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人凤人民主体观述论

2022-03-18陈邵桂

关键词:政体辛亥革命革命

陈邵桂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谭人凤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参与发起和组织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直接促成了辛亥武昌首义,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其人生历程特别是革命实践过程中,谭人凤逐步形成了国家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即人民主体观。

一、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基本内容

谭人凤在《石叟牌词》中说过:“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1]385这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谭人凤反复予以强调的。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赢得最初的胜利,谭人凤认为:“共和主体在人民,四兆同胞始一心。”[1]385他还说过:“民国成立,天下为公……所谓国有者,不过五族人民公有耳”[1]53;“今日民国成立,所谓国家者,实人民之集合体。国家之公有物,即人民分占之所有权”[1]61;“民国成立以后,国家实人民之国家”[1]64。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是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基本含义。

人民成为国家主体,涉及政治和经济等因素,最根本的政治因素是国家的国体、政体问题;经济因素即民生状况,是国家以人民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因此,谭人凤论述人民主体观也就涉及国体、政体及民生等政治、经济问题。

1912年2月6日,参议院通过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例》,其中有“清帝称号不变”的条款。2月8日,谭人凤在《致孙中山黄兴等反对保留清帝尊号电》中提出:“查优待清帝条件第一款,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云云,貌袭文明,实伏乱源,窃不敢取。夫君主、民主国体绝不相容,总统、皇帝名称自不能两立。今总统之外,再拥皇帝,非驴非马……今清廷退位,国体变更,五种民族,视为一体。君权已全体取消,帝号竟无所依据。”[1]25“君主”和“民主”二者就国体而言,是不相容的,涉及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是封建帝制国家的根本问题,或者说涉及是否以人民为主体的问题,谭人凤因此质疑清帝“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之说。1912年9月,谭人凤在《粤路意见书》中指出:“报载满清以铁路国有促亡,民国新造不应仍蹈前辙云云,是直不知国体而已。夫未革命以前,国为满清私有,既革命以后,国且为民有,何况国土上附属之铁路?”[1]70这是谭人凤针对否定铁路国有的舆论提出国体问题,很明确地指出了革命以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且为民有”,即国家为人民所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为人民之国家,修建在国家土地上的国有铁路自然为人民所有。

以人民主体观为理念思考国体问题,近代中国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谭人凤因此积极推动民族民主革命。为什么要进行革命?他在《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宣言》中指出:“现政府不足以救中国。”[1]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将亡民何以立?革命因此不可避免。至于怎样革命,谭人凤说得很直白:“革命就是造反。”[1]3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创建了中华民国,谭人凤也曾欢欣鼓舞地说过:“数千年之专制国,一跃而为共和国,为东西各国所未有。”[1]51在谭人凤的观念中,辛亥革命的贡献,就是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国体,改变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国体,即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这也是谭人凤积极参加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出发点。

关于政体问题,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人民为主体的政体,在理论上是明确的,可是,谭人凤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三权政体一权强”[1]379,这是谭人凤在晚年撰写的《石叟牌词》中发出的感叹。所谓“三权”,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所谓“一权强”指的是行政权强于另二权。谭人凤这一论断表明了双重含义:一是革命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体;二是革命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建立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体。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就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所取代”,袁世凯“攫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不但下令解散国民党,还解散作为民主共和制度标志的国会”[2]16-18。这也就是谭人凤提出上述论断的时代背景。他在《石叟牌词》中还说过:“方中山之被举为大总统也,袁世凯大失所望,翻悔和议,声言南北协约,以君主立宪为前提,唐(1)唐,即唐绍仪。、伍(2)伍,即伍廷芳。两全权擅定共和政体,逾越职权……遂罢唐氏全权,大有决裂之势。”[1]374袁世凯罢唐氏源于“擅定共和政体”,谭人凤因此痛感:“国家之元气日衰,人民之困苦愈甚。”[1]232

人民成为国家主体,还涉及民众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等经济因素,即民生状况。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1002因此,在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即使辛亥革命赢得了彻底胜利,建立了真正的民国,也必须改善民众基本的经济生活条件,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谭人凤因此特别关注民生。1912年,他在督办粤汉铁路时[4]140-141,将铁路建设定位为“民生主义社会经济”[1]53。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谭人凤根据近代中国国弱民穷的国情,在1918年与岑春煊、唐绍仪等发出《救贫》通告,“以救贫人”[1]254,还宣传“社会主义”[1]75、78,期望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民众贫穷困苦的问题。在贫穷落后的近代中国,若不能解决民生问题,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体也就是空谈。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正如孙中山在1920年的一次演讲中所说:“现在的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5]483,不是真正的民国。陈其美被暗杀后,谭人凤在挽联中也痛惜民国“到头还是假共和”[1]137。因此,他在《石叟牌词》中发出“山河大地今谁主”[1]314的感慨,究竟谁才是中华大地的主人?这是谭人凤面对无法实现的国家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理想,所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无奈。

