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特性的低年段绘本阅读教学摭议
2022-03-18耿吉倩
耿吉倩
基于“审美”特性的低年段绘本阅读教学摭议
耿吉倩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0)
将生动简洁的语言和精致细腻的绘画巧妙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即为绘本。一本本精心挑选过的绘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低年段阅读教学中。这些绘本都具有极高的审美特性,与一般的文本阅读相比,绘本阅读更适合通过调动儿童视觉、听觉、触觉等基本感官以及时间感、空间感、情感等高级感官带给儿童更深刻的阅读和审美体验。
多感官;审美特性;低年段阅读;绘本教学
绘本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之一,绚丽的色彩、童趣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吸引着儿童并对其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绘本以绘画为主、文字为辅,简洁的形式本身就极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此,绘本教学越来越被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段教师重视。一般的绘本阅读往往囿于“语文味”或者“知识性”,所谓的“审美”也常常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欣赏,绘本阅读流于表面。其实,绘本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可以刺激儿童所有的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基本感官以及时间感、空间感、情感等高级感官,在这些感官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儿童对绘本的阅读层次将会迎来飞跃,获得更深层的审美体验。因此,为保障绘本之美被儿童充分察觉并熏陶儿童,笔者认为在绘本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调动儿童感官。
一、绘本的“审美”特性与调动儿童感官的必要性
绘本,顾名思义,以精致优美的图画为主辅以简洁的文字。图画,作为绘本中的最关键审美要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鲜艳明确的视觉图像、具有象征性和典型性的形态、张扬的想象力、诗意的画风和细腻的笔触;而绘本的文字,同样需要具备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审美要素:符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能拓展儿童理解力、思考力的故事以及自然美妙的韵律。绘本阅读已经是低年级儿童阅读经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较之对低年段儿童来说艰涩难懂的文字文本阅读,绘本阅读强调叙述性故事与视觉艺术的合一,注重通过多元化的审美展示,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极其适合低年段的儿童阅读。
绘本,首先需要调动的当然是儿童的视觉感官。一般来说,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方式是直观的,他们对色彩比较鲜艳的图片抱有极大兴趣。根据2017年最新调查数据表明,阅读绘本时,儿童对绘本内容的关注倾向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其中高达75.7%的学生阅读绘本喜欢先观看优美的图像,特别是色彩鲜艳的图画。由此可见,脱离了视觉感官谈对绘本的审美体验是不现实的。
其次,低年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象的,他们对绘本故事情节的复述、人物的理解,34.6%的儿童除视觉感官外,还需要听觉、触觉以及一些肢体动作的辅助。
再次,对低年段的儿童来说,阅读绘本就是满足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过程。绘本中蕴涵着丰厚的知识、情感、人生哲理、古今智慧,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对自然、社会、科学、艺术、人生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满足,是建立在调动儿童高一级的感官体验,尤其是情感感官上的,因而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让儿童调动高一级感官是让儿童体会绘本之美的重要一环。
阅读绘本是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极生动、有效的方式,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全方位的效用,此外,对培养儿童多元思维能力、开发潜能、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也有极大裨益。因此,抓住绘本审美特性的同时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对儿童能深刻理解绘本、增加阅读绘本的审美体验至关重要。
二、抓住儿童感官,增强绘本审美体验的关键环节
(一)调动视觉感官,抓住绘本图画之美
