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策略

2022-03-18扈明聪李瑜婷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服务

杨 娟,扈明聪,李瑜婷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乎今天,更影响未来。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备受关注。“双减”政策的出台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双减”政策是国家从“国之大者”的站位进行全面规划,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实施“双减”政策体现着我们对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对短视化、功利化教育观念的纠偏,也体现着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这不仅是国家使命,也关系到我国亿万万家庭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双减”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有所作为。

一、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

学校要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政治站位,切实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部署。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阐述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了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这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深远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应该由学校承担。但是在当前的现实状况下,资本市场推动下的校外培训“野蛮生长”,危及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造成干扰,这样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学校要宣传落实“双减”政策,消弭团队观望情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而“双减”是系统谋划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回归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最终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正是“双减”的真正目的。学校只有站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未来合格接班人的高度看问题,将教育政策宣传、学习到位,彻底消弭管理团队、教师团队的等待观望情绪,明确努力和改革的方向,才能真正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学校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校外培训起初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随着课外辅导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姻”,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以简单机械重复训练为手段、以考试内容为重点,则逐渐背离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日益成为教育公平发展的新障碍。表面上,这些机构对教学的工具性目标的极致追求,很好地满足了一些家长试图消除教育焦虑的需要,导致学校减负的努力流于无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沦为口号。而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资本市场的侵入使得教育的公益性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风险。反过来,当学生和家长基于消费者的角度,过分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教育也就被扭曲了。因此,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更是一项明确的政策要求。[1]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作业体系,真正落实“家校社共育”理念

学校如何转变观念和职能、创新思路,将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实施的效果。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落实“双减”政策,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家校社共育三大方面的管理能力。

首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关注教学质量。教育专家表示,“双减”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双增”,“增”的应是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校内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构课堂教学。例如,学校可以探索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模式,教师、学校和区域探索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或单元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专业研修与共同体建设,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建设高质量作业体系,提高作业实施效果。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实施效果等都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学校应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为指导,校内以学科为小组,课程单元为单位,将作业设计、布置、指导、反馈、应用及管理机制纳入研究领域,切实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倡导教师围绕作业的设计、开发和评价展开专题性教学研究。学科团队通过布置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要搭建教师共同设计开发作业的组织架构,做好以年级组、学科组、班级为基本单位的作业管理指导和评价。比如可以采取“三级纵横联动模式”,学科教研组纵向总体设计学科分层分段作业,年级组横向统筹各学科作业总量、形式与平衡性,班级关注全体、关照个体,形成人人可选、人人实现最近发展区、最优发展成效的作业超市形态。

最后,学校要把“家校社共育”从概念变成学校教育新常态。家校共育,核心在学校,关键在“共”,目标在“育”,需要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家校协同机制,才能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家长的焦虑与恐慌来自外部环境的“内卷”,学校一方面需要疏通家校沟通渠道,建设一致的育人思维,构建统一的价值引领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积极动员引导家长不安排孩子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家校合作,以“家校社联动”汇聚育人合力,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随时随地参与到学校的学习中,才能实现协作共赢。

三、构筑多元课后服务体系,成立特殊学生帮扶团队,促进教育公平

追求教育质量的同时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题。[2]“双减”的目的并不在于“减”而在于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策略。

随着政策推进,加强公共教育供给是减负的重要保障,落实课后服务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是当务之急。对于课后服务,学校有义务和责任作为学生课后服务主力军,坚持“公开服务、自愿选择、内涵发展、彰显特色”的原则,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增强实践”为目标,既要为学生答疑辅导完成作业,更要开展一系列兴趣社团,着力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教育教学改革特色。

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工作中,学校要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在指导学生完成学科作业之余,课后服务可以按照“1+X”的设置,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歌唱、戏曲等文艺活动,足球、篮球、跳绳等体育活动,地理、历史、英语角等兴趣小组,以及围棋、机器人、乐器演奏等社团活动,让每一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兴趣社团,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需求,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学校在充分挖掘校内教师潜力的基础上,可通过聘请退休教师和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缓解校内教师不足、专业缺少、资源匮乏的压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探寻对课后服务教师的激励制度:如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使学校师资得到充足保障;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将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人员的激励等。

学校课后服务如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也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研究制订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准入条件、遴选程序和监管措施等。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学校硬件设施及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打破校园围墙,借鉴“社区学习中心”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比如清华附中发挥背靠清华大学和附近中科院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引入专家资源,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探索活动,利用毗邻的圆明园的资源,开设了“走进圆明园”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要主动向家长公布课后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信息,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学校要切实完善课后服务的工作机制,按照“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推进课后服务,充分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着力缩小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补课教育的参与程度而造成的教育差距。

四、重视学校软文化实力的构建

首先,学校要充分挖掘学校图书馆的教育文化功能。图书馆是公众免费获取文化知识的源头。各中小学校及各教育机构可以积极采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图书馆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自学能力,让图书馆在减负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图书馆进入电脑化管理,学生可通过网络检索和查阅国内外数千所图书馆的有关藏书和资料。地方政府还可以帮助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建立广泛的联系,发挥图书馆在推动“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的进程中的作用。[3]

其次,学校应基于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分类分层教学。引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学习支架、多媒体学习资源。搭建功能强大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嵌入评价任务,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通过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反馈,改革现行单一分数评价和经验评价方式,全面、精准、及时促进教与学改进提升。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推出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例如,浙江省探索成立公益属性的实体化互联网学校,推出以课程服务为主的“四点半课堂”和答疑解惑为主的“问学名师”等服务;探讨“互联网+”服务课堂教学的“双学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海打造“空中课堂”,教师结合相关学科单元教学重难点问题,制作重难点名师精讲课,广泛征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关注点,由名师团队遴选高频和高质量关注点,并开展“名师面对面”栏目,在线集中答疑。[4]

最后,学校要建立良好管理体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良好的管理体制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学校文化的基石,学校文化则是激发管理体制改良升级的内推力。学校在制度完善过程中,要注重向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方向发展,促进教师团队对学校文化的集体性认同。只有教师团队集体性认同的文化,才能产生温暖人心、焕发生机、激发生命热情的力量。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引导并努力做好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公众等各方工作。[5]唯有做到合力育人、标本兼治,回归教育本质,“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服务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