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价值、挑战及其路径
2022-03-18张红阳
张红阳
政治学法学研究
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价值、挑战及其路径
张红阳
(清华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084)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中“乡愁”的现实价值,以及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挑战和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路径选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思考。
乡村振兴;乡愁;乡村治理;治理挑战;乡村教育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能够体现尊重自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此将“乡愁”提升到了城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并列作为我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表明国家对乡村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而乡愁的立足点在于乡村,因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挖掘其多重功能和价值,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新时代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留住乡愁”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准确把握留住乡愁的现实挑战及路径选择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现实价值
(一)留住乡愁的经济价值
在我国经济飞速前进的关键时期,乡愁正在成为社会主体重要的情感需求及情感衍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经济建设中,有助于激活与达成乡村社会内生的经济价值。那些与乡村传统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实际上都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城市在快速城镇化中聚集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多元指标(资金、科技、人才等)正在趋于饱和,因此适当地向乡村倾斜正在成为趋势[1]。于是,将乡愁留住的乡村,其经济价值应该得到保证和维持。因为,可持续性的内生经济获得乡愁这类柔性要素,有利于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促进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纾解,加快物质性资源向“三农”领域的倾斜,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振兴服务。
同时,乡村经济发展得好,建设得好,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会越强,就更加能留得住乡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反之,地方经济如果处于下降趋势,那要留住乡愁就会很难。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把乡愁看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实精准扶贫,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留住乡愁[2],利用乡愁的经济价值从农民切实关心的物质利益入手,把乡村建设得更美更强。
(二)留住乡愁的社会价值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现代化发展非常迅猛,社会的剧烈转型依旧是最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乡村发展滞后与愈发突出的城乡差距正是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愁的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诉求的角度引导的社会资源关注乡村并寻求机会向乡村倾斜,乡村要发展,要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就必须将乡愁纳入“三农”工作之中,也需要统筹考虑依靠留住乡愁提高乡村社会的整体实力。乡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桥梁”和“导航灯”的功能。通过发挥乡愁所蕴含的积极因素的正面导向作用,理性地纾解乡愁主体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从而推动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趋向统一,持续促进乡村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三)留住乡愁的文化价值
乡愁的基点在乡村,乡愁的深层价值其实是一种“文化力量”,一方面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的过程中,乡愁发生主体的情感构建和文化需求使他们有机会重塑乡愁文化所依托和塑造的“精神故乡”;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情感感召,不断引导乡愁主体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的潜在价值[4]。在全球化的今天,大都会的风云际会越来越趋于同质化,城市的资源越来越相似,文化取向趋于一致,而保留着独特性的恰恰是地方以及乡村和小城镇,这些差异性让乡村文化富有勃勃生机。深入挖掘乡愁内在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与乡愁相关的文化产业链延伸,推动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愁品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总的要求就是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因此,从乡愁的文化角度入手,激活其价值,努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乡愁的文化内容很丰富,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风文明的重心是几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家风家训等精神资源。家风可以说是民风乃至国风之本。全社会理应高度重视并推动家风建设,在社会转型期以家风建设行动为切入口来培育文明新风气非常有必要,甚至可以说是迫在眉睫[5]。只有留住乡愁,才能更好地勾画文明乡村新画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项艰巨任务便是让乡愁这类有价值的乡土文化回归,并借机重塑乡风文明,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性的动力保障[6]。
(四)留住乡愁的生态价值
优美的环境是留住乡愁的生态基础,留住乡愁需要留住绿水青山。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州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两者必须统筹兼顾,而且能够兼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乡村要振兴不能以牺牲乡村生态环境这个作为乡愁载体最值得利用和挖掘的宝贵资源。因为在乡村,生态环境尤其是原始的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价值很高,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尤其是居住环境的要求总是很高的,很多人一辈子不断努力奋斗就是为了有一个舒适、祥和、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说以往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安全为主要任务。那么进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的生态宜居应该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居住环境,而乡愁生态价值最根本的反映便是坚持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保护生态”的实践原则,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上高度重视,实践中加快推进,充分平衡乡村振兴中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7]。
二、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挑战
(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市场脱节
在乡村,大部分农民仍然固守祖辈流传下来的生产方式,无法与社会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接。中国大部分农民的劳动成果以农产品为主,经常会看到新鲜应时的农产品因为缺乏销售渠道而大量被农民扔掉。很明显,农村产供销链条不够顺畅。最近几年网络上为了处理掉这些农产品,“卖惨营销”报道屡见不鲜。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个别地区农民的难题。但它不具有普适性也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对当地农产品的再销售、品牌塑造形成一定的冲击,最终只会让乡村经济发展倒退,让乡村的“愁”变得更愁。也违背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总体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国家一方面在已有的政策之上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来破解农产品产销难题,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将一系列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最需要政策扶持的地方,及时提供给农民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市场信息。
(二)资源资产化水平低
