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翻译产业化策略研究

2022-03-18马山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视域一带一带一路

马山虎

(遵义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36006)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作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探索、新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同频共振,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实现同频共振,首先就需要处理好语言文化沟通传播和相关问题,因为“同频共振”实现之基础就是语言的互通。语言互通不但被视为“民心相通”的基本保障,更是实现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支撑。按照这一思路,就有必要应用好翻译这一关键工具,让对外经济合作共建和双方语言文化沟通传播同步进行,借此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基于此,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中肯的看法,不但认为翻译在本质上与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等密切相关,还指出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需要重点发挥翻译这一关键环节的作用。高正就针对“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外宣翻译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策略[1]; 张闯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对西安市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2]; 肖祎、刘海鸥分析了“一带一路”媒体话语中的文化表达式翻译策略[3]; 温宏社给出了“一带一路”下中国文化翻译产业化策略[4]。此外,彭志瑛、李莹莹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研究与语言服务高端论坛进行了述评,对翻译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5]; 董晓波、胡波更是面向“一带一路”对我国翻译政策的前瞻性进行了分析[6]; 王雪梅、邓世平的“一带一路”沿线关键土著语言规划——内涵、原则与框架,阐释了“一带一路”沿线关键土著语言规划的原则,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了关键土著语言规划的框架,提出国家层面应结合区域强势语言、经济、安全、文化等因素明确关键土著语言类型[7]。由此可见,“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问题备受重视,而按照罗曼·雅各布逊的主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更需要借助翻译活动的开展,为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服务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面向“一带一路”中国文化翻译的焦点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积极的翻译政策和“准确”的翻译策略不但能够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还能够对翻译活动起到规范、刺激与调动的作用。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在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或者已经)在立法层面对翻译市场、翻译学术活动、合作翻译等方面进行规范,也能够借助具有前瞻性的翻译规划和高效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等措施提升翻译效果; 但是,“一带一路”必定是经过深度思想创新才在新世纪出现的事物,借此完成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不得不面临如下焦点问题。

(一)中介问题

基于“一带一路”的设想,我国为了要和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良好沟通。按照图里给出的“预备规范”体系内的有关翻译直接性的思考——如果直接在小语种和中文间进行互译存在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就要借助其他语言完成“中介转译”。从现实情况看,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和中文的互动程度一般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翻译效果,有必要借助“中介语言”的形式完成翻译(即中介转译)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一般相对较低,虽然都能够承认“大语种”的地位,但是与之进行互动的程度十分有限。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通常要借助几种中介语言共同参与。比如,在中亚地区和非洲部分地区,就需要把当地方言翻译成其通用程度较低的官方语言,然后再将通用程度较低的官方语言翻译成通用程度较高的官方语言,再将通用程度较高的官方语言翻译成英语,最后将其翻译成汉语。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要经过多次翻译和转译,并且这种翻译是一个“双向过程”,如果在“翻译链条”上出现了一个失误,就会影响到翻译效果,甚至会对文化交流和经贸实践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文化问题

在“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实践对英语的应用程度最高。但在中英翻译领域,多种因素使得很多翻译不合时宜——有些与语言本身有关,有些关乎文化问题。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方言、官方语言与汉语的互译中,就极易引发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充分性”和忠于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者在出现了非共同认知的差异时,未能通过加注的形式进行说明。再如,译者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要以文化沟通为翻译实践的起点。这样一来,不但无法实现语言畅通,也会由于文化上的理解偏差导致彼此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无法达成共识。

(三)对等问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在倾向于原文文本和倾向于受众心理之间做出权衡,唯此才有可能在把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理解和传播到受众面前之后,使之达到深层次的心理认同,才能借助翻译的桥梁让彼此文化完成链接。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还处于初步实施阶段,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和文化传播也处在初期。其间,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翻译对等”问题,一旦出现翻译偏差或者错误,就极有可能让产生的误解无法得到消除和更正,由此产生的潜在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估量。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即便在具体翻译实践的微观领域,译者得到了翻译“充分性”的指引,由于没有遵循“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体系内的操作规范,使之无法对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进行准确把握,无法满足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和本国翻译传统与平行文本相符的期待。

(四)语种问题

对任何文化类型而言,借助翻译活动进行文化传播都要体现出对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准确表达,否则就无法塑造出理想的文化形象。以“一带一路”为视角,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若要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就需要借此塑造中国真实而客观的文化形象,否则就可能为他人带来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以及冲突。比如,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针对特定的海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区域将中国文化翻译成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等,这些“大语种”能够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但是,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以闪哈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尼日尔-刚果语系、科伊桑语系等为主,这就要求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现实情况,否则就难以完成文化的传播,甚至会影响经贸合作事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时间受“教育惯性”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都以“大语种”为培训内容,只有极少数社会组织能够向社会提供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斯语等语种的教学和培训。可以说,在短时间内,中国文化面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翻译和文化传播将面临较大困境。如果不能通过培养、培训更多专业语言人才并让其进入到这一领域,“一带一路”会面临语种数量多但资源稀缺的难题,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工作也会因此而难以为继。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翻译的产业化要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彼此认可和互动欣赏是情感沟通之基础。面对这就要求中国文化率先走出国门,借助翻译工具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价值意义历来更为注重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其中的经济价值却并不过多关注,这势必会导致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非市场化模式,而这不但会削弱文化交流的成效,还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借助市场化手段,从中国文化本身的价值意义出发,在充分发掘其经济潜力的过程中,以产业化的形式全面提升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效率和效果,让文化传播在健康的环境下得以持续推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以产业经济学的思维,除了要注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翻译合作、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力量,为中国文化产业化策略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外,还应充分发掘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的诉求、借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翻译资源,强化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经济意义,为翻译产业化策略的实施提供物质条件。

