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百姓故事的英译
——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

2022-03-18李晓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目的论纪录片原文

■李晓晖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一、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要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国故事的构成大体上可以细化成两个部分:一为对外传播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二为对外翻译出中国国情和特色社会文化[1]。中国故事的翻译工作对对外交流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A Long Cherished Dream)中英双语版于2021年7月全球首映,并将先后在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英国Sky天空电视台、中国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南卫视、海峡卫视、腾讯视频等中外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该片立足平民叙事,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的历程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人的个体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中国人独立坚韧、乐观向上、互帮互助、不忘根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2]。纪录片的译文既要和我国基本国情相吻合,呈现既有特色,也要主动和国外受众思维、习惯相靠拢,用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针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开展的翻译活动,可以将其视为目的性十分明确的社会性行为,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过程起到了良性促进作用,循序渐进解除误解、提升共识层次。因此,本文将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对有效地增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时代风貌和价值理念有所帮助。

二、目的论及其原则

翻译目的论为20世纪60年代莱斯、费米尔等人提出的一种全新翻译理论。结合该理论的内容,译者自身具有一定能动性,扮演着原作者与译语读者两者之间调解者的角色。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实现设计的翻译目标与译文规划功能,其着重点是结合广大客户的实际需求,将达成译文设计功能作为宗旨,在全面解读原文内涵、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自发的一种目的性强的行为。目的论真正打破了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带来的束缚,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不单纯局限在转换纯语言方面,而是以语言形式为基础促进不同文化有效交流。其真正挣脱了以源语为核心的等值论带来的管束,指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是翻译活动推进的宗旨,在此基础上选择出适应性更强的翻译方法。不管是进行哪种类型的翻译,“目的准则”均被设定成最高级的规则[3]。

以此为基础,目的论记载了执行翻译任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其中,目的性是该理论的核心原则,译者主观上要参照目标语读者群体的接受方式,进而使译文在目的语的语境内产生意义,对目的语受众产生影响,简言之就是翻译之前确定需要阐明的信息与内容,一旦目的明确,就能更有针对性地编制出相配套的翻译方案与对策。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要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中具有意义,能够被接受者所理解。忠实性原则强调以翻译目的为基础的“忠实”,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4]。

三、目的论视角下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英译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关键词是“小康”,讲述了当代数位普通中国人通过劳动和奋斗追寻美好生活的的故事。当下的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状况,关心中国崛起的基本情况,此片自开播以来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普遍好评。笔者认为,结合翻译目的论分析讨论该片的英译策略,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片名的英译

中文片名包含了中文典故“柴米油盐”,意为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所需。而“柴米油盐之上”则体现出在日常物质需求之外,社会民众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向往,片名一语中的反映了此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英文片名如果直译为“Beyond Daily Necessities(Like Fuel,Rice,Cooking Oil and Salt)”不免过于直白,失去了艺术韵味。现译名“A Long Cherished Dream”符合英文用语习惯,简练、贴切地表达出长久珍藏于心的梦想,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普世的价值观,能够引导目的语观众产生共鸣,很好地激发兴趣。这里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无疑十分有利于纪录片在目的语市场的宣传推广。目的论主张翻译活动需要遵循交际目的,从而实现顺利通畅的文化信息交流。译者的处理符合目的论的三原则,起到了有效传达信息的作用。

(二)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是在其原始意义或概念意义上,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5]。有的文献将文化负载词称为“词汇空缺”,因为往往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承载相关文化信息的词汇。文化负载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此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是取材于当代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由主人公口述自己的经历。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涉及到和中国文化、社会民生相关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有必要依据目的语语境、目的语使用人群的特点,通过筛选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方法,使译文既能精确传达源语中的语义信息,又能设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文化特色,从而达成文化传递的目的。本文将结合目的论对该片出现较多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四大类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

1.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反映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包括衣服、生活用品和日常工具等的词语。

例(1)原文:这是我们家的升子。我们当时过年的时候,每年都是一兜米。

译文:This is our Shengzi.We filled it with rice...

例(1)中的“升子”是一种我国旧时民间盛装称量粮食的木质器具,一升约合三斤。尽管英美旧时也有计量容器蒲式耳,但是一蒲式耳的容量远远超出一升,在英国相当于36.268升,在美国相当于35.238升。因此,译者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保留了民族特色。

例(2)原文:你们的林子,你们的宅基地、生产用地、自留地,政府全部给你保留。

译文:Your forest land,your house site and your farmland will still belong to you.

例(2)中的“林子、宅基地、生产用地、自留地”是关于农村土地用地的词汇,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些词汇具有鲜明的中国经济特色,因此为了便于受众理解,译者没有补充社会背景信息,采取了直译的方式。

2.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负载词反映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形态形成的,不同民族在崇尚心理、言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特点就形成了沟通的障碍,对翻译活动构成了挑战。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响;而中国文化主要受道教和佛教影响,提倡通过不断培养与提升道德品格,达到自我修炼和自我救赎的目的[6]。

例(3)原文:屋头先人,给你们烧钱了。保佑我们到昭通城市,顺顺利利的,清清净净的……

译文:Ancestors of the house,we will burn you some money.Please bless our trip and our stay in Zhaotong City.

