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2022-03-18孙杰龚方红
孙杰 龚方红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2020年9月教育部、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构成的苏锡常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创新思维活跃的地区之一”,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助力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无锡市为例,研究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从而进一步推进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无锡地方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
一、无锡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无锡经济发展的现状
无锡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是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无锡市常住人口为746.213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7.82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79%。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2021年,无锡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同时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14003.24亿元,GDP总量位列全国第十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在全国城市前列。《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无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期末的1.4∶47.5∶51.1调整为“十三五”期末的1.0∶46.5∶52.5。其中,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占比继续下调,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工业方面下调了1%,但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在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968.80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达到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速势头,五年时间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是无锡自主创新的关键机遇期、产业强市的纵深推进期、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期,至“十四五”末,无锡市将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增加至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能力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建成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二)无锡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2021年,无锡市共有高职院校10所,具有职业教育功能的开放大学1所。其中,国家“双高”学校建设单位1所,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1所,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所,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所,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所,在校大学生8万余人。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在岗教职员工总数为5406人,专任教师总数为3896人,生师比为1∶15.8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84%。
近年来,无锡高职院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稳步提升专业发展内涵,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各高职院校以服务无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学校的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021年,全市10所高职院校聚焦无锡市重点发展的物联网、高端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5G产业、人工智能等4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文创服务、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共开设157个专业。各高职院校还与当地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成为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当地企业培训和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就业人数为22351人,其中在锡就业率为66.19%。总的来说,无锡高职院校与无锡产业发展相融共生、同频共振,有效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状态评价
(一)办学层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十四五”时期是无锡全面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攻坚时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无锡市上下的共识。“十三五”期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DP位居全国万亿级城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入千亿元级行列,实际上,发达国家(地区)发展到无锡当前所处的这一阶段时,即在同处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都纷纷选择了在原有高等教育体系基础上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等学校(即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大学)的策略,构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满足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截至2021年12月,无锡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43.3万人,每万人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仅为1119人。而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无锡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以上,合计每年约需培养3万人以上。可目前10所无锡高职院校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约2.3万人,且培养的多数毕业生因学习年限(3年)、学历层次等原因没有直接进入高级技术技能型工种序列,而是在中级工甚至初级工序列。同时,无锡仅有的3所本科院校,江南大学的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无锡学院和太湖学院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数量也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无锡市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含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把机械、冶金、电子、纺织、石化列为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随着无锡市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21年度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有60个,涉及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光伏组件制造工、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广电和通信设备电子装接工、电线电缆制造工、缝纫工、陶瓷工艺品制作师、药物制剂工、电动自行车装配工等,紧贴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等无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和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需要,具有鲜明的无锡烙印,也与无锡加快制造强市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整体规划高度契合。但目前10所无锡高职院校中开设上述60个工种的相关专业数覆盖率不足1/3,无锡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磨合。
(三)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建设水平不相适应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篇就明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说,职业教育除了具有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功能以外,还需要具备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及加强社区教育、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这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服务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社会服务能力。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重点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标准,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开展整体技术改造,实现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这为无锡高职院校在“十四五”期间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在入选《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服务贡献典型高职院校的60所院校中,无锡仅有1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服务贡献典型学校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就业人数、就业去向等定量数据并结合学校服务贡献案例遴选出来的,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锡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根据无锡市2021年度职业教育年报显示,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的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为5564.3万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9107.4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为6381.73万元,平均到10所高职院校,纵横向科研和技术交易年到账满足1000万元及以上的仅3家。这与无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浅层化、教师的科研应用能力不强、技术攻关水平不高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另一功能社会培训的角度来看,无锡第一产业农业从“十一五”末占比1.7%到“十二五”末占比1.4%再到“十三五”末占比1.0%,15年来,第一产业一直处于平稳下降趋势,这也随即带来一个问题——结构性失业,即原来从事农业的部分劳动力要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事生产和劳动,而这一部分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培训,也是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另外,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未来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支持企业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这些都需要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助力区域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但是,近年来无锡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退役军人培训服务方面做出的努力,离无锡市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无锡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技术攻关和职工培训的精准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政行企校四方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企业存在“用工荒”“技术难题”,缺少专业的职工培训机构、教师和研发人员,高职院校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与培训对象,政府、行业“牵线搭桥”作用发挥有限。
三、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聚焦区域经济关键重点领域,创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1.瞄准两个高端,培养职业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的一种类型,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需求,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打响中国第一工商名城品牌,其中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增加至10个。《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物联网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比“十三五”末提升3个百分点以上。无锡市在“十四五”期间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来支撑。当前,普通本科毕业生偏重于理论研究与应用,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等技术能力不足;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由于培养周期短,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着力发展与区域高端产业相匹配、满足社会需要和人民期待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重点围绕无锡市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拓展人才培养层次,为区域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要先行先试,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无锡是“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首个“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苏锡常都市圈“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双高”院校和“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二者可以依托原有的办学基础,分别开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专业的试点,提高无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为无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既是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江苏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先行先试的重要措施,更是无锡市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精准对接无锡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合理布局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是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无锡高职院校要抓住无锡市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机遇,进行专业(群)的整合与优化,确保专业(群)设置紧密对接主流技术和区域产业发展。一是密切跟踪区域内产业发展,针对地方产业的类型和人才规格需求,实施专业评估及动态调整机制,不断调整专业布局,科学制定专业设置规划,及时停办与产业发展不紧密甚至落后于产业发展的一些专业(如市场营销、部分小语种等),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专业(如物联网、装备制造等),开发契合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二是建设若干个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市级以上产教融合联盟(平台),推进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产教融合载体建设。依托产教融合联盟(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在专业(群)设置、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2.动态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注重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是不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进课程、进教材,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同时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衔接,开展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衔接项目探索与实践。二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增进学生的真实实验实训活动场景体验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形成最优发展组合。同时,课程设置还要体现就业导向的特征,由校企联合开发教材和课程,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契合无锡地方产业发展。
3.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因校制宜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无锡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这是需要坚持和保留的。特色就是亮点,特色就是品牌。高职院校要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坚持自身特色和优势,对接无锡地方支柱产业,避免举办专业的同质化和空心化倾向,为无锡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1.搭建政行企校合作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办学的新发展格局转变。积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和平台建设,启动《无锡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为校企合作提供法理依据。建立健全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地方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二是持续完善“六业联动”产教协同机制,以校企“资源共用、基地共建、利益共享”的联合方式,强化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融合互动,推动职业学校与产业联盟、与企业结对、与园区共建,促进学业、就业、职业、产业、行业、企业“六业联动”。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定期发布无锡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和技术需求预测报告,灵活运用政策措施和资源配置手段,引导学校为地方转型发展提供急需的技术和人才。聚焦“产业链+产品线”,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技术标准、用人标准、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构建政行企校持续合作发展机制。三是搭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提供高效的技术研发与转化等功能。无锡高职院校要汇聚师资团队、研发平台、专业优势等资源,广泛参与产业科技平台建设,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服务,瞄准科技前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围绕产业布局,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打造无锡智能制造技术交易平台,服务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助力智能制造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另外,还要与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联合政府协同打造制造智能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2.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助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明确要求,“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要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以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训载体”。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因此,无锡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针对无锡市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失业劳动群体,如第一产业中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第二、三产业中的失业人员,结合其原有技能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使其较快取得上岗技能和就业机会。二是针对特殊人群,如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转岗职工、外来劳动者等,探索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无锡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特点,以及师资队伍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联合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承接相关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转岗转业、储备技能、通用职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培训。三是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平台,有序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支持无锡市1+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个人培训账户,形成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实现与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联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