人游览峨眉山大体有五种行程选择,少则三日,多则七日。
三日游行计划:由大路上山,小路下山,第一日峨眉县城,在大峨寺或牛心寺午膳,宿于洪椿坪或九老洞;第二日洗象池或大乘寺午膳,宿于金顶,或卧云庵,或千佛顶,或万佛顶;第三日万年寺或清音阁午膳,宿于峨眉县或圣积寺。[9]游览时间过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且“对于舆夫稍苦,非酌加力资不可”[2]。
四日游行计划:“由大路上山,小路下山,一日宿万年寺,二日宿接引殿,三日上金顶,下山宿洗象池,四日返县城。”[13]也是时间稍短,难以细细观赏峨眉风光。
五日计划有两种选择:一是大路上山,小路下山,“一日宿万年寺,二日宿洗象池,三日宿金顶,四日宿九老洞,五日返县城”。[13]二是小路上山,大路下山,“第一日由峨眉县宿洪椿坪,第二日宿仙峰寺,第三日宿金顶,第四日宿万年寺,第五日返峨眉县。”[2]此种选择,每处稍可逗留,参观景物。
六日计划:第一日由峨眉县启程,午膳伏虎寺,宿于大峨寺;第二日午膳清音阁,宿于洪椿坪;第三日午膳仙峰寺,宿于仙峰寺;第四日午膳洗象池,宿于金顶;第五日午膳华严顶,宿于万年寺;第六日午膳龙门洞,宿于峨眉县城。[9]
七日计划:“由小路上山,大路下山。一日宿清音阁,二日宿九老洞,三日宿接引殿,四日宿金顶,五日或再宿金顶,或于是日下午三时下山宿洗象池,六日宿万年寺,第七日返县城。”[13]此计划,时间较为充沛,能基本欣赏到峨眉山的各处景色。
三、游客体验的“旅游化”
(一)旅游资源之观感
长期以来,峨眉十景①尤为人称道,但在民国时期,不少景点却呈现颓败之势。位于山麓的圣积寺,“已退化到像一个乡间的孤老院”[14]。同样命运的还有伏虎寺,“景色幽静,可惜殿宇年久失修,罗汉堂供着的五百罗汉,灰层满面,毫无庄严气象。”[16]1935 年,蒋介石在峨眉山举办训练团,“把一座清幽雅静的名山,闹得不亦乐乎,黄湾一带,简直成了兵山一座,令人不胜今昔之感!”[17]
此外,部分景点因地处偏远,鲜有人至。灵岩寺,“惜游屐罕经,名迹落寞。[2]大坪寺,“惜不当大路,登陟艰难,游人极少”[2]。黑水寺也少有游人,“因为这庙离清音阁和龙门洞,有三十里路,孤零零的另在一地。”[1]
民国时期,较受欢迎的是清音阁、金顶等地。在张志和看来,清音阁适合避暑乘凉,最热的时候,温度不过26℃,此地“因有两水流来,一水流去,山势便成三条深谷交会之所,凉风徐徐吹来,虽极热的时候,也可以不用摇扇”。而且,此地下山进城与上山游赏皆属便捷,按照堪舆家的说法,清音阁“就是峨眉山结穴之地,直言之就是风景好的地方罢了!”[17]金顶更是令游客向往了。“天气晴和之日,谷中水份,蒸发为雾,升腾成云,瞬息变化千万,有时云浮似海,平接天际,有时云湧雪滚,白浪滔山,有时落霞映日,金光万项,诚不愧为银色世界,人间天上”,因日光斜射而产生的“佛光”,更是“我国各山恒未之所见也!”[12]
“峨眉天下秀”,这几乎是时人的共识,不过,其“秀”在哪?徐德先认为,峨眉天下秀是“以全山而言也,但觉全山最秀丽之部,应推洪椿坪经九老洞至遇仙寺之一段”,由洪椿坪至扁担岩,“岩上可望山外平原,绿野黄畴,大地如茵,岩下清溪盈盈”,过大小尖峰,“青葱笏立,群峰拥翠,野花斗芳”,至黑水之源,“四面皆山,青天一隙,如临釜底,引吭长啸回声四起”,“此段风景绝秀人如画中行也”。[12]
除了“秀”之外,峨眉山还兼带雄奇。罗常培认为,“大家都知道‘峨眉天下秀',其实它的秀拔以外还兼着雄奇”,“站在峨眉县的郊外来远望,可以看见群峰起伏有序,层次井然,劈面当前的,右边是凤凰坪,左边是伏虎山,其次是新开寺诸山;再看进去,右边是观心坡,左边是大峨诸山;更进一层,右边是华严顶,左边是九老洞诸山;倘若再望过大乘寺洗象池的几个峰头,便可以看见悬岩一列,三峰鼎峙,那就是峨眉的主峰:金顶、千佛顶和万佛顶。”[18]张肖梅也有类似感受,“兹山巍峨,实灵秀之钟毓,群峰肃穆,多瑞气质氤氲。十景媲美于西湖,三峨凌驾乎泰岳。探幽寻芳,足覊游客之踪迹,怡情悦性,正堪逸士之流连”。[2]在任鸿隽看来,峨眉山是雄奇与秀丽兼备,“峨眉的雄伟,固在她的最高主峰,悬崖千仞,俯视一切。而她的秀丽,却在她的前山丘壑襞褶,峰峦重复,所谓雄深浑健,美不胜收”。[14]
