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力提升的“学程”再建构实践研究
2022-03-18赵晓燕
◎赵晓燕
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新性学力”的发展是衡量学习任务是否具有挑战性,学习方式是否具有丰富性,学习评价是否具有多元性的指标,指向学力提升的“学程”再建构的实践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新课标实施之后,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主阵地巧妙转向?怎样使自己的教学主方向适时调整?“学程”指向什么?“学程”再建构指向什么?为了更好地对应语文新课程标准,原先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课程逐渐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尝试探究“学程”再建构的源发性、迁移性、辗转性等问题。“学程”再建构是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化杂为精的过程,不仅重突破、重改变、重整合;也重赏析、重解读、重提炼。“学程”再建构着力于突破传统“学程”,重新架构和建设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师生关系等的建构,借助“学程”再建构的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促进学生阅读力、思维力、表达力得到提高,遵循“预学→深学→助学”原则,最终指向学生的“学力提升”。
一、横纵牵引,注重求异性
文本内容体系的整合性,可以是单元内和单元外的组合;也可以是整本书中某个,某几个知识点、情感点、手法点的比较出新;还可以是大单元横向与纵向的梳理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一)模向链接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要注意到知识点、能力点的渗透,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完成学材再建构的尝试。语文课堂由于教学模式的不同而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新鲜感、满足探求欲,积极学习、增加积累,获得丰富的体验。尝试以学生常见的音乐、绘画等作为媒介来横向链接,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素养。
学习《白杨礼赞》,选取描绘白杨树外形美的文字,鼓励学生从绘画的角度,考虑白杨树的色度、比例;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树干的高度、围度;从生物的角度,考虑环境的湿度、温度。
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植树,可以在学生了解牧羊人慷慨无私和坚忍不拔的基础上,探知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的可行性,引入相关生物知识,借用化学酸碱盐的知识,从专业角度来介绍树种的选择,树木存活所需的土壤、水分等要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中国石拱桥》,可以在了解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基础上,借用美术知识来了解“设计图纸”的构图、色彩、造型;借用建筑知识来了解“框架结构”的大拱、小拱、联拱。《苏州园林》更是一篇美学设计最好的诠释。横向牵引,可以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的学力在不断探究中得到提升。
(二)纵向延伸
在学程推进中,我们要善于将相关课文作纵向延伸引读,让学生在大幅度的思维跨跃中,引发思维品质的飞跃。学生学习到的不是理性知识和常规认识的累积,而是通过诵读、辩论来了解世界的唯美、奇异,通过交际、写作来了解世界的纷繁、多边。纵向延伸,就要去找到点与点,面与面之间的关联处,比读联读,给学生带来独特的体验,能将那些平面的知识和平常的策略转化为生动可感、丰富多样的文本阅读与深潜写作的有趣行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的高效,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毅力来实践。
学习《一棵小桃树》中“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联系《阿长与〈山海经〉》,《白杨礼赞》等可以比较相同手法的异同点,鼓励学生从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来解读。学习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结合《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相关散文来类读;结合《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小说来群读;结合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来比读。学习写鲁迅的作品,如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来剖析其作品中寄寓的思想内涵、人生感悟、重大抉择。可以设计群文阅读,如“走近鲁迅的身边人”,阿长、寿镜吾、藤野先生来纵向比较,寿镜吾、藤野先生同为老师,给鲁迅留下的印象却不尽相同;阿长虽然不是老师,但对鲁迅的影响挺大。
“学程”再建构时要注意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学习专题,让学生自主探寻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点,尝试对单元化的学习任务组群进行学习活动的实践,目标是指向学生的综合学力、核心素养,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语境性和情境性。
二、曲直探问,注重辐射性
课堂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不唯教材,不唯师言,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所想。“学程”再建构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自信”的、“自励”的,有主人翁意识,能够尽情释放内心,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自主习得,能够提出生活和学习中的疑问,结合语文学习自发行动,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学会合作,借用大自然、社会等维度积极思索,运用文字、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来呈现观察与探究结果。
(一)以曲问直
“学程”再建构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能够让学生自主质疑,援疑质理,寻求解答。提问不宜直白,缺乏思考深度,而应该借助“问题设计”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内化学生的感受,增加学生的理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错综见意,曲折生姿。”说的是文章内容要有波澜,行文要有起伏。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要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地讲解和灌输,要想办法让学生“跳一跳”来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要善于改变方向,转换问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十分讲究这种“以曲问直”的教学技巧。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借鉴。一是“年且九十”的“且”字,钱老师没有直接问是何意,而是问学生愚公九十几岁啊?学生赶快看注解,明白了“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中“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学生就迫切想知道他父亲是否会同意呢?这样,“霜”“遗”二字的意思就明白了。虽然钱老师没有直接告知字词的意思,而是主动求异,通过侧面的“曲问”,不仅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因思考角度的不一样而充满探究的乐趣。
