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艺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责任

2022-03-18吴长青

语文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科网络文学文艺

○ 吴长青

(安徽大学 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随着媒介的变革,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艺样式和文艺形态由于介质的改变,创作上也出现了差别,特别是声光电以及以数字虚拟技术作为后台支撑的图像、声音和文字的综合运用,网络文艺作品的种类和艺术本体都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同时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线下移到了线上,传播手段也有了质的突破,受众人群的接受也有了几何倍数的增长。

一、网络文艺教育的基本格局

所谓“网络文艺”一般指“网络小说(文学)、网络自制剧、网络动漫、依托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等”[1],当然也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动画以及有声书等新的网络文艺新的业态。与传统的文艺样式不一样的除了传播的面宽和量大之外,核心在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创作和制作手段的革命性的颠覆,很多文艺样式都是新生的事物,打破了手工时代和工业时代单一形式的人工或人工与机器混合合作的生产模式。

作为数字时代的产品形态,后工业的文化生产的特性是基于网络复制与传播为核心的数媒产品不仅具有实体的性质,还有数字技术的虚拟、交互、智能等特点。因此,网络文艺教育同样需要一批带有网络文艺特点,反映网络文艺规律的代表性作品作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和多学科的普及推广,以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以及审美的接受。

笔者2013年开始进入网络文学“编辑与写作”普通本科教育的探索。当年这项工作除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艺术类中进行本科招生外,普通类还没有一所高校真正开展起来。我当时和河海大学的陈新耕教授一起找到南京晓庄学院分管教学的刘维周校长,刘校长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高等教育应该有这样的文化担当。在热情接待我们的同时,刘校长当即把后续对接工作安排给新闻传播学院的于院长。于院长当时正在忙着新闻专业的省级重点学科验收……在等待于院长回复的时候,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听到这个消息就找到我,陈述了在三江学院办此专业的各种便利条件。

在此后的时间里,三江学院又主动与我们接触、沟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5年全国首家“网络文学编辑与写作”本科专业在三江学院招生,这条新闻自然上了当年教育新闻的“热搜”。随后,江苏省作家协会将“江苏省网络文学院”也挂到了三江学院,三江学院与南京的“红薯网”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同时,南京的网络文学企业如逐浪网、酷匠网以及省级融媒体高级管理人员相继被聘为三江学院网络文学学科的“特聘教授”和“特聘讲师”,这种灵活的办学模式和人才流动一直辐射到全国的网络文学全行业。

三江学院所在的雨花台区和临近的江宁区、秦淮区,相继开发出专业产业园——江苏网络文学创意产业园、江苏网络文学谷;江苏省作家协会将“江苏网络文学周”“江苏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的发布、例行活动和颁奖现场都放在这些园区,一方面扩大了园区的品牌效应,同时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对接,吸引了很多网络作家和网络文艺企业的入驻。

北京连续多年举办“网络文学+”大会,意在加强对网络文学IP的转化与推广,加大互联网文艺产业的发展;浙江通过举办“网络文学周”活动,加快网络文学在产业中的比重,2021年已将“网络文学周”扩容为“国际网络文学周”,加快网络文学的国际化进程,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网络文学+创意写作”应用型本科专业,开始实施招收30人一个班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创作方向、批评方向,经验管理方向各10人,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实现网络文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湖南长沙将“网络文学小镇”做成了网红打卡地,湖南网络作协将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都安排在“马栏山网络文学小镇”,将网络文学作为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核心引擎来打造;四川成都从2018年开始则利用四川音像出版社打造“天府TV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天府TV网络音像(视听)审核播控平台”,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转型背景下,抢抓“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等相关政策及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互联网数字出版与媒体转型融合发展新模式的重大实践[2]。

事实上,网络文艺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网络文艺教育的支撑与拓展,这样的案例在全国有不少。安徽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除了硕士和博士招生外,还成立了网络文学研究中心,聘请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中南大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欧阳友权作为“大师讲习”教授;同时还吸引了全国一批专家、学者参与编辑网络文学教材和网络文学研究;2020年8月,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出版了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的《网络文学教程》[3],以供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未来还将组织编写研究生教材。除此之外,中南大学、湖南工商大学、广东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的网络文艺专业给当地的网络文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持[4]。

由于网络文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跨学科特性以及对人才的基础要求高,甚至需要基础教育的协同。尤其是人才培养难度大、成本高,尤其是师资奇缺,教育成本核算与常规也不一样,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依靠一个学院或系科的能力根本无法实施。因此,可以成立协作体或吸引相关企业参与。除中南大学与中国作协合作成立研究基地外,山东大学与中国作协合作,成立“中国作协山东大学研究基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分别与上海市作家协会、阅文集团合作成立网络文学研究院;另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基地”[5],目的都是放大资源效应、培养新兴文艺评论人才,为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做出的积极的表率。

