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空角度探究苏轼儋州诗文创作的思想意义

2022-03-18杨景春代梓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儋州东坡苏轼

杨景春,代梓莹

(四川工商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苏轼晚年被贬谪儋州,在寓儋四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包括诗、词、文、论等多种文体。另外,还完成了对《论语》《尚书》《易经》三部著作的注解。这些作品加入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空间开阔,时间意识明显。康德认为,要想直观地把握世间万物,离不了时间与空间,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参与,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文学创作的法宝,靠的主要是具象的直观,绝不是抽象的理解。苏轼这些作品有许多带有个性特征的感受,融入的心理体验具体而细腻,形象又直观,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宇宙观。

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1]此解精炼独特,别有心裁,展示给我们的时空观念是新鲜的。宗白华说过: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和房子关系密切,“宇”是房子,“宙”是在房子里出出入入。他们在屋子中获得空间概念,时间概念是随着日升日落在房子里出出入入而获得。所谓宇宙,是由时空交集而成,在时空交集而成的宇宙里安排着他们的生活节奏,从容不迫。他还说:“每年12 月24 节气,时间的节奏率领着东南西北空间方位构成我们的宇宙。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2]此文拟采用文本细读法从时空角度探究苏轼儋州诗文创作的思想意义。

一、时空交替,岁月流转,不可移易的是其忧国之心

(一)忧国爱国思想老而不衰

苏轼被贬海南是绍圣四年(1097),地点是距离海口约250 里的儋州。当时儋州也叫昌化军或者南宁军,行政区划为今海南岛西北的儋州市。绍圣四年4 月17 日,贬居惠州已经四年的苏轼再次接到朝廷贬谪的诏令。无奈,小儿苏过自己陪同年迈老父飘洋过海,来到昌化军,把老婆孩子留在惠州。“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3]宋朝的别驾是个闲职,本来就没有任何权利,所以,签不签书什么属于废话。“安置”名义上好听,其实是对犯罪官员给以处置的委婉说法,一个代名词。把苏轼贬谪到遥远的海南,也就是琼州作“别驾”,但要在昌化军居住。一路风尘,舟车劳顿,爷俩具体路线是走雷州半岛,选择徐闻渡过琼州海峡,登陆以后到海口暂居于府城的金栗庵,略作休整,便沿着西北海岸直奔儋州,辗转来到儋州贬所的时间已经是当年的7 月2 日。

到达海南岛第二年写的《试笔自书》开头感慨万千:刚到南海之时,水天一色,茫无边际,悲苦不已,“何时得出此岛耶?”此生一贬再贬,没完没了,先黄州,再惠州,又儋州,心情低落到极点。但苏东坡不愧为苏东坡,是何等智慧、超脱、达观之人,一转身,就跳出了自我:“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不但跳出了自我,而且跳出了海岛,跳出了“中国”,跳出了地球。什么叫远,什么叫近?说到底,不管九州还是中国亦或天地,谁能躲得开茫茫大海的围裹呢?如此思之,悲伤何有?“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由无路可走变成百路皆通。这篇文章智慧与幽默满满。综观苏轼一生,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淡定地面对逆境。苏轼善于自我解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化痛苦为快乐,从小视域到大视野,由大视野到小视域,腾挪自如,或者俯视或者仰视都会形成美好之姿,让人佩服。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传》)[4]21 世纪伊始,法国《世界报》搞了一个动静很大的事情,评选“千年英雄”。就是在全世界近一千年时间里,找出12 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上榜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就是苏轼。《世界报》认为,苏轼无论是其仕宦经历还是其文学艺术成就,均属于全世界最宝贵的遗产,应该弘扬。散打比赛属于观赏性很强的项目,原因是攻防激烈,动静结合,强弱交替,倏忽间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连遭厄运的东坡就像一个陷入狭窄空间的武林高手,虽在九死南荒之地,生活困顿到极点,似乎四面都有埋伏,但苏轼善于绝地逢生,见招拆招,三拳两脚,即打破困局。脱离小海方有大海,脱离小我方有大我,脱离小境界才有大情怀。苏轼曾言:“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辩贾易弹奏待罪札子》)苏轼自幼“奋力有当世志”,爱国忧国思想老而不衰。为民解困,为国担忧。儋州第三年为例写了《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历史上,为害甚巨泛滥不止的黄河六次大改道。北宋时期,黄河屡屡泛滥,仅熙宁年间,先决于曹村,后决于小吴。怎么整治,朝中亦有分歧。一派力主用塞的方法而使河水东流,一派力主用疏的方法使河水北流,东坡子由反对东流,主张北流,东坡还特地写有奏折,所以受到执政大臣们的嫉恨。到了元符二年(1099),黄河又在内黄决口,复向北流,故诗题有“斯言乃验”,“老去仍栖隔海村,梦中时见作诗孙。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如今北流的愿望已经实现了,远谪孤岛,朝廷庆功会虽没有自己的份但也勾起了自己的不少感慨。儋耳虽空间辽远,属化外之邦,但苏轼并没有远离世外,于民情国事并没有忘却亦或冷淡,这首诗便是明证,表面是个人的感慨,实则是对国事的牵挂。值得注意的是,熙宁年间苏轼三四十岁,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65 岁。