比如,学习《天下第一楼》,福聚德烤鸭店掌柜将买卖交给同乡卢孟实经营,为了明白为什么交给同乡而不交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提问“老东家唐德源的两个儿子是怎样的人?”就可以促使学生回原文寻找,结合相关情节理解问题的答案。就像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说“减头绪、立主脑”一样,提问可以换位思考,平中见奇,平中见思。
(二)以直促曲
“学程”再建构过程中,学习形式的改变让学生品尝到挑战的喜悦,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深层思考的欲望,将学生探究的触须不断深入与深潜。学习一篇课文时,可以在直接提问之后,设置连环问,逐层剖析;也可以就一个点作为切入口,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合作与交流是不变的追求,学生的学前预习、学中合作、学后讨论都将有助于学力的提升。
《社戏》《孔乙己》《阿Q正传》,都是写人物。学习时可将三文联读,抓住相似点“偷”来助力学生思考。双喜等孩子偷罗汉豆吃,阿发直接说“偷我们家的”来向小伙伴们推荐;孔乙己偷人家的东西,以“窃书不能算偷”来掩饰;阿Q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发现后,用“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来搪塞。“偷”的对象不同,人物性格也迥异,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方法。
课堂可以开启“自享”模式,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组织和开展相匹配的活动,比如“人物连连看”“环境处处探”“主题细细品”等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角色的定位、定性、定格,从而获得情感的过程体验。课堂上,“学程”再建构改变了课堂的模式、课堂的氛围、课堂的体例,学生是主行者,教师是伴行者;学生是主议者,教师是附议者;学生是主诉者,教师是受诉者,活动呈现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静默独悟,可以沸腾畅谈,可以交互辩论,可以换位体验等等。
三、深浅共依,注重全局性
肖培东老师说:浅浅地教语文。深文浅浅教,既明确了教学定位,又考虑到学习主体,“浅出”是以“深入”为前提。“学程”再建构离不开评价体系,是深入文本,了解学情,让学生在多角度评价中体会到“被肯定”的自豪,进而能够深入浅出,因为问题解决而感觉到“深文浅懂”。学生提问,合作解答;学生预习,确立目标;学生查阅,筛选难点;学生纠错,共定重点;学生合作,思维碰撞。
(一)浅处留痕
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意蕴分类来突出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监测多向评价结果,可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计划是否可行,需要实时、适时地调整教学双边活动;运用情感驱动原理,教师结合学情,尊重个性,灵活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体现自评的“自生”与互评的“互融”。评价的“留痕”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评价带来的感动,体现评价的“线式”和“点式”内涵。教材内容的人文性、育人性需要借助节日,结合文本资料,引入文化的学习,享受文学的魅力。
当学生的生本意识、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就会变得可触可感,由此产生的想法就会变得宏大而广博,不再拘泥于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一种情感,能够与外界共融、与外界互辩、与外界和解,渴望依托自己的言行来挣脱现实的桎梏,将学力的提升作为自己与外界对话的旨归,在“学程”再建构中求索、质疑、反思、改变,在内心“留痕”。
教师在学程推进过程中不是一个监督者和设计者,而应该兼顾学情、兼顾课标,以一个合作者、伴随者、体验者出现在学程中,在建构的基础上寻求再建构的可能性,进而凸显学生“我可以”“我相信”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持续性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程的本质是学习价值不断攀升、扩充的过程。
(二)深处浸润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施行和有效开展,学生个性获得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可以确立“开放”模式,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从“深处浸润”到“脑际萦绕”,需要不断扩大语文的外延,创设全景的结构,常规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综合评定。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些评价要素是可以量化的,我们可以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精准、全局地反映客观实质,防止出现主观臆测的情况。
评价时可以采用诸自学辅导式,小组讨论式、座谈切磋式、合作学习式、节目表演式等各种类型的课堂样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多向的交往中充分发挥潜能。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检查学习效果,评价多元标准。书写类、叙述类、手工类、劳动类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对象,可以从亲情感化、友情互补、舆情助推等层面规划教学目标,借助家长、教师、学生、亲戚、长辈等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一个“学并快乐着”的优良情境,濡养语文学习的愉悦度、体验度、倾情度,指向学力的提升。
学生在评价中感受肯定、体验成功,情绪会更加高涨,评价中指出的问题也更加能够接受并改正。这样,自评,发展个性,自我强化;互评,获得知识,融洽关系,既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又提升了综合学力。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倾注期待,就能唤醒、激活他们,进而转化为高度自信、昂然向上的内驱力。在“学程”再建构之下的过程中,学习资源整合、学习方式组合、学习评价糅合,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明显提高。学生有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了丰富的交流渠道当然是非常幸福的。这种鼓励探索可以在学校、在家庭、在生活中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指向学生学力的发展,突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