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传承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3-18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豫剧剧团戏曲

刘 向 阳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民俗所,河南 郑州 450000)

一、豫剧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靠山吼”,地方特色浓郁,本性自然,质朴通俗,紧贴老百姓的生活。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河南简称为“豫”,在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改称豫剧。豫剧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五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新乡、安阳一带的豫北高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吼),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1]73。各流派的经典剧目,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打磨,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体现出各自流派的特色。在近300年的传承发展中,豫剧早已突破地域限制,覆盖多个省份。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8年,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等13省市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数量达到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余人[2]。从古至今,豫剧一直发挥着弘扬河南精神、繁荣中原文化和教化社会大众的重要作用,其传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演绎河南优秀文化

豫剧发轫于中原沃土,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戏曲人物,如精忠报国的穆桂英、刚直不阿的包龙图、不畏权贵的七品知县唐成等。《穆桂英挂帅》《包青天》《七品芝麻官》《苏武牧羊》……这些经典剧目产生的社会根源,是百姓期待清正廉洁、为民做事的好官。这些作品从本质上对群众生活进行了描述和反映。豫剧的传承和发展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河南历史文化,并将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精忠报国、重情重义的品格彰显出来。

(二)展现河南新时代的出彩形象

近年来,艺术家在河南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编导出诸如《朝阳沟》《焦裕禄》《红旗渠》《常香玉》等一批现代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精神。这些新编现代豫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讴歌新的社会风貌,很好地展现了当代河南形象。

(三)弘扬中原人文精神

豫剧善于展现大气磅礴的场面,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从人物形象、戏剧事件到戏剧情节、人物情感,再到戏剧意韵、风格、情趣等,都能将舞台人物的艺术情感与忧国忧民的家国意识、忠孝节义的人间大义等相结合,担当了引领世风、淳化民风的文化责任,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戏曲院校是传承豫剧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戏曲的良性发展最终要通过人才去实现。豫剧的繁荣发展和广泛流传,同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豫剧传承人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豫剧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剧团内部,实行师傅带徒弟模式。剧团实行家长制管理,演员或者是家里的亲戚,或者是徒弟,或者是“养女”。在“师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对唱腔的发声方法、对剧情与角色的把握和理解都是在模仿师傅。学生的专业发展也受到师傅的水平限制,无法对戏理、剧本和角色作深入分析和了解,更谈不上创新。此外,由于剧团之间竞争激烈,团与团之间相互交流很少,生怕他人学去“一点门道”。

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人才培养与聘用逐渐开始分离,一些地方开始创办专门的戏校,如河南省戏曲学校、洛阳戏曲学校、安阳地区戏曲学校等。这些戏校在当时培养了大量的豫剧人才,为豫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当代豫剧承载了各个历史阶段艺术家们的经验和创造成果,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今天,在我国戏曲学院不仅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理性成熟的研究思考和先进的科技手段,还汇聚了戏曲界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和戏曲艺术研究者,有众多的通过高考等严格方式选拔的热爱戏曲、并打算终身从事戏曲事业的学生。戏曲院校已成为我国传承和保护豫剧经典剧目、培养豫剧传承人、发展豫剧事业的主要机构。如今,豫剧主要是在戏曲院校进行教授学习,在舞台表演中提升,在文化活动中传播。学校培养专业豫剧人才的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思想品行规范教育

传统“师带徒”模式更多关注豫剧表演技巧的传习,演员品行涵养也主要靠师傅言传身教。而戏曲院校则把豫剧传承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用中原的文化底蕴来滋养年轻一代。戏曲院校设置了一系列的文化基础课,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同时学生通过对戏曲理论的系统学习,更有利于深度理解和把握豫剧表演的精髓。学校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注重豫剧唱腔、表演技能的全面传承

与传统“师带徒”的门户之见、流派之争相比,戏曲院校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豫剧唱腔,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学习曲调。豫剧唱腔主要分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等板路。培养学生掌握豫剧的行腔酣畅、吐字清晰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喜爱和特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传承婉转舒畅的祥符调、激越奔放的豫东调、粗重快速的沙河调或者低沉厚重的豫西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豫剧注重念、唱、做、打的功夫,手、眼、身、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也各有多种技法。在豫剧领域素有“千斤道白七两唱”的说法,说出了道白的难度。豫剧里的道白多以诙谐幽默、轻松活泼为主。举手投足间,展现内心的体验,内外交融,为塑造形象服务。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训练,培养出来的人才功底更深厚、专业更精湛。

(三)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豫剧不断汇集各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技术手段。如对声光电技术的应用、对绘画色彩艺术的应用等,都是戏曲积极地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从而提升自己的表现力、丰富自身的美学品格的体现。戏曲院校的教师充分挖掘和整理豫剧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进一步强化教学的艺术表演方式,大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丰富豫剧的呈现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豫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豫剧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李利宏介绍,“十年前,全国19个省市有豫剧团,后来随着院团改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到2011年第二届中国豫剧节的时候,全国有豫剧团的省市减至11个,因此整体来看,豫剧虽然是一个大剧种,但它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4]。与此同时,戏曲教育也面临不少问题:办学规模逐渐缩小,生源萎缩、质量下降,教育成本大幅提高、经费困难,教学设施不健全、学生舞台实践机会偏少等。戏曲教学面临挑战,突出表现在“四难”。

