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挑战与变革
2022-03-18周志艳陈新文
周志艳 陈新文
2021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培训规划”)。这是继2018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之后,国家系统谋划职业技能培训的又一顶层设计,也是对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建设技能型社会、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的具体落实和行动部署。《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建设技能型社会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培训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面临较多的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职业院校应如何变革以应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提出的具体诉求,是当前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机遇
“培训规划”至少有20处提到“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或“院校”,尽管使用“职业院校”时的语境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职业院校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关系密切,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地位明确,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基础性地位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培训规划”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表述,是国务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来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最为清晰的描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是建成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形态,承担了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其直接参与并更好地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和切入视角。“从技能形成理论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增加技能形成的多元化经验,提升技能形成的效率;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推动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帮助劳动者更牢固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涯发展;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①可以说,职业院校与技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都要进行技能传承和技能培训。
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基础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参与。职业院校拥有其他机构不具备的培训师资、课程资源、实训平台等,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条件。第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离不开职业院校的参与。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5000万人,占比25%,尚未达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28%的目标。“一方面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尚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培训的供给能力还不足,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②尤其是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这为职业院校发挥专业优势、扩大技能培训规模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共建共享机制有利于快速提升技能培训供给能力
当前,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的载体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公共实训基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由于各载体的社会职能与功能定位不同,拥有的培训资源和平台差异很大,因此,在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时存在能力、水平和培训质量方面的差异。根据“培训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组织实施政府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如此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职业技能培训载体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系统化设计、协同化推进。同时,为了保证规模和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加大技能培训供给,这是职业院校加快技能培训资源建设、提升技能培训供给能力的重要机遇。一方面,职业院校长期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联系较为紧密,且已经建立起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有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强大动力和可以共建共享的项目与设施,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培训资源和平台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涉及多个层面,既有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的,也有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层面的,还有职业院校内部的,包括完善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实训的有关制度,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健全职业院校开展职工培训的相关政策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形态,始终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在校企合作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绝对优势。主要有三种方式推进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一是职业院校之间在实训基地、培训课程、培训师资、网络学习平台等领域实现共建共享。二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建共享各类实训、培训资源和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社会培训机构、高校共建共享培训资源库等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三是职业院校内部通过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不断完善不同专业技能的形成与考核标准;通过职业院校技能培训行动,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培训。
(三)技能培训质量提升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5452万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约3.2亿人次;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人们仍然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吸引力远远不够,“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基础,是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增强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需要职业院校发挥好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
“培训规划”将关注点投射到四个重点领域,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高质量推动产训结合,加强全民数字技能培训。这四个方面既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领域,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这些方面仍是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短板,需要结合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双高计划”建设加以全面完善,尤其要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培训的职能,重视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关要素的内涵建设,如培训师资水平的提升、培训资源质量的提升、培训设施功能的完善、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等,将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同等对待,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职能区分。要加强相关机构建设和区域内职业技能需求调研,研制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贡献度、认可度和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挑战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选择。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全国职教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是职业教育在新形势、新背景、新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之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国家推行的培训规划对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技能传承与培养能力需要提升
《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职业院校对社会的服务贡献成效显著,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中职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度仍然较低,还存在诸多现实的局限性”③。具体表现为: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渠道不畅”“合而不深”等问题,对促进技能形成的作用甚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参差不齐”,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就业机会,但整体就业质量不高。这些都反映出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理解和落实不够,缺乏应有的社会适应性。对此,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整体照搬或模仿应用型和研究型院校面向学科式的模式和方法,其自身的职业特色被逐步弱化”④。
