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记忆建构与印象呈现

2022-03-18闫路瑶陈德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药神现实主义

闫路瑶,陈德琥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电影的影像元素营造出的虚拟的现实空间是电影呈现给观众的记忆象征,亦是建构受众记忆空间的原始码、再生码。近年来,我国涌现数量众多高质量的现实主义电影,如《亲爱的》《嘉年华》《我不是药神》《找到你》《狗十三》《烈火英雄》等,影片上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现实主义电影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为创作素材,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反映生活中的现象并揭示其意义。其通过建立虚拟的现实空间,让受众在充满回忆的影像空间中联想、解读,并建构产生差异化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以及文化记忆空间。

一、记忆建构:影像空间的构成元素

现实主义电影最大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扬·阿斯曼将集体记忆的形式细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交往记忆主要是对逝去的人或事物的回忆,随着它的承载体而产生并消失[1]44; 文化记忆关注的是过去的某些焦点,文化记忆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细致引导的[1]49。因此,现实主义欲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需要利用逼真的人物角色、场景、道具、故事等记忆载体来构建记忆空间。

电影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一种时空艺术,不管是写实还是幻象,都是隐喻地去呈现真实世界。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故事都可以成为电影素材,现实主义电影的人物角色便成为核心之一,因为故事需要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演绎,所以人物的性格、气质、行为举止、价值观等都需要从现实中的人物身上汲取灵感。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物虽不是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但要做到逼真才能顺利把受众引入影像世界。因此,为更好地讲述真实存在的故事,就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如《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将程勇设定为背负生活压力和无奈的底层小人物,是为了将人物刻画得更加丰富细腻,让受众更好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心中形成有关现实的印象,从而达到现实与印象的认同。

“场景”是展开电影情节的特定空间环境,也是演员、电影语言的表现空间,现实主义电影场景和现实生活一样是基于真实环境布局的,所以在场景和道具的布置选取上都要做到逼真,甚至还原。《我不是药神》的主场景设置在一个普通环境中,场景布置比较生活化。逼真的电影场景能够有效地建构或还原现实,受众产生的现实印象是基于其生活的相似之处,包括文化、生活习惯、情感等,能在电影的场景中找类似的经历或场景。

“道具”是电影中展现时代背景、交代事件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工具,合理布置道具能为电影故事营造一个真实的空间环境。因此,道具的设计要注重时代性和真实性,同时又要符合电影导演的创作需要,尽可能真实地呈现电影的故事空间。电影道具简单来说是电影中除了人物、场景外的一切陈设和用具,大致可分为陈设道具和戏用道具[2]。使用逼真的道具能够准确反映故事剧情的真实性。影片中出现的“格列宁重大假药案件查获,主犯在逃”的新闻,网页日期显示为2003年10月22日,与影片中的事件、时间、人物相吻合。特制道具紧贴影片中的人物设定、时间设定和剧情设置,能给受众营造一个真实的虚拟现实世界。《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实案例,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中国式人情味的故事, 中国式人物、中国式道德评判和中国式伦理教化等因素在其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揭露了现实社会中“天价药”“看病难”等现象[3]。现实主义电影依靠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将对生活的体验与生活态度、感情相结合,用接近于真实的故事讲述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事情,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真实,把发生过的案件通过镜头加以逼真地描绘,对社会问题给予高度的写照与反映[4]。

二、影像辐射:记忆场域下的空间转换

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像不同于记录现实的纪录片,虽然具有再现现实的功能,但它是以隐喻的方式将其蕴藏的内涵呈现出来。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的取景、摄影机移动、光影效果等是体现内涵的基本要求,而内涵是附着在外延含义之上的,外延又是通过镜头再现的场面或录音设备再现的声音来体现的[5]。所以电影内涵的能指即是电影创造现实影像的过程、方法以及用到的道具、演员等,他们的组合便构成内涵的所指,即电影风格、电影类型、电影主题等。从影片显现题材的整体(能指与所指)出发,其中不乏能指即所指、既抽象又具体的情况,如一个用意明显的特写、一段有力的独白等,这样的镜头或片段不会刻意地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而是直白得让受众读懂,以便能够解码电影文本,从虚拟的现实影像中产生属于受众自己的现实印象[6]。