(二)从对教育的关怀看其忧国情怀

清正为官,忧国忧民,苏东坡一生辗转,奔波于三十多个州县,在杭州、常州、密州、惠州等多个城市都有纪念性的人文景点,多达五百多处。王博施说:“苏轼晚年被贬于儋州,此时他的生命渐趋衰老,而又被迫渡海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天涯,时间只寓示着生命的完结,空间的秩序感又被打破,苏轼处于前所未有的时空疏离和价值空虚当中,如何为自己的心灵情感找到可以依傍的归宿成为贬居儋州的苏轼的当务之急。”[5]东坡终生无论顺逆皆魂系诗文,因而赢得了举世敬重,贬琼三年的大量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留给海南人民的财富。虽然被贬谪不在其位,但东坡对当地的各项事业无比关心。先看一首《和陶示周椽祖谢》: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这是苏轼一首和陶诗,诗前小序曰“游城东学舍作”,作于绍圣四年(1097)七月。此诗写访问城东学舍。前半部分(前10 句)写学舍所见,译过来是:听说这里有一间古代学舍,自己也像陶渊明一样欢欣,提衣造访私塾,从窗户看里面竟无一人。这里保存着古杞国邦风,庙堂的样子承继了商殷。老师的食物已无人供给,学生已散去书声不闻。饿着肚子坐在那里论道,可叹我这么晚才来访询。陶渊明原来的题目是《示周掾祖谢》,是为三个人即周续之、祖企、谢景夷写的,原诗内容是夸奖与调侃他们,他们最终踏上了归隐之路,这三个人与陶令情趣吻合。苏轼诗后半部分(后6 句)写学舍所感,大意是:虽说百年永远祭祀下去,未抵得上平生日日辛勤。现在谈什么以勤学复国,岂不是像孔子陈蔡被困。我永远惭愧不如虞仲翔,用琴瑟伴奏歌唱在海滨。虞仲翔即虞翻,三国时吴国人。《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记载:“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苏轼面对破败的学舍和滞后的教育,感慨此地邦风已颓,斯文不振,从而对忍受饥饿困守荒凉的私塾先生深表敬意。诗人以虞仲翔自比,决心为沧海之滨增加一点弦歌之音,表达了对学风不盛的忧虑,对儋州教育的关切。再从时空角度看看这首和陶诗。所谓时空意识,实际就是诗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感觉,这个心理感觉具体、直观而细腻。这首诗采用了常见的先重点叙事“学舍所见”,而后重点抒情“学舍所想”的结构方式。这个精心搭建起来的结构,古代与今天,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想象,现在与未来,幻想与真实相互纠缠,让全首诗变得生动起来,甚至形成一种亦幻亦真的阅读感受。

