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教育新生态下班级文化建设维度

2022-03-18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中学生个体

刘 艳

(辽宁省实验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6)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1],其核心“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2]。“双减”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195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学生负担太重”,2000年教育部紧急通知“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2018年教育部联合九个国家部门出台“史上最严减负令”“减负三十条”,都具有“双减”的效应,而此次“双减”政策的迅速出台落地却是首次。[3]全国各地中小学以多样化举措积极执行“双减”政策,目的在于“构建良好教育生态”。[4]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其特质在于在教育规律显现中,坚守教育理想,回归教育本质,以实现未来教育。教育规律中的生态伦理、人的发展价值形塑及未来公民的基本特征,为中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提供新内涵。思考“双减”政策下教育新生态生成的现实背景,思考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维度以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构建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以形成中学生文化自觉,是中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育人功能及社会责任。

在“双减”政策下,保持班级文化建设的适切性,探求班级文化建设维度,有助于中学生有效应对现实的中考压力,并在和谐生态文化建构中实现文化自觉意识的生成,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及社会性发展。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维度:历史传统、当下价值及未来发展

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当下文化精神的凝练,也包括未来文化的发展。中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当下核心价值文化的体验及未来文化的创造。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维度,体现为历史、当下与未来。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引领,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新整合与新发展。[5]中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中已具备初步文化感知的基础,然而在青春期发展及文化自觉意识生成的关键期及碰撞期,在信息技术文化冲击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文化感知要从历史文化的视角选取对精神文化具有引领作用的价值引领,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促进自身的价值生成及社会价值实现。

时代文化意识是中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树立的当代价值旨归。当代文化蕴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极富创新的时代精神”。[6]鉴于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及未来公民的基本特征,班级文化建设应确立正确的时代价值,以时代精神为引领,以时代文化灵魂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价值的执行参照。它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层面,规定了中学生的价值选择的初步方向,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未来文化,既是历史及当代文化的传承、创新、转化与发展,同时也是具有世界人类共同价值关照的文化价值体系,具有人类共生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关照。全球化推动各个国家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疫情之下的时代不断呼吁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世界各民族文化共通意识。由此,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当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吸纳世界各族的优秀经典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职责。“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教育对文化的传递,这包含知识、认知、思想、价值、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传递。这种传递绝对不是指生物水平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7]。在文化的顺应及迁移中实现未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也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新视角。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空间维度:班级空间、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

文化的空间维度中,空间是既定的时空结合,空间在于可感知的当下及依据当下所感知和超越的现在,包括班级、家庭、社会等因素。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空间,是班级物理空间、规章制度及班级集体文化等要素共同起作用的文化体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班级物理空间,是班级集体文化生成的基础,是班级精神文化空间的载体,也是班级文化生成的场域体现。因此,加强班级物理空间要展现学生自主性的文化,如学生的艺术创作,班级集体及个体荣誉,学生生活文化体验等。班级集体文化,是个体文化的升华,也是个体文化的文化环境及背景,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时空。班级空间建设还需要集体建设的内容,如规章、制度等,更需要集体作为共同体之“我”的社会性感知及能力展示,体现个体与集体的紧密联系。

班级文化建设的家庭空间,体现在学生及家长在校园外围——家庭空间环境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支撑与构建。家长的参与,有助于班级形成稳定、和谐的班级凝聚力,实现长远的文化影响力。这种家校合作的隐性文化,是家校共育的基本体现,对中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来说,和谐家庭养育模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的形成及文化价值观的树立及养成,这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在家校合作前提下,家长积极参与,有助于扩大班级文化影响力,有助于营造强健、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的社会空间,即社会主流价值及社会主要价值需求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通常来说,社会主流文化是中学生的文化偶像、文化参照及文化价值的社会化呈现,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自我文化价值上,更体现在具有崇高社会价值的人物和事件上,这种基于社会当下、历史文化社会中的曾经的主流及当下的文化宣扬主流,都应该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从具体的实施上看,班级文化建设的社会之维,不仅体现在社会文化的映射及影响方面,更体现在班级建设中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和谐的班集体,积极向上的个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具体呈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社会空间,是班级文化空间的价值显现,是中学生文化价值彰显的当下及未来空间场域。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自我维度:身体自我、精神自我及个体整合自我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维度在于中学生的自我维度。学生是班集体中学习、生活、自我体验及自我成长的主体,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的自我生成及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文化自觉包括身体力行、精神自我及全面发展的整全的个体世界的生成。从个体的身体维度来看,文化的身体自我既包含身体健康的意蕴,更具有身体力行的文化写照。身体是精神的执行者,身体首先是健康的身体,体现青春活力,体现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同时,身体体现优秀精神,身体力行,既体现一种能力,一种美德,更体现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

精神自我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个体的精神自我。班级文化的班集体建设、空间的文化环境设置、文化要素影响等,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文化感知。中学生在班级文化中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形成珍视传统文化、热爱当代文化、积极努力创建优秀的自我状态,其精神自我则会逐渐升华,内化形成精神文化自觉,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个体精神自我体现在个体精神认知、价值判断及人际交往、社会情感和世界观等综合的精神文化,是文化自我的核心。读书是实现中学生个体精神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国民的阅读,在思想力、学术力和专业力等方面较弱”“国民的阅读水准和文化修养,将最终决定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8]。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通过阅读传统经典书籍,实现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心灵空间的浸润。

整合自我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个体整合自我是中学生个体身心共同发展形成和谐统一的自我的综合体现。在“内卷”的背景下,中学生往往忽视身体自我,强调知识自我,忽略身体、精神的健全发展,出现偏极一方的现象。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个体整合自我。个体整合自我的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发展性及创新性。这不仅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未来发展对于中学生的基本诉求。班级文化建设可通过时间连续性文化活动来实现中学生个体整合自我。对于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来说,班级文化建设要延续小学六年的丰厚文化生活,通过七八九年级的追踪及深化,在读书中体悟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化价值情怀,并在情怀的树立中传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己达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猜你喜欢

双减中学生个体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