在广大乡村,有大量的可利用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变成人们所说的“死资源”,因而也就出现了资源的资产化水平比较低这样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基层组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直在努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即“三变改革”且取得了一些成效。对于乡村发展我们务必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乡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兴旺。对于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理论知识有限的老百姓而言如何找到新的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踏踏实实、积极有为地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资金匮乏
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发展,资金投入历来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农业而言,一方面其产业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再加上产权边界模糊等问题,很多从事农业的人常说的话就是涉农产业不敢大投入。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农村的父母只能用有限的收入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在一段时期内这会进一步加剧贫困问题,失败的教育投资甚至会加剧代际贫困。其次,乡村社会中长辈的健康问题也是形成代际贫困的重要因素。在父母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子女的生活质量。再次,乡村中父辈传统观念的代际传递。农民观念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的深刻影响,保守滞后的观念会让后代的思维方式和职业选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10]。所以整体而言农民手头上可用于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很有限。目前,虽然基本上已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但是乡村振兴仍然需要多元化主体的高质量投入,只有充沛的投入,才能唤醒广大农村地区的“死资源”。
(四)教育文化水平偏低
优质教师资源的缺乏是当前乡村教育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教师已经逐渐市民化,他们虽然在农村工作,却在城市生活,教师群体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嵌入到乡村社会之中。加之乡村教师本身也面临着诸如房贷与子女教育的压力,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越来越受到挤压。农村条件的艰苦,更加剧了教师资源难以流向乡村。有的乡村学校建立不起来完整的课程体系,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教师还要兼顾生活老师的角色,照顾学生的生活,工作过于繁重。同时,专业背景的师资严重缺乏。此外,培训机会少,教学技能提升慢,理念和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效果难以保证,这些在根本上都是由于乡村教育环境挤压造成的。因此,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除了提高待遇,还应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城乡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同步提升教师的能力,留住、吸引乃至生产优秀的教师,引导他们扎根于农村教育。否则乡村教育只会更加萧条,乡愁也将真的一直“愁”下去。
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在公办园、普惠园方面的投入还难以全面覆盖,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短板。虽然农村幼儿园成本不高,能够维持基本的运转,但是在质量提升上却难以为继。这样直接造成了农村幼儿园只能保障基本的照看功能,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能为力。而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为了保证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也为了能和孩子在城市团聚,普遍选择接孩子到城里上学。农村和小镇家长选择县城学校,教育资源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愈发严重。因此,搞好农村孩子起步阶段的教育,是在源头上留住学生、留住家长的必然选择。
三、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基层治理
重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治理权威。必须确保干部的政治素养,加强村干部队伍的建设,重新塑造基层组织的治理权威。一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村党组织成员的青年化、专业化,积极吸引有实力的农村精英入党,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做好党员教育培训,通过先进经验的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的能力和素质。二是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经济人才和离退休干部参与农村治理,加强人才储备,推动乡贤回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村民群体的组织水平,加强村民对自治组织的制衡能力。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乡村治理体系。首先,需要减少和降低在乡村治理中对村委会、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预,使得基层能够依据客观实际拥有更多的自主性。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发挥好连接国家和农村的功能,做好服务和监督工作。其次,强化乡村第一书记制度。第一书记绝对不是上级政府下派到农村的“指挥官”,也不应将第一书记纯粹地视为乡村治理的“监督者”。第一书记与其他治理主体应增强责任感,积极合作,合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再次,加强乡村基层的法治教育,完善农村法治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用法律解决矛盾,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11]。
(二)发展乡村经济
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首先,必须加快农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基于科技创新,探索地方特色农产品,不断扩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地位,发展蔬菜种植等新兴的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2]。其次,通过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利用好农业基础性条件,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链。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业向纵深发展。如浙江上虞市的盖北镇,建立葡萄产业的体系化生产链,同时提升葡萄栽培技术和激活农耕文化,创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再次,培育新型的多层次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户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最后,逐步完善乡村农业服务体系,建立成熟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信息交流、农产品质量控制等工作。建立农业社会服务网络,有助于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让乡村留住更多的人[14]。
促进“农村、农业、农民”资源重组。党和政府始终致力于乡村发展、农民富裕,政府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自身的定位和所具备的条件,利用产业或土地规划,开拓不同的振兴模式。希望依托于当地政府的有效支持,提高资源分配效率。首先,要盘活村庄闲置或低效的资产。充分核算和利用闲置农地、森林、集体资产等“死资源”,提高村集体收入,改变村集体没有收入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村庄合并过程中,对长期闲置的办公场所、厂房、生产设施等集体资产,以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形式激活;对于能源成本高、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可以责令关闭,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产业。通过将各类“死资源”转化成为创造效益的“活资产”,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探索出符合农村地区闲置资源使用的机制和方法[15]。其次,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村庄共同发展,在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优化各项资源配置。特别是针对单个村庄资源非常有限、村间恶性竞争带来“双输”局面等困难,很多地区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如成都、嘉兴等地打破镇村之间的界限,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样可以高效地汇集可控范围的资源,设立具有统一配套物业的工业园、厂房,或建立一体化市场,探索多村共同发展的新道路[16]。
