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吐槽”视角的韩愈《师说》再解读

2022-03-18张红英

中学语文 2022年13期
关键词:从师古之师道

■ 张红英

如今“吐槽”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通过吐槽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以“吐槽文化”的视角来看,《师说》也正是韩愈吐槽当时社会的文章,且《师说》是韩愈高水平的吐槽。这年韩愈35岁,他为什么要吐槽?他遭遇了什么?

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盛行,在韩愈看来,当时所处的是“道”和“师”都衰落不堪的时代。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真实记录了韩愈当时的处境:“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然而即便如此,韩愈依然对儒家之“道”保有古道热肠,毅然“抗颜为师”。

《师说》是韩愈壮年时代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吐槽,他这次吐得好不好,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而韩愈恰恰吐得很“高级”,下面试从四个方面,即宏观、中观、微观、逆观来解读。

一、宏观:机智的构思,理性的思考

宏观创写比较:假如韩愈这样构思。

原文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假如第一段这样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

如果把第二段放在开篇,面对当时严重的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韩愈以愤激抑郁的强烈情感落笔开头,似乎更合韩愈当时的心境,一吐心中之快。“嗟乎”“呜呼”等强烈的情感抒发更为直接。

这样“吐”得爽了,但效果呢?作为底蕴深厚的韩愈断然不会这样,他有着理性的从容与缜密,《师说》虽为对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诽谤者的吐槽,但他还是会理性思考。文章构思机智,开篇第一段娓娓道来,平静从容,提出了两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大大减轻了师的神秘性、权威性,为下文的论证张本。第二段以强烈的愤激之情对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第三段又以圣人为例理性冷静地提出另一个崭新进步的“师道”观: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明白晓畅亦不失深刻,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第四段以自身为例,“抗颜为师”嘉奖学生李蟠。

宏观上《师说》结构构思机智,处处充满着理性的光芒,全篇以开篇提出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和“人人都可以为师”;继而批判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尚;引经据典,以圣人的例子再次明确了师与弟子的关系,同时照应了“能者为师”的观点;最后联系现实,以自身与李蟠的师生关系为例,以身作则。结构上从观点到现象再到圣人事例论证观点最后联系实际,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二、中观:强大的逻辑,丰富的手法

进入中观,韩愈抓住的吐槽点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吐最振聋发聩的槽。当时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师道衰落。那如何吐呢?

中观改写比较:假如韩愈这样打造关键吐槽段。

改写:师道之不传久矣!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爱其子之人于其身,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改写之后文字变简洁了,批判指向也很明确,但少了激愤抑郁和义正言辞的意味。用什么方式吐槽更能突出他内心的激愤,更能针砭时弊,更有批判力,更振聋发聩。看韩愈是怎样打造高水平吐槽段的。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首先以“师道不传”与“欲人无惑”相悖的现象反问起势。然后有理有据呈现:“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更鲜明生动地写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高段位吐槽关键段中,韩愈娴熟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吐槽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从师”的呼声更加响亮。高水平的吐槽要说服别人,往往需要多个角度,古之圣人犹且从师一个正面的角度,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一个反面的角度,两相对比得出结论,再来一个“其皆出于此乎”反问的手法,昭示道理,恍然大悟。接着又来一组,“爱其子择师”一个正面的角度,“于其身耻师”一个反面的角度。对童子之师的认识,“不知句读,师”“不解惑,不”又一个反面,又以“未见其明也”加以否定;最有力的是最后一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师”一个正面的角度,“士大夫之族耻师”一个反面的角度,加之“其可怪也欤”强有力的反问,达到了吐槽的高境界,针砭时弊,具有强有力的讽刺意味。

韩愈吐槽关键段以正反对比和反问等丰富手法架构了一个完美的思辨逻辑,使论证的力量更有力,吐得有理有据,吐得畅快淋漓。

三、微观:愤怒的情绪,适切的虚词

微观创写比较,韩愈虽有万般愤怒,但用词适切,特别是虚词的使用更能吐心中之块垒。

吐槽关键段的虚词运用很到位,虚词不虚,更显韩愈吐槽水平之高。

微观创写:师道不传久矣!欲人无惑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远矣,犹从师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耻学于师。……皆出于此?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

创写中,把虚词去掉了,文字简洁了,内容并没有改变,但读起来却不那么带劲,没那么爽气。再看原文。

原文: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么多虚词,情感藏于其中,把这些括号中的虚词去掉,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

如删去“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之”和“也”,慨叹之意不足;删去“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而”,强调之意不足;删去“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乎”,变问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去掉“乃”就成了客观叙述,加“乃”,有出人意外之意,反讽效果明显。“其可怪也欤”去掉“也欤”,显得和平淡,“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讥讽之中兼含劝谕,这才合乎韩愈的意图。

虚词的适切使用,在字里行间都在发泄,发泄他最深的愤怒,体现他吐槽的高水平,并不是把别人说得怎样,而是要有劝诫并使之晓喻道理的效果。

四、逆观:行逆向思维,品高尚人格

逆观创写比较:如果我们逆向思维,把作者的观点颠覆,然后再进行思辨。

“逆观”创写比较:假如《师说》是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中的一员在吐槽……

逆观创写:古之学者未必有师。师者,无所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句读之不知,师焉。人生而知之,为智者;生而不知,为愚者。不可变矣。故世不存师者,不知有师,唯有位高与位卑之分,贫贱与官盛之别。

噫,师道乃古人之道,今不必传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生而不知,唯问以生也;士大夫之族生而知之,为智者,固知之。

嘻,师道不复固然也,且今之世,既不闻有师,有则为狂人。韩愈者,狂人也,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故其无处安生,累累如丧家之犬。

如此颠覆作者的观点,采用逆向的思维方式,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真切地感受到“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并感受到当时“为师”的严重后果,让人不寒而栗,让有志为师者噤若寒蝉。试想当时的韩愈看到这样的《师说》害怕吗?如果韩愈害怕了,那他后来三见丞相不得见,算了;三拜权贵门难进,也算了;那还有千古文章第一家的韩愈吗,还有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吗,还有引领唐宋文坛的韩愈吗?韩愈在这次振聋发聩的吐槽之后,更加疯狂地逆风成长。

苏东坡评价韩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从“逆观”微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凛然正气的,敢于冲破世俗藩篱的韩愈。

最高级的吐槽,不是把别人骂得无地自容,最高级的吐槽是后来者居上。通过对《师说》的“四观”解读,宏观看整体构思,中观看论证角度,微观看情感的通透表达,最后逆观思辨悟作者的精神品格。由此可观,韩愈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愤慨地发出了最振聋发聩的吐槽。

韩愈的吐槽,虽愤怒,却理性;他手法丰富、论证有力;他逻辑强大,构思机智。《师说》式吐槽是吐槽的最高形式之一。他不平则鸣,切中时弊;他机智理性,酣畅淋漓;他讽刺劝谕,自我成就。千年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再去走近35岁的韩愈,会真切地体会到他在生命最为落寞的时候,最孤立无助的时候,他对着世道人心,对着整个世界义愤填膺地宣泄。之后,他勇为人师,毫不避讳,更加逆风成长,走上了真正的自我成就之路。

猜你喜欢

从师古之师道
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心诚
名家笔下的恩师
鲍贤伦
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老来学艺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浅议“师道”
胡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