绘本的图画之美,首先在于颜色之美。人们的大脑对颜色往往有对应的联想,例如安东尼·布朗的著名绘本——《走进森林》一书中,将颜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绘本色彩从亮丽到黑白再转变为亮丽,颜色在增加可读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转换。其次,绘本越来越精巧,从排版到开本的设计都逐渐贴合儿童阅读心理,除了封面、正文、封底这些内容一如既往体现作者巧思,扉页、环衬等部分也需要儿童用眼睛发现这些精心设计的“奥秘”。再次,作为传统中国画技巧的留白也在绘本中得到运用。留白是指在画中留下一部分空白处以达到引人遐想的作用,而在绘本中处了留白,甚至有整页空白的情况,搭配上合理的故事情节,往往这种没有颜色更能起到激发儿童想象空间。“伏笔”性图画或序列性绘本是将绘本串联起来,将一个绘本中的画面作为另一个绘本中隐喻,从而增加儿童阅读中“发现”的乐趣,对绘本内涵的表现更有意义。
如何指导低年级的儿童更好地读绘本的图画?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眼球抓住封面和底页。书名、图画、图文作者、出版社信息等构成了封面。封面的图画绝不是普通配饰,在阅读中不可忽略。封底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与封面不同,封底更多使用暗示或隐喻深化故事的结局,这种含蓄的表达更需要儿童发挥想象力,甚至很多绘本的封底可以作为儿童续编故事的“引线”,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故事“未完待续”。但封底的“秘密”对儿童来说,很少能主动发觉,需要教师有意识引导。
第二,眼睛善于发现关键性图画。不同绘本的关键性图画是不同的,有的绘本着重于解释性的图画,这种图画和文字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彩虹色的花》,主人公是长着不同颜色的花,它用自己的花瓣分别为不同的动物提供了帮助、解决了难题,动物们也回馈了感恩之心。除了故事本身暖心之外,儿童在阅读过程也需要注意颜色和动物的对应关系。有的绘本应着重补白性图画,例如绘本《逃家小兔》,图画比文字所含信息就丰富得多,是对文字的拓展,图画解释了文字。有的注重线索性图画,如《我有友情要出租》,在读完整个故事之后,儿童才会恍然大悟去寻找小老鼠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大猩猩身边的那一幅关键图画。另外,在调动视觉感官观察图画中,特别需要发现的是“伏笔”性图画,例如在绘本《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狼的汉堡可是“内有乾坤”,从中可以发现它可不是真的无辜。细节才是真正读懂图画的关键。
(二)调动听觉、触觉,感受绘本律动之美
绘本中的语言文字往往具有简洁、形象、重复的特点,便于理解的同时朗朗上口,有着独特的文字魅力。因此,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演读都是必不可少的。儿童通过调动听觉,甚至动作、触觉,感知文字并与文中的图画相对照,理解绘本故事和内涵。教师在朗读或演读过程中,要想触动儿童的听觉器官,并不像触动视觉器官那样容易,语速、语气需要有明显的起伏和夸张才能引起儿童的听觉注意。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教师也应控制自己的语速和语气,以此唤醒孩子注意到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意蕴,从而儿童在体会“读”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也便于他们感知语言,更能理解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刻寓意。对儿童来说,绘本在创作时特别注重文字的韵律和循环往复之美。这一点与童话故事的创作手法相似,重复的情节加上相似的语言,既能帮助儿童记住故事、理解故事便于复述故事,更通过重复的语言结构,方便儿童在朗朗上口的韵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奥妙。
例如中国传统绘本《漏》,主人公老虎和贼对“漏”这个未知事物的反应一直以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交替出现,只改变一个动词或名词的表达方式,让儿童读来妙趣横生,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节奏感的句式也让孩子兴趣盎然乐于模仿,语言的魅力就在其中,那些有趣的描写也就根植在他们脑海中并有利于迁移到生活和习作中去。因而,抓住这一特性,让儿童通过听、通过重复的动作,发现文字的重复,进而饶有兴趣地读一读,悟一悟。
绘本大部分都是用纸张印刷而成,随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绘本作者不断创新,麻布、木材、塑料等材料也加入绘本的制作中,因此绘本的肌理和质感都具有丰富性,不同的材质带来的绘本的软硬程度、光滑程度、透明度不同。这种不同除了造成不同的视觉冲击之外,也影响着阅读者阅读中的触感。各类立体绘本,或立起或抽插的装帧方式,也在用触觉和儿童产生互动。触觉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如《你好,天上的星星》作者在表现人物性格的冷热时选用的不同的材质,热心肠的白鹅妈妈使用了羽绒材质,而气质“高冷”的企鹅则使用了塑料造成“冰袋”的效果,一冷一热,在触感上便可以帮助儿童了解人物的性格,精美的制作本身也可以激发儿童反复阅读的兴趣。对儿童来说触感带来的更多是对该绘本的新奇,在低年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触感和绘本内容、人物相结合,将触感这种动态的体验和对绘本的理解结合起来。
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尝试调动儿童的听觉、触觉等感官,共同感受绘本在语言节奏韵律美和制作上起伏的巧思。
(三)调动空间、时间感官,体会绘本想象之美