二、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形成

谭人凤人民主体观,是在其人生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他的革命实践,与他接受新的思想及研究和借鉴国外近代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密切相关。

第一,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形成与其早年经历和革命实践密切相关。

一是谭人凤的早年经历与思想转变。

1860年9月20日,谭人凤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早年科场失意,在家乡兴学育人,成为一名塾师。他在《石叟牌词》中回忆:“余三十六岁前,尚泥于试帖词章,未究时事。乙未年(1895年),馆于村内义学,偶遇邹价人(3)邹价人,即邹代藩,字价人,新化县(今隆回县)人,同盟会员。先生经过,款而留之,谈论皆古今中外大事……思想因之一变。丁酉、戊戌、己亥(1897、1898、1899年)三年,购阅《时务报》《新民丛报》,感触愈多。拳匪乱后,邑中留学诸子,感受刺激,假期归国,盛称道日本之强,由于倒幕后,施行种种新政,革命之思潮,遂蓬勃而不可复遏矣。”[1]302谭人凤的思想转变,最初与邹价人向他介绍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他从同情维新变法到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再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也跟其与曾留学日本的学子密切交往的经历有关。正如邓江祁在《革命巨子谭人凤传》一书中所说,“谭人凤的思想也迅速由维新变法转向反清革命……从此,谭人凤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反清革命的漫漫之路”[4]15。谭人凤在《石叟牌词》中还说过:“先是余在家时,闻革命大家孙先生,淹滞横滨行医,经黄克强约各同志邀赴东京,组织同盟会,旋由陈天华邮寄《民报》及所著《猛回头》,得悉颠末……颇倾慕焉。到东时,适届同盟党员开《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始与克强晤,畅叙至二小时,情颇洽,遂亦加入焉。余之从事于同盟会从此始。”[1]319这就是谭人凤的早年经历,其思想转变并成为革命党人的历程。

二是谭人凤的革命实践与其人民主体观的形成。

谭人凤走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以后,终生从事革命事业。正如张华腾在《论谭人凤思想的特色》一文中所说:“谭人凤虽然不是首批同盟会会员,但他在十九世纪末就走上了反清道路,是革命党中最早从事会党工作的主要人物之一,华兴会长沙谋举,谭人凤曾图谋响应,加入同盟会后,几乎参加了同盟会领导的全部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又参加了历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有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6]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形成是与其革命实践密切相关的。

例如,武昌首义后不久,谭人凤来到长沙,在与焦达峰等革命党人谈话时,就表达了“革命不彻底,总是没有办法的”[1]14忧心。后来果然一语成谶,谭人凤以人民为主体的理想,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未能实现。这是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密切相关的。谭人凤发现辛亥革命爆发不到一年,革命党人已有背离革命“最初宗旨”之象。他说:“党人既以救国为前提,所谓国家者,固非一会一社之私有物,徒使人疑其以义始者或以利终,其如党人最初宗旨何哉?”[1]68革命党的“最初宗旨”是救国救民,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可是,革命尚未成功,革命党人已开始背离“最初宗旨”。

再如,谭人凤“山河大地今谁主”之问与其在广西的革命实践密切相关。1904年10月底,蔡锷从日本学成回国,在《登岳麓山》一诗中感叹“环顾中原谁是主”[7]1238。1905年6月,谭人凤应在广西从事军事教育的蔡锷、曾叔式等的邀请赴桂,10月下旬回乡参加会党起事[8]239。谭人凤在《石叟牌词》中回忆:在广西期间,“偶夜深与松坡、叔式、梅霓生等谈心事,英雄肝胆,披沥相陈,颇幸遇合非偶”[1]306。由此可见,谭人凤在广西期间虽然接触蔡锷的时间短暂,但是深受其思想影响,他后来对蔡锷的评价也可为证。他说:“惟楚有才,天下公论。湘中前有曾(4)曾,即曾国藩。、左(5)左,即左宗棠。,后有黄(6)黄,即黄兴。、蔡(7)蔡,即蔡锷。。此次推翻专制与再造共和,皆我湘人主持其间。松坡在时,素抱民主、民权、民生政策……既有此黄、蔡二公之好模范在前,我湘人应以二公之心志为心志,为湘省争名誉,为国家造幸福。”[1]205-206所以说,谭人凤提出的“山河大地今谁主”,与蔡锷“环顾中原谁是主”之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与谭人凤在辛亥革命以后,在革命实践中,深忧初生民国的乱象密切相关。1912年2月9日,面对袁世凯的紧逼和孙中山的退让,谭人凤在《致孙中山请勿议和退让电》中不无担心地指出:“共和仅有虚名,帝制仍然存在。”[1]30这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以后人民仍然不是国家的主体。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成果,革命党人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民国国体政体也就“仅有虚名”了。