《我不是药神》的后半段,程勇“复出”再去印度的那一幕影像,从药店出来的他站在街道上,当地人向空中喷洒着除虫烟雾,他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随后在漫天烟雾中程勇慢慢放下了捂在脸上的手帕,深邃的眼神中仿佛若有所思。紧接着,镜头就切到吕受益病逝的画面。当他从吕受益家出来后被病友盯着而不敢抬头,又看到哭泣着吃橘子的“黄毛”,此时程勇的心中已有决定。这样一组蓝色基调的画面,现实中的漫天喷雾传达忧伤之感,加上目睹好友去世,病友无药可救的场景,影片用影像表达了悲痛寓意,病友们埋怨而又期待的眼神更是坚定了程勇要守护他们生命的信心。电影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直观形象,构建了一个区别于现实存在的记忆场域,这一场域作用于受众的“看”(视觉感官),在“看”的过程中激发受众的记忆或想象,即影像辐射下的现实印象。受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认知、情感等参与到电影空间之中,思想在现实空间与电影空间中来回“穿越”。受众身处电影的虚拟现实空间,会在剧情、人物、主题和现实事件、现象的思维转换中产生或认同、或否定、或反思的态度和想法。

三、印象催生:受众群体的反馈解读

现实主义电影最大的特点是意义的表达,这是电影影像起到的陈述作用,它负责把故事讲完,引领受众进入虚拟现实世界。而受众观看电影后,基于影像和现实所产生印象的态度和看法,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本文以豆瓣电影网《我不是药神》主页的前500条热门短评为研究对象,利用词频查询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来解读受众观影后所产生的印象。

(一)认同态度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导演文牧野这样说:“怎么把一个真实逻辑的情节放在戏剧逻辑里面,去评估它的真实性是不是成立,这是一个过程,然后再考量保留多少真实的东西。”[7]他将真实与虚构的度拿捏得非常到位,该影片截至2021年4月25日,在豆瓣电影网的评分为9.0分,1712911人参与评价,其中短评517118条,对文本进行词频查询,剔除“只要”“一部”“这样”“不是”等关联词、副词、量词、虚词、介词、助词、代词等无效的词性词语,其中“中国”“现实”“题材”“故事”“社会”等词语较为突出,可以明显看出受众对这部影片定位的理解及感悟。一个人的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映,它通常根植于个体的信念和认知,表现于其感受或者行为倾向之中[8]。通过分析500条短评文本,对电影《我不是药神》明确表达出“闪光之作”“难得好电影”“好片子”“值得观看”“推荐”“很棒”等认同态度的有348条,占样本总数的69.6%。明确表达“厌恶”“不好看”“反感”等负向态度的有61条,占样本总数的12.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受众对《我不是药神》持认同态度,这反映出观众对国内出现这样的现实主义影片表现出极为高涨的热情,对未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有较高的期待。

(二)现实反思

受众观影时身处记忆场域,影像中的众多元素都是唤醒他们集体记忆或个人记忆的载体。而受众在电影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转换中,也会不断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实时感受来评论影片或反思现实。首先,《我不是药神》的豆瓣影评是观众观看电影后的感想呈现,其中不乏对电影和现实的评论与反思。在词频统计中出现次数超过100次的依次是“中国”“现实”“题材”,这充分说明在受众心中这部电影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作之一。《我不是药神》给受众呈现了一个逼真世界,受众在建构的记忆空间中发出“社会”“问题”“真实”“现实主义”等与社会现实相关的反思评论,电影的虚拟空间如催化剂一般引导受众反思社会现象,又似一味药剂为社会消除顽疾固癣。受众对影片意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但谈论最多的还是社会现实,如“病人”“医药”“法律”“生命”等。《我不是药神》作为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代表作,它显现出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它所带来的社会反响是积极有利的。现实主义电影所带来的反思对受众个人的成长、对影视行业的改进、对社会的进步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实主义电影不应只在乎商业利益,应更好地展现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三)未来想象

现实主义电影除了具有反映现实的功能之外,还有激发未来想象的显著特点,即文化想象和创作想象。需要指出的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的作用,它通过对受众感官的刺激,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激发受众紧张、兴奋或悲伤的情绪。观影时,受众会不自觉进入到电影布置的现实影像世界,这时电影对受众的自我意识起到削弱作用,促使受众融入虚构的现实世界[9]。

现实主义电影本身不只是为还原现实而生,而是将对现实的反思和领悟融入影像结构,供观众们自行解读。影评样本中,多数观众留下对现实社会、人性、医疗制度等不同程度的反思与想象,在指出当下存在某些不足的同时,也留下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文字。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总是会将特殊的文化意义融入其中,而激发受众对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想象。好的向往即是期望,受众对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同样,优秀的电影作品也能激励社会进步,同时推动电影自身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现实主义电影是当下社会不可或缺的电影类型,让受众在虚拟的影像空间之中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由此触发人们对社会、历史等现实问题的思考。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时,只有将影像空间与现实空间自如转换,才能激起受众的观影乐趣,引发反思,让他们在影像与现实之间互动,并在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解读电影、思考现实,从而达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或自省,其所带来的有益影响能够不断鞭策个体与社会群体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我不是药神药神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国药神李时珍
《我不是药神》
徐峥 从“猪八戒”到“药神”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