(三)简陋的“载酒堂”是苏轼爱国忧国的空间依靠

刚到儋州这一年,由于军史张中是苏轼的文学粉丝,对东坡百般照应,将官舍修葺一新,以供苏氏父子二人居住。张中开封人,进士出身,朝廷让他到昌化军当军史,比东坡晚一个月到任,张中后来和苏过成了棋友,一下就能大半天。与苏轼同样相处甚欢。可惜好景短暂,不久,湖南提举董必到广西督察,依照朝廷指令,派遣他人渡海把苏轼苏过二人在官舍中撵走,张中也受牵连被罢官。苏辙叙述道:“四年,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6]到了11月份,张中邀请他去访一位学子,原住居民也是东坡后来弟子黎子云,借聊天以遣愁。聊天期间,有好事者倡导建设一座学堂,以供东坡用来开化地方,讲经布道,位置就选在黎子云住所附近。《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苏轼说:“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这首诗“引言”说得更加清楚,详细:儋州有家姓黎的,有兄弟俩,一曰黎子云,一曰黎子明,在城之南居住,以种田为业。我时而与军使张中访问他们。他们居住环境不错,临屋不远有个大水池,水面清幽,树木参天,根深叶茂。“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名曰‘载酒堂’”。“载酒堂”典出《汉书扬雄传》:扬雄“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载酒堂”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东坡有《载酒堂二首》:“子瞻谪海南,寄傲古儋州。儋人喜见之,载酒从之游。”苏轼新居转年五月始成,此时苏轼63 岁。其《新居》诗为: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短篱寻丈间”可以“给我无穷境”。俯仰之时有新角度,视点一变,境界全新,小视野带来大格局。尽管生存空间不断变化,也可以说越来越狭小,窘迫,被不断打击,越贬越远,直至海角天涯,但东坡建设性的精神始终没有丢掉,一如既往地保持乐天派态度,新居成时恰逢连雨初霁,朝日熙熙,竹树扶疏,畦菊争发,处处有清新可喜之象。“翳翳村巷永”描摹新居附近境况,清幽而雅致,间接性、象征性地展现自己热爱黎胞之情怀。新房子是其栖居之地,是其外在空间的归宿。安居才能乐业,和想居住而不得随时都可能被撵走的旧居比,新居则显得尤为踏实、宁静、稳妥。空间与时间在这里由惶恐不安走向了平和安稳。

在这里东坡“设帐授徒,“敷扬文教”,弘扬中原文化,首开儋、琼科举及第之先河。苏轼崇高的思想品格,不但表现在诗文中,而且见诸于日常思想与行为上。作为一名被贬黜的官员,不在其位,也谋其政,除了教育,对当地的其他各项事业亦无比关切。海南岛史上被称之为“蛮夷之地”,属文化与文明之末端,东坡贬琼之前,诺大的海南不曾有一个人考上举人或进士。宋代大观三年(1109)昌化的符确为登进士第的最早的一人,姜唐佐在东坡北归之后第三年便举乡贡。苏轼对符确和姜唐佐很器重,他们都是东坡的学生。离岛北上之前,写给姜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且撂下话:“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一语成真,姜不久金榜题名,海岛历史“破天荒”,第一名举人果然是姜唐佐。东坡不幸海南幸。儋州甚至成了东坡的又一个故乡,有许多人为从苏轼学,闻讯而远至儋耳。由宋至清,海南共考中进士96 人,考中举人767 人。东坡对海南教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有目共睹[7]。陆游有言:“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老学庵笔记》)形制简陋的载酒堂,成为苏轼忧国兴教的见证,亦为诗人立足大地、仰望苍穹的空间仰仗。