第二,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形成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谭人凤在革命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而且注重吸收新的思想。1916年7月,反袁护国战争胜利以后,谭人凤对中国政治从古到今的发展,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变迁,做了简明而透彻的分析,这是理解其人民主体观形成的重要依据。他说:“我国自暴秦专制以来,人民呻吟于虐政淫威之下已数千年于兹矣……明达之士,痛祖国之沉沦,提倡革命,结合同盟,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权者,以人民为主,官吏当受人民之支配……此吾党所抱之主义,吾辈皆当拼命作去,以求达完全之目的者也。”[1]126谭人凤这一论述,说明其人民主体观在思想理论上源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三,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形成借鉴了近代外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

谭人凤在革命实践过程中,特别注重研究近代外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例如,谭人凤以法国和美国革命的历程为鉴,说明中国革命应该对战争的破坏性引以为戒。他说:“虽然革命成功之日,乃大乱开始之时,世界历史具有成例。昔者法兰西革命,惨祸延及三次。美利坚革命,血战至于八年。我中华创巨痛深,断不宜演此惨剧。”[1]39法国革命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开始,历经几十年动乱,直到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查理十世出逃英国,革命才最终结束,社会才逐渐趋于稳定。从1775年到1783年,北美英属殖民地历时长达八年艰苦的独立战争,才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美洲八年战争,卒脱英人羁绊;法国三次革命,终建真正共和。”[1]127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是,人民也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流血牺牲。因此,谭人凤希望以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鉴,使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不再动乱不堪,尽快建设民主共和的国家,实现国家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理想。同时,谭人凤也发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并未使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体。他说:“欧洲各国且倡共产主义,不忍社会贫富悬殊。”[1]66他还发现,“美国铁道大王,权力甲于大总统”[8]193。

再如,谭人凤在《石叟牌词》中论及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的惨境:“越南为吾国藩属,沃野千里,一年三次丰收,闻前此拥有数十百万家资者,更仆难数;自困于法之种种苛税,多一贫如洗矣。就余所见,由海防至河内数百里,两旁茅舍,无一木扉;所遇居民,衣则褴褛,面则黧黑,大都奄奄气息,呈露一种悲惨形容,迄今回溯其苦状,犹历历在目间也。”[1]331鉴于此,谭人凤特别提示:“中国至今日,去为人奴隶之期已不远矣。”[1]331国已如此,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且有“为人奴隶”之危。

三、谭人凤人民主体观的影响

1942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论及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时指出:“说到革命的准备,1921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9]402-404这是说的辛亥革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或者说辛亥革命那一代革命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自然也就包括谭人凤对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

谭人凤的人民主体观,虽然在其所处的时代未能实现也不可能实现,但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而且成功付诸实践并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和向前发展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虽有中华民国之名,尚无中华民国之实,循名责实,这就是今天的工作。”[10]677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为了救国救民,要对“民国”“循名责实”,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新中国。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1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近代中国人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毛泽东在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强调:“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12]16这是由近代中国国情决定的。以人民为主体,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必须注重发挥农民的历史性作用。后来,毛泽东在为纪念张思德撰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13]1004。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人民军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13]103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在党的章程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缘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新中国必然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国体和政体。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于国体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这个国体问题,从前清末年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10]676可见,毛泽东所论国体问题,源于辛亥革命时期包含谭人凤在内那一代革命家的思想理论。对于这个几十年“没有闹清楚”的问题,毛泽东也是非常重视的,并予以明确定义: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10]676。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国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也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10]677这也就将几十年“没有闹清楚”的国体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

关于政体问题,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因此,解决了国体问题,政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分析:“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10]677

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是最为重要的议题。关于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也就是说“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国体”[14]10。关于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10-1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将谭人凤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而没能解决的有关国体政体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科学解答,而且将人民当家作主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和政体的具体实践,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家。回顾历史,以人民为主体,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正如杨雪冬和黄小钫在《人民主体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文中所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真正确立起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15]如今,距离谭人凤提出人民主体观已经过去百余年,距离中国共产党建党也已逾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70多年,以人民为主体随着实践的发展,在法律和制度上越来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要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谭人凤虽然“没有给后人留下大部头的理论著作”[16],但是,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人民主体观,不仅自成一家之言,而且影响深远,正如张华腾在《论谭人凤思想的特色》一文中所说:“谭人凤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他的思想颇具特色。”[6]因此,研究谭人凤的人民主体观,不仅有利于总结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政体辛亥革命革命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变迁理论及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