二、新时代网络文艺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新媒介的蓬勃兴起,网络文艺呈现出多样态、多维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党中央将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讳言地说,这也是一项基本国策。

为此,中国文联成立了专门机构以及相关专业委员会。教育作为承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思政建设已经蔚然成风,网络文艺作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拥有庞大的年轻受众。因此,网络文艺与教育也是贴得最近、关系最为密切,很多年轻人既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创作者。因此,网络文艺进校园,增进网络文艺与教育的互动,是加强和改进网络文艺评论工作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网络文艺教育这种形式检验网络文艺评论工作的成效,促进网络文艺评论人才的培养,推进网络文艺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增强思政教育的活泼度、参与度,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时代性。

同时,通过阵地建设,普及网络文艺的艺术原理、艺术内涵与艺术价值,打造新时代网络文艺评论的高地,锻造网络文艺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艺评论与网络文艺教育新军。通过这样的阵地,还能够将思政与艺术融合、新媒体与学科融合,造就高质量的学术队伍,扩大学术研究范围,拓展学术研究视域,全面促进学术与时代的参与度,提高学术回应时代之问的深刻度与美誉度。

众所周知,网络文艺作为新时代主要的文艺样式之一,样式之多,形态之广,渗透性之强,辐射范围之阔,超越了传统文艺的当下处境,特别是吸收了众多艺术门类的经典,受众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加强网络文艺的教育工作,是具体落实新时代文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重要举措,是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宗教观和民族观的有效手段,也是抵制“三俗”的坚强后盾。因此,推进和加强网络文艺教育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教育是重要的载体,更是重要的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抓手。增强文联行业、学校以及机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扩大阵地、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事业与教育事业根脉相连,信仰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网络文艺既是新文科建设的载体,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文科建设可以通过网络文艺来呈现,无论是语言类、视听觉类、竞技类、表演类还是观赏类、制作类等都可以在此交汇,形成新的跨学科、跨门类的综合提升,同时可以与行业、企业形成产教融合,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又有学科的交叉性。总之,是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可以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绝佳的舞台,促进学科边界扩容,融合学术、科研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与路径,也为我国文化产业从“研发—制造—营销”为典型的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生产体系的日臻完善保驾护航。

网络相对的无边界性,增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需要与世界分享。网络文艺作为媒介变革和技术革命的成果之一,附载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与重任。充分利用好网络文艺,发挥出网络文艺的传播功能,是新时代网络文艺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体现。网络文艺教育促进和保障中华优秀文化的建设和传播的质量和向量,为世界文明大家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网络文艺创新发展催生艺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阅读方式和欣赏方式的改变,网络文艺渐渐成为人们取代传统文艺消费方式的首选。因此,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质量和层次。因此,创新、发展网络文艺既是网络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和政府迫切关切的民生事业。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6]显而易见,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队伍是发展和繁荣网络文艺的坚强根基和政治保证,这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网络文艺行业内在的迫切愿望。同时,加强网络文艺队伍建设也是改善和提升网络文艺生态的强基工程。因此,加强网络文艺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讲话》发表以来,网络文艺管理机构、高校和网络文艺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网络文艺教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对会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还联合各省网络文艺评论家协会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艺教育培训,浙江省连续五年开展“全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中国作协联合杭州文联成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网络文学研究中心”,等等。同时,网络文艺企业内部也设有各类专业内训,如阅文集团、中文在线等网络文学企业陆续建设起自己的内部网络文学学院或者网络文学大学。凡此种种,都是呼应管理机构与行业自身对优秀网络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

网络文艺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和艺术规律,需要系统性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和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网络文艺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艺术形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各自的特点又要体现各自的特色,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或是混为一谈,视频、音乐、游戏、文学、漫画各自有自己的艺术特征;二是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以及学历层次有阶差、接受度的差异分阶制定,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再融合传统艺术教育理论的并创造、超越传统艺术教育理论,开创性的总结中国新型网络文艺教育理论的生成;三是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需要在网络文艺宏观层面上把握网络文艺的教育原理以及教学原则,根据不同的艺术形态制定符合各自特点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各自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系统;四是融合网络文艺平台的生产实践,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原理,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主动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同时对生产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提炼实践观点,形成网络文艺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论,构建独特的中国网络文艺教育理论体系;五是响应国家网络文艺“走出去”的号召,主动与世界融合,把优秀的中华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中国精神熔铸在各种类型的网络文艺形态中,同时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的文艺样式,把优秀“中国故事”通过网络文艺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网络文艺教育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倾向:一是立足网络文艺行业特点,贴近网络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特点,介入生产实践过程,融入管理过程,防止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脱节,造成“教”与“学”、“学”与“用”的疏离;二是师资队伍可以吸收行业人才,也可以培养“双师型”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网络企业平台任职一定期限,在职称评定和可研项目申请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青年学者职业化地投身网络文艺人才培养;三是在课程管理上借鉴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将教学、研究和课程管理进行融合,形成各自的课程特色,切忌混杂、大综合,形成以课程模块与网络平台进行产学研融合;四是网络文艺具有跨界融合性强的学科特点,因此需要带有融合、跨界的思维,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艺术样式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互动生成、传播,因此需要打破行业壁垒,也需要突破学科之间的隔膜,需要彼此合作、融合,形成合力;五是网络文艺与互联网、新媒体的技术息息相关,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前处理好艺术规律相对“不变”的辩证关系,既要主动接纳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变化的现实,同时要力求艺术规律的总结与提升,把普遍的规律与特殊的业态形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以“不变”应“万变”。