培育新型农民主体。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就需要把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支撑功能,着力打造一支具备真实战斗力的农村人才队伍[17]。培育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这方面的功能不可或缺,在有条件的地区,更需要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投入,让综合素质好、管理水平高的专业农民,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第一,改善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年轻人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不可或缺。只有大力实施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在农业领域的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让更多有志于家乡发展的青年留下来建设家乡。第二,为农民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注重农业后续人才的培养。支持农业院校的发展,培养一批植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新型专业农民投身乡村振兴。还要加强有关乡村振兴战略领域学术交流[18],让农民有机会参与到学术讨论中来。同时,要有效地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与积极性,比如温州一些地区探索了村集体经济创收激励制度,比较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包括以经营性收入的1%作为基本奖金,以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幅部分的5%作为增幅奖金,这样就使得村干部收入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19]。第三,让投身乡村振兴的劳动者享受与城市工人一样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尊严的职业。
(三)办好乡村教育
转变方式,增强内驱动力。一些地方出现了单方面地强调和过分追求硬件建设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教师教育理念和精神面貌、学校制度的更新与完善等。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转变乡村教育发展方式,从只重视物质条件改善转向重视教育质量提升,着力解决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品质和质量出现较大差距的问题。
乡村教育的振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善和提升乡村教育的软实力不仅仅要优化乡村教育自身的内部环境,即教育的品格,还要重视教师群体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等。除此之外,校长必须是内行,因为他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则要修炼自己的内功,推动学校内涵的提高。通过乡村教育的振兴,尽最大可能地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二元壁垒,加快实现城乡教育优质资源的互补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推进与实施的核心要求,这就要求在新时代把城乡教育作为整体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在政策源头上缩小办学差距。要以城乡融合思维重新审视城乡教育系统,统筹全局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改变过去城乡教育之间互相竞争的态势,形成以城带乡、以城促乡、整体推进、相互依存的新型城乡教育关系,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共同繁荣,为留住乡愁奠定教育基础。
锻造队伍,做好人才储备。首先,全面支持乡村教师培育计划,建立健全支持教师“留村返乡”的激励制度,在制度层面保障乡村教师权益。只有让学历较高、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才能彻底扭转乡村教育的被动局面。在数量和质量层面、年龄和学科结构层面都要精准发力,畅通乡村教师的补充与流动渠道,既要“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其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另外,也要吸收刚毕业的师范生,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斗志,为乡村校园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课堂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对他们应该开展定向培养。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要通过学习和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乡村教师增资机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此外,还应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声望,真正提高乡村教师的幸福感,使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这样才能为留住乡愁奠定人才基础。
[1] 杨晓曦,张克克.价值认同视角下乡愁对乡村振兴的路径规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6): 109-116.
[2] 向定恩.习近平关于现代乡愁表述的哲学意蕴和现实关切——兼论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愁”[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2):161-167.
[3] 孙瑾琨.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9,37(9):7.
[4] 曹萍,李艳,王彬彬.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精神家园构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6):194-199.
[5] 时子晗.浅谈家风对民风、乡风建设的重要意义[J].现代化农业,2019,41(11):22-23.
[6] 张建伟,图登克珠.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40(7):22-24.
[7] 马蕾,蔡明明.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J].乡村科技,2020,11(7):8-10.
[8] 张雷,唐京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论析[J].农业经济,2020,40(7):28-30.
[9] 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5,31(1):47-58.
[10] 赵景刚,柏艳.“乡愁”反思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37(6):94-96.
[11] 乔子轩.发展乡村教育须夯实法治基础[J].人民法治,2015,1(7):73.
[12] 陈文胜.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区域地标品牌为战略调整农业结构[J].农村经济,2016, 34(11):3-7.
[13] 谈慧娟,罗家为.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破解与发展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8,35(9):209-217.
[14] 王雅君.创新驱动要素重组: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21(5):54-60.
[15] 刘润秋,黄志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政策误区及改革路径[J].农村经济,2018,36(6):6-10.
[16] 郭晓鸣,张耀文,马少春.农村集体经济联营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新探索——基于四川省彭州市的试验分析[J].农村经济,2019,37(4):1-9.
[17] 杭大鹏.《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发布词[J].农业科技培训,2019,18(12):12-14.
[18] 蔡炉明,钟宇.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可视化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6):126-131.
[19] 陈智慧,李锦伟.发展村集体经济各有高招[N].浙江日报,2017-10-31(19).
The Value and Path of Retaining Nostalgia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Hong-ya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value of “nostalgia”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hallenge of retaining “nostalgia”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path choice of retaining “nostalgia”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thinking for better and faster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rural vitalization; nostalgia; rural governance; governance challenges; rural education
C911
A
1009-9115(2022)01-0118-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23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2017N50)
2021-03-22
2021-12-03
张红阳(198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与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