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协同融入的中学人文经典教育创新实践
2022-03-18禤健聪
禤健聪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1〕,强调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文经典以文化人、以史为鉴,能够浸润人心,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质量,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人文经典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经典具有教育性,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具有人文性,有助启迪智慧,陶冶心灵,传承民族精神;具有工具性,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中学人文经典教育,能有效促成中学生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审美情趣、积累文化底蕴,既是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更是回归育人根本的必然路径。
一、中学人文经典教育需要拓展深化
在中学阶段,人文经典教育一直主要由语文教师、主要依靠以语文课程为核心的相关教学环节来开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较重的知识教育或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功能,人文经典教育不易充分展开;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但与人文性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提升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着力解决经典教育资源不足、深度不够、效果不彰的问题。一是优化资源支撑,形成经典教学、阅读、实践案例的资源库;二是强化学术引领,拓展深度,明确内涵、重点和中学适应性;三是聚焦产出成效,构建有效的中学生经典化育模式。
高校是人文经典学术研究的主阵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但过往却较少关注中学的人文经典教育。高校人文研究的成果不仅体现为论文发表,还应转化到教学;不仅反哺大学教学,还应服务基础教育。发挥高校人文传统基础学科的资源优势,通过学术引领,把握人文经典的深度和前沿,有助于提升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水平。
大学教授或各界专家为中学生开设讲座并非新鲜事,但过往此类讲座的组织多属临时性,分散孤立,没有搭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产生有意义的思想碰撞,讲者与听者之间缺乏实质性的互动交流,易沦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因此,需要确立大学人文学者开设讲座和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实践阅读的协同机制,大学人文学科以教师团队、课程群、案例库等深入参与,贯穿始终,以实现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资源聚合和系统性构建。突破较普遍存在的中学语文教师力有不足、大学人文学者力有不到的瓶颈。
大学和中学均以育人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知识创新和思想批判为基调的大学文化,与以实践为基调的中学文化有效协同,可以实现文化的共同创造。通过协同联动,使中学生享受到优质而丰厚的人文经典教育资源,涵养性情,提升品位;使中学教师在协同教学中能更好了解学术前沿、专业研究,持续建构自身的人文经典知识体系;使大学教师通过实践更深切了解中学教育,完善经典传播策略,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中文师范生从培养模式完善和协同育人实践中更好成才。最终指向均服务于基础教育。
二、高校资源协同融入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如前所述,高校人文基础学科对中学人文经典教育要形成有力支撑,关键在于实现资源聚合和系统性构建。从2014年起,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先后与广州市第七中学、从化区吕田中学等合作,较为系统地开展了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资源建设和模式探索,着力提升大学与中学联动协作水平,形成了有效经验。
(一)大学人文学术资源集聚性进入中学,搭建人文经典教学资源平台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由大学人文学者团队根据学术研究前沿,按照人文经典的内涵,结合中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经典教育讲座体系,编制经典阅读推荐书目。既要坚持学术重点、学科特点,又要兼顾时代热点、学生焦点,从而能系统呈现人文经典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分模块搭建人文经典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华经典教学案例库,研发相关学习软件,满足教学需求。
近年来,由广州大学人文学科资深教授、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学术团队,分专题设计、设置了各自独立又互相照应的系列讲座,由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汉语传承和语言应用、戏剧文学与戏剧理论、外国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等专题组成50余个(组)动态更新的核心讲座,基本覆盖了中学教育阶段人文经典研习的内容。同时,在广州市语委办的支持下,建成了收录有来自广州各区及市属共182所学校的341个实践案例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丰富了学习共享资源。
大学人文基础学科的学术优势以教师团队、课程群、案例库等规模化反哺基础教育,通过创新整合,优化配置,提高效能,能极大丰富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资源,并可不断累积、提升,持续发挥集聚性优势,实现资源创新。
(二)制定一校一策个性化实施方案,形成大学与中学协同推进机制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学情特点和办学特色,人文经典教育的实施重点也就存在差异。大学人文学者团队与中学语文科组通过协作,可在统一的基本协同模式下,针对不同学校的校情和教学实际需要,采取各有偏重的差异化方案;在已搭建的教学资源平台框架上,根据不同学校目标定位的不同,采取“点餐”方式,一校一策制定人文经典教育课程方案。既要切合中学生需求,又避免与中学课程同质化。
遵循以上原则,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先后与广州市第七中学共建“文化经典课程”、与从化区吕田中学共建“读经典·诵美文”课程,分类开展人文经典教育示范试验。
