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与改革
——关于“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18褚治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证资格证学科知识

◎褚治明 张 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驱动,“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是适应国家人才目标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深度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提升师范生竞争力,有效提升具备知识与技能的双向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的开展“课证融合”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教师和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而言是双向互赢之举。

一、“课证融合”教学相关概述

(一)《语文教学论》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1]。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分析和处理各种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此过程中认识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与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和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强调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采取先进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不同的教学实际安排语文教学设计,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效益。

(二)语文教师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书即行业劳动者为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证明。同样地,语文教师资格证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一个前提条件。语文教师资格证也有其内在的标准和要求,它不仅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考量其所具备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三部分,考试题型采用单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2]学科知识主要考察学生触类旁通和理解应用能力,需要学生下功夫掌握语文学科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设计是对学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综合考查,笔试和面试部分都有所设计,考察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片段教学课文试讲的能力;教学实施与评价需要学生不仅掌握理论基础,还要与具体教学实际相联系。

(三)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也可以被称双证教学,即课程的内容和职业考证的内容相一致,是专业考证和职业教育相融合[3]。通过对所设置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具备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考取证书的通过人数会有所增加。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而言,“课”是指某专业设置的课程,如《语文教学论》课程,“证”是指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语文教师资格证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必不可少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他们从事语文教育行业的基础。课证融合是指《语文教学论》课程和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看,“课”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人才的培养,“证”是所从事职业的需求,即语文教师教学的能力,“课证融合”便是指把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人才和语文教师资格证标准和要求结合起来。

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语文教学中“课”与“证”分离现象严重[4]

高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对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不重视的现象,只是单纯教学本课内容,按章节中规中矩进行教学,未能与教师资格证内容相结合,致使《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与语文教师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往往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也不能正确学习和理解语文学科专业素养。如在《语文教学论》课程中,主要教授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而语文教师资格证中考核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语文教学论部分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部分有所重合,而学科知识和教学评价未能很好的联结,需要学生在备考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过程中再次进行相关的查找复习,不能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师资格证考核内容进行关联,做到触类旁通,导致《语文教学论》课程与语文教师资格证有所分离。

(二)语文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未能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以相关理论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体系与教学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在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过程中主要考核结构化问题、片段教学课文试讲及专业答辩,其中片段教学课文试讲是教师资格证面试考核的重难点,都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将专业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事实上,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结合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进行相关教学,导致学生缺乏上讲台发表想法,片段教学试讲的机会,久而久之眼光浅、视野窄,眼高手低,忽视了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环节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其他原因,如课程体系的设置导致教学时长不足,缺乏实践机会等,种种原因都导致语文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未能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停留于理论知识的表层,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方法因循守旧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也要转变角色和行为。部分教师未能转变角色,仍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致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也未能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而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有部分题型为案例分析题,需要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评析,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部分案例只是大致过目,并非开展更深层次的探讨,加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厌其烦,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佳等现象,这些对于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学习是不可取的。

(四)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发挥考试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提倡课程教学改革,很多学校和老师都积极倡导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学生,不以分数成绩论为标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际中,这样的考查方式往往得不到实现,避免不了期末考试中一张试卷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只需要在期末考试中认真复习即可取得好成绩,这对于记忆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不能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如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情况等。有的学生可能擅长考试但不善言辞,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反有的学生可能表达能力较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单凭期末考试中试卷考核的方式无法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正确发挥考试的作用。

三、“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改革路径

(一)将教师资格证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

重构《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以语文教师资格证考核标准和要求必须学会的内容为主线,构建语文教学内容和计划,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语文学科素养与专业技能等的相互融合,做到触类旁通[5]。将《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语文教学论对应语文教师资格证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力求做到与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模块相对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教学,完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调整优化《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如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网络设备等,以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为基础,采用讲练结合、案例分析,片段教学试讲等,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及实践活动,为语文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考核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要使“课证融合”教学模式落到实处,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发挥其作用,采取双向教学的方式,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课型和学生实训的教师指导式教学课型相结合的教学课型,使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主体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依据教师、教材、网络等一切有效的学习资源,在思考和探索中完成学习任务,并提倡研究性学习,重视师生互动性地探讨,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教师组织教学、创造情景、协作分组等,在相互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随后教师要及时予以总结,这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的是学生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论》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语文教师资格证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相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深度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应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学论》课程与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从而致使学生在学习和考证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脱离现象,不能很好的应对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习效果不佳。教师也要全面解读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和真题,不断革新语文教学新思路。如针对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中出现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核点,采取语文知识技能比拼和辩论赛等方式,提升学生语文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还可采取讲练结合、案例分析、片段教学试讲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文教学能力[6]。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正确发挥考试作用

要建立《语文教学论》课程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看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语文教师资格证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如学科知识的掌握、教学设计的安排、片段教学的试讲等方面综合考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要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和体系,正确发挥考试的作用,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性看待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发挥学生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

(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针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离的现象和问题,《语文教学论》课程需要不断优化其课程教学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从而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让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经常参与地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课堂授课、教研实践及课题研究等活动[7],夯实良性互动,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论》课程和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体系为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方向性指导,对语文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时效性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语文教学论》课程价值,促使理论与实践落到实处迫在眉睫,既要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注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可持续性学习,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课证资格证学科知识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品读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保证教师资格证含金量,优化教师后备军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