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

2022-03-18朱青青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建设

朱青青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北京 100089)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建设水平和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十月革命后,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情况,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结合俄国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基础上,提出开展全面、长期、大范围的文化革命,以解决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短板,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特征鲜明、意义深远的文化建设思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通过增强文化自信来展现中国昂扬的精神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决定了加强文化建设仍然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价值理念的混杂、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产生的动因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作为列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巩固苏维埃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而生的。一方面,是俄国文化落后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俄国经济文化的特殊国情不仅导致文盲占大多数,并且使小农意识、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改变文化落后的状态,就要进行全面的文化革命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苏维埃政权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胜利的,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先于文化革命而发生,而正是由于文化的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变得更加艰巨、复杂,也使列宁认识到不从根本上改变文化落后的局面,就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基于此,列宁形成的文化建设思想,旨在提供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条件,其正是对俄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

(一)俄国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垄断阶段,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帝国主义,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同农奴制残余相结合的国家,农奴制残余“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压迫着全体人民,“阻碍着一切等级和一切阶级的政治思想的发展”[1]。正是受封建宗法制度残余的影响,俄国政治上仍是沙皇专制统治、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并且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这就导致大多数劳动人民成为文盲,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文盲人数更多、居民识字率更低,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俄国整个社会文化水平落后的事实。同时,俄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受到亚洲文化、东欧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这些多元文化的输入更加造成了人民思想上的波动与无知。比如:东正教传入俄国后成为国教,其教义要求信奉者尊崇沙皇的权力,神秘的神学思想消解着人民的反抗意识,使其逐渐形成不思改变、顺从忍耐的思想观念;同时俄国传统的村社文化,使得农民对村社和土地的依赖性极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环境的封闭、较低的社会流动性、文化资源的缺失都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愚昧无知。由此可知,俄国社会中存在的宗教偏见、封建主义思想、小农意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等都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使其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政治民主建设和经济建设之中。俄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改造人民的思想观念,就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文化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需要是其产生的实践基础

首先,文化建设是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现实需要。十月革命是在俄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胜利的,使俄国的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先于文化革命而完成,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特殊性。苏维埃政权诞生后,由于工农文化水平不高,使人民管理、监督国家的职能缺失,“这种文化上的落后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2],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障碍。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影响,就需要将重心转向文化建设上来。其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保证。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开始着手恢复国民经济,通过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来加强经济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列宁意识到“提出的任务之大不仅与物质贫困,而且与文化贫困之间脱节”[3]。因为文化的贫困与落后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使机械电气化和合作制发展缓慢,这让列宁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环节,要通过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最后,文化建设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备条件。苏维埃政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立后,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借机讽刺苏维埃政权为“早产儿”,以此来攻击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认为在经济发展低迷、文化发展滞后的俄国即使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不能顺利建成社会主义,并将此观点歪曲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列宁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正是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正是由于这种发展的特殊性使党员缺乏文化素养、人民文化水平低下,这就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在掌握政权后,需要通过开展文化建设、完成文化任务来建设社会主义。

二、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俄国的特殊国情和实践情况,决定政治和社会革命先于文化革命而完成,但列宁并未因政治变革的胜利忽视文化革命的重要性,而是强调通过政治变革来为文化革命创造全部条件,并指出文化革命的广度、深度、速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建成,认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4]。为改变苏俄文化落后的“半文明状态”与“半开化面貌”,列宁根据俄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改造国民思想、提高全民素质的设想。

(一)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据1920年的统计资料来看,俄国民众有2/3以上的都是文盲,这让列宁认识到:“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5]。落后的文化水平、顽固的小农意识导致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出现了苏维埃机构需要全体劳动者参加与缺乏文化的劳动者不能很好地参加国家管理的现实矛盾[6],而且使苏俄国内存在着无产阶级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复杂斗争,也使党员干部思想文化水平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俄国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一种“奥勃洛摩夫精神”。

为了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列宁十分重视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一方面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文化革命。列宁认识到要解决以上问题,建成人人都识字的社会,提高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文化水平,使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大众中去,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文化革命,才能形成新思想、新理念来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加强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领导,紧紧把握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增强国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坚持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权,就是要坚持党对新闻出版事业、图书馆事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监督,“运用全部国家机构,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之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7]。此外,列宁强调在加强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导的同时,也要紧紧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要求苏维埃政党的党员既要以理论家的身份,又要以宣传员的身份深入到百姓之中,通过灌输的宣传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宣传,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列宁认为只有在苏维埃政权和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文化建设,“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8],这关系到俄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二)重视发展国民教育事业

