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域下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

2022-03-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居农村居民物质

李 清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共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基本要求,描绘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美好蓝图。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逐步提高了对农村居民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的关注,转变了新农村的人居环境,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然而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与物质丰富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却面临着严峻的“认同问题”,即由于乡土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农村居民对新农村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陌生感及疏远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和规划新农村的人居环境,满足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诉求。

1 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

地域文化主要指特定区域的居民在历史阶段所创造的拥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类型,特指不同区域范围内精神财务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包含习惯、传统、民俗、生态等内容,通常受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其中地理环境能够依托人们的生活环境,对房屋建造形式、生活方式及居民性格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体现在宏观的地域文化上,是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地域文化还会受到行政区别、政治因素、宗教及民族等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通常来讲,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空间形体、方言、饮食等层面上。其中方言是特定区域范围内,人们参与社会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媒介,是识别社会个体属于“哪个地域”的有效方式。因为人民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能够形成相同的文化心态。而空间形体是因特定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拥有强烈区域性特征,以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为主体的空间表现形式,譬如祭祀性建筑、公共建筑、四合院等。民间信仰承载着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譬如古槐礼、蚕花娘娘等。而饮食文化则指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因受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而形成的饮食习惯,譬如成都、长沙爱吃辣,南京、苏州爱吃甜、山西人爱吃醋。

2 地域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表达

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精髓,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人居环境设计来讲,地域文化能够切实地与地域环境融合起来,还原农村居民原有的文化行为、思想及情感状态。根据我国有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可知,虽然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够在物质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和享受,使农村居民可以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体悟现代科技的优势。但由于 “传统文化的割裂”、“农村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交方式的转变”,致使农村居民对新农村的人居环境产生强烈的“不适应”。而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可以在某种层面上,破解农村居民所面临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问题。在文化表达上,地域文化的渗透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是表达载体。通常来讲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表达载体主要有非物质和物质性两种载体,其中物质性文化载体通常体现在 “村口广场”、“街巷布局”、“水体景观”、“民居建筑”、“村落选址”等层面上,而非物质性文化载体主要包括“历史传说”、“名人故事”、“传统民俗”等基本内容,可以将传统地域文化更完整地转接到新农村建设中[2]。其次是表达手段。在地域文化的应用中,我们应明确并体验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地域元素再现,如“年画”、“剪纸”,或者文化元素重构,如提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或文化元素,使这些蕴含“自然”、“人文”及“历史”意义的元素成为当地环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类文化元素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相互补充、相互照应起来,生动地传承传统农村的历史文化、习俗文化及民俗信仰,使农村居民的情感及信念得到更充分地表达。

3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人居环境建设主要涉及环境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则受人文环境及地理文景的影响,并与传统村落的形态表现、布局、选址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我国大部分学者及专家认为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将“农村居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居住、劳动生产及精神需求作为重点。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依旧存在。

3.1 缺乏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融入意识

由于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地理条件及社会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住宅相对分散,其中所存在的人居环境规划问题也相对突出,部分地区政府盲目追求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从而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整体性规划,严重影响到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3]。特别在传统村落文化移植上,很多设计者都将设计视角局限在建筑风貌、基础设施等层面上,从而缺乏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居民生活、建筑风格、村庄发展的深入了解及文化渗透,致使人居环境只能满足农村居民在生产条件、生活需求及居住需求上的需求,难以满足农民在情感、思想及文化等层面上的诉求。而部分人居环境设计者由于缺乏科学的文化渗透与表达策略,导致文化渗透过程只局限在物质文化的层面上,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整体考量及渗透意识,造成非物质文化难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全面、更有效地表达和呈现[4]。总体来讲地域文化融入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所有地域文化渗透与非物质文化渗透的意识缺失上。

3.2 缺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我国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历史资源,通过总结并归纳传统村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使其渗透并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过程中,可以帮助农村居民在人文积淀与文化遗产保留的前提下,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然而在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逐渐成为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情感、文化心理及文化生态的重要因子。即便在新农村建设前,这种文化层面上的转变依旧存在。但以现代文化理念来重构新农村,会导致农村原有的文化传统出现割裂或断层。而完全保留农村文化或思想,又会制约农村居民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文化融合问题。虽然很多设计者提高了对农村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视程度,但却由于缺乏对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理解,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矛盾日渐加剧,切实影响到人居环境设计的质量。究其原因,在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通常是以设计者的理念为出发点的,而非使用者。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融合,导致农村居民从传统村落移居到新农村后,会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

