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野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2022-03-18赵秀祯
赵秀祯
(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休息权利”。[1]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2]
1.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
我国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一部分,责任重大,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及社会共同应对,真正把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抓紧抓好。小学阶段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思想品德,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进而培养出合格接班人,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
2.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
首先,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身体健康。劳动促进小学生肌体充分活动,锻炼小学生血液循环、呼吸,以及新陈代谢等机能,使小学生身体健康发育。
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劳动过程中,小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自信心、责任感、意志力的意义,在劳动成果面前,小学生能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所以,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
最后,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是产生一切的源泉,只有劳动才能得到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只有劳动才能产生财富。所以,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正确价值观。
3.劳动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智力发展
劳动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把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能帮助小学生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智力发展。同时,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发现小学生的才能和爱好,发展他们的兴趣与特长。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具体形式
1.学校劳动教育
学校是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完成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任务。同时,学校要统筹安排校园内课下劳动教育项目和内容,创造性地组织好学生劳动周的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要注重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劳动教育的资源,让小学生在各种劳动教育的实践中锻炼自己;还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学习和锻炼技能、掌握本领。
2022 年5 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规定了三大部分及十个任务群的劳动课程内容,即日常生活劳动: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服务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学段自主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且保证教育质量。
2.公益和社会劳动教育
公益劳动是指服务于公益事业、不取报酬的劳动,是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公益劳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公众谋利益的良好思想品德;推动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公益劳动内容包括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各种服务性劳动。[3]
公益劳动教育包括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实践。小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意见》强调,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4]劳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劳动教育,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劳动教育。
社会劳动教育可以到农村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劳动已经有所变化,小学生除了可以体验耕地、播种、插秧等生产劳动以外,还可以体验现代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过程。社会劳动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工业生产劳动和商业、服务业的劳动,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和商业服务理念,让小学生意识到所有财富的积累都是通过劳动产生。
3.家庭劳动教育
2021 年10 月23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5]。《意见》也强调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 至2 项生活技能”“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4]这一切都说明党和国家对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劳动教育是极其重视的,并为家庭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家庭劳动教育要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首先,家长要树立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热爱家人的思想。其次,家长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最后,家长要不断鼓励,充分陪伴,在劳动过程中适时沟通与交流,与学生一起感受劳动成果。家长不能让小学生感觉家务劳动是负担,是惩罚,而是让小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三、创新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
“双减”通知明确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是我们国家对下一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将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双减”政策为劳动教育创新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1.科学利用在家时间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应该积极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全力促进与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课业负担逐渐减轻,家庭作业所占时间不断减少,小学生在家休闲时间明显增加。因此,家长应该利用小学生在家这段休闲时间,在保证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开展不同形式家庭劳动教育。
首先,家长要让小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保持和打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自己动手维护和保持自己生活空间的舒适,定期整理衣物和打扫卫生。其次,让小学生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父母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要做饭洗衣,所以,可以让小学生先从煮熟一个鸡蛋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和内容,使得小学生能够独立生活,若出现类似重大疫情的情况,即便小学生一个人在家隔离,也有生存能力。在家庭劳动教育的同时,家长还应该注重思想上的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就有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家长要教育小学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要尊重劳动人民,维护劳动成果。
家庭劳动教育要利用小学生的空余时间,让小学生能真正承担适度的家庭劳动,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面对,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迎接一切挑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2.科学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公益劳动教育
以往小学生周末时间都排满了各种培训班,小学生没有了快乐的周末,有的只是学习和上课。“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在保证学生周末有休闲时间的同时,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和机会,开展一些公益劳动教育。比如让小学生参加“美化我们的社区环境”的社区集体捡垃圾活动、“为身边的残疾人服务一天”的活动、“人行横道小交通员”活动等有意义且能陶冶情操的公益劳动。通过这些公益劳动教育内容,小学生能够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形成“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品德,培养“为公共利益能够自觉自愿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提高“关心他人利益,关心集体,合作互助”的思想修养。学校也可以组织规模较大的公益劳动,如“珍爱海洋,保护海洋动物”捡拾塑料垃圾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能感受祖国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再如,“庆祝建党百年,歌唱伟大祖国”广场歌声快闪活动,这种活动能让小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
不管是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还是家长引导的公益劳动,都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安排适当的公益劳动内容。
3.建立劳动兴趣小组或社团加强学校劳动教育
“双减”政策明确强调,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1]
学校课后服务要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首先,学校可以组建劳动与科学相结合的兴趣小组。如“植物的一生”兴趣小组,可以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利用箱子种植蔬菜,如西红柿等。兴趣小组可以利用课后学校延时服务时间或其他时间,让小学生从购买挑选不同品种的种子开始,参与和体验种下种子—幼芽出土—浇水施肥—秧苗成长—开花授粉—结出果实—果实成熟等的全过程,通过辛勤劳动和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科学探究,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与规律,深刻感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活理念和思想教育。其次,在常态化防控疫情期间,学校可以成立“共筑安全环境,护航身体健康”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组员们可以帮助老师在校园内拾捡垃圾、打扫卫生、消毒环境等,在参与这些工作的同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小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知识讲授,引导小学生树立勇于承担公共责任、为集体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劳动教育,也是思想的教育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