二、时光逆转难改初心,敢于逆水行舟,方能乐观永葆

(一)从单句诗词看乐观思想

如果在儋州诗词里找一两句最能够代表其思想、情怀与人生态度,最能够鲜明、准确、生动、具体概括其一生经历的,我觉得首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终风”,“参横斗转”,诗写北归兴奋,写九死不悔的决心,写旷达豪迈乐观之情怀。黄州、惠州、儋州不但是时光的流变,空间的位移,亦是境界的提升。每一步都是经历苦难走向辉煌的起点。海南诗词虽写于暮年但没有暮气,大海苍茫,“快意雄风海上来”,或许空间的原因扩大了胸襟,没有颓唐与疲惫,成为文艺史上的奇迹。在一无所有的孤岛,苏轼写品茶做粥,写出游观光,写饮食起居,感悟独特地狱变天堂把苦日子过成了诗。有个草房自然好,没有也没关系,大地与苍天之间“一席亦吾庐”(《和陶和刘柴桑》),如果能弄点小酒,那更高兴得不得了,“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如果在全部诗词里找一句最能够代表其思想情怀的,必然是黄州时期《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没有来由的风雨突然造访,东坡依然我行我素,镇定异常,有道家之超逸胸襟,旷达豪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旅途遇到一点雨,本是生活里不起眼的一件小事,再狼狈又能狼狈到哪里?又不是下刀子。一件小事却能提炼出不俗的人生感悟,平常处寻佳景,简朴中有内涵,一个普通的“任”字,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虽属逆境但要寻求解脱,展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与理想信念,搏击风雨,笑傲长空。九死南荒,心情愈静。东坡一生坎坷,历经五个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此为时间;他从蜀西眉山出发,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此为空间。不寻常的履历,不一样的变幻不定的时空,使他的创作日益丰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肯定做着不同的事。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时地的频繁变换,自然会在很大层面对人产生影响,会改变人的交际空间、自由时间以及个性走向。

(二)从一首诗看乐观情怀

苏轼登岛之前,临行时“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8]。本是怀着“葬身海外”的绝望心情登舟渡海。上岸后经由澄迈县,选择陆路奔赴儋州贬所。旅途之中,忽然遇到清风急雨,眼见群山连绵而动,犹如鳞甲,万壑轰然作响,似酣笙钟。诗人凭借—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写出一首气势奔放堪称东坡晚期五言诗压卷之作的五古。全诗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奇光异彩,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将极其罕见的一场风雨奇观还有自己的感受和盘托出。这首诗题目较长,信息量大:《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肩舆即轿子。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这是一首纪行诗,由梦里得到的两句拓展开来。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罕为人识的海南风光,谁看了精神都会为之一振。清代赵克宜曰:“前路写实境,极其沈郁,后幅运幻想,极其酣畅”[9]。按情境走向,应分四层。首句至“四顾真途穷”是第一层。这一层说:海岛四州环列,自己的行进路线正好构成一个半月形,弓形,跂而北望,茫茫大海,什么时间是归期,返回中原故地?“眇观大瀛海”到“万谷酣笙钟”是第二层。这层说:远望大海不禁想起古代善于谈天的邹衍,天外来风让我的愁情得到舒解。“安知非群仙”到“催诗走群龙”是第三层,这一层说:哪里知道是群仙在天上宴会作乐还未结束,群仙为我会北归有期而喜悦,让青童君举杯劝酒,让急雨不期而至,这是催我做诗的节奏啊。第四层为诗的最后六句,紧承上层,云霓变幻,闪电如歌,以神仙的口吻,为神仙代言,天仙们也会惊讶我人虽老而诗颇工,仙人所居之蓬莱宫里闻听这种美妙音调也很难吧。字里行间略带自嘲,显示出对自己诗文成就的欣慰,诗与远方完美组合,也体现了苏轼肯定自我、自赏自得的文化自信。

和先设计广阔空间“大江东去”,随后逐步缩小镜头“浪淘尽”,直至特写镜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后总括一句,出现大镜头“江山如画”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样,这首诗时空感也极其强烈。

首先,构思上画面跳跃感强,能够穿越时空的强烈羁绊,笔头不滞涩。从地点看,“中原”到“一岛”,“积水”到“天风”,“登高”到“举酒”,空间体验感强。从时间看,“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能抓住事物转瞬间的变化,丰富自己诗文的内涵。