广州市第七中学从2014年开始举办“文化经典课程”,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学者进校开设讲座,累计超过30场。结合城市重点高中学生的特点,注重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体验领悟,通过大量的基于阅读的批判反思性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仅2014—2017年度,该校高一、高二学生完成较高质量经典阅读论文247篇,形成《经典中徜徉》等四种特色校本教材。
从化区吕田中学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从化区教育局合作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合作研究项目”的重点实施学校。因应作为农村地区中学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情,自2015年开始,将人文经典教育与学校语文教育、德育、诵读活动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提升、良好学风形成,该校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三)创新中学生人文经典教学模式,达成良好的浸润化育效果
在多年的协同教育实践中,我们探索创新了中学生人文经典教学的模式。大学学者专题讲座和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指导结合,一讲座一主题,先期阅读、讲后提问、讨论深化、反馈写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思辨、升华。形成“自主阅读、专题讲授、讨论反思、研习写作”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教学链和“经典导读—文本细读—体验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的化育模式〔3〕。
具体而言,一是分专题设计、设置系列讲座:每一专题内的系列讲座各自独立、互相照应,较系统展示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脉络;在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的同时,分学科领域向中学生推荐人文经典阅读书目。二是一次讲座一个主题:提前列出参考论著让学生阅读了解;讲座内容包括学科概貌、个案分析、自学指导三方面,以点带面,触类旁通,避免空泛;讲座后有适当的答疑互动;鼓励中学生围绕讲座主题开展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撰写读书报告及展示等等。由此,先期阅读、讲后提问、讨论升华与讲座本身构成有机的整体。围绕讲座和经典著作,由中学语文教师指导阅读、写作、反思、批判,从而形成批判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落实教、学、研三方联动,基于学生阅读反馈,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和人文学者研究反省共同促进经典教育再提升。通过语文教学与经典讲座互渗,阅读体验与德育引导交融,有效促进了中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三、成效与反思
通过高校资源协同融入,丰富了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资源,深化了经典文化在中学校园的传承,提升了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分别针对城市重点高中和农村地区普通初中开展了深度实践,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推广辐射受惠面广,先后在广州地区超过10所中学开展了教育实践,围绕经典教育文化传承,还在省内多地开展支教实践与志愿服务,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嘉奖。三是资源建设颇具规模,建设了人文经典核心讲座资源、中华经典诵写讲实践案例库、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四是实践成果不断深化,以本实践模式为重要基础,获广东省高校学术创新团队“语言服务与汉语传承”立项;以本实践模式为重要依托,建成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习基地。
总结实践经验,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机制创新,协同教学实践与反思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文经典研究与中学教育有机衔接;二是资源创新,大学人文学术资源集聚性进入中学,极大丰富了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资源;三是模式创新,中学人文经典教育模式的系统构建,形成了有效的浸润化育模式。
同时需要指出,通过大学与中学的协同,较好解决了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资源和路径问题,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将经典教育真正落实、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有待更深入探索。
(一)如何将经典教育真正回归价值教育尚待探索
过往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经典教育,有两个明显倾向,一是知识化,过分注重知识的讲授,对文本细读重视不够,学生的感悟是间接的,也是被动的;二是技能化,即试图通过经典教育来提高写作技能,而不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人文素养〔4〕。我们力图推进经典文化在中学校园的传承,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通过高校与中学的文化贯通,尽力搭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桥梁,使之过渡顺畅。我们一再强调,系列讲座重点不在于传递绝对正确的知识,而在于指导中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批判。
(二)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如何落实尚需继续努力
经典文本往往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学生存在一定的隔阂。因为学生生活与经典文本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可能导致学生对经典不易接受,进而影响经典阅读的效果。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并让学生生活经验参与经典阅读,是实现经典教育有效性的有力措施〔5〕。而学生的生活经验远远不止课堂内、讲座中、校园里,更多是校外所经历的生活,这就需要在中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家庭、社会层面的共同参与去建构。经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其文化目标,这一目标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这决定了经典教育的效果必然具有滞后性,难以短期内见效。这就需要长期跟踪观察和多角度去研判,并由此倒推经典教育的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