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创新路径的探索
2022-03-18杨蓓蓓
杨蓓蓓
(乐山师范学院 校团委,四川 乐山 614000)
2021 年4 月29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1],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的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中,对高校美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均需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高校向社会输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艺术教育,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例如舞蹈、美术、音乐、文学等作为形式或媒介而产生的审美教育活动,大家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塑造积极乐观的个性,促进心灵滋养与精神成长,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国家大力加强美育工作以来,各高校亦不断推进美育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艺术教育成绩斐然,地方特色突出,整体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不断繁荣,使全体师生对艺术教育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但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的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与转型显得尤为迫切,也更加重要。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十九届六中全会也胜利闭幕,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型的艺术教育路径。
一、研究方法
当前,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均为00 后大学生,针对00 后这个大学生群体特征开展艺术教育的调研与实践,成为高校亟待研究、探索的新课题。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当前的艺术教育现状,针对本课题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所在课题组参考了各高校艺术教育相关调查报告后,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发放,与此同时,成员们还开展了大量的一对一访谈。本次调查对象均为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采用随机问卷的方式,在全国20 多所高校的2 157 名在校大学生开展,涉及了文学、哲学、经济、法学、教育、历史学、理学、工学、家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 个学科和专业。除此以外,课题组还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学习与分析,对目前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围绕这些资料,课题组进行了科学比对与数据分析,就全国范围内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内容、特点、趋势、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出了有效的研究结果,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支撑,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1.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满意度还不够高。在“你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是否满意”的调查中:“非常满意”的占9.18%,“比较满意”占31.72%,表示“一般”占48.85%,“不太满意”占8.20%,“非常不满意”占2.05%,这表明,00 后大学生对学校的艺术教育的满意度还不够,尤其是在“一般”这个类别中,比例几乎达到一半,从侧面也反映了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重视度还不够高。
2.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在参加班级艺术教育活动次数的调查中,2 次以下占67.7%,3~5 次占24.92%,5 次以上占7.38%。在参加校级艺术教育活动的调查中,2 次以下占71.15%,3~5 次占21.23%,5 次以上占7.62%。这表明,在高校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参加校级和班级艺术教育活动主动性还不够,覆盖面不够大。
3.具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还不够多。在“你是否有艺术特长”的调查中,表示“有”的占26.4%,表示“无”的占73.36%。这表明,00 后大学生具有艺术特长的人还不够多,特长所涉及的类别比较单一,引领的力量略微薄弱,为高校加强艺术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
4.对艺术教育形式的期盼度增加。问卷调查“你对班级大众化艺术教育为主的态度”,表示“应该”的占63.77%,“不应该”的占9.43%,“无所谓”的占26.8%。问卷调查“你对高校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等精品艺术教育活动的态度”,表示“应该”的占80.28%,“不应该”的占3.44%,“无所谓”的占16.31%。这表明:00 后大学生对班级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活动呈现支持的态度,对打造精品化的艺术教育活动呈现关注的态度。
5.学生喜欢的艺术教育知识获取方式有新变化。在“你用何种方式接受艺术教育”的问卷中,网络媒体方式占比最多,占61.07%,学生社团排第二,占48.61%,观看艺术演出排第三,占43.9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占比38.36%。这表明网络新媒体成为00 后大学生最喜欢获取艺术教育的方式,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结果。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占比有很大提升,这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学生社团占比排第二,表明学生社团仍然占据艺术教育的主导地位。
(二)访谈结果
课题研究组主要就“选择你喜欢的三种艺术教育形式”“你参加过的社团”作为访谈内容,在各个高校采用了随机访谈、抽样访谈等方式进行。因各高校情况不同,访谈的时间选取不同,被采访人的喜好不同,造成同学们在访谈过程中表现不一。个别同学比较积极,主动分享了自己在校园内的艺术学习经历,愿意就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与解答,并对艺术教育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个别同学不是很乐意参与,认为访谈内容和学习没有太大关系,并没有产生较大的访谈意愿,对有些问题回答较为简单。因此,整个访谈过程时间跨度较长,过程比较曲折,内容整理略为繁杂。