其次,借景而怀古,景为空间,古为时间,融时空变化于一体。由眼前的“大瀛海”,联系到古代的“谈天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有关于“谈天翁”的记载。邹衍为战国时阴阳家,他认为,华夏古称赤县神州,大禹规划的神州九州只能算是小九州。像这样神州九州的不止我们,一共有九个之多,这即为九大州。小九州每一州都被裨海(小海)包围,与其他州隔绝一段不小的距离。小九洲外,围环绕着大瀛海,大瀛海应该是对四大洋的统称,大瀛海才是天地之边际。他认为大中国在四海之内仅仅是太仓中一粒粟米,平平常常,一点也不出奇。邹衍因善谈宇宙天地之事被称“谈天衍”。

最后,梦境与实境衔接,将梦中得句“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巧妙嵌入诗中,给我们以别样的穿越感。此诗上半部分写琼州的山中景,色彩神奇。下半部分是神仙世界,能让人想起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章,写法浪漫。与诗仙比较,苏轼这首诗稍差一点的可能是形象之瑰丽方面与气势之恢弘方面,于理性思考层,对宇宙认识层,却比李白更胜一筹。陶文鹏说:“这是李白诗和苏轼诗之相异,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差别之一。”[10]

(三)走出人生低谷靠的是旷达与乐观

像这样表现博大胸怀,永葆旷达与乐观精神之作品,在儋州诗文里还有很多。当代诗人陈年喜说:“文学是饥饿者的事业,当身体和灵魂有了真正的饥饿感,真正有话要说时,说出的可能才是有效的。”[11]现在人们常讲随遇而安。我觉得苏轼是最能够随遇而安的,随缘自适,善于疏解,敢于面对一切从来没有面对的苦难,从不被困境所压倒。宋朝的儋州不是旅游胜地,是当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素有鬼门关之称,是最边远最荒凉的所在,是朝廷惩处逆臣、放逐政敌最理想的所在。通过写给朋友程儒程秀才的信我们得知,这里要啥没啥,得病没有药品,居住没有房子,出门没有朋友,冬天取暖没有炭火,夏季消暑无凉泉,没有的东西说不完,可能什么都没有吧。“惟有一幸,无甚瘴也。”[12]和现代人流落荒岛而后被土著围观一样。这里要多惨有多惨,苏轼归纳六个没有,还有说不完的没有。然而他并没有终日怨天尤人,反在这众多不幸之中找出了一个小小的幸处,那就是没有南方许多地方都有的瘴气。诸多不幸与一幸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这就是苏轼的幽默,这就是苏轼的快乐与达观。“食无肉”不怕,那就尝试别人没有试过的美味和不美味。煮食苍耳,把苍耳煮成菜羹,吃不熟悉的海蛎子。七古《闻子由瘦》引言曰:“儋耳至难得肉食”。儋州不出什么米,但出产山芋头。《闻子由瘦》这首诗把自己在儋州的饮食描述得很恐怖,顿顿吃芋头,还有什么烧耗子,烧蝙蝠,逮啥吃啥。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时间是会让人产生畏惧的东西,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过去在京都连蒸羊羔都吃腻了。“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蜜唧”就是一出生刚睁开眼睛或者没有睁开眼睛浑身绒毛的小老鼠,喂以蜜,食客咬一口,唧唧作响。过去听吃“蜜唧”就呕吐,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空间的转换,现在连癞蛤蟆也要吃了。唐朝张鷟《朝野佥载》卷二:“岭南獠民好为蜜蝍,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筯挟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蝍。”

