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政治觉悟有效路径探究
2022-03-18陆玲
陆 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与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推进共享发展理念,实现首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在这之中,大学生发挥着“扶志”“扶智”作用,同时该群体也是当前社会政治主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素养在素养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高校则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政治觉悟,促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进而积极主动投身脱贫攻坚战略落实中,给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包含了政治理论、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不仅相互独立,还存在着紧密关联,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还需提供适宜的条件,加强教导及训练,以提升学生从事政治活动与解决政治生活问题的能力,最终成长为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新型人才。
1 乡村振兴和大学生政治觉悟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丰富大学生政治觉悟教育内容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普遍对国情了解不深刻,尤其对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不甚了解,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足。因此,将乡村振兴作为政治觉悟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能体现出理论教学的基本作用,还能起到实践育人的效果。比如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下乡实践、评估脱贫成效、研究产业科技扶贫、为乡风建设出谋划策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乡村发展、国家政策落实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大学生政治觉悟培养,不但能丰富具体的理论内容,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正本清源,提升政治教育的阐释力,强化培养教育开展的针对性,丰富教育内容。
1.2 大学生政治觉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必须解决“扶谁”“谁扶”“如何扶”等问题。在“谁扶”这一问题中,当前很多地区都已经将其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和理想的群体,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能引导其真正投身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在学生会、共青团、社团等组织下,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对于“如何扶”这一问题,当前国家重点推行“五个一”工程,而这正需要大量各行业的人才支持,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能更好地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一些深度贫困的地区发展情况来看,其群众大多都未接受过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只有真正综合起大学生的力量,借助其发展优势,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和完成。
2 将乡村振兴融入大学生政治觉悟培养中的必要性
2.1 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
一直以来,高校都通过自身资源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颁布之后,正式明确了教育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目标、措施与组织,使得高校在乡村扶贫当中的定位开展清晰起来。在这之中,它不仅能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与技术支持,还能落实指导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决策咨询,促使学生以良好的政治素养投身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帮助解决各项现实问题。
2.2 有利于提升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新时代的大学生视野开阔、朝气蓬勃,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需加强坚定,政治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导大学生通过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全面观察并感悟社会,理解和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思考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能更进一步提升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政治觉悟的有效路径
3.1 创新培养方法
3.1.1 实现理实结合
在实际培养教育过程中,应基于理论讲解,将具体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剖析解答,使学生对政治理论内容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当所有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适当扩展,并利用适合的宣传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及信仰。为使学生形成解决政治生活问题与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还应把实践训练提升到同理论教育层次上,通过实践基地展开实践锻炼,以保证整体培养效果。例如带领学生奔赴扶贫一线,充分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以自身专业特点为核心进行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如组织开展科普讲座、金融知识下乡、“三农”政策解读、农村电商创业培训等。
3.1.2 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
显性教育主要包含了榜样、宣传、课堂教学等,它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能全面宣传政治价值观,更能通过动员,激发学生的政治觉悟。由于这一模式内容往往会被反复强调,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还需将其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环境等形式与教育内容相互融合,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更有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实际开展时可以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及网络,综合其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政治环境建设,在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及熏陶[3]。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将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内容为核心的调查研究,并基于调研结果撰写报告,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靠性方案。
3.1.3 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政治觉悟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展开,但这只能带来基本的外部条件,最终培养效果的优劣则主要受制于自我教育。这是一种主动教育,是学生在进行自我审视之后找到自身问题并及时解决的教育形式。在学生政治觉悟培养中,利用自我教育,能使学生自觉接纳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并通过深度分析理解之后,将其内化成自身的内在素养,最后再反映到实践之中,形成良好的政治行为能力。
3.1.4 实现学校、家庭、网络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学校可以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展开培养工作;家庭则可以利用自身教育的感染性、长期性和亲近性,在深度沟通下影响孩子的思想动态及行为发展,补足学校教育的缺陷;社会方面则可以应用社会团体、社区、大众传媒等形式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态,给政治觉悟发展提供动力。例如企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平等、民主与和谐等理念,宣传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相关内容;网络则主要应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全面拓展学生的政治素养深度,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3.2 拓宽培养渠道
3.2.1 完善思政理论课
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其给学生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能使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际进行思政理论课建设时,应根据当前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这几点着手:1)守正和创新。即在充分尊重思政课价值性和政治性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其成为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彰显乡村振兴在大学生政治教育中的基本功能[4]。2)主体与主导。注重方向把握,明确思政课上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即完全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实现高效发展,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3)形式与内涵。即全面协调推进形式创新和内涵建设的统一发展。4)阶段和全程。即根据大学生每一时期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式,实现阶段学习和全程学习的全面融合。5)主力和合力。即在全面发挥思政课教学主力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他的教育力量,打造以思政课为主力,以课程思政为辅助的育人形式。