(一)招优秀学生难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河南的戏曲教育尤其是中职、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招生难问题。由于戏曲行业不景气,演员收入不高,报考学生逐年减少。有的戏曲学校虽然继续招生,但豫剧表演、豫剧板胡等专业招生形势不够乐观;有的学校由于招生人数过少、专业不全,已经难以排成大戏。据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戏曲教研部负责人介绍,六年制的戏曲表演班招生,只有几个人报名,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以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居多,孩子们考虑生计问题多过对艺术的热爱。在招生问题上,除了地区不平衡外,也存在行当上的不平衡,梨园行的老话“千生万旦,难求一净”,在今天依然如此[5]。

(二)教师教学难

缺乏理论和实践水平高的教师。由于戏曲院校入职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引进需要高级职称,能够胜任实际教学的老师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导致学校缺乏戏曲基本功教师。同时,待遇不高、招生困难、个人发展困难等因素影响,一些优秀教师离开了学校,导致部分学校师资良莠不齐。由于基础课、剧目课师资力量匮乏,学生能掌握的剧目有限。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由于缺少戏曲教育经费,不少戏曲学校至今还没有一套武功、身段、把子、唱念的完整立体化标准教材。传统戏曲教学缺乏规范性、条理性和一致性的视频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人一主意、一人一个范、一时一方案的状况。学生所学纷杂,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这极大影响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由于戏曲表演专业授课的特殊性,老师们在授课时很难达到标准统一,甚至出现一个动作两种教法的现象。

(三)登台实践难

由于缺少戏曲教育经费,学校没有剧场设施,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登台的机会。缺乏舞台实践,戏曲学习只能纸上谈兵。因为在学校里没有舞台锻炼和打磨,毕业后去剧团只能跑龙套、当群众演员。久而久之,技艺生疏,创作热情消耗殆尽。

(四)学生就业难

豫剧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打造一个成功的演员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而学生学成后却面临行业不景气、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就业成问题。戏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主要“难”在毕业后找不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以前学生毕业进入院团后各方面待遇相对不错,现在要么是国有院团编制有限且待遇一般,要么是民营院团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整体就业环境不理想,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热情。

四、新时期科学培养豫剧传承人的措施

针对戏曲院校存在的问题,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专门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戏曲教育的投入。戏曲院校要抓住机遇,分类施策,破解难题,勇挑豫剧传承发展的重担。

(一)减免学费,破解招生难

目前实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学费免费政策覆盖面太小,满足不了培养高素质戏曲表演人才的需求。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支持政策,以培养戏曲表演人才为重点,加大生源保障力度,推进戏曲表演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零学费政策,同时地方政府投入资金联合剧团培养戏曲学生,为优秀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戏曲专业,从中挑选更多优秀的戏曲演员,这样才能使豫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二)聘请名家,破解教师教学难

建立健全戏曲专业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鼓励戏曲学院聘用(聘任)戏曲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优秀演员担任兼职教师,吸收社会优秀人才参与戏曲教育,建设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在豫剧表演的师资方面,戏曲学校邀请豫剧传承人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和授课老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与知名剧团的艺术交流培训,加强对豫剧传承人的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材料的收集,建立著名演员的资源库[6]。依照教学、科研、创作、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豫剧人才,保留一批名家授课的影像资料。目前,河南省越调剧团与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开办了申小梅戏曲学院,招收中专、大专学生,并聘请李树建、王惠、汪荃珍等表演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基本解决了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三)加大设施投入,破解学生登台难

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戏曲教育的拨款制度,提供戏曲设施配套资金,为学生建舞台、买服装和道具。学生只有有了排练剧目的舞台,才能够把所有的功法揉在一起,培养综合表演能力,才能学习名家经典剧目的声腔,进行不同行当的实践性汇报演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聘请常派豫剧传承人王惠为学生作表演指导,加大了实践课的比重。2021年4月,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大山里学戏的娃》获得全国大学生展演一等奖,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校团合作,破解学生就业难

开展戏曲专业教育改革、构建校团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加快探索戏曲人才培养的“三结合”路子:供需结合,根据戏曲事业发展的需求定制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严把招生关,把真正想演戏的好学生招上来;校团结合,剧团参与学校的教学、对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议,有助于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通过名家传戏、名家收徒传艺等多种方式,将学生推荐给戏曲艺术表演团体[7]233。如此,才能解决当前戏曲教育存在的招生供需脱节、学用脱节、校团脱节、就业脱节等现实问题,真正做到根据剧团的演出需要,精准地为剧团培养优秀的人才。

戏曲人才的培养涉及学校、剧团、学生三方面的切身利益,为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方教育主体充分参与,共同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政府通过购买剧团的表演场次,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表演团体,让基层和民营戏曲表演团体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

五、结语

在豫剧的传承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戏曲院校是主渠道。解决戏曲院校招生、教学、就业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就要探索和深化校团合作的方法。为此,学校通过聘请豫剧传承人给学生讲解唱腔和表演技巧,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同时,我省探索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的中专“4+1”模式(4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剧团顶岗实习)、高职“2+1”模式(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剧团顶岗实习),保证了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到剧团顶岗实习。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艺术水准,也实现课堂知识和演出实践相结合。要使校团合作长期发展下去,建立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校团的融合发展才是出路。

猜你喜欢

豫剧剧团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