有一种趋势,一提苏东坡,就是豪放乐观,似乎只会乐,不会忧。似乎苏东坡的人生没有低谷。实情并不如此。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来说,苏东坡自然有欢乐,也有痛苦。但苏子毕竟是苏子,子“瞻”必然看得遥远。儒道释杂糅,在儒道交融中重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够及时化解痛苦。对陌生感强烈的海岛也会产生不可接纳和恐惧的心理,可贵的是能够及时战胜恐惧,使心中贮满阳光。假如心中全无快乐,即使走遍海角天涯,再大的空间也找不到乐土;胸间若是满足快乐,哪管身陷囹圄,照常可以悠然自得。无论多么狭窄窘迫之空间,小茅屋里也过得快活自在。“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心宽不怕房屋窄”。像前面提到的苏轼《新居》,尽管设施简陋,位置狭小,远离闹市,但地处偏僻也有好处,这就是接地气,能够近距离感受淳朴的民风。所以,小不小的无所谓。胸怀大,痛苦小,虚怀若谷才能明月入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超然物外的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由于儋州粮食极度匮乏,儿子苏过被逼无奈,用一点碎米掺和芋头做了一碗粥,大概也算是得到饕餮老爸的真传,这碗“玉糁羹”东坡喝了觉得好极了。欣喜而激动,又是口头表扬,又是以诗记之,诗题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知,人间绝无此味也》,陆游曰:“酿成西蜀鹅雏酒,煮就东坡玉糝羹。”(《晚春感事》)苏轼最大的也是人们最愿意津津乐道的长处,是敢于也善于在美味上做文章,把美味当成人生的调剂,敢把一腔苦恨融汇于美食趣味中,哪怕是流离失所,哪怕是人生颠沛苦到极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时间呼啸如风,时间流淌似水,永远不会为谁而停留。公元1100 年,即元符三年,新皇帝宋徽宗上台,苏轼遇赦北归。东坡离开儋耳之际,乡亲乡邻,依依不舍,携酒相送,黎族父老,执手而泣。“九死南荒吾不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此时的苏轼,心情矛盾复杂,在告别诗里写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海南黎民表》)[13]时间都去哪了?一眨眼,海南生活了四年,适应了空间环境后,朝廷召他回去,反倒有些恋恋不舍了。

三、树立民本思想,才有人文关怀

(一)苏轼民本思想根深蒂固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4]苏轼幼时,家有藏书数千卷,6 岁启蒙。从小读儒家经典就知道要内以修身、外以治人。8 岁进私塾读书,向多位名师求教。苏轼为人随和,爱好交往,因为受民俗熏陶,对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感知,是一个特别随和、好交朋友的人。出道伊始的试题《御试制科策(并问)》里,苏轼写道:“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主要支柱”[15]。流寓儋州,年迈多病,身为罪臣,人轻言微,但东坡仍以孱弱之躯,身体力行,以诗文号令当地。刚到海南一个月的时间,有感而发,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引言曰:海南田地荒芜,百姓多做沉香买卖,并以此为业。所产稻米不够吃,就拿番薯芋头掺米做粥以求温饱。我怜悯他们,就用和陶诗的方式写了一组《劝农》诗,用以说服那些有见识的人。《和陶劝农六首》对黎族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境况极其关注,集中表达了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咨尔黎汉,均是一民”,这是组诗第一首开头,组诗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批判了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对黎族人民欺侮歧视的错误做法,倡导民族平等思想,这在九百多年前实属难能可贵。还一针见血的指出民族的矛盾和斗争,是由于统治阶级欺负黎民造成的。剩下的各首也都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对黎民百姓的关切与关怀。诗中指出,海南有肥沃的土地,但因长时间无人耕种,以至于野兽遍野:“兽踪交缔,鸟喙谐穆。惊踪朝射,猛豨夜逐。”虽是闲职之身,却主动地向当地居民讲述要开荒种田,改善困苦生活的道理。主动宣传内地耕作经验,争取“其福永久”的生活,在丰收时节“大作尔社,一醉醇美”。诗中一再劝导当地黎民致力于农业生产,说明“春无遗勤,秋有厚冀”,鼓励黎民树立“有耕耘必有收获”的信心。读了这些诗篇,我们可以听到诗人一颗炽热的爱民之心在跳动。作者不仅以诗人的敏锐眼光洞察社会,而且以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分析社会,尖锐地揭示了黎民贫困的根源乃“贪夫污吏,鹰鸷狼食”的结果,这些关切民瘼、为民请命的内容,是苏轼琼州诗最可宝贵的。《和陶劝农六首》最后一首诗劝导当地百姓戒掉赌博恶习,努力把生产搞好。东坡爱护海南人民的朴素感情,在诗中充分地展现出来。这首诗兼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警示作用。