最终,在“选择你喜欢的三种艺术教育形式”中,平均分最高的前五名分别是合唱、话剧、舞蹈、音乐、戏剧,戏曲占比最低。喜欢音乐与合唱的同学认为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对场地没有太大要求,形式比较简单,开展难度比较小,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提高唱歌的方法和技巧,对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还可以增强团队协作的观念。在学校的艺术活动中,合唱比赛或者演唱机会比较多,所以这种艺术教育方式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喜欢话剧以及戏剧的同学热衷于表演,平时生活中追剧比较多,享受在话剧与戏剧表演中演绎不同角色的生活,感知不同人物的特点以及剧情发展所产生的多种情绪,虽然在参加过程中配合有剧本、有排练,但是对个人来说,每一次参与都是一个全新的过程与收获,所有的感受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沉浸式的享受艺术的全过程。喜欢舞蹈的同学数量非常多,基于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受众群体更加丰富,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都能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舞蹈基础薄弱或者肢体不够协调的同学,就以娱乐为主,通过训练充分舒展身体,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舞蹈天赋或者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就以培养特长为主,能够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到一些成型的节目,从而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的演出,增强自信心;具有舞蹈特长的同学,可以进行精英化的班级教学,通过舞蹈专业训练,使同学们掌握一些舞蹈专业技能,还能够编排简单的舞蹈作品,可以带领大家积极地策划以及参与各级各类的比赛或者高精尖的演出。毕业后踏入工作单位,也可以迅速成为文艺骨干。
在“你参加过的社团”中,占比最多的是舞蹈团、合唱团、美术团、摄影团、影视团,占比最低的是戏剧团。结果显示: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些社团的社长均有相关领域的既往学习经历,现阶段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兴趣爱好,愿意投身于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中去。社员在中小学阶段均接受过相应的艺术指导,具有良好的训练基础。这些社团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参与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较多,社团在训练与表演过程中,不断成长与蜕变,老带新、传帮带,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摄影、影视类的社团占比也比较高,摄影社团会不定期的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如何构图、如何采光、如何确定主题、如何根据情况选取对应的器材等内容,再配合以实际的操作,多次在拍摄过程中予以不断交流与相互指导,从而创作出体现自己独特构思和技术的摄影作品。自媒体的盛行,让大家的社交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从线下的亲密无间转移到了线上的键对键交流,新媒体的“滤镜”传播,摄影就成了大家必备的技能,因此,摄影社团的热度也一度持续不减。影视类社团以分享影视好剧为主要交流方式,无论是出于语言的学习、热衷剧情的跌宕起伏还是追崇甜甜的爱情等目的,都能在社团找到知心小伙伴,通过分享与交流,共同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戏曲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虽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是高校中掌握和运用这种技能的师生极少,再加上传统的戏曲在形式上未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探索,导致受众群体较少,参与人次并不多。
从结果进行分析:(1)0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体现。相比90 后大学生,00 后的思想更成熟,自我价值感更高,艺术欣赏的途径更多,知识面也更广,从而对高校的期望值以及活动的要求变得更高,但是因其参与程度不够、了解程度不全面,最终导致满意度不够高。(2)示范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在学习,为应对中考、高考等考试,无法连续性、全身心的坚持投入艺术特长的训练,导致大学阶段保持艺术特长的学生基数还不够大,拥有深度艺术造诣的学生数量不够多。(3)艺术活动吸引力不够。部分高校的活动设计围绕大学生兴趣爱好的思考以及调研还不够充分,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存在不足,导致校园活动虽然繁多,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不足。参与者未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个别学生带有功利动机,更多从活动产生的好处方面进行思考,并没有从内心认可艺术活动,从而积极地参与进去,最终导致参与活动后没有收获或者收获不大,以至于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难以持续。(4)艺术教育效果差别较大。因各高校对于艺术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均衡,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特点不同,受艺术教育活动的频次、内容、趣味性等方面的影响,各高校的艺术教育活动效果也参差不齐。(5)高校精品艺术作品创作的投入存在不足。多年来,各高校艺术活动异彩纷呈,紧扣时代主题的活动以及艺术作品的数量虽然多,但围绕本学校、本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存在不足。新媒体的盛行,短视频的广泛传播,导致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精品化的程度还不够高。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创新路径的概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独秀主张变文学的小众化为大众化”[3];20 世纪30 年代,鲁迅先生围绕大众化文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其作品《阿Q 正传》正是聚焦大众群体的典型代表;1942 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第二次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4];2021 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5]是高校推进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撑,改革、创新、发展的行动准绳,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艺术教育,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教育的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新时代特征的不断呈现,高校必须继续贯彻“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要求,积极探索“五育并举”下的艺术教育之新路径。笔者认为,这个新路径就是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型的艺术教育;面向特长学生,开展技能型的艺术教育;面向尖子学生,开展专项型的艺术教育。学校将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文件,构建组织领导、管理运行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美好心灵的塑造为目的,促进艺术教育科学化、常态化、持续化运行。
(二)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创新路径的实践
马克思在《1844 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6]眼睛能够发现美吗?并不是,眼睛只是将所见及时输送到大脑。让大脑产生美的感受其实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能够在模式化的教育过程中脱颖而出,那便是区别于他人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高校要推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其根本就是将艺术教育普及化,也就是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活动,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将艺术教育的管理单位机构化。马陆亭提出“基于知识分类而划分学科、确定边界,就自然赋予其制度的含义,如机构、人员、场所、规则交流,即所谓学术共同体”[7]。高校可尝试实施艺术教育中心化,就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心的统筹协调下,各二级院(系)建立艺术教育分中心。学校艺术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指导与服务,二级院(系)分中心的职能是组织与实施。将艺术教育的管理单位机构化,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促进二级院(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艺术教育,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安排、自发组织、上热下冷的现象。把艺术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二级院(系),也更好地落实学校的顶层设计,校院两级需共同推进。
