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初探

2022-03-18李妍妍李秀娟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团农村大学生

李妍妍,李秀娟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国家和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校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将其作为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应该成为育人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社团等都应该成为育人的载体和受力点。

1 分析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然而,农村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高校作为创新型、创意型人才培养重要载体,有必要鼓励大学生有组织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更好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高校育人机制健全发展下,更加注重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促使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协同大学生社团,更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大学生社团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积极投身于为大学生服务中,高校大学生社团,基于素质背景下,加快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就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大学生发展、就业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高校大学生社团树立了新思维、新理念,以文化为支撑,积极搭建完善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秉持社员共同的理想目标,正视社团干部在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性,清晰化的定位自身的职能作用,基于精神层面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校园广播、学校官方网站等,加大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普及和推广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内容,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志愿服务型社团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1]。同时,高校大学生社团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社团+”模式,整合优质的资源,并在社团影响力作用下,更好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贡献力量。

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一定程度上,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助力。高校大学生社团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纪律、有组织,具有扩大宣传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素质、综合素养较高,可保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组织的价值,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大学生社团本身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汇聚到一起,有着相同的话题,具有一定的青春活力,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通过定期开展乡村活动,能够将新思维、新理念、先进技术带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夯实基础。高校大学生社团在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方面具有支撑作用。同时,在大学生社团组织下,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到扶农、助农、支教等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体验,强化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了解社会发展的同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社团在“科技兴农”等多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下乡进行科技成果展示,开展新技术推广会等活动,借助电商网络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整合了农村优质资源,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农户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2]。高校大学生在社团组织力量支撑下,积极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普及和讲解法律相关的知识,提升农民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同时,大学生热情饱满,积极进取,在推进农村制度制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

2 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探究

2.1 大学生社团作用

2.1.1 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社团活动与文化活动之间具有相关性,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内涵,为大学生考学、就业提供了原创动力,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定位未来的职业路径;同时,在社团活动氛围影响下,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一致,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利于提升自我、改变自我,更好检验自我,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大学生社团服务于大学生过程中,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相吻合,是加快完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的重要驱动力。高校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各方力量的支持,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大学生社团组织视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大学生社团服务引导下,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贡献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于职业导向视角,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3]。新时代下,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然而,大学生社团在实践中,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精神,自身的心理素质过硬,具备适应不同社会环境的能力,因此,高校借助大学生社团的力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可优化就业方式,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保证高校人才高效输送,同时,解决了毕业生过剩的问题,是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路径。

2.2 支撑学校文化建设

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科研水平,为高校综合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坚实的基础。高校依托社团文化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更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三全育人”提出的人才培养理论相吻合,充分彰显了大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2.3 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检验真理的阵地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具有趣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大学生可充分借助社团组织,检验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衔接起来,提升自身实操能力的同时,增长眼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在社团活动参与过程中,大学生更加清晰化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目标导向,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思想境界。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社团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高校推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高校全面育人机制的价值作用,进一步拓宽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空间,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因此,高校大学生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基于地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属于一项综合性工程,因此,国家将新农村建设定位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将发展新农村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对有理想、有青春热血、懂科学的大学生群体队伍需求是极为迫切的,因此,大学生社团积极肩负起唤醒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觉悟,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改变新农村面貌贡献力量。

同时,大学生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成长,锻炼身心。基于高校毕业生视角看,城市就业机会较多,但人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毕业生自身的竞争力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就业导向方面,更加倾向于城市就业,因此,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不足[4]。因此,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水平,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服务活动开展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按照高校就业指导文件标准和要求,积极号召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宣传中,借助新媒介平台,为大学生介绍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及农村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格局,正视自身对农村就业的看法,进而更好将高校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切实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性作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驱动新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创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民在职业技能方面的能力相对匮乏,尤其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方面,对新型机械农机用具、新型种植理念、新技术设备的认识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进行跟踪指导。相关数据报道显示,我国近90%的文盲在农村,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少之又少;然而,高校大学生恰恰具备良好的素质和理论知识,在大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引导和培养下,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通过知识反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性理念。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下乡实践活动,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习,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定期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活动,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比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选调生”等方针、政策。在实际推进和执行过程中,能够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点燃大学生的热情,因此,大学生社团服务过程中,应首选对农业有兴趣、对农民有热情的大学生,确保通过下乡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愿。

4 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

4.1 加强“浓情教育”,提升大学生乡村振兴建设技能

高校大学生社团服务,为高校大学生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力量支撑;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参与意愿不高,主要成因与家庭背景、就业引导以及个人思想意识有关,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不全面。因此,在大学生社团组织成立发展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将农村需求服务看做是职业发展的基点,强化大学生对“新农村”的认识,转变学生的片面意识,避免大学生对返乡就业创业产生误区。

高校高度重视“社团”第二课堂的运用,借助大学生社团服务活动,积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在开展专业课程活动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确保为现代农业中职业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因此,在大学生社团服务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宣传“三农”问题,介绍“乡村衰退”成因及发展现状,灌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任务。高校“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关键路径。基于素质教育进程不断加快,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长度和深度都不断延伸,与课上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优势互补,促使高校大学生课上加工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第二课堂”中得以深入探究,进而为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5]。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大学生社团服务方式,助力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生态环境、交通、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完善,因此,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助力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创新参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社团服务,要不断完善社团管理方式及创新路径,结合大学生就业需求等,积极引导,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大学生社团服务方式,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加强知识资源的整合,更好地运用到农村整体建设发展中去。大学生社团服务过程中,结合创新创业形式发展社团活动,要求大学生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定期开展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举办各类竞赛活动等,积极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4.3 建立高校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与地方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切实发挥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职能,大学生社团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增加了与地方信息交流互动机会,是高校产学研成果的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助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三农”负担。高校大学生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社会当前需求,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树立扎根基层的信念,解决了农村人才瓶颈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社团服务属于新农村建设活动,有效均衡了高校与地方人才供需问题,缓解高校毕业生毕业压力。高校以服务为前提成立大学生社团,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下乡机制,充分利用大学生寒暑假等机会,开展下乡活动,有针对性的制定活动计划,确保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农村地方基本情况,掌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高校社团与新农村建设直接对接,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新的教育任务,《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要求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增强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社团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促使高校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

猜你喜欢

社团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缤纷社团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