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22-03-18祝维亮
祝维亮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职业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解决人才缺失问题。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高课证融通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动力。作为课证融通稳步推进的保障手段,质量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与重要举措。就教育教学质量而言,构建适应市场用人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深入发展课证融通育人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于当前课证融通质量评价在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均处于空白,致使质量评价体系对课证融通的促进作用还未凸显。为此,本文将课证融通置于1+X证书制度视域下,从宏观层面研究职业院校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实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与主要内容,以期为1+X证书制度开发、建设与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一、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现实动因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该制度以服务市场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内容中嵌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标准,对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相关研究缺乏对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开展课证融通的溯源式追问,未能厘清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缘由。事实上,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基于人岗匹配度和技能前瞻性,还有内在依据与动因。
(一)国家职教政策质量导向
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利好政策频频加码,推动职教发展迎来“黄金期”。《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应鼓励学校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通过1+X证书制度,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教材。上述政策文件均明确指向要促进1+X证书制度发展,提高职教质量。开展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是职教工作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动因。
不仅如此,职教相关政策文件较为注重通过评价体系促进课证融通质量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启动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出,职业院校要建立培训评价与考核机制。《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出,要切实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持续推进课程融通教育模式。此类政策文件不仅要求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还强调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可以说,构建评价体系以促进课证融通质量提升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举措。
(二)课证融通利益相关者诉求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是针对职业特性,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之间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过程中,影响课证融通目标实现的个体或群体即为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行业企业、教师等主体。由于开展课证融通的利益相关者并非单一主体,这就需要在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视角下,课证融通育人方案只需满足职业院校这一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即可。然而,这种模式仅着眼于短期利益,忽视整体社会利益,不利于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可有效打破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的掣肘,一定程度上将满足高层管理者需求这一企业经营目标转向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细言之,利益相关者理论倾向于对主体需求实现“均等化”满足,即对于多个主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并尽量满足,且将这一理念贯彻组织决策全过程。
在1+X证书制度下,我国职业院校课证融通形成了形态多样的组织,其中参与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社会价值创造动机与需求。正因如此,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适配度极高。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开展课证融通的利益相关者较为多元,致使不同课证融通利益相关者会基于不同立场提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在此情形下,多元主体对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的角度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证融通质量并非只有单一的评判标准,而要基于多个主体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选取多维指标,进而全面衡量与评估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以此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
(三)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客观需要
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是职业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方法。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既是全面深化课证融通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提高1+X证书制度育人质量的关键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依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在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专业课程职业领域指向不明、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契合度低、课程目标与职业技能要求融合度低等现象。其首要原因在于课证融通机制不健全,各主体对课证融通的支持力度较为薄弱。基于此,职业院校深入推进课证融通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全面、科学、客观的指标衡量课证融通教学质量与实际效果。这能够为政府部门、发证机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各主体参与课证融通育人方案提供充足的实践数据,进而激发各主体深入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方式极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尚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致使课证融通推进过程中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畅问题难以纾解。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发证机构等在课证融通过程中缺乏有力监督与质量评价。基于此,构建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在有效约束课证融通各主体行为的同时更精确地评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实施成效。通过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结果分析,职业院校与相关合作主体能够进一步优化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妥善处理好“依据什么质量标准制定评价体系”这一顶层设计问题。职业院校课证融通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严重制约着整体评价体系发挥功效。鉴于此,在构建科学规范的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以职教政策为统领,注重评价标准融通性
现阶段,职教政策能够在课证融通过程中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确定课证融通育人目标,其不仅是深度推进1+X证书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制定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行业企业与发证机构基于国家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的反映,也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要正确解读政策与国家标准。细言之,评价体系不能违背国家职教政策文件导向,同时遵循国家职教质量标准、职教专业认证评估标准、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标准。另外,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教育资源、教学模式、高素质人才均会出现跨国流动现象。面对人才跨国流动这一国际趋势,国内职教质量评价势必要与国际标准相对接,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得以长久发展的必然。因此,建设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基于国际化视野,将国内外评价标准相融合,如此才能在推动国内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标准。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注重评价主体多元性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采访中提及,要让学生更加青睐职业教育,使其有盼头、有奔头。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类型教育的应有逻辑。职业院校推进1+X证书制度,能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其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也能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事实上,在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方面,仅有职业院校作为远远不够。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主体还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基于多元评价主体,职业院校能够准确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开发相应课程教学,提高课证融通实效。在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积极围绕多元主体设置相关指标,这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就政府层面而言,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注重政府对技能人才的核心需求、对校企及第三方机构的督导职能、对证书价值的评价职能。就职业院校层面而言,主要关注综合考核职能。职业院校是开展课证融通的主战场,在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要基于市场需求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率,实时调整教学并进行相关考核。同时,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建设要求,并评估具体教学活动,实现培养针对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就企业层面而言,要依托1+X证书制度深入课证融通的实践环节,从社会人才需求维度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提出要求。就评估组织而言,1+X证书制度下,该组织能够对技能等级评价内容进行专业规范,且承担课证融通质量及效果的评判职能,提高课证融通的专业性。基于此,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院校单一主体定位,还要将政府、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等纳入课证融通主体范畴。将主体多元性贯穿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引导课证融通真正面向市场,对接经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三)以系统规范为指引,注重评价指标立体性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以职业技能等级为标准,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宗旨,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致使课证融通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因此,在构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时,指标体系设计内容及指标应摒弃“唯通过率”取向,注重将指标选取范围覆盖课证融通全过程,以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要想实现衡量指标的立体性,首先,需尽可能全面地找出能够对课证融通育人方案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通过筛选得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重点项目进行赋权,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具体来说,横向指标要充分展现出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由不同维度的观测点构成,且指标间要彼此联系。将学生实践技能、职业匹配与社会需求等关键环节相结合,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纵向指标主要体现逻辑性与层次性。一般而言,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评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能力提升水平。从长期角度而言,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综合发展目标为切入点,评估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基础技能水平。从短期效果来说,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以专业领域核心技能掌握深度为标准,评估学生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下的核心技能水平。总的来说,纵向指标需要具备清晰的层次与逻辑,如此才能构建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有机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以教学成果为目的,注重评价方法灵活性
