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现“双减”目标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18吴颖民
吴颖民
(广州中学,广东广州 510640)
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我认为,减轻负担不是根本目的,是手段;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为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还有许多校长、教师以及不少家长对“双减”感到困惑,社会舆论也有不同的声音。所以,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双减”,才能更好地落实“双减”,达成“双减”的根本目的。
一、何为“双减”?为何“双减”?如何“双减”?
(一)何为“双减”?
什么是双减?有四个跟“双减”相关的概念:一是两个主体,分别是学生和家长;二是两种负担,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两种负担,家长过重的经济和精力两种负担;三是两个场域,即涉及校内也涉及校外;四是两类机构,分别是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
“双减”首先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过去在减负的问题上出现过三个概念,一是课业负担,二是学业负担,这次是作业负担。直指作业,说明作业负担是整个课业负担或者说学业负担里面的突出表现形式,表现在作业过多过难,学生不堪重负。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是因为作业的设计质量不高、作业的量过大、作业的要求不合理,或者说作业的管理出了问题,所以这一次要拿造成负担过重直接原因的作业下手。
“双减”其次是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这也是目前相当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上的一种学习负担。据估计,现在完全没有在校外参加培训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不是多数,而是少数,而且培训的目的性单一,就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这几年,由于资本的青睐和介入,校外培训规模和影响力都越来越大。学生和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参与校外培训,精力分散,心思也分散,对学生的课内学习造成了严重冲击。
“双减”第三个指向是家长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国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但许多家长又花很多钱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培训,尽管不情愿,但都被裹挟着卷了进去,怨气多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无异于对我国免费义务教育是一种嘲弄。所以,必须把家长这一块的经济负担减下来。
“双减”第四个内容是要减轻家长的精力负担。过去有些学校、有些老师,会不恰当地要求家长承担一些本不该承担的教育辅导任务,比如说背诵课文、检查作业等,而且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比较多,导致孩子疲惫,家长崩溃。所以,这一种由学校老师要求而增加的家长精力负担也要减下来。
(二)为何“双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我国基础教育两大并发顽症。从20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每隔十年左右(“文革”期间除外),都会进行一次从上而下的减负和纠偏。可以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为加快教育发展,解决人才匮乏燃眉之急,采用了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财力办少数优质学校的策略。这种发展策略,今天看来有失公平,但在当时是一种必要的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果也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满足了国家建设对优秀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造成了学校发展的极不平衡。学校布局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就使得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和共同目标。千家万户不惜以权力、财力、关系去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不惜用加重负担的方式去逼迫孩子“勤学苦练”,以应对心仪的优质学校的选拔。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倾向,在这种供求矛盾十分尖锐的背景下愈演愈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可支配的财力也日渐增多,有了更多的储蓄投入到子女教育上面。近些年来,由于接受更好教育的热情与欲望的日益高涨,也由于公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更由于社会的从众心理和评价选拔机制的不完善,加剧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校外培训机构趁虚而入、也乘需而入,进入了“野蛮生长”的快速扩张状态。各种培训名目繁多,规模越做越大,孩子们投入校外培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家庭的教育培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也引起了更多的社会不满。
过重的校内作业和过多的校外培训,害处在哪里?首先,它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作业时间过长,必然造成了学生休息不足、睡眠不足、锻炼不足、压力过大,不仅身体出问题,心理也会出问题。其次,从大的角度看,它干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显而易见,作业太多、培训太多,学生还有什么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还有什么心思去全面发展?部分教师也以给学生布置海量作业,让学生重复刷题训练,去替代对症下药的个别辅导,更谈不上针对学生实际的全面关心与帮助,全面育人面临着落空的危险。
总之,学生过重的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干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妨碍了五育并举落地,削弱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应有地位。不把不必要、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就无法实现全面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而不把过重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教育子女精力负担减下来,也无法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如何“双减”?
