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五位一体”赋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2022-03-18乔游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能力教育

乔游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开创出农业农村大发展的崭新局面,离不开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的支撑。从本质上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性教育,而非理论性教育。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是为全体大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而更有价值的创意和商机是依托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交叉创新,所以创新创业的培养教育关键在于专创融合。

实践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环境土壤不够丰沃、双创类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复合型双创导师力量不足、学生就业创业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提升就业创业素质与能力,扎根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等行业发展,成为应用型农林院校的突破重点。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对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界定。狭义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让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广义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个体,这从本质上说也是素质教育。[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应该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价值。[3]

2 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还有差距

2.1 创新创业教育理解偏差,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训练意识不强,被动参与多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因校而异,学分设置也从8学分到32学分不等,部分大学生甚至任教老师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是教学生创业的,这个相对狭义的理解事实上窄化了双创教育的目的,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从业方向相差较大,难以引起大家对学习的重视。尚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未完全建立,主观上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教学生创业的,与自己无直接关联。现有的双创比赛多半成为少数“尖子生”参与老师现有项目的专属活动,大众参与积极性相对不高,创意孵化的内部增长动力不足。就业工作和创业工作两线条,事实上也难以发挥融合培养的效果。

2.2 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创业实训实务和能力培养较少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理论课使学生重新认识了创新创业,对创新方法、创业内涵、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书等有了一定了解。理论知识学完后,大部分学生几乎不再接触创新创业的内容,更不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此时所学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基于专业所学或学科融合提出创意项目的能力尚不具备。在创新创业赛事参与上呈现的结果就是参与率很低,从人才培养全过程看,主要因为缺少了对创业能力的专项培养与训练,使大部分学生虽认识了创业,却不懂如何开始。因畏难情绪“难产”的潜力创意项目可以说不胜其数。有的院校要求学生晚上按时上晚自习,事实上把学生过多地局限在了教室这个小环境,只知考研和进体制和躺平,企业就业甚至创业的职业规划欠缺,真正留给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

2.3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投入精力有限,文化环境营造不够

许多学校由学生处、教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有不少院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较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中,激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工作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时间短,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向学生的宣传引导不足,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教育成效;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浓厚,有的教学单位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相关活动开展偏少,氛围营造不够,创新创业类主题活动开展覆盖面不够广。有的院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临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归口管理,但有的暂无专职人员,有的仅配置了1-2名专兼职人员,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简单视为国家要求的附加课程,临时抓人安排教学任务,教学管理体系过于松散,专业性和稳定性一般,投入精力有限。对于二级学院来说,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还普遍缺失,多数为了参加比赛项目临时搭建一个团队,或临时动员学生提交创意项目,在能力支撑和日常工作上有较大缺口。

2.4 行业企业实践体系不健全,与市场结合的双创实践能力支撑力度不够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是校内实训中心的对外延伸,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背景下,许多校外基地建设起来,其中有辅助岗位实习、技能实训、就业实习等培养阶段,然而有的实践基地事实上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仅仅分配某一简单流水线的工作岗位,终日重复单一的劳动,学生对企业的整体情况了解甚少,无从发现企业现在的问题,这些简单的重复劳动让学生感觉学无所用,学用脱节,失去了实习的兴趣。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系统化思维的锻炼以及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涉猎很少,滞后于市场变化的理论知识积累。

2.5 师资指导力量不足,专创融合衔接不畅,创新意识培养较少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有政治辅导员或年轻专任教师担任,虽然教研室内部也有教学资料的累积传承,授课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老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就业,自身参与创业实践的经验很少,“双师型”教师在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导致师资配备力量不足,双创教育很难融合保障。专业课教师在课程培养上就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投入精力相差较大,有的老师能主动引导学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思考,但是大部分专任教师在课堂上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较少,有的专任老师甚至从未引导过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3 农林院校“五位一体”赋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创新创业,应该贯穿教育全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在一次会议中指出。在构建高校五位一体育人内涵体系中,探索“五位一体”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的实施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路径,形成以创新创业思维构建为核心、梯度分层融合培养为基础,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为途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为保障、师资提能赋能为重点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培育体系十分必要。

3.1 核心:以创业实践带动就业培育,以赛促创赋能,推动创业就业融合

未来岗位的85%还没有发明出来,按现有的细分岗位培养职业就业能力,都是有限的。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就业能力的再塑造。笔者在IT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在经济不景气大背景下,公司更愿意招聘有创业心态的应聘者,一人多能、业务通才已经非常普遍。面对VUCA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记忆类的理论知识随时可能会归零,只有具备了可迁移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算真正有了到哪儿都能吃饱的 “铁饭碗”。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大学生毕业生具备创业心态和创业能力,有能抗事、头脑活的自我效能,才能灵活应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提振就业的手段之一。总体来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就业能力的培养范畴大一些,应转变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可迁移的学习能力,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本领。以创业实践带动就业培育,可以提升学院的整体就业能力。创业实践既包括双创类各级比赛,也包括课内外创新创业实践。针对目前学生就业意愿不强的情况,以创业实践活动为抓手,将创业实践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必修学分,能促使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锻炼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和工具,从应用角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倡议人人都要参与一个创业实践项目,真正了解创业是怎么组织推进的,需要哪些知识和素质储备,倒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寻找差距、提能赋能、融会贯通,逐步成为适合“乌卡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2 基础:分层梯度教学、分阶段诊断,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下沉到一线,赋能专创融合