教学成果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并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进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方案。为准确评估教学成果,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选取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避免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观性。随着1+X证书制度深入推进,近年来职业教育评价方向与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导致评价方式也发生变革,由终结性评价模式转为发展性评价模式。就分属差值法而言,主要通过标准化测试与自陈式量表获得学生基础学习数据,再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初步分析评判,以此直观表现出学生成绩动态变化。借助这一方法,职业院校可以在横向与纵向不同维度充分了解学生成长轨迹,例如学生年级之间差异、学校之间差异以及不同阶段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究课证融通教学质量。就多层线性分析法而言,该方法能够有效分析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多层级指标的影响作用,进而分析职业院校育人方案的实际效能。就线性回归分析法而言,其能够以变量间的线性统计为核心,通过最小二乘法与梯度下降法全面衡量学生或学校对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综合影响因素。综合来看,现阶段诸多方法均能够很好地适用于课证融通质量评价。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灵活性、客观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助推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三、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框架
职业教育课证融通质量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体系。一方面,评价体系承载着职教教学模式质量观以及教育评价理念;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接着职教课证融通质量评价操作实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CIPP评价模式,并指出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不断改进。不同于目标评价模式,CIPP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模式,一定程度上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进行整合,并重点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该模式主要分为背景、投入、过程、结果四个评价阶段。《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指出,高校工作审核评估要重点关注“五个度”,具体分为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达成度。借鉴上述“五维”评估理念,聚焦课证融通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关注职业教育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的背景、过程、投入、结果多个阶段。基于上文的认知与分析,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及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终构建CIPP“四阶五维”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
(一)背景评价:职业教育课证融通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院校发挥育人功能、服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具体而言,适应社会需求指的是职业院校在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时,需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性评价。因此,考察评价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需要从行业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视角来审视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以求在多个维度适应社会需求。第一,适应政策文件要求。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需重点监测职业院校内部制定的发展规划是否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契合,以此衡量课证融通的应用是否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第二,适应产业发展方向。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重点观测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规划与行业标准的适配度,尤其是学校优势、特色、主导专业与新兴产业是否匹配,专业设置是否根据当地对产业的扶持方向进行动态调整。第三,适应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要观测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对各类人才素质培养的吻合度。换言之,新产业、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系统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结构较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构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观测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是否与产业需求匹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方产业覆盖率、专业招生水平以及当地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中背景评价的评价指标,其中,最后两个指标能够有效评价职业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
(二)投入评价:职业教育课证融通资源条件的保障度
多维要素投入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保障课证融通育人方案顺利推进。从实际情况出发,要素投入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以软件与硬件支持推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平稳运行。就师资队伍而言,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是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提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有力保障。师资队伍对课证融通质量的保障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科研能力、“双师”队伍数量结构等方面。就专业课程建设而言,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与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X证书职业标准,并将此类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融合,进而实现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专业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课程、X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等方面。就教学资源而言,主要从教学经费投入、仪器设备、专业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等方面保障课证融通教学质量。就实训基地建设而言,其既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为此,校企双方要积极形成合作命运共同体,充分利用产业资金资源,拓宽课证融通资金来源渠道。同时,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训效能。就政策投入而言,政府层面要成立与职业教育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出台支持保障政策。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主要选取学校专业课程资源、校企合作政策、“双师”队伍、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指标评价课证融通教学投入质量。
(三)过程评价:职业教育课证融通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过程评价是保障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连续监督、检查以及反馈。基于此,学校领导可结合所得信息做出决策,并完善课证融通育人方案,进一步保障课证融通的平稳运行。值得注意的是,课证融通本质上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通,故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组织等主体协作进行。细分起来,课证融通的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其内部固有的质量监控体系、监控工作制度体系、常态化运行机制等,均是保障课证融通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基于此,职业院校可建立数字化、可视化的信息监控平台以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课证融通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控。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教学状态数据、平台监测等方式汇总信息并分析,将异常之处迅速反馈至课证融通具体实践环节,促使课证融通育人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与改进,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主要选取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监控工作制度体系、信息监控平台情况、课证融通运行情况、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控平台运行情况、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其执行情况等关键要素,对课证融通运行过程和运行效度进行质量评价。
(四)结果评价: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与学生的满意度
实施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以及学生满意度。人才培养效果满意度是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尺,而学生满意度则是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方面主要取决于教学水平。由于不同层次职业院校的职能与育人使命有所区别,其适用的教学模式必定有所差异,会进一步造成人才培养效果的不均衡。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而言,职业院校教育可在高新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效果达成度。据此,可选取职业院校高新技术推广率、新型职业培训等指标评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就学生满意度而言,研究学生满意度有助于职业院校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而以学生需求为基准,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对职业院校的满意度主要通过院校内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水平、实习实训环境、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的质量进行判断。就用人单位满意度而言,主要从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来体现。据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选取基本数据,同时进一步选取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指标,对课证融通质量进行评价。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以来,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资历框架与职业教育双向融合的重要实践,其教育意义已被逐渐认可。教育部先后颁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助推1+X证书制度有序开展。在1+X证书制度深入实施背景下,建立健全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必须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符合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基于职业教育与1+X证书制度的发展规律,契合职业教育与1+X证书制度的发展规律,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利益相关者诉求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基于上述需求,本研究以CIPP“四阶五维”为宗旨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职业院校评价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