如何“双减”?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持久战,是一个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就把问题解决,必须综合治理,久久为功,除了学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之外,政府部门要强化管理,净化外部环境,家长、学生也要积极配合、相向而行。
既然学生负担过重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综合症,那么只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要使“双减”落实到位,有必要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的原因做一个梳理。
学校方面。学生负担过重,学校责任不可推卸,最主要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不端正,学生观、质量观出现了问题,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放在一个核心的地位,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是过分注重显示度高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例,把它当作办学成果的主要表现。学校教学管理上的粗放、教师管理上的短视与功利化,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学校仍然把多练、多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如何控制好学生的作业总量?如何在不同学科的作业布置上进行科学的统筹?如何对学生的作业负担状况有一个反馈调控机制?对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系统思考,学生的作业负担可以说是一个失控的状态。
教师方面。具体体现为教师的育人思想和业务素质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上不注重落实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如果教师本身的观念素养和业务素养不高,就很难去设计高水平、多功能、高效益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无须付出过多的精力就能很好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如果一味只让学生多刷题来提高考试成绩,那学生的负担就难以减下来。
学生方面。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负担有密切关系。如果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为国成才的理想,学生就会更专注、更努力,就能进入“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我们现在讲负担过重,是就整体而言,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没什么负担过重的感觉,这部分孩子除了学习能力更强之外,也有勇于接受挑战和承受困难考验的意志毅力,所以,负担是否过重因人而异。
家长方面。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很高,而且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都较高,普遍会给孩子提更高的要求,这是孩子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有的家长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能完成的梦想,给孩子们设置了极高的目标,施加了有形和无形的过重压力,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不少孩子还出现了抑郁症的各种症状。
政府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往往把拥有多少所名牌学校当作政绩的重要表现,并不注重均衡发展,只注重显示度高的“标杆”。因为学校之间差异太大,从硬件、软件到办学水平都有明显差距,直接导致了家长择校冲动越来越强烈,更加注重让孩子通过培训去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也是加剧片面的升学竞争的重要原因。过去一段时间,在减负问题上的一些一刀切、形而上学的做法,也助长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增长,成为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一个客观原因。
社会方面。中国社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对知识、对文凭、对提升社会阶层的追求,助长了家长追逐和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欲望。用人单位的重学历、重名牌大学毕业背景的选人用人标准,动不动“只招985、211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条件,强化了学生对名牌大学的向往,加剧了家长的升学焦虑,这种焦虑传递到学生身上,自然是不断增加负担。
不难看出,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负担沉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当然,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这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讲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表现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是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是教育领域众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把原因理清之后,对策也就出来了,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协调合作,持之以恒。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对学校而言。端正办学思想,加强作业管理,统筹规定作业要求,推行弹性作业,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优化作业批改反馈,建立作业过多过难投诉机制。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课堂观质量观,提高专业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进评价方式,完善学校服务职能,才是治本之策。
对家长而言。积极参加有关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讲座,学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全面功能,尊重孩子的发展意愿,确立对孩子发展的合理期望值,鼓励扬长,适度补短,让孩子更主动、更自主地发展。
对学生而言。要自觉树立远大理想,不断端正成才动机和成才目标,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期待、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发展核心素养与发展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结合起来,把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与增强意志毅力结合起来,增强自主选择、自我管理能力和适应环境与抗挫折能力。
对政府而言。强化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培训市场,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树立科学质量观、政绩观,优化学校布局,注重优质均衡,缩小校际差距,不断优化师资、投入、学位配置和升学政策,疏缓择校冲动,持续改进和创新评价方式,创设良好教育生态。
对社会而言。用人单位要改变单一、片面的“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改变对非名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岐视性倾向和人才“高消费”状况。主流媒体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用人良好局面。
二、何为“高质量”?如何提高质量?
(一)何为“高质量”?
“减负”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质量,是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那什么是高质量?具体而言,高质量有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
宏观质量。包括体制、机制、规模、布局、结构、管理、特色、办学条件、教师素质等硬件与软件支撑的高质量。比如,体制、机制是不是有效率,有活力;学校的规模、布局、结构是否合理;管理效率如何、治理能力强不强,等等。
中观质量。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为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以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去培养人。
微观质量。这主要指教学水平和学术素养。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应用不断进步,教学诊断、评价趋于精准,学科核心素养不断落实,考试命题宗旨和功能不断改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不断改善,等等。
高质量的内涵是一个完整体系,有不同的层面,不同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育的高质量形态。只有确立完整、正确的质量观,提高质量才能找到正确方向。
(二)如何提高质量?
今天,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的发展,而不同的质量观就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我们讲教育的高质量,就要以新发展理念和新育人理念去指导,如果离开了新发展理念、新育人理念,就很难实现真正的高质量。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五大理念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呢?
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学校要提高质量,也要创新驱动。第一是创新学校的课程体系。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培养规格,要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的人才规格去调整、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第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堂形态。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思维容量更高,更有效地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空间很大。第三是创新教育评价。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提出了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方面改革的方向,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践行。第四是创新学校管理。要让学校资源配置更合理,教学组织形式更灵活,学校考核、评价、奖惩更能促进师生的发展等等。
协调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首先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要更协调;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协调,形成合力;再次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育人导向要更统一、更和谐;还有就是区域内的学校布局要更合理,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和水平要更均衡。
绿色发展通常讲的是生态保护,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引入绿色的理念,就是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要保护性地去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不能像“拔苗助长”“为渊驱鱼”那样去掠夺性地开发学生的人力资源,要努力优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生态。
开放发展意味着学校教育要更主动地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善于吸收兄弟学校的经验,促进校际交流。在校内,要倡导教师群体建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乐于共享的开放心态与和谐氛围。
共享是新时代要十分强调的新理念,强化共建共享,就是要建设好学校发展共同体(如学区、联盟、教育集团),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共同建设也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促进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一个非常好的抓手。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学校高质量发展完全可以有很多新的路径和策略,每个学校也完全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新路来。
三、何为增效?如何增效?