3.2.2 加强日常教育管理
落实日常学校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全面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其中的核心要素则是辅导员和党团组织教师。对于辅导员而言,具体需要其利用主题班会、心理辅导、党团活动以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途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对于党员组织教师而言,应在党团活动和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学生群体展开教育,使政治觉悟培养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
3.2.3 构建政治觉悟培养平台
培养基地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意识,还能有效锻炼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则应依托自身的科技和教育优势,服务于精准扶贫,实现扶贫、扶志和扶智的充分结合。具体可以聚焦贫困地区的经济、民生、生态、产业等方面,通过人才科研优势,使科研成果实现有效转化,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力[5]。并利用技术培训与指导、政策宣讲和推进,使贫困乡村的农民能够掌握一项谋生技能,达到真正脱贫。比如可以与当地扶贫办联合起来签订扶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使学生真正深入乡村振兴一线,了解具体的发展情况,增强政策认同,从内心深处强化政治觉悟。
3.2.4 建立政治觉悟培养基地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政治觉悟,除了要加强对课堂教育主阵地的营造,还要建立校外培养基地,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振兴当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同时将具体的扶贫素材作为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拓展政治教育空间,强化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出乡村振兴在政治觉悟培养中的主要作用,促进学生政治素养强化提升。
3.3 优化培养环境
3.3.1 创建家庭文化氛围
首先,树立引导孩子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即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政治觉悟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引入家庭教育的范围之中,建立新型的教育理念,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加强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家长自身行为和思想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日常对时政持以高度关注,就会使孩子在此影响下学会关注时政,从而在无形中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最后,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合理的政治鉴别。比如可以在共同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新闻时,针对其中的政治热点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正确合理鉴别,以达到强化政治辨别能力,拓展政治知识的作用。
3.3.2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建立政治文化氛围。比如可以借助校园政务公开形式以及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态度,全面规范学生的政治行为,使其切身感受到政治文化的作用,进而在和谐向上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
其次,拓宽政治能力发挥途径,全面调动学生的政治热情,使其把所有政治理论知识都应用到实践活动之中。比如引导学生实施公益服务,从中进一步端正价值观和信仰,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开展政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深刻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提升政治道德与觉悟,建立坚实的政治价值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政治素质发展水平。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从中感受革命精神,接受洗礼,体会浓厚的革命信仰,掌握革命传统,明确当地脱贫攻坚的必要性。
3.3.3 打造纯净网络空间
一是学校、社会和政府联合起来形成监督机制,全面监督网络信息。
二是建立健康和谐的网络基地。具体应从课程建设和社会热点话题两方面着手主动占据网络空间。对于课程建设来说,可以利用网络公开课的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之间的全面衔接。对于网络热点话题来说,则可以重点对其进行引导,带领学生深度分析和辨别,使政治价值观更为科学和客观。
当日风停雪霁,阳光闪耀在山岭间的积雪上,袁安带着三个小伙伴投宿到黄梁驿,旅店不大,也不算小,七八间客房里,住下了三十余位山外来的客人,客房后面,围栏围住七八堆麦草垛,三十余条膘肥体壮的黑驴围着草垛吃草料,慢条斯理,从容不迫。这些驴子,大概是用来代替那些被征走的马匹的。
3.3.4 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增强政治觉悟培养力度,全面打击各种对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利的行为。
其次,落实法治化建设,优化政治参与机制,使当代大学生被完全纳入参与主体对象之中,给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确保学生的参与途径与机会。
最后,联合各方建立实践网络文化学习平台,开设乡村振兴模块,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有效的时间之内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进而全面掌握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参与能力,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3.4 规范培养管理
3.4.1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管理制度
在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是彼此独立发展的,鲜有交叉联合的情况,整体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则可以将政府作为主导,通过政府职能,使大学生政治觉悟培养被纳入政府文化建设当中,由政府带头分配给家庭、社会和学校相应的培养任务,从而使各方面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同时,又体现出培养者的不同角色,形成全面合理的管理制度。
3.4.2.1 高校是培养学生政治觉悟的重要组织力量,需重点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重点负责具体的政策研究、方案编制、费用提供等,以给该项培养工作的展开提供必要保障。因此需要尽快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理论教材体系建设当中,引导相关教师参与产业扶持、第三方脱贫成效评估以及相关主题社会活动之中,增强对乡村振兴的实践认知,提升理论认同。学院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应落实教学任务分配工作,即将学生政治觉悟培养的具体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使原本系统复杂的培养活动能够依照自身特点划分成多个方面,再进行详细分配,实现高效化落实。同时深入挖掘各学科当中包含的乡村振兴政治教育资源,围绕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落实决策咨询服务、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等任务进行资源应用,保证培养效果。教研室作为教学工作落实的重要部门,应将学生政治觉悟培养工作的具体任务分配到每个教师身上,确定出具体的负责人,以保证培养效果。
3.5 完善培养评估
3.5.1 注重评估的科学性
一方面,要注重实事求是。即科学、全面、真实地体现评估对象,使实践过程中的各类状况、获得的成果等都能被充分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注重系统性。评估对象主要包含了具体的培养过程、结果以及各环节的关键要素,这些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因此评估时不仅要应用整体思维,还要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将评估过程分为若干阶段,保证整个评估活动的持续性,实现精准评估。
3.5.2 注重评估的权威性
保证评估的权威性,不仅能提升评估精准度,还能确保评估结果被社会大众所认可。为此,一是要由有关领导部门展开评估。二是由专家学者展开评估。具体需要依照高校提供的材料,再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基于逻辑判断实施评估,整体极具专业性。三是由大学生自主展开评估,分析自己在实践活动作用下产生的一些变化,以及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3.5.3 注重评估的针对性
对学生政治觉悟培养进行评估,本质就是对各项环节的落实情况和成果进行评估,找到其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后续培养当中扬长避短,完善具体的培养活动。评估中最核心的对象之一就是培养结果,它能直接体现出培养质量的优劣,通过评估培养结果能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培养环节当中的各项要素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培养者、环境等。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基于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建立高效化平台,引导全体学生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体开展时,需将乡村振兴中的政治教育因素挖掘出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明确乡村振兴和学生政治觉悟培养之间的基本关系,努力探索出学生政治觉悟培养的可行性路径。即从培养方法、培养渠道、培养环境、培养管理及评估着手,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优化学生政治素养,使其最终能自主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身力量。