文化建设离不开国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扫除城乡文盲、提高全民素养、培养全面人才、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等一系列的工作,都要依赖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列宁也充分估计了国民教育对于培养科技人才、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发展国民教育事业的举措:

首先,根本改造旧的教育制度。在苏维埃政权活动的初期,列宁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要把教育从作为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人民服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的工具,为消除社会阶级的划分而服务。其次,加大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要从根本上扫除文盲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列宁同样对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在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他还指出国家对于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预算还不足,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也要求通过节省其他领域不必要的开支、精减编制来发展基础教育。再次,注重通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全方位人才。列宁认为要实现俄国的电气化发展,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设立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具有综合水平的技术人才;同时也要重视大学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优秀人才。最后,注重提高国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列宁认为教师的地位决定了文化的水平,不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将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使教师“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9],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农民紧紧团结在工人阶级周围,与无产阶级成为巩固联盟,更好地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事业。

(三)善于吸收一切文明成果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列宁作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十分重视历史的传承,特别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始终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持批判和继承的开放态度,要求要充分利用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来发展社会主义。

一方面,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是进行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以虚无主义和全盘否定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列宁对此持批判的态度,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和历史上的一切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只有确切了解人类发展中所创造的全部文化,并加以改造利用,才能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服务。这就要求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既要正确对待保护俄国文化遗产,又要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列宁针对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现实,主张通过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来发展自己,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俄国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利用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克服农奴制、封建宗法制造成的愚昧落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列宁也意识到在本国范围内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充分的,指出“对那些过多地、对于轻率地侈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的人,我们就不禁要抱这种态度,因为开始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真正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就够了”[11]。这就要求在俄国开展文化革命、进行文化建设时要摒弃阶级观念,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批判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三、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的建设除了完备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之外,文化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就是应对文化落后阻碍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现实问题而形成的,事实也证明,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我国所处的环境与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迥然不同,但是深入研究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中的一大特征,列宁也反复强调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政治,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认为只有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进行的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掌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更好地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党的领导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文化建设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更需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好。

一方面,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必须要时刻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要求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同时,也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自觉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好党的声音,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

另一方面,加强党自身的文化修养,建设学习型政党。列宁提出:“先锋队不要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要不怕公开承认自己素质不够、本领不大”,并强调执政党本身要坚持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为更好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就需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员党性修养,锻造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需要通过科学理论知识的不断武装,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克服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抗腐能力,以党自身的文化建设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

列宁指出文化的落后是制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推进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现实情况要求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把工作的中心转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是重要的,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伟大事业的发展。列宁也认识到文化建设最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改造,他的文化建设思想始终围绕人民所进行,其领导的大刀阔斧的文化革命都是为提高国民文化水平所服务的,以让国民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因此,新时代开展文化建设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立足于百姓的需求,为人民服务,通过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一方面,文化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人民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文化建设的根源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生动的社会实践,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另一方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用者,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文化作品。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要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出反映人民意志的文化产品,同时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对人民进行文化教育,通过文化熏陶使人民在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充满正能量;要通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高质量文化的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道德觉悟得到极大提升。

(三)文化建设要善于吸收文明成果

列宁指出在俄国进行文化建设时要持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文化遗产,强调无产阶级文化与人类历史上的全部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否定了这种关系就否定了无产阶级文化本身。并特别指出无产阶级文化是从资本主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有力地驳斥了“左”倾思潮所持的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资本文化的错误观点,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这就启示在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处理好人类文化遗产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其一,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任何一个文化与另外任何一个文化接触时,它不可能不站在它与另一文化接触以前自己既有的文化累积上,这也就说明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都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在新时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也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建设。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有时代价值,比如:民贵君轻的执政理念、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等,都是新时代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也充分展现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也不可或缺,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增强时代特性,不断丰富创新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增强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二,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发展也要善于继承其它国家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资本主义文化采取科学的态度,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也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文化,切忌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其在与中国优秀文化的结合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