3.3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缺乏独特性

部分新农村在人居环境设计上存在模仿、照搬外来建筑风格的现象,加之设计者对建筑内部结构、构建及外观的不求甚解,致使大批洋建筑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大行其道,很多拥有本土性特征的建筑被忽视。而部分新农村建筑是以其它地区的建筑风格为主的,大量采用相同的建筑材质、建筑纹样及布局范式,使新农村建筑出现明显的同质化问题,难以突出特色,提升农村居民对新农村的整体感受。虽然将地域文化元素渗透并融入到新农村建筑建设中,可以提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特色性,然而在融入方式、方法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譬如部分地域的新农村建筑缺乏对传统村落建筑的认识,无论在外观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是在纹理装饰上渗透了相应的文化元素,很难发挥地域文化所拥有的情感满足作用。而部分新农村则将所有文化要素融入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导致现代元素缺失,致使农村居民很难感受到现代文化、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

4 地域文化下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策略

4.1 加强文化植入

在人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新农村有超前的预期,通过考虑农村居民生活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人居环境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农村人居环境在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能够更好提升农村居民的物质水平。首先,明确地域文化表达载体,使地域文化成为人居环境设计的核心与关键,特别在非物质文化上,设计者应在结合物质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呈现、表达的需求。譬如在民俗习惯上,应为农村居民开展各类民俗活动提供空间载体,如广场、巷道、弄堂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植入,为农村居民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注重对物质文化的保留。物质文化主要指传统村落的建筑、雕像或各类文化景观。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深入分析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移入原有的空间布局、建筑布局、环境布局的方式,使物质文化能够更好地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5]。比如原有乡村的建筑是依托自然空间环境所形成的,因此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的还原中,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还原。

4.2 加强文化融合

文化植入主要指在文化载体的层面上,将地域文化渗透到人居环境设计中,主要包括非物质及物质文化两方面内容。然而在地域文化渗透的微观层面上,地域文化融入并非指表层的融入,而应与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及发展需求相契合,唯有如此,才能让地域文化渗透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6]。首先,人居环境设计者应深化对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及居住环境与地域文化形成,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其次,深入探究农村居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及居住环境特点,选择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筛选出能够适应农村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的地域文化元素。例如,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以人工为主,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则以机械化为主,所以在此方面,应调整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使其能够与现代文化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最后是从农村居民的文化习惯、文化理念出发,用现代文化元素,补齐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或弊端,简而言之,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很多“文化理念”、“信仰”及“传统”都发生了转变,并与现代文化要素进行了整合。人居环境设计者应在结合农村居民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用现代化元素完善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机制。譬如在传统民俗活动背景下,设计者应在广场或弄堂中设置 “影音”、“照明”等装置,或者通过构建公共空间配套措施的方式,提升各类活动的开展质量。

4.3 优化文化渗透方式

地域文化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可以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然而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可以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提高文化渗透的全面性,然而在物质文化渗透与表达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致使新农村环境设计缺乏特色。对此我们首先应明确人居环境的设计要点。即情感功能、物质功能。在情感功能上,应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渗透,在地域功能上,应赋予人居环境现代化特征,譬如休闲、生产、起居等。其次,在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上,设计师不能将文化渗透局限在文化符号的应用上,应从建筑构造的整体出发,全面地渗透地域文化。在建筑材质上,应选择传统乡村建筑的材质或以该材质为主体。譬如原有乡村的建筑材质是“青石”,因此新农村建筑的主体材质也应是青石。而在建筑结构、形态上,则需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形态,如窑洞、树屋虽然不能对其进行完整的保留,但可以选取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改造。譬如在窑洞设计上,可以让内部装修或样式与窑洞相似。而在外部则需要选取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将地域文化元素作为纹理、装饰,应用到建筑构建中。最后是地域文化的重构性渗透。在建筑外观上,由于新农村建筑主要以楼房为主,传统农村建筑以平房或单层建筑为主,所以很多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通常会应用大量的文化元素。但这种设计方式很难在情感上,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与精神诉求。所以在建筑形态设计上,我们需要利用文化重构的方式,全面地、完整地表达当地的地域文化。譬如在江苏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可以将传统建筑的色彩元素、装饰元素融入到楼房设计中,使其在拥有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拥有情感满足、文化呈现的功能。当然,也可以将传统建筑风格、造型及工艺,与现代建筑材料融合起来,使地域文化可以充分地、有效地渗透到人居环境设计过程中。

5 结语

地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拥有鲜明的推进作用,能够提升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归属观,为我国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环境,提供支持和抓手。然而在实际的环境设计中,我们需要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融合以及渗透方式等角度出发,使地域文化能够充分地、全面地、有效地融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人居农村居民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