(二)旅游设施之褒贬
在旅游设施的体验上,游客的感受则呈现出明显分化。清音阁“环境优雅,食宿便利,旅行社房舍整洁,置有沙发,每餐有腊肉鲜鸡,餐宿各取千元,与成都当时物价相比,尚相因半数。”[13]洪椿坪“因曾作官邸,设备周全,游人均因此坪曾为主席居住而乐在此栖息。”[19]九老洞之仙峰寺“梵宇精敞,陈设颇丰,知客室内列有新式之弹簧软椅等物,并在蓉聘请优良厨师,专为游人调治膳食,附近尤多猿猴,时出索食,故游客常喜宿此,以觇其异。”[2]洗象池“寺中另僻小院,为游人居住,花木宜人,设备精美。卧室设备如大旅馆,是山中最佳之寓所。”[20]甚至,连舍身岩“早已做了木栏,防备游人掉下去,又写了想一想,跳不得等的字句,劝告信士,不要在这里舍生。”[1]
当然,批评之语也不乏见。例如,圣积寺“寺门用粉漆木牌高揭标语:‘请看千年古物华严铜塔五色大钟丈六古佛',和尚为广‘招徕',不惜如百货公司‘大廉价'式的广告,可谓‘近代化'之至。”[21]同样受世人嘲讽的还有金顶之乱象。1943 年8 月,徐鼎铭等人游峨眉山,见金顶之卧云庵“住客题字满壁,诗多伧俗,更有游山遇雨,住此多日,不见佛灯佛光,遂乱写墙上,怨骂之状,溢于词句,庵墙何辜?”[22]而最使人产生不满的还是峨眉的食宿。1938年,《字林西报》记者自驾汽车游至峨眉,在他看来“山中寺院,虽均有床铺设备,但虱蚤丛生”,“食物亦然,大抵系净素之植物,味劣不能入口”。[23]蒋益明游完峨眉后,投宿峨眉县城,首要难题是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找到一间,“臭虫蚊子跳蚤,应有尽有,而被盖之脏污与招待之傲慢,又为任何地方所不及”,第二个困难是吃饭难,“天尚未黑,而几家置备简单的馆子,即挂‘毕'字牌,经游街市,满目凄凉”。[13]
(三)旅游服务之批评
游客对峨眉山之旅游服务,几为批评之语。抗战时期,峨眉山游人如织,山上寺庙逐渐商业化。李坚白总结道:“峨眉所有的庙宇,为了供给这整千整万顾客的需要,尽都变成纯粹的旅馆性质,从早到晚干的是一些以营业为目的的招待工作,和尚是老有经验的掌柜,幺师(即北方伙计)和打杂师,而来来往往的香客游人,就被他们——和尚——看作专利品。”[24]商业化并未给游客带来周到服务,反而使和尚利欲熏心。1939年夏季,伍稼青登千佛顶,无意中抽了一枝签,签上写着“上灯油三十斤”,另抽一枝,却变了“神袍全副”,再抽一枝,又是“铁瓦二百斤”;顿感气愤乃倒出所有鉴,谁知十之八九有这些字样。感叹佛门中人应当力戒贪嗔痴,“竟用这样卑鄙的方法来骗取愚夫愚妇的财物,三毒未除,哪里说得上‘升天成佛'。”[25]
除了逐利,峨眉山和尚的势利也是时人熟知。峨眉山和尚招待游客,其招待殷勤与否,根据游客衣冠和来历,大致可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政府高官和富商大贾,由主持和知客僧“引至‘贵客寮',‘请上坐'享受清茶细点,特等斋餐和特等卧室,主持和尚会领你游赏附近的古迹名胜,谈诗说文,临行时必送出山门”;第二等是乘滑竿的施主们,及一般知识阶级人士,“一进山门便由知客僧引你到普通客堂,‘请坐',享受小壶茶和粗点,甲等斋餐,和一等卧室,知客会同你攀谈些佛法神道,或者当前大战形势,国家政局”,“离开庙的时候,至多送出客堂”;第三等是外地香客,“步入山门时,小沙弥便鸣钟响鼓,引你佛爷面前挨次的烧香,磕头献香钱。和尚最讨厌的是丘八老爷,非动武没有饭吃和房子住,其次就是学生们,因为他们架子大,花钱少。[26]