职业院校要履行职业技能培训职能,必须在增强自身适应性上下功夫,重点要提升自身培养和传承技能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改革,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二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真正发挥服务企业培训主体,夯实技能培训基础的作用。“中国的企业技能投资意愿、个体技能学习意愿以及职业教育类型地位也相对较低。”⑤“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职业院校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这一定位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能力取决于其服务企业的质量,即政府部门要把校企合作开展高质量技能培训的成效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技能培训与开发水平需要升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五年,但“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需求仍有差距”⑥。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基础部分,职业院校受普通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虽然已经走出“象牙塔”,但并未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趋势,职业院校并未展现应有的优势,尤其在服务企业技能培训、产业工人技能积累、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面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繁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职业院校的培训水平和质量亟须升级,否则将无法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与开发水平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根据《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年,高职学生发展指数靠后的100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是36%,比2019年高职“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值40.5%要低4.5个百分点。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地区与院校之间不平衡的情况。同时,受“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的影响,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相统一的模块化、系统化实训课程体系仍存在较大不足,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培养与培训的需要,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和高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培训基地与资源建设需要拓展
当前,职业技能培训还难以适应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开展培训的基础能力薄弱,其针对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支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这些都是职业院校在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尤其是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中不可回避的挑战。对职业院校来说,提升职业技能传承和培养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但前提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培训资源建设,这也是职业院校参与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服务国家技能培训规划的重要基础和能力支撑。一直以来,“在技能积累方面,中国不断推动‘机器换人’步伐,以减少对劳动者技能的依赖,并未尝试在自动升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再技能化’实现更好的人机结合”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相对较低,尤其不愿投资技能培训。
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不畅的影响,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校企共建共享机制,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还相对滞后,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刚刚起步,数字化培训资源尚不构成体系,职业院校1+X证书试点缺乏基础性支撑。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和水平受到制约,技能培训质量也不能满足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迭代升级的需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能培训基地和培训资源的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和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这不仅是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院校应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的又一挑战。
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下职业院校的变革
为应对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职业院校必须全面审视未来发展,寻找变革策略。近年来,在“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双重动力推动下,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发展迅速,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但从技能型社会建设和技能中国行动的要求来看,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来看,仍急需围绕类型化特征、高质量发展、办学适应性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
(一)突出类型化特征,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并要求职业院校全面落实培训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是对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院校法定职责的履行,是对职业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职业院校功能的回归。”⑧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类型化发展在职能上的表现。长期以来,许多职业院校并不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和资源建设,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不够。职业教育类型化更多是从职业教育整个领域来说的,视野宏大,涉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改革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问题等,较少从职业院校的视角去讨论。我们认为,从职业院校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类型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观念层面,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观念,推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能,培养大批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地方产教融合城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有效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创业,营造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氛围。二是实践层面,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进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及项目化、任务式、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因为“课程类型是教育类型的本质内涵”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推进,各种新形态活页式教材的出版,正在改变职业院校的课程与教学形态。
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来讲,职业院校类型化发展就是要全面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能。为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变革:一要提高对技能培训工作的认识,将职业技能培训摆在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系统规划,科学实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建设技能型社会,两者缺一不可。二要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团队,研究制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对现有继续教育机构职能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与不断增长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三要积极争取地方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和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以培训为切入点,全面服务地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职业院校要立足本地、服务区域、辐射全国,以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争取地方培训资源和项目,增强与地方发展的互动与合作。四要争取政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数字培训资源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这是当前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最为缺乏也最为紧迫的需求,也是职业院校争取地方技能培训资源的重要基础。五要实施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将培训能力与教学能力充分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重点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个体技能水平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强化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并有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2017年,陈宝生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上总结讲话时指出,高等教育抓质量、抓公平、抓改革、抓开放,首要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面临许多新变化与新要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建成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之间的耦合与互动关系是由高质量发展所带动和体现的。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比例偏低,产业工人进行技能积累的自觉性和程度不够,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较为突出,职业教育吸引力依然不足,技能人才队伍、技能型社会与职业院校改革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未得到明显强化。这些都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回应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切,高等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全面构建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实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愿景目标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支撑。”⑩