(二)苏轼和陶诗体现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

东坡仰慕陶渊明,在东坡心里陶渊明是做人之样板。唱和诗讲究有唱有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游戏规则讲的是双向互动。为表明自己师法、追慕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心声,东坡精心创作的“和陶诗”有124 首。依据时间可以分为扬州阶段、惠州阶段和儋州阶段。从数字看,贬谪惠州、儋州以后,苏轼《和陶诗》才多起来,这个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居住扬州特别是岭南时期是东坡《和陶诗》的肇始,二是作者也想以此作为宦海生涯的总结与反思,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苏轼羡慕陶诗,特别是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尤其热爱。在古代作家诗章里寻找“归”“归去”“归去来兮”等词语,苏轼差不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陶渊明厌倦官场,看不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最终选择以隐逸田园的方式度过以后的生活。倾向农耕之乐,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派,“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是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是儒家人生观对知识分子的衡量标准。与苏轼一样,渊明自幼就深受儒家思想浸润,规划过自己的人生走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虽然官场失败,但是他的诗篇里永远弥漫着儒家传统知识分子的呼号与印记。人生逆旅,百代过客,自古常叹知音难遇。东坡与陶渊明精神相通,渊明生年,早东坡近六百年,堪称陶渊明的异代知音,苏轼想要的不单单是诗歌艺术的多元与完善,其实更要紧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16]。在疑义辨析之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得到消解,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两个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和陶诗’中表现出来的东坡对亲人、朋友乃至劳苦民众深情厚谊,究其实,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无比热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本思想的体现”[17]。

如前所述,就空间看,苏轼和陶诗词经历扬、惠、儋三洲,做扬州知州始于1092 年2 月,在扬州仅6 个月。来到儋州时间是1097 年7 月2 日,离开儋州时间为1100 年5 月。最后一首和陶诗《和陶始经曲阿》,是1100 年5 月在海南闻赦(移廉州安置)后所作。苏轼的许多诗词作品都是率性而为,一挥而就,并不特别珍惜,这些和陶诗细细打磨竟然前后历经8 年之久,这在苏轼诗词作品里是绝无仅有的。北宋时期“崇陶”已是一种文化现象。苏轼自己对这些和陶诗极其重视,视为一项大工程,他之所以对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写法情有独钟,就是要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想利用和作的方式探询、建立自己的心灵归宿。改革开放之后,苏轼和陶诗才被重视,先前几十年古代文学史只字不提,有人甚至说是苏诗里的糟粕,这是不公允的。联系苏轼对陶、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艺术风格的评介[18],可以看出作者推崇的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境界,和陶实际是东坡思想成熟之后的刻意而为,不是权宜之计。因为是和历史人物隔空对话,所以,仅就苏轼来到海南后19 首和陶诗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跨度都非常大,时空意识明显,比如《和陶杂诗十一首》里的“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比如《和陶止酒并引》里的“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又如:“对弈未终,摧然斧柯”(《和陶停云四首并引》)一盘棋未下完而斧把已经烂掉,这两句是感叹时间之短暂。再像《和陶拟古九首》里的“穷达不到处,我在阿堵中”。“阿堵”,魏晋六朝时口语,“此处”和“钱”的意思。这里是“其间”,是感慨空间之狭窄。纵观这些和陶诗作,大多采用了时序颠倒、转换视点、意识流等创作手法,采用多条时空线索,将创作内容反复审视,对比分析,架构框架,让原本错综复杂的情景眉目了然。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和陶之作移情入景,充满了密集的、跳跃性极大的意象,正所谓“细密处密不透风,疏朗处疏可跑马”[19]。东坡一生仕途不顺畅,可谓生不逢时,从年青到年迈,始终处于新党和旧党你死我活的争斗之间,卷入变法纷争之后,不管支持旧党抑或反对新党,总是站在老百姓一边,一直从民众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从来都是维护民众权益。“苏轼的民本思想不是停留在纸面上,仅仅是理论的空谈,而是苏轼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苏轼本身就在其一生的为官生涯中始终贯彻以民为本的政治实践”[20]。仔细研读之后发现,这些儋州诗词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感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思想,洋溢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三)有民本思想才能人民至上