对此,罗常培曾有精到总结:教理宏达的高僧有毗卢殿的能观法师,此外,祖殿的传钵,锡瓦殿的性安,神水阁的普智,卧云庵的常意,毗卢殿的妙伦,尚不让人讨厌。另外,“有附庸风雅,借势招摇的‘诗僧';有不甘寂寞,妨害别人家庭的淫僧,有‘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满嘴主席长,委员长短的势僧;有在游客付香资时斜倪着钞票上数码,因为下雨便留你打牌的俗僧;有把山峰的名儿背得滚瓜烂熟,比说相声的张寿臣、小蘑菇还要嘴快的贫僧;有借着经营名胜为名,实际推销茶叶的商僧。”[18]
针对游客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上的不同体验,一位名为“北仙”的人站在游客角度指出其症结所在。他指出,“峨眉山风景是好的,人事处理却有许多的缺点。不要说各寺庙都没有伟大庄严的建筑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崇高伟大的宗教情绪,峨山寺庙的本身就缺乏统一性。譬如好好的一个万年寺,分成三殿,各自为政。金顶聚集那样多的寺庙,不能并为一,群策群力,建筑起巩固的基础来。和尚也俗,非常势利,只认得钱!游客们的目的在风景,而他们对此则漠不关心,丝毫不能尽一点导游之责,到游客临走了,偏到晓得问游客们要钱,真使人不高兴。如果他们肯为游客们尽一点导游的义务,游客们岂非乐于布施一点,峨眉也许可以因此更加繁荣一点吧。”[27]
四、峨眉山形象的多元化转变
全面抗战时期,峨眉山游客急剧增长,中西游人抱着不同的旅游目的接踵而来,或朝拜求佛,或观光游览,或避暑休闲,或科学考察。
(一)宗教朝觐
峨眉山作为佛教四大圣山之一,属普贤道场,四方信众皆来朝拜。特别是每年夏季“为朝拜峨眉山之季节,四方香客,动至盈万。”[2]这些朝山香客,与登山游客相比,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差别。峨眉山香客“穿长袍,头上缠上一大条白布巾,足登草履,腰间围着黄土布,佩着黄土布口袋,手挥‘晋香大吉'小黄旗,口念阿弥陀佛,打着催命锣的。”[24]
峨眉山香客十分虔诚。“许多香客都死命的往上爬,好像他们的幸福就在上面似的”,有走路困难但不问苦累的老太太香客,有省吃俭用却舍得为佛花钱的远方信众,还有年事已高仍每年朝拜之虔诚佛徒。[28]
此外,因每年夏天香客众多,专营登山香客之生意应时而生。峨眉县城“街上最常见者,则为香烛店、草街店等,前者供朝山香客之用,后者则登山必需之‘蜡屐'也”[2]。
(二)避暑度假
民国时期,峨眉山与庐山、莫干山等地被誉为著名的避暑胜地。抗战爆发,国府迁渝,位于东部省份的避暑胜地皆落入日人控制,唯独峨眉山位于后方,得以幸免,且名声日振。
峨眉山避暑功用的开发实得助于西方人。1906 年,“西人裴君(W.F.Bea man)到大峨寺,租房屋消夏,寺僧允之,后有女教士司女士(Niss Swamis)亦来此乘凉,后因人多,乃赴新开寺觅租地址,新建房舍数十座,专避暑住。”此外,设有学校、礼拜堂、医院、邮局、商店、网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10]自此,峨眉山新开寺成了西人专门避暑的场所。
新开寺经过租借于西方人,此地已另建有房屋七八十院,“每年至此避暑之西人及教会人士,约数百人”,“春秋冬三季,寺僧并连带负看守房屋之责”,中国银行暑期办事处于1933 年创办时,亦曾于此赁屋八间,供旅客宿住,不过因过于偏僻,游客多不愿来此。[2]
除了新开寺,清音阁亦为避暑的好去处。此地黑白二水相汇,“清澈透底,小石雪白,沉于河底,发光闪粲,见之令人爱不忍去,所以住在新开寺的外国人,每天都不远几十里来洗澡。”[17]
正是在西人的推动下,峨眉山之避暑功能渐为时人熟知。正如时人所调查,“向来游峨者,惟仙客逸士及朝山者而已,近来大异矣。自西人于此山新开寺建筑乘凉所以还,而华人到山乘凉者亦年增一年,将必达极盛之日。”[10]
(三)观光旅游