网络文艺教育是新生事物,需要以改革精神和时代责任感去实践、去主动迎接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业态和消费机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人才参与进来,否则不能形成优良的产业形态和完善的网络文艺生态,这是摆在现实面前的矛盾。仅靠行业内部的人才培训和主管部门的行政力量是远远不能胜任中国网络文艺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专业院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性的课程建设和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

笔者作为全国首家“网络文学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设计者与参与人,深感此项工作的紧迫性与危机感。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要想真正改变网络文艺生态,必须重视网络文艺教育的相对空白的现状,切实抓好网络文艺教育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诚如在上文所说江苏有良好的基础,可以在江苏先行、先试。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具体要求,这也是我们未来开展网络文艺教育的行动指南和教育愿景。

四、网络文艺教育如何助力新文科建设

网络文艺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媒介变革与人民群众对艺术接受方式转变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一方面呼应着全球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时代境遇,另一方面也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因此,网络文艺教育既贯穿着技术层面的融合发展,同时兼备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从本质上看,网络文艺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被动产物,还应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先导,由如何欣赏、领悟到怎样更好地欣赏与接受。同时,以内容作为主导的网络文艺生产也决定着网络文艺消费的方向与接受人群的趋向,这种双向推动、互动融合的回流循环系统决定了网络文艺在社会生活中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价值功能。因此,需要从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分析网络文艺的核心体系的构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文艺教育对标新文科建设。

其中,网络文艺生态在技术层面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以硬件产品生产为主的“产品型”网络文艺。在科技产品为主导的生产机制阶段,科技产品催生出用户对内容消费,内容也刺激了科技的创新。比如,早期的网络文学就是单纯在网络上写作,网络技术为网络写作提供了一种超文本的形式;早期的短视频平台,也仅是供网民上传内容,自己并不生产内容,现在不仅接受网民上传内容,还自制内容,比如爱奇艺科技、掌阅科技都是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早期生产阅读器企业也仅只是单纯生产阅读器,现在同时做内容,再比如汉王书城就是这样的网络文艺企业,包括初期的百度科技也是由单纯做搜索引擎到现在做综合的流量经济。

二是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主导的“粉丝型”网络文艺。以内容欣赏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无论是视频还是网络文学一般都是建立在“粉丝”消费模式基础上的商业机制,技术作为内容的辅助与加持,以如何更好地为内容增益作为主体,核心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生产与消费,尽管游戏产业强调玩家的重度参与,但是游戏内容大多由网络文学IP改编而来,前端的阅读型“粉丝”自然过渡到新的类型上,上游原创为下游游戏改编蓄积人气,这也是文化IP概念流行的主要因素。目前,这类科技型企业已经开始将优势的科技实力与头部内容进行强强融合。如早期的腾讯收购盛大文学成立新的阅文集团,之后阅文集团又收购新丽传媒进军影视;百度收购纵横文学和完美时空游戏都是这样的案例。

三是整合技术和内容的“流量型”网络文艺。这种模式主要以融合技术平台、内容平台和流量平台,强力突破“粉丝型”消费模式,向综合“流量型”消费模式迈进。目前主要以传统技术企业、内容生产型企业与短视频的整合为主。字节跳动、抖音、快手和YY相继结盟对应的合作伙伴,各自融合。目前,一些电商平台也与内容平台融合,实施新一轮的互联网融合。如网络文学由付费模式走向免费阅读,其内容主要成为互联网广告吸引人气的手段。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形态。

网络文艺在内容层面上既有网民主动参与的原创功能,也有网民欣赏层面上的接受功能,媒介传播是在以上两种功能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衔接、促进作用。因此,技术主导的传播功能是原创与接受主体之外的增强功能。如果缺少了便捷的传播,原创与接受则大大削弱。另外,技术和内容融合的“聚众”效应,这种同样是在技术主导下的聚合传播效应,提升了网络文艺的传播效果,这也是网络文艺区别传统文艺的最主要因素。