(一)何为增效?
“双减”之下,要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要减少老师占用孩子学习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教育教学质量又必须保证,怎么办?只有提高效率!所以,增效就是实现从减负到提质的整个过程必要的策略、措施和方法。讨论减负的问题,必须把这三者联系起来,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
何为增效?简单地说,就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扩大工作的效益,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增效也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入手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改善教育投入布局、结构,改进治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及时掌握舆情,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减少基层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激发基层和员工的活力等。
从中观角度看,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从实际出发引进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诊断和评价,加强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微观角度看,教师要增强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意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成长内驱力,增强自信和毅力,加强学情研究,加强对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掌握并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等。
(二)如何增效?
在推动减负的进程中,不仅要深刻认识提质增效的重要性,而且必须仔细思考和设计如何增效问题。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改善教育投入的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育的投入是办教育的条件保障,必不可少,但投入有方向、有布局、有比重问题,如何更合理的投入,以期产生更大的效益?随着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的投入要更多地向教师发展倾斜,就是要从过去比较注重硬件、校舍、设施的投入,转向更加重视教师素质,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优化管理提供更多资源保障,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投入的比重,才能实现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
同时,减少基层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3〕的文件,要求为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减负,很重要的目的就让学校和教师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安心从教,潜心育人。2020年9月,教育部等8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4〕,该文件从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健全办学管理机制等六个方面,出台了18条具体举措,为中小学“松绑减压”作出了顶层设计,为推动校长全心办学治校、教师静心教书育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不难理解,如果不减轻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合理的负担,不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不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力,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过重作业以至学业负担,也不可能真正减下来。所以,政府要从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角度,改善对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式。
从中观的角度看,提高效率首先要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021年3月,教育部等6部委印发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5〕,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我认为,依据这项评价改革的导向,学校在内部治理上要设置两个专门的部门,一个是关注教师发展的部门,另一个是做质量监控和评估的部门。质量监控和评估部门承担学校自评的任务,上级的考核三年一次,但学校的自评每年都要进行,根据国家的评价考核方案每年做自我诊断。这样,学校对自身状况有一个追踪、评估,方能保证办学质量。教师发展部门是以关注、推动、服务教师发展为己任,应着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等。其次,要关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的课程规划。课程规划就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要努力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评价考核和课程体系的有机统一。要解决课程体系是否贯彻办学理念、落实培养目标和适应评价考核的问题。课程规划对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意义重大,因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落实,包括资源保证、时间保证、人员保证、考核的落实等,这些都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学校的课程规划搞好了,实现培养目标就有了根本保证。第三,要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精准诊断和评价,加强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我们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诊断,定性的、经验式的评价比较多,定量的、基于数据的评价缺乏,而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使诊断更精准、更量化,这是教学提质增效一个突破口。
从微观的角度看,要提高效率,首先是要增强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要增强全面育人意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和毅力。其次是要加强学情研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情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再次是落实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流程。第四是做好作业设计,这是当前要突出抓好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既是一个实践的环节,发现问题的环节,也是巩固学习成果的环节。如何提高作业效能?除了要创新作业设计,还要优化作业方式,要有弹性和选择,要强化评价与反馈,这方面各地有不少新思路新做法,可以借鉴和推广。如发动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开展命题竞赛,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小先生”作用等。
四、“双减”是一场改革、一个战役、一剂猛药,更是一次机遇与挑战
双减是什么?我想用四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双减”是一场改革,是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恢复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供给主阵地功能,在保持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必要补充前提下,抵制和减少校外培训对义务教育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双减”是一场战役,是一场修复教育生态的重大战役,要扭转以应试代替教育的异化行为,改变靠大量刷题、重复训练提高质量的短视行为,营造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第三,“双减”是一剂猛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重大举措。不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德、体、美、劳各育难以落地,智育的学科核心素养也难以落地。
第四,“双减”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是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难得机遇,也是对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当前,落实“双减”任务当务之急是学校内部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完善课后托管服务,要摸清学生课后托管需求和学校服务能力,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引进社会资源,千方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安全保护需求。积极探索在学区、集团内共享资源、满足需求的新途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经验值得重视。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发展史,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两大顽症,像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过去对这两大顽症屡治不愈,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原因。今天,要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学校职能与家庭责任、学业发展与全面发展、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减轻压力与增强动力、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体制机制活力与治理体系能力等带根本性关系 ,才能从根本上、根源上为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奠定基础。
减负是中国基础教育转型升级的长期任务,提质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永恒主题,增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设计,在改善供给、强化管理、引导需求几方面下功夫,各负其责,全面推进,方能达成预期成效。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