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策略

2022-03-18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文本英语

王 红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 大连 1160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思政教育的多次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围绕讲话精神,教育界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实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为学科课程育人开辟了新的路径。

英语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其内容涉及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信仰、思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英语学习中势必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则极易面临意识形态上的风险。有鉴于此,初中英语学科课程思政的研究理应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英语的课程思政就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挖掘、梳理和提炼教材思政元素,拓展思政资源,并合理渗透到英语教学情景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融合,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纵观当前的英语教学,虽然很多教师的设计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挖掘课程思政要素,但存在着设计上简单空洞、泛泛而论,实施中难以操作、无法落实,方法上单一说教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积极尝试以下教学策略,切实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一、研读教材,在文本内涵中解读思政要素

教材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载体。解读主题内容是实现思政内涵探究的前提。教师要想深入解读文本,首先需要从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五个角度进行,以形成深入而独特的见解。[1]教师通过深入研读和挖掘,聚焦文本主题意义,提炼文本的主题语境。而特定主题语境所传递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该语境蕴含的主题意义。[2]

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同时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等人文教育特性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在主题意义的分析中寻找思政切入点,充分挖掘思政因素,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过程中,实现思政与学科教学融合。

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素材为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是通过目标语文化的渗透,增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二是通过本族语文化的渗透,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通过世界文化的渗透,培养国际理解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内容往往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九年级上册Module 12 Unit 2 How to be green一文,从显性上看反映的是环境与生活方式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在隐性上则可以通过增加碳达峰、碳中和等资源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的大国担当。再比如外研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3和Module 8两个模块的语篇主要介绍的是邓亚萍和刘翔的事迹,主要的思政要点是感受人物精神,体会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仅此而已。在讲解时,学生除了要知道两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以外,更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其背后的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家国情怀,即为国家和人民不断进取的精神、高尚的理想信念等内容,彰显这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符号和传统美德。九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 3是一节综合语言运用课,以发明与技术为主题,通过课文了解新科技、新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勇于进行发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用客观辩证的视角看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与生活、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自信地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通过思政视角下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是提升课程的内涵和提高课程的质量,其隐性功能是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这些功能的达成需要通过文本分析和合理演绎来完成。不断挖掘文本思政资源,探索文本解读新视角,能够提升文本理解新高度,拓展教学研究新视野。

二、立足课型,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思政资源

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要基于课程内容,结合不同语言技能的多种课型。首先要尊重课程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有效把握课型的特点,通过分解知识要点,充分挖掘课程知识内隐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品格,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学生德行的养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听说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听说课对话场景真实、对话人物具体、对话冲突鲜明。“对话”涉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等。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人物关系,梳理对话内容,体现冲突解决,呈现价值取向等策略实现思政教育。在充分解读对话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思政教育无痕化嵌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例如,外研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1中的对话主要围绕父母的叮嘱与关怀、孩子的理解与独立这一现代亲子关系等内容展开,进而揭示锻炼和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勇于面对价值冲突,积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他人交流,学会依据正确的价值选择做事情。在教学流程上,可以做如下设计:结合生活实际,启动思考认知;基于文体脉络,充分解构文本;感悟文字内涵,促进情感体验;引发深入思考,拓展思政内涵。在活动方式上,可以用角色体验、小组道德讨论等模式进行道德实践,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思考交流做出价值判断。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以人物为主线,将“父母”“孩子”两种不同的角色对待“home alone”这一话题的不同看法,直观地、有力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独立的重要意义。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在对话创作中深刻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以分组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知识的同时,回顾生活点滴,真正感激父母、理解父母,以此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2.阅读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在实现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教师要深度提炼、整合、加工并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对接学生情感需求,解决困惑,关联生命体验,还应搭桥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大格局[3]。教师还要善于将内隐的价值理念加工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从细微处入手,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4]。例如,在外研版九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2的阅读教学中,做课教师进行了如下教材分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烦恼:功课的压力,青春期的躁动,网络的诱惑和追求的失落等。为了解开他们的“心结”,教师需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关怀。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以报刊或杂志中常见的读者来信及回复的形式出现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来自电脑游戏、手机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和烦恼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采取非理智的极端行为。在学情分析中要抓住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时常常容易感情用事,大多缺乏理性判断与决策,在问题解决上缺乏有效的途径。在思政目标的设计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1)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直面问题,勇于担当。(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和父母进行沟通,增进彼此理解,共同解决问题。(3)学会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非理智的极端行为。(4)能够理性面对网络诱惑。在读前活动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发挥想象,针对题目进行预测,并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困扰着Steve,和国内的中学生是否有共鸣。在读中活动中通过文本分析挖掘事实线和情感线,将思政教育嵌入其中,即以法贯穿其中,以情蕴含于内,引领学生入境入心。视角独特、挖掘深透的课例设计,聚焦学生真实生活的选材,为人做事时面对困境的正确抉择,都是用英语这一工具做事情的真实写照。在课例实施过程中以问题为牵动的思维活动有深度、有高度,能够体现真阅读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感同身受,直抵心灵深处,表达欲望也会愈加强烈。

3.活动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英语活动作为学科思政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受到道德的浸润,还能得到诸多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情境活动体验,通过“创设境”到“激发情”,进而“训练说”再“揭示理”,使思政教育有序地渗透到教学中,以达到“融情于境,由情入理”的目的。在增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同时,学生们通过角色体验,在情境中践行思政。通过角色体验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产生文化认同感。英语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课前展示、文化体验、演讲比赛、歌曲演唱、戏剧表演、影视配音、诗歌朗诵、课本剧等。这些活动可以展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家校联系、校园生活、经典名著、人文关怀、理想信念、时代英雄等主题。

三、在评价中引导课程思政方向

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需要,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英语课前展示性口语活动中可以做如下的评价设定:表层─学生评价(涉及小组加分:语音、流畅度、内容、个人的气质姿态、合作意识等)和教师评价(以鼓励性评语为主,关注学生收获与成长);深层─自我能力的提升(在未来英语学习中的发展优势和潜力等)。在写作评价中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品评进行范文赏析,二次文章修改中的立意变化等形式凸显思政教育的成效。在终结性评价中强化英语测试的育人功能,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构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英语试卷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导向,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近年来,各地英语试卷的阅读语篇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语篇内容聚焦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关注体育锻炼,倡导健康意识;传播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宣传时代人物,树立劳动意识。写作测试中的任务设计突出青少年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及所传递的人文精神,这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家国情怀及理想信念。评价通过把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育人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学科回归育人本位,将价值观教育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活,进一步促进以语言为核心的英语教学向以人为核心的英语教育的理念转变,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总之,英语学科的思政教育过程,是将中外优秀文化、本民族的现代文明与健全人格融为一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挖掘、善拓展,懂方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思想实际,有效挖掘英语教材中丰富的思政资源,循序渐进、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能。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深度教学,提升英语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文本英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读英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酷酷英语林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