从教育层面上来看,网络文艺不仅体现在传播、接受层面上,更集中体现在内容的原创、媒介技术革新以及传播科技三重环节上。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艺教育本身就是新文科建设的一部分,或者说网络文艺教育在逻辑上与新文科建设是高度一致的。

在技术流程上,网络传播平台不仅仅分发、传播文艺产品,也可以分发其他门类的产品,之所以网络文艺容易在互联网上生长茂盛,这源于公众对文艺的普遍接受以及互联网技术与原创内容的巧妙结合。网络文艺发展的现实实践启发我们如何利用网络文艺的原创特征,探索网络文艺的传播规律,对接上新文科建设的相关内容,让网络文艺成为服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平台和得力助手。

1.围绕新文科“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建设,将网络文艺平台建设成为既可吸纳学生原创内容阵地,也可以成为教师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实验平台;平台上的优质内容可以改造成为教学资源,并可以向平台输送教学成果,成为师生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

2.围绕新文科“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的价值引领,优秀的网络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原则,将网络文艺平台打造成培育新时代文科复合型人才的主流阵地。

3.围绕新文科“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引领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的专业优化建设,将网络文艺融合到相关专业中去,打破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网络文艺中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AR仿真等科技力量,将人文和科技、艺术与科技等多门类进行融合发展。

4.围绕新文科“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网络文艺的内容原创、互联网技术和传播研究等领域开发出相应课程,并鼓励师生融合课程构建,形成各自学科优势,成为人才培养的高地。

5.围绕新文科“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开展法学、新闻、经济、艺术等系列大讲堂,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的模式创新建设,利用网络文艺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以及符合现代文化工业生产的特性,将网络文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的试验田。同时,利用网络文艺的开放性和原创性,借网络文学“出海”的优势,加大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促进网络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网络文艺在新文科建设中既有原创内容的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发展,又兼有信息技术、互联网传播、视听制作等现代科技,同时也是融合学科发展、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高地。它们在新文科建设中承担着内容创新和科技变革的双重使命。所以,推进网络文艺助力新文科的融合发展,既是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发展新格局,也对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网络文艺教育须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方向和意识:

一是须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文艺教育观,网络文艺说到底是大众的文艺、人民的文艺。坚持网络文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原创性与民族性并举。所谓的思想性是立场问题涉及文艺的价值和方向,艺术性重在质量和层次;原创性则是从作品的独创与创新,而民族性则是反映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提炼,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新时代网络文艺一方面有量上的需求,即要能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要有质量上的追求,即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7]。因此,需要加强网络文艺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大师风范、经典作品和“工匠精神”给予正面引导和示范效应。

二是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学科定位意识。“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如果缺乏学科意识、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相关课程的具体设置,很容易被误导成一种短期的培训行为,同时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无法达成、实施。因此,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撰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有可实践的课程构想和课程目标的构建,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日臻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质量评估的体系”[8]。同时要坚持应用型学科的学科特点,网络文艺重在思想的纯粹,文化的创新和技艺的传承,强调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融合。因此,学科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和课程结构的实用和简明,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杜绝纯粹的技术化和工具化,需要人文精神的普及。最后须明确与具体的产业相结合的同时,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说到底,网络文艺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鼓励学生创新,抓好学生的创作实践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培养与艺术的创造进行深度结合,创新德育方式,将课程思政与网络文艺的创作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提炼。

三是加强网络文艺评论工作与网络文艺教育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6]同样,在网络文艺教育中要将网络文艺批评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还有利用这个武器对网络文学去伪存真,进行甄别与提炼,积极鼓励向经典学习,激浊扬清,抵制“三俗”,防止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的不良倾向,加强对网络文艺创作的正面引导,同时尊重网络文艺批评的独立性,在吸收大众批评和媒体批评的基础上坚持网络文艺批评的学术性,排除不正当的人、事干扰,通过健全的学术批评实现对不良网络文艺作品的批评。

四是尊重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与教育的公益性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网络文艺教育与网络文艺生产形态的产业性具有对立的一面。因此,需要在尊重产业特性的同时,合理地将教育的公益性体现出来,可以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或者通过内容生产的转换与转移支付的方式,将生产与消费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整合。不增加受教育者的成本负担,实现内容互换的增值。鼓励受众将消费与生产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消费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诚然,目前全国性的网络文艺教育才刚刚开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还有些地方还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的传统艺术教育形式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隔膜,文艺人才培养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同样有着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回到人民中去,走进网络文艺现场,体会人民的真实需求,把网络文艺教育切实做实、做好、做精,锻造一批好作品,带出一支好队伍,成就一批网络时代的新型艺术家,这也是广大文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仁心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文科网络文学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豆文科作品
□文艺范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