所谓时间、空间感官是指闭着眼睛仍然能够感受到前面的画面、感受时间的流动。时间、空间感官是发展儿童想象能力的重要感官基础。绘本故事一般线索清晰、故事具有重复性,大部分主人公都经历一定波折。这样的情节设计都是符合儿童认知原理的,能牢牢吸引儿童阅读绘本。同时,故事中往往留有一定的悬念,让儿童在预测故事情节中感受到绘本想象之美,当然,这也仰赖于教师对儿童时间、空间感官的调动和激发。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绘本线索明晰,一条毯子在约瑟爷爷的“办法”中一次次变为新的物品,故事是按照约瑟成长的时间线展开的,隐藏的空间线则是约瑟家的地下有着和约瑟一家雷同的老鼠一家,最终这块毯子也继续在小老鼠一家进行类似的征程。爱与温暖贯穿全书的同时,时间、空间的交错也令故事有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结局。故事的时间、空间在流动,儿童在脑海中调动起时间、空间感官展开想象,从而深刻感受爷爷带来的暖意。时间、空间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绘本引导、调动孩子的相应感官,会使儿童对绘本内涵有更新的感受。
(四)调动儿童的情感感官,体会绘本情怀之美
随着绘本的普及和升级,阅读绘本成为儿童阅读和亲子阅读的不二选择。一则绘本故事贴近儿童心灵,他们能真正读懂、沉浸其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二则是其寓教于乐的功能,绘本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将许多人类社会共性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孩子而不用采用教条式的灌输道理。但儿童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情感认知能力和成年人相差甚远,想要让儿童通过绘本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怀就要将他们的情感感官充分调动起来。人的情感感官掌握着儿童的压力、喜、怒、忧、悲、恐、惊等情感,要想让儿童充分读懂故事背后的情怀,不调动儿童情感感官是不可能的。
例如《爱心树》这本绘本诉说的是一个不断索取与不断满足索取的故事,男孩只会索取,树不断给予,当树实在没有可以奉献的,树依然觉得快乐。故事读完,成年人都很容易将树和母亲联系起来,但对低年段的儿童来说,体会这种情感有一定困难。只有调动他们的情感感官,让他们回忆和母亲相处点滴带来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才能明白只索取最终只能耗尽母亲的一切,追悔莫及。
(五)调动儿童的综合感官,体会绘本外延之美
人类所有的感官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儿童绘本中的交互设计不再仅仅依赖纸质作为载体,更多技术的注入为调动儿童的综合感官增加可能性,使儿童可以对绘本有更直观的感知,也将绘本更广的外延展现在儿童面前。
手机、电视的智能化、平板电脑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的成熟,正在重新定义和注解绘本可以调动的感官。这种技术的进步给儿童绘本阅读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多元感知功能和交互功能比以往任何一种形式都更能吸引儿童的目光,也大大提升了儿童绘本阅读的专注力。《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是一本在外观看来与普通绘本书并无不同的绘本,但戴上VR眼镜之后便像进入电影的动态世界,看到梁龙点头、霸王龙捕食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电子产品的智能化使绘本从纸质飞跃到数字化。APP软件大行其道的数字化时代,APP软件和绘本的结合日渐紧密,电子绘本或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受限于纸质书本的内容呈现在儿童面前。VR技术的日渐成熟更是让绘本以一种全新方式影响儿童的阅读体验。这些新的媒介不仅改变了儿童阅读的方式也最终将催生出电子互动绘本这一新的形式。随着技术的成熟儿童所有的感官都将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儿童在沉浸式体验当中对绘本理解得更深。新媒介对课堂绘本教学将会是极大的挑战,如何用好新媒介,凸显出绘本本身的阅读意义,而非盲目追求阅读课堂的“科技感”,是未来学校阅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三、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抓住绘本审美特征前提下,全面调动儿童的感官让低年段的儿童更好地徜徉在绘本的海洋里,体会绘本之美。绘本阅读是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在语文层面。笔者所在小学推广的“全息阅读”便强调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全人”,调动感官、调动一切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阅读绘本不仅仅是读一个故事,而是感受到绘本深层之美,进而由一本书辐射开来让儿童读更多的书,最终爱上读书,以一个小切口打开儿童的视野和审美,这是绘本阅读的追求。而在实践教学中,调动感官仍需要使用多种方式实现,如游戏法、讲述法、角色扮演、写绘法等等,尤其是数字化日新月异,传统绘本阅读方式必然经受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将新的技术更好地服务阅读,并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或范式,尚需在教学中摸索和调整策略,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
[1] 马玲.儿童的早期阅读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G622
A
1002-7661(2022)14-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