2.将艺术教育的活动课程化。教育部令第13 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要求: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在全面推进美育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加大力度,深度推进艺术教育课程化。在课程设置上,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有机衔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艺术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艺术教育资源,让内容更丰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艺术教育特色。在课程教学上,推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增强课程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教育中接受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师范专业,要凸显师范教育特质,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推进高校艺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中小学艺术教师。
3.将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建专门的艺术教育团队,人员的选聘首先要将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特别强调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其次,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与,在学校绩效分配上予以一定的考虑,加大教师职位晋升的倾斜政策。除此以外,还要加强资源整合、校地合作、多措并举,鼓励校外专家走进校园,加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加大艺术教育讲座频率,不断更新校内外艺术教育专家数据库。
4.将艺术教育的平台网络化。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平台多样,艺术类“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丰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趋于成熟稳定的阶段。为推进大众化的艺术教育,线上阵地也需及时占领。高校可构建一个全面的艺术教育线上平台,不仅可以将本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线上线下相同步,还可将艺术教育活动及时发布于网络,让青年大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在线学习、第一时间掌握艺术活动资讯。除此以外,还可链接至“超星”“学堂在线”等校外平台,让同学们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5.将艺术教育的团体规模化。高校是人才汇聚地,不仅指高校教师,也包含青年大学生。高校都有较为成熟健全的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在大众化路径中,应该适当增加艺术团分团数量,把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项目纳入艺术团,成熟一个增加一个。同时,可以适当扩大规模,把有特长、有兴趣的大学生吸收入团,在拓展特长的同时,成为校级艺术教育活动的骨干,也成为大众化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在建团方式上,可以学校统筹管理,也可以校院共建,让有条件的二级院系创建艺术团。还可以走出去,校校共建、校企共建,增强艺术团活力。
6.将艺术教育的创作项目化。伟大的时代呼唤杰出的作家、艺术家,高校是人才聚焦的高地,有大批的艺术教育专家、学者,艺术创新、作品创作条件完全成熟,高校应该多出台鼓励政策,多加大经费投入,引导资源向精品聚集,组建创作团队,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铭记于心、落实于实践,大力挖掘本土以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一定能够推出一批又一批在历史上打下烙印的、学生喜爱的艺术精品。
7.将艺术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化。高校在长期以来的艺术教育工作中,考核评价机制一直是短板,有的甚至是空白。高校的艺术教育要助力美育教育的深度推进,考核评价体系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有考核办法,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二是要有评价制度,让艺术教育及其效果可监测、可评价,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三是要有动态奖惩激励机制,让全校师生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不断开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
四、结语
2021 年,全国开启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设计,各高校要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部署,借着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直面艺术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探索更为系统的体系构建方式。从调研开始,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并举,全面查找学校艺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尤其是美育类的专家莅临学校,在前期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协助分析新形势下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组建改革领导小组或者团队,广泛征集意见,根据问题采取措施逐个击破,不断修订与完善,最终与德、智、体、劳并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致力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实现这个目标,艺术教育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凸显育人导向,构建育人体系,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其次,艺术教育需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紧扣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完善艺术课程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设计,艺术展演的持续活跃。最后,艺术教育需要不断创新,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聚焦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建设,敏锐捕捉新时代青年的兴趣爱好点,形成充满活力、接地气的艺术教育形式,让学生自然浸润在德智体美劳育人育才体系中,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