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2022-03-18刘思伶
■ 刘思伶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长善救失”一词出自《学记》,《学记》是我国古代著述最早、内容最完备的教育理论论著之一,全文仅1229字,言简义丰,短小精悍,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教学的问题。《学记》中论述了六大教育原则,以其内容精深、思想深刻对后代影响深远,极具启发意义,“长善救失”就是其中之一。在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在古人智慧的阐述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对人的潜能的不断发掘探索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给我们今天的中职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教学启示。
一、当今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劣势
中职教育有别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学业内容实践性、就业指向性十分明确。从生源层次来看,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学业水平无缘高考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他们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对个人未来发展没有理性清晰的认识,学习上不积极,师生交往中缺乏自信,他们正值青春期,要求独立,个性叛逆,是极需教师关注关爱的学生群体。
在语文学习中,中职学生存在的明显劣势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均有所表现。阅读方面,中职学生阅读面狭窄,优秀典范的语文学习素材主要来源于教材,课外阅读或指定作品篇目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偏好浅显通俗的文章,对课内文言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课外阅读内容呈通俗化、网络化,对穿越、爱情、科幻等题材小说表现出浓厚兴趣。写作方面,学生对实用文掌握程度低,对请假条、演讲稿、新闻通讯稿、个人简历、求职书等实用文存在不了解,写作不规范,不能应用于生活、工作等现实情境的问题。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在真实的应用情境中适应性和应对能力较差,例如在招聘求职过程中不能准确表情达意,过度紧张不能自信展示自己。二是学生重技能学习而轻文化课,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教育专业以技能训练为主,有日常训练、过关检测,同时学生面临着各类职业资格考证的压力,而文化课普遍不受重视,认为只要能及格就万事大吉,加之学生本身语文基础薄弱,进一步导致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培育人文素养的基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重要的互动主体,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对语文课程的不重视,长此以往,消极的教学反馈导致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成就感低易产生职业倦怠,缺乏教改的动力,进一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
二、“长善救失”的内涵及现代教育理论依据
(一)“长善救失”的内涵
《学记》中对“长善救失”教育原则是这样论述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说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1]这样四种缺点,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由学生的个性差异所导致的,教师只有“知其心”才能“救其失”,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扬长避短。后清代王夫之又对“长善救失”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多、寡、易、止虽各有失,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2]。是说贪多务得的人只要善于引导,其缺点可以转化为博学的优势,片面专精的人可以发挥出深入钻研的优势,浮躁轻心的人拥有勇于探索的优势,畏难不前的人更能安守秩序。王夫之在《学记》“长善救失”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四失”,认为既有“四失”便有“四便”,各有其优势所在。这种辩证关系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展优势条件,弱化劣势因素,使每个人在发扬优势的理想状态下各展所长。
(二)“长善救失”的现代教育理论依据
古人“长善救失”教育原则阐述的这种优势与劣势的辩证关系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积极的视角:“长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救失”,扬长避短;辩证对待“失”,可以促使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长善”与“救失”相辅可以发挥出个体的优势。而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也为“长善救失”这一古老的智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是多元的,并将目前已知的人的智能分为八类,包括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八种智能,“打破了传统的以语言、数理逻辑来衡量智力高下的片面认识,蕴含着积极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但不同智能的发展水平是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择其优势智能再开发适合其优势智能发展的有效教法,从而扬长避短地使其得到发展”[3]。15~17岁的中职学生正值青少年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其优势智能发展可以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学生不应以分数高低一判高下,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不均衡,对其智能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可以充分挖掘,对弱项智能也应持有宽容态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给予教师教学以积极的启示。该理论将儿童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现有水平(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当难度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该理论中暗含了人类的智能分为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而“最近发展区”是沟通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的桥梁。在已有的显性智能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其隐性智能,进而实现隐性智能向显性智能的转化[4]。该理论为“长善”能够带动“救失”,促进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得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内驱力,进而带动学生均衡发展。
在当今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下,“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在一定程度给我们提供了更为辩证、开拓的视角,每个学生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并且优势与劣势之间存在转化的可能。这对我们探索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发展之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促进劣势向优势因素转化,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积极意义。
三、“长善救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学生是学习中的人,成长中的人。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有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而语文教育在学生各科的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长善救失”教育原则对构建积极的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学观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提高语文课程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5]青少年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实现,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是学好文化基础、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审美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石的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5]由此可见,中职阶段开设语文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价值观的塑造,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教育阵地。尽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技能模块的训练很重要,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更需要我们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而非急功近利追逐职业技能的速成,将语文课程一再压缩让位于技能训练。
中职学生虽基础薄弱,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但他们年纪尚轻,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长善救失”的功能,不妨多采取赏识教育、鼓励式教育,尊重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待学优生,针对其优势强项加以点播指导,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精进深造,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达到“长善”的效果。对待后进生多一些耐心和关爱,课上给予表现的机会,肯定他的每一次进步,课下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找到学生身上可以向长处发展的有利因素,加以引导使之“向善”。对于偏科学生,可以利用其在优势学科的学习经验促进方法技能的迁移,如数学较好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发扬其优点在议论文写作时突出条理和逻辑;喜欢历史的学生一般阅读面较广,可以发扬其优点在口语交际中多多展示自己博学的一面;热爱地理,喜欢旅游、观察大自然的学生一般情感丰富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可以发扬其优点在抒情表达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素养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掘,伯乐也需要保持一双慧眼,对于教师,这双“慧眼”是不断的研讨学习,不断的自我提升。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更不能忽视自身的专业成长。“长善救失”既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不同个性、不同优势领域的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长处,发挥博览群书、专精深研的优势,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后坚持写教学反思,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依据不同的学情和课堂情境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走向生活;积极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多与同行、前辈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火花;坚持教育科研,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从事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教育问题和困惑也许更多,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学习,关注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中去,消除职业倦怠,从而保持教学的热情,实现教学相长。
(三)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教法上巧妙“救失”
中职语文课标对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5]四个方面要求,在具体的文本学习与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实际情况是,中职学生往往在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中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例如阅读兴趣低、理解能力差、写作畏难、口语交际能力弱等,加之中职教育没有高考的压力,学习环境相对较轻松,文化课普遍开设课时少,例如笔者所在的中职院校一周开设4节语文课,相较于普通高中语文课时已严重压缩,要实现“救失”,在教法上还需巧妙设计,力求事半功倍。
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目标大多是一线技术类、服务类岗位,教学的实践性、指向性明确。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既要兼顾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又要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注重职业情境、职业知识的融入,将语文教学具体化、情境化、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例如,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篇目时,中职语文教学可有别于传统语文对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的讲解,而专注于文意疏通,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去体会文中各个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以及说理技巧运用的高妙之处。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讨论的基础上以历史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教师点评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是否到位,同时加以引申:学了这篇课文,你领悟到了什么有用的说话技巧?在未来工作中,你将如何巧妙说服领导接纳你的意见?以此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并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的风俗文化、文学艺术、劳模工匠等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课外活动弥补课内学时的短缺,通过实地调查和体验培育积极的情感;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带动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如开展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科普讲解大赛、辩论赛、诗词大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氛围,最终达到帮助学生“长善救失”的目的。
“长善救失”是中国古人的辩证智慧,在当今教育教学中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正确看待“善”与“失”,巧妙施教引导学生“救失”以及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今天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并探索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