从初步认识创新创业到敢于参与甚至主导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仅仅依靠入门级别的创业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基本掌握创新创业工作的方法论和常用工具,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但是实践发现,农林院校的许多创业实践项目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由学生发起的开启创业实践的依然不多。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农林方向创新创业的主观意识还不够主动强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公共基础课的有效教学与专业培养之间的融合还不够,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知识还没有达到能应用、创造的目的。许多同学表示对创业实践很感兴趣,但不知从何入手。

常言到,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事情。对于创业实践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在入门教育基础上增加进阶实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以选修课的形式进阶提能,在公共普适教育和少数精英教育之间搭建一条连接纽带,可以搭建结构化的学习环境,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专创融合。有梯度的课程体系,分阶段的学业类型评价与诊断,有利于推进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比如在现有短学时的公共必修课基础上,探索增加创新创业实务实训课程,或扩展公共必修课的学分,以课内实训的方式进阶强化,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强化掌握创新创业的通识内容。比如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实验课、初创企业运营、创业管理、精益创业等选修课,重点从教转向学,通过实训或虚拟仿真实验的方式,在商业环境实践中角色代入,模拟体验农林工商等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创业过程,系统打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业能力。

3.3 保障:“1+3+X”多维主体协作,共创有活力的文化环境

创新创业氛围离不开环境与文化的滋养,这一土壤的打造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共同发力,特别是二级学院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单位的推动落实作用,搭建既有空军又有地面军的立体式文化环境,通过身边的案例、优秀榜样的故事,典型宣传、荣誉表彰、交流指导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关注度,消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意识。

学校双创培养工作实行一盘棋策略,探索打破内部壁垒,将创新创业类工作归入1名分管领导牵头负责,集中盘活校内外资源。创新创业学院纳入教学单位管理,配置主要班子和教学秘书等管理人员,潜心研究创新创业及专创融合,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系统化思维,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项目导师的指导能力和学院的孵化对接能力,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课业之外能潜心做点有创新性的事情。二级学院“1名班子成员、1名专兼职管理人员、1个社团”三维主体共同发力,吸引更多有潜力的老师同学加入创新创业研究实践中,同时积极挖掘有价值的创意进行指导帮扶。依托如创新创业研习社实训营等社团或协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强者为伍,互为启发共创共建。

3.4 途径:搭建行业农林企业为支撑的实践体系,与校内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理实结合

携手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林企业,与学院携手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协同育人,通过问题式、项目式、任务式实习实践教学与实训,创新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在仿真场景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理实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应用型。通过设置分层次、分周期多种实践培养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针对考研类学生设置短期实践课,重点了解农林企业的发展模式与现状,针对就业类学生设置1个月到3个月的长期实践课,驻扎企业从实践视角了解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企业策略的应对,还可支撑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

将双创基因扎根在基层,依托基层创新创业研习社或训练营,将农林行业企业中发现的真实问题抛出来,在基本符合市场需求的逻辑情况下,让学生真题真做,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分析研判,形成提案创意,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指导老师从不同维度实践视角,帮忙把脉问诊,针对性地指导交流,锻炼综合运用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赋能就业创业能力。

3.5 重点:打造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

尽管各级政府、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然而专长的专兼职教师还是偏少。鉴于校内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型企业实践经验,可尝试校内外专兼职搭配的方式,一方面从社会上吸纳优秀创业者加入到学院的兼职导师队伍中来,特别是本学科领域本专业领域有创业经历的创客或创业者,以经验辅导或专业扶持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技能提升行动中来,融合专业领域的需求把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扶持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可鼓励校内专兼职的创新创业讲师、创业实训导师走出去,到企业中实践锻炼,到创业公司中挂职学习,提升社会实践储备,也便于实训导师掌握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对学生的需求,反过来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提升。这个走出去的过程,需要学院基层组织单位的政策支持,积极联系校外扶持机构,搭建合作平台。

进一步盘活校内专业教师、有创业实践经历以及愿意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双师型”教师的活力,需要保护和提高教师精心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这就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比如通过设立课题专项研究项目、协同育人、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等奖励机制,让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多方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育理念,创造实用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盘棋的思想,依托创新创业教研室,进一步凝聚所有创业导师、创业讲师的力量,组织教学比赛、项目展示、跨学科融合头脑风暴等创意激发教研活动,创造1+12的效果。

国家花大力气推动创新创业,一方面是鼓励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不局限小我的精致主义,积极主动投身双创实践中,服务国家建设,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赋予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付诸实践的能力,以及在不确定性和未知中敢闯会闯的挑战精神和应对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教师主导型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有梯度的课程体系,可以让懵懂的同学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让感兴趣的同学进阶选修掌握具体方法,让有潜力的同学敢于并能更科学地开始创业实践,敦实创新创业能力。梯度衔接的课程体系,还可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培养,让非商科背景的学生了解农林产业,让农林类专业学生了解商科知识,在综合性或领域性训练环境中启发跨学科融合创新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随着各类专业课的纵深开展,专任教师的点拨提升,专创融合的机会才会大大增加。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