(一)注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翻译合作

从本质上将,借助“一带一路”对中国文化进行对外翻译的目的在于将相关译本推向国际社会。但是,近年来国际翻译市场相对低迷,中国文化译本内容的缺失和翻译技巧的缺位,使得很多在国际社会享有较大影响力的出版机构没有参与其中。基于这一现实,为了让“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能够以产业化的形态出现,就需要在以下方面同时发力。一是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翻译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性翻译人才,以便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化通过翻译途径传播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人才的合作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艰辛的努力。此外,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还应对外来人才力量加以充分利用,使之在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创造稳定的人才基础的同时,促进文化翻译事业的长足进步。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并不均衡,这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造成了极大障碍。为此,需要以产业化的视角,让更多优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区域流动,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对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它们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在文化事业方面相对滞后,而这势必为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供机会。

(二)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力量

为了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实现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产业化,就应该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和发行的相关环节,让这些社会力量能够成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市场主体。为了实现这一点,要对相关主体许以利润回报,唯有如此,才能使这些市场主体以利润实现为目标,全面推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宣传、出版与发行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借助“一带一路”的背景,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背后的价值形成更为深入的了解。其间,要通过有效途径让更多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只有更多、更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才能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形成更多肯定。此外,要发掘“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实践中的潜在投资者,使之能够成为活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市场主体,这将为产业化策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我国民众的文化诉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文化诉求进行挖掘。与此同时,还应考虑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一带一路”关联着中亚、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在延伸的过程中因为地缘关系的存在,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上与中国文化保持着天然联系,另有部分国家与中国文化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这种文化异质性的事实并不妨碍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实践,相反却有利于以产业化的形式对待之。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对文化互补点进行发掘之后,不但可以发现更多中国文化翻译的诉求,更能够提升与文化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发展成效。

(三)充分借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翻译资源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对中国文化进行对外翻译的现实要求很高,翻译者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外,还应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只有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才能为翻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一带一路”的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除了要考虑中国文化的特征、充分发挥翻译者的作用外,还应以客观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思考,任何单纯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在对中国文化典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有限的高校教育机构的资源——翻译人才、翻译团队、翻译工具等——是难以完成翻译任务的,因为任何翻译工作的有效开展都以高质量的翻译人才队伍为前提。因此,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就应该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等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在相关领域展开积极合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中民族文化研究群体、研究机构以及各类民间团体的作用,借助多种渠道让更多高层次的文化研究者参与其中,使之能够将当地民族文化典籍以合作或者引进的形式介绍到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事业当中。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产业化的策略

从已有的经验可以看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产业化的推进需要对相关条件加以充分发掘与利用。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受到欢迎对翻译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比如,在将汉语原文转为世界通用的英语的过程中,小语种的需求也显著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目的,除了要制定和完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规划、向沿线国家和地区准确传递中国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差错和文化方面的失误外,还应优化中国文化对外翻译教学实践、注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翻译联盟与合作,让对外翻译不但能够满足翻译需求的传统诉求,还能解决诸多现实问题,即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对话。

(一)制定和完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规划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制定针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产业规划一方面应服务于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应全面考虑目标语国家的国情社情。为此,需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全面发挥国际合作和市场调研的功能,以此确定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除了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经典文学作品等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了解外,还应让翻译规划与“民心相通”的目标保持一致,以此促成中国文化在目的语国家得以更好传播。

(二)借助文化喻体向沿线国家地区准确传递中国文化

在翻译领域,文化喻体直译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对应词的喻体形象和字面意义以及比喻意义相似的翻译工作,它可以在读者中引起相同的联想。因此,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就需要以此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消除翻译文本中的歧义,防止出现理解上的误差和表达上的“不切实际”。同时,对不适合此类方法的翻译内容,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加注,以便能够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予以全方位的阐释与说明。这样一来,翻译文本不但可以更加清楚地展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与具体态度,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失误,让中国文化的海外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优化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产业化,有必要优化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技术,为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撑。一是优化研究方法。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志进行研究,把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开展中国文化服务世界的实证研究。二是丰富研究内容。在“一带一路”视角下,要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小语种建设特别是亚非语种的翻译与人才建设开展实质性工作,将其视作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借此在国家层面上对中国文化翻译规划和翻译产业链建设等予以高度重视。三是借助现代翻译技术,进行跨学科背景的翻译研究,以此弥补人工翻译的短板,为“一带一路”提供更为准确的翻译服务。

(四)注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翻译联盟与合作

为了确保中国文化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更有效的传播,要寻求沿线国家和地区各种翻译机构和出版单位的合作和支持。同时,中国文化的跨境传播需要充分借助跨境媒体的作用,无论是在翻译研究还是在翻译实践中都应得到充分重视。即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工作要在自力更生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外力的支撑,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通力合作,唯有如此才会找到“准确”的传播渠道,提升中国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政府提出,它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连在一起,形成了连接亚太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庞大经贸体系,无论是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人口规模还是经济体量都十分巨大,备受世人瞩目。一段时间以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打造政治互信和经济融合以及文化包容的过程中,无论是利益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要对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做出积极反应。为此,为了与沿路国家和地区搭建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双赢格局,就需要以情感相通为前提,进行语言研究与多元文化交流传播。唯有如此,才会极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事业的发展进步,才会对这一宏伟建设全局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然,为了让这一倡议可持续,达到更理想的程度,还应在世界格局内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进行深度考察,在关注自身文化地位和维护文化尊严的同时,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得到认可和欣赏,并借此加强其他领域的合作与共赢。

猜你喜欢

视域一带一带一路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