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技能型社会,既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职业教育面临两大任务,在职业院校中具体表现为:一要全面打造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主要标志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当前,高职院校基本完成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的专业改造,普遍形成了专业群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尤其强调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专业群发展平台和资源优势,联合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建设产业学院,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国家技能培训战略的需要。尤其要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要全面打造以产教融合为标志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全面对接地方产业布局,灵活调整专业结构,依托专业群与支柱性企业建设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强化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共建共享区域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或产教融合联盟等,积极参与国家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推动形成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等之间的命运共同体。
(三)增强办学适应性,全面服务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
当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已成为比较紧迫的改革任务,具体到职业院校,就是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学校职能,增强办学适应性。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埋头拉车”,对国家改革与企业需求回应不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娱自乐”,对地方发展与技能形成缺乏探讨;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力所能及”,对行业企业和产业需求对接不够。面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职业院校必须不断调整、完善自身职能,全面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应对市场与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职业技能培训的视角来看,“‘十四五’时期职业技能培训面临新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11]我国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与技能积累的模式,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要求不高,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较低,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迈进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也在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进行适应性变革,全面对接并高效服务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职业院校办学适应性,主要指其不断完善的社会职能与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之间的对接程度,表现为职业院校对地方产业与技术发展的贡献度、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从贡献度的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可以从四个方面增强办学适应性:一是自主改革,自觉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如开展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二是自主融入,努力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打造区域高端智库、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三是自主创新,全面推动形成一批国家层面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等,如推动基于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职教集团实体化改革等;四是自主创新,积极改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在“十四五”时期面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挑战,需要全面提升培训能力和水平。从认可度角度分析,职业院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增强办学适应性:一是不断提高行业企业认可度,如用人单位满意度,行业企业委托培养、培训和技术研发满意度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与技能培训满意度等;二是不断提高业内影响力,如提高学校、专业群在区域的影响力,加强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合作、专业与专业的联合;三是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如参加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国际合作办学等。
(四)建设信息化资源,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技能供给能力
近年来,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逐渐从“乔布斯之问”中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手段及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了独特优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12]。“‘职业教育信息化’不能等同于引进新机器、新设备,而要进行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化,是从信息角度对职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认识的过程。”[13]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形态创新。
具体来讲,新发展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进行教育形态变革,加强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开发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尤其要加强智慧课堂、数字培训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和利用行业企业的优势,发挥企业在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智慧教室、远程技能培训系统,围绕不同培训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是职业院校服务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战略的重要基础。推进培训资源库开发应用、支持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平台建设,不仅是“十四五”时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应对新冠疫情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开展技能培训形态变革的需要。
此外,职业院校还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教学与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职业技能供给能力。当前,要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强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带来了技术变革,也要求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基本形态进行改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延伸,学生不再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且仅能从课堂获取知识,而是能运用自身知识经验主动进行知识、技能建构。其次,应重视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随着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与教材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资源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其涉及在线课程资源、素质拓展资源、素材模块资源、学习检测资源等。对此,职业院校应加强该领域的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在模块化课程设计、新形态教材分析、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最后,要持续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展示等多种实践活动,将信息化理念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使信息化手段全面服务教学活动、信息化理论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四、结语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为适应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参与国际产业与技术分工、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国际竞争力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改革。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必须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进行有效嵌入和深度耦合,以高质量、高水平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出台,不仅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深入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技能就业、技能创业与技能创造的重要举措。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确立与完善,需要职业院校全面参与,抓住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重大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水平建设为目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围绕主体需求发挥好基础作用。
[注释]
①石伟平.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建设技能型社会[J].职教通讯,2021(5):1.
②⑥李心萍.我国首次编制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一年专项规划[J].职业,2022(2):4,4.
③张驰,赵良伟,张磊.技能社会:技能形成体系的社会化建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8.
④徐坚.国家主义技能形成制度中高职院校发展困境及现实路径[J].职教论坛,2019(3):27.
⑤⑦郝天聪.职业教育何以成为类型教育——基于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建设的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67,67.
⑧孙诚,聂伟.齐抓共管,大力推进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工作开展[EB/OL].(2019-11-18)[2022-05-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91/201911/t20191118_40 8704.html.
⑨杨金土.课程类型是教育类型的本质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14.
⑩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1):28.
[1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Z].2021-12-15.
[1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25)[2022-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3]吴学峰.2.0时代视域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逻辑与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