例(3)中的“烧钱”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东南亚不少国家也有类似的习俗。纸钱作为宗教仪式的“器”物的一种,其宗教象征意义如同其他宗教象征一样,既是出于传统,也是出于当下使用者的理解和情感[7]。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阴间的钱,为了表示对死者的追悼,人们常常烧纸钱送给亡灵。剧中角色在搬离山村老房迁往城市新居之际,依照当地风俗给先祖烧纸钱是为了祈求先祖的保佑,以庇护搬迁顺利及在城里安居乐业。将原文“烧钱”直接翻译成“burn some money”,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观众可能会理解为“烧纸币”。这样就会偏离原文的意义,给目的语观众造成理解障碍。建议将此处译文修改为“burn some ancestor money”或者“burn some joss paper”,这样一来就能消除词汇空缺给目的语受众造成的理解障碍,从而顺应目的论的要求。

3.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亲属关系、社交习俗、社会风俗等与社会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在语言上的表征[8]。

例(4)原文:我才不要在家里给你带娃娃。

译文:I'm not staying home to be a housewife.

例(4)是第二集女主人公张琳对她丈夫说的话。张琳是一名来自云南山区的货车司机,工作需要夜间跑长途货运。她的丈夫希望她放弃这份工作,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家庭,而张琳是一位乐观积极、自立自强的女性,坚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带娃娃”是云贵方言,本意是“照顾孩子”,而根据片中的情节应该理解为“成为贤妻良母”。因此,译文没有采取直译的方式完全对应地翻译为“take care of kids”,而是意译为“to be a housewife”,这样能更为准确地传达原文意义,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例(5)原文:他都是想好好地挣钱,好好地让我们享福,到最后他从来没享过福。

译文:He worked so hard to give us a good life,but he never enjoyed the fruits of his labor.

例(5)中有两处关于“享福”的描述,“享福”意为“享受幸福,生活得安乐美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最为质朴的愿望。原文中的父亲一生为家庭奔波操劳,可是生前未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翻译时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fruits of one's labor”非常贴切。

例(6)原文:我现在,我很幸福。爸爸妈妈也很健康。老婆孩子也都很好。而且我可以专心地投入到我的工作当中去。我觉得这就是小康,幸福过上好日子就是小康。

译文:I'm happy now.My parents are in good health.My wife and son are well.And I can fully focus on my work.To me,that is Xiaokang.To live a happy and contented life.

例(6)是第三集的主人公谈自己对“小康”的认识。“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9],指介于基本温饱和富足充盈之间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一种社会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状态。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在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引用了“小康”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主人公来自河南杂技之乡濮阳,从贫困家庭里一路走来,他凭借自身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上海杂技界的名角。他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付出的坚韧和情感。纪录片译者采用音译的方式译为“Xiaokang”,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传,基于此目的,这样的翻译方式是较为恰当的。

4.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汉语是意合式的语言,表达高度凝练,较多使用四字格、成语、短句;英语是形合式语言,多用代词、从句等语言形式联系。

例(7)原文:我觉得我们的脱贫攻坚现在正儿八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时候了。

译文:We are at a critical moment in our battle against poverty.

例(8)原文:现在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要脱贫出列。

译文:Every documented poverty family will be relieved of their poverty.

例(9)原文:当时弹尽粮绝了已经,小孩最需要的奶粉也没钱买。

译文:And I was completely penniless.I didn't have money for baby formula.

例(7)和例(8)中都出现了汉语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出用词洗练、整齐对称、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此外,这两个例子也反映出汉语时常使用带有军事色彩的语言的特征,这和我国特有的“军民一家亲”的国情有关,广大中国民众对此类修辞喜闻乐见。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既要考虑上下文情境,也要考虑到目的语的文化风俗和受众的接受能力。例(7)把“脱贫攻坚”直译为“battle against poverty”,简明易懂,充分顺应了目的论,因为战胜消除贫困、过上富裕美好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例(7)里的“冲锋陷阵的时候”虽然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但是考虑到译文已经使用了“critical moment”,在英译的时候就没有必要重复了。这样处理也是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

例(8)中的“出列”一词为军事用语,本意为“士兵从队列中向前走出”,结合此处的上下文,是指政府会提供支持,帮助贫困的家庭走出困境、摆脱“贫困户”的身份,因此译者恰如其分地处理为“be relieved of their poverty”。

根据语境可以判断,例(9)原文里“弹”“粮”指的是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果直译为“bullet”“grain”会让目的语观众不知所云。所以译者并没有直接依照字面翻译,而是使用了“penniless”,非常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例(10)原文:就像落叶归根,总归生在那里,我们虽然待在湖南有20来年了,心里面想着的总归是,老了还是要回到家乡来。

译文:All of us are bonded to where we came from.Though we lived 20 years in Hunan,we'll return to our hometown when we get old.

“落叶归根”字面描绘的是自然现象,意指树叶凋落、回到树根周围;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指久居异乡的人终究会返回故里。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热爱故土、思念亲人的家国情怀。柯林斯词典对英文单词“bond”(动词)的释义为“When people bond with each other,they form a relationship based on love or shared beliefs and experiences.”可见,例(10)的译文使用“be bonded to”这个词组,并且把“根”意译为“where we came from”能让人产生较强的代入感,显得自然流畅,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真实意义。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愈发强烈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社会生活和中国人。对中国百姓故事的翻译不仅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呈现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不懈奋斗的历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译文不仅要尊重和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还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用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翻译目的论主张翻译工作者在遵循翻译活动目的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运用主观能动性,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方法处理译文,搭建好理解沟通的桥梁。翻译好百姓故事有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更真实立体、更精彩生动的中国,对于有效地传递出中国的历史传统、时代风貌和价值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目的论纪录片原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让句子动起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尝粪忧心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卖身葬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