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学改革光辉历程与未来使命

2022-03-18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教育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 离退休干部处,辽宁 大连 116021)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进入新发展阶段,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满怀信心开创未来。

一、教学改革历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教学之路

教学改革,涉及“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几个基本问题。简要地说,改革就是革除积弊,创新理论,开拓实践,改变现状,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对现实教学弊端进行批判,对未来教学发展进行探索。

我国教学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是教学改革初兴期,重点批判应试教育,创建素质教育新样态。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回应教育改革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学术界和广大中小学对应试教育展开批判,对素质教育展开深入探索,同时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验。在改革中,国家教委统揽全局,试点先行,先后总结推广了“烟台经验”和“汨罗经验”,并选择一些典型加以推广,如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和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学模式”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从理论上作出精辟概括,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其主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我国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

第二阶段,21世纪最初十年是教学改革发展期,重点实行新课改,推动“课堂革命”。2001年,基础教育第八轮新课改全面展开,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目标、标准、内容、教法、组织实施作出全面安排。“课堂革命”把课程与教学改革融为一体,推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经过十几年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编写质量较高的多学科教材,改善教学内容和结构,而且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办法;不仅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和成长方式。

第三阶段,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改革步入深化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2017年,国家提出义务教育要实行优质均衡发展,同年制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学校需要的质量是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片面发展的质量;是面向全体的质量而不是局部或少数人的质量;是公平的质量而不是不合理的质量。分数和升学率也是质量的反映,需要正确对待,不应一概否定。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和课堂主阵地作用。[2]

二、教学改革策略:遵循方针政策砥砺前行

教学改革坚定执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改革方针,创新实施策略和形式。

教学改革策略主要采取了四种:其一,改革战略立足当下,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制定重大改革方案,统一部署,分步落实;其二,改革内容先易后难,以问题为导向,不断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如先抓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再抓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改革等;其三,改革实施以学校改革为主体,充分发挥一线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力作用,从校情出发,确定具体改革项目,坚持渐进方式为主,稳中求进,注意克服急于求成和半途而废倾向,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其四,改革保障措施,强化党对教育教学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教职工合法权益。

教学改革基本选用三种形式:一是单项式改革,以本校和个人课题为主,不追求系统性,但求效果,善始善终;二是借鉴式改革,以学习模仿别人的经验为主,如创造性地学习“洋思中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经验”等;三是整体式改革,也称综合改革,包括区域性综合改革和学校内部综合改革等,实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如教材体系改革、课堂体系改革、教研体系改革等。

三、教学改革未来使命:努力建设高质量体系

新时代,教学改革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综合改革为基本方式,努力推进教学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建设高质量体系。

1.深化教学质量变革,从普及水平走向高质量发展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发展观。2020年,国家强调新发展阶段要从长期的普及水平走向优质均衡水平再走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采取重要举措推进,包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坚持教育发展的公益性原则,做好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

2.深化教育现代化建设,从超越传统走向现代高水平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逐步提高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新发展阶段,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次深刻变革。

第一,明确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提出“八个重点要求”,概括起来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面向人人,保障每个人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将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构建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第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指导思想强调着力提升教育质量。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立志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第三,不断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课程、教材和学习资源等数字化,丰富课程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第四,实行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现代教学制度,明确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教育职责和权限,建立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的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形成规范化、法治化、民主化、效率化的运行机制。

3.深化教学观念变革,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

在外国教育史上,20世纪中叶,教学论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教育家,如美国杜威首先拉开现代教育的序幕,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中心”等观点。20世纪末到21世纪以来,在“以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出现“教与学统一”“构建教学共同体”的观点。20世纪末,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积极倡导“学习共同体”观念;21世纪初,国际经合组织也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与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近年李政涛、余文森教授等也大力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重视一方否定另一方,只有做到教与学统一,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新的教学理念已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落实。

4.深化教学目标变革,从“知识至上”走向“提高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作出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导向性、激励性和灵活性特点。教学目标发展过程由“双基目标”发展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当下,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拟定教学目标的指南。在具体实施中,许多教师通过单元和课时目标的设计加以落实,把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内容通过学科教学目标实施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获取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素养。

5.深化教学过程变革,从“无所遵循”走向“依规而行”

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呈现复杂性和多面性,但有规律可循。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努力遵循教学规律,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规律、认知过程与实践过程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统一的规律等,使探究和运用教学规律指导教学的风气日益增强。

6.深化教学方式变革,从“单一接受”走向“多样化”

改变教学方式是推进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其实施关键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目前,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由三大类型构成:其一为改进传统接受式教学课型,对传统教学思想给予批判继承,如积极接受和应用有教无类、尊师重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思想观念。其二为把素质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基本形式,强调“面向全体、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其三为选择和应用新兴的教学形式,它们既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反映,也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不少学校结合校情和具体特点选用新课改倡导的“自学、展示、反馈”教学方式、选课走班教学等,选用叶澜教授的“生命教育”、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华国栋教授的“差异性教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另外,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混合式教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更加丰富教学方式。

7.深化教学评价变革,从“五唯”倾向走向科学规范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与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反馈功能。长期以来,我国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比较严重。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如《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目前,基础教育已基本建立起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办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