宋代史学家曾敏行:“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独醒杂志》)为平民立言,为平民倾诉,为平民鸣冤,一心为民,刚勇不屈,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清官、好官、正直的官,哪怕是贵为天子,也直言不讳,一个有良知的政治家,老百姓眼睛里的“活菩萨”。南迁绝笔为去世前三天梦中得句“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梦中作寄朱行中》),这几句不经意的话,可以看作其廉洁一生之经典概括[21]。2015 年发行的《习近平用典》,选用的历代名人名言谁最多?《论语》之外便是苏轼。当官就要为民,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们对官员的期待,也是当地方官时期苏轼为百姓所做贡献的最精妙写照。苏轼一辈子不爱钱财,拒贪反腐,1089 年,第二次居杭州任太守时把历代皇帝赏赐和夫人变卖首饰的50 两黄金捐献出来建“病坊”(医院),“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周辉《清波别志》)。惠州时期,为修建西湖堤坝和造桥,没有钱可捐,便将朝服上的犀带捐献出来。这还不算,还给苏辙写信,让弟媳把进宫朝见所得之“数千”赏金捐出“助施”。浙江杭州百姓为感谢苏轼为官之清廉,表彰其恩德,甚至为苏轼修筑一座生祠,甚至“家有画像,饮食必祝”,感激东坡掏筑钱塘六井,润泽千家的丰功伟绩(《宋史·苏轼传》)。海南文化史上,苏轼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苏轼被贬惠州、儋州,也是奸臣陷害的,其后果比在黄州流放期更惨。”[22]东坡不幸海南幸,由于有了这位文坛巨匠的光顾,海岛明显多了几份自信和自豪。苏轼在海南的文化地位甚至可比孔子。深受东坡影响,儋州人民作诗吟诗风气盛行,像这样爱诗喜文的习俗一直被称为“东坡遗风”。

四、结语

是什么原因女人,男人都爱苏东坡,万人迷究竟是怎么炼成的?苏轼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名人,之所以能够感动儋州一千年时间,绝不仅仅因为文学上的成就。苏轼流放儋州缘由极其荒谬。“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诗无非是写一个病歪歪的老人睡了个懒觉而已。宰相章惇怒曰:苏子瞻尚尔快活!于是重议苏轼“罪过”(宋王象之《舆地广记》)。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章惇根据部首偏旁之形近,苏轼被贬儋州唯恐害人不死,到了随心所欲丧心病狂的程度。海南之行,苏轼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东坡的海南之行之所以有那样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视野,或许就是由于天命的驱遣。俯仰各有态,得句诗自成。我们知道,从万米高空俯瞰,一览大地山川,会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高空俯瞰和横向跋涉不可同日而语。眼界更加扩大,心胸越发豪迈。东坡在琼州依然保持强烈的探求万物变化的兴趣与习惯,并争取对生命和时间的掌握,在琼州,精神再次升华。大爱无疆,从北宋到如今,从九洲到四海,东坡作品的生命力超乎我们的认知。人间绝版苏东坡。茫茫大千世界,时间与空间,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转换,变迁。苏轼留给儋州人民的美好形象,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只能会越来越光彩照人。

猜你喜欢

儋州东坡苏轼
从善如流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