民国时期,不少省外游客慕名前往峨眉山,既有政府大员,亦有知识精英,以及普通学生等。这些观光游客,“时有慕名而往,但少兴而返,亦有重游数次而未能尽兴者,盖游山者各个不同耳。有时估计过高终于失望,有时天气不佳,其特点不能尽赏,有时游者未详其美点何在,而偶忽之,则更为可惜耳,故往游者,若事先能洞悉其概要,如是则不致徒劳往返矣。”[12]
与此同时,峨眉山还有不同的土特产可供游览旅客选购。比如,“登山时购各样手杖,在山庙各处购峨参,萝汉草(均补养品),猴产血(药),及金顶雪豆腐等,均为游峨人士爱选购的佳品。”[13]
抗战时期,“游过峨眉山的人,下山时候,多少要带些东西,来分赠朋友,借以作到过峨山的纪念。有些人很相信峨山佛寺玉印,以为可以驱鬼辟邪,有些庙里的玉印,是黄帝赐的,更是珍贵”,有些人上山,是预先准备好白纸,带上山去盖印,下山后把它裱起来,盖得多的话,也常常送些给朋友。此外,山上的峨参,峨荀,峨茶,水晶石也是纪念送人的佳品。[1]
(四)会议旅游
1933 年8 月中下旬,中国科学社在重庆附近的北碚温泉公园举行第十八次年会。会后,葛绥成等人赴成都、乐山等地游览,一行人游至乐山,想前往峨眉,“不过正当二刘(刘湘、刘文辉)战争三四日之后,元气未复,人心未定,因之三十日晨,社员有十余人不敢冒险到峨眉山,留在船上拟返重庆。其余社员,却勇气勃勃,咸以为来此不易,何况峨眉山向称为天下奇峰,怎可不去一游呢?”[29]一行人最终只爬到九老洞。
此外,1938 年,中国经济学社在峨眉山九老洞举行第十四届年会,峨眉县政府还特拨法币二千元支持,并派队前往维持治安。[30]
(五)科考之旅
峨眉山因特殊的地质环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前往考察。西方人傅思特曾来峨眉山研究地质,并将考察所得发表于《边陲》杂志。此外,瑞士人汉谟、日本东京地学协会,亦曾来此考察。[10]
1930 年,地质学家翁文灏游川时,曾赴峨眉山考察,并称“峨眉山地质已至四川盆地之边际,颇有兴味,此后峨眉山,可作学者研究地质之山矣'。”[10]
1934 年,向尚等五人组织考察团游览峨眉。据其考察,“上山游览计行一百八十里,费三日,下山只一百二十里,费二日,顶上休息一日,计六日。五人所费,共为十四元,以区区十四元,游名山一座,虽多素食,味多可口,宿亦不恶,真实值得。”[15]
1934 年,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公权为开发内地富源,偕同经济研究组主任张肖梅女士考察峨眉山。一行人感觉群山环抱,一水荥迥,风景之佳,秀甲天下,比之欧西之瑞士,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他们还认为,“倘川中加以开发,使政治安定,建设完美,交通便利,将来全国各界,自必纷起赴川,其发展之限量,殊无限止也。”[31]
此外,北平地质调查团、中国科学社、中央气候研究院、西北考察团、中央大学各文化机关“均派员来此山,作种种学术上之调查研究,且先后均得有相当效果,并认此山为四川地质生物研究之代表”。北平地质调查所赵亚曾有四川地质录,地质学会有谭锡畴、李春昱有四川峨眉山之地质调查,中央研究院药物研究所考得药物数百种,中央研究院气候研究社有峨眉气候所之设。[10]
大体而言,在“二刘大战”之前,峨眉山主要承担宗教朝圣之功能,间有西人避暑度假。在“二刘大战”结束之后,尤其是抗战军兴,外省人口大量迁居四川,峨眉山的名气更加显赫,峨眉山旅游活动日渐增多,专门化旅游机构相继出现,带有“导游”性质的峨眉山宣传日益热烈,游客之游前规划与游后体验逐渐“旅游化”。峨眉山之形象发生多元化转变,由单一的宗教圣山转变为集宗教、避暑、旅游、科考于一体的“风景区”。峨眉山近代旅游业由此而形成。
注释:
①峨眉十景系指:圣积晚钟、罗峰晴雪、双桥清音、大坪霁雪、洪椿晓雨、九老仙府、象池夜月、金